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在中医叫什么(中医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为何古称“消渴症”?中医“奉茶”为“糖友”解渴生津|海报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理念的进步,血糖水平的监测与控制变得更加容易,但医疗与护理的关注点也逐步从单纯的血糖数据达标,转向患者的整体幸福感。

为提高“糖友”幸福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何万辉奉上花茶焗服方,具有疏肝解郁、生津止渴的功效,帮助“糖友”舒畅情志。他提醒,“糖友”也可以通过按时作息、户外运动等方式开郁散结、稳定情绪。

肝郁之火或致“消渴”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消瘅’的范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何万辉介绍,中医学对情绪与糖尿病的关系早有认识。《黄帝内经》有记载:“怒则气上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故为消瘅”,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恼怒等不良情绪可以导致“消渴”。

据了解,中医学认为肝主情志,主导调节全身气的运行;脾主运化,主导胃肠消化食物,是营养物质的生化之源。在五行关系中,肝属木、脾属土,肝脾之间存在相克关系。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横逆犯脾,使脾胃消化功能异常,营养物质生化不足,四肢肌肉失去濡养,日渐消瘦。此外,郁结在肝的气容易化热、化火,灼伤肺脏,导致口干多饮。肝郁之火还会耗伤阴血,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小便量增多,最终引发消渴。

何万辉表示,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六大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当前最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具有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特点。患者往往容易错失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达标的时机,经常因为出现各种并发症时才知晓自己患上糖尿病。

提升“糖友”幸福感,中医有妙招

“血糖控制不达标、并发症、心理健康问题、职场压力、养老与教育等多重压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糖友’的幸福感。”何万辉认为,中医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力糖友提升幸福感。

(1)作息有时,柔肝利胆

中医认为子时(23时-1时)、丑时(1时-3时)分别是胆经和肝经气血最旺之时。

此时应当躺卧入睡,让血归藏于肝。肝脏在夜间得到营血的滋养,郁结之气易得疏通,人在白天才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2)户外运动,开郁散结

中医学肝属木、为阳脏、主疏泄、喜条达的观点,我们更提倡糖友多选择户外运动,例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运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从事室内、坐姿工作,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争取30-60分钟户外散步,节假日多到郊外或公园漫步,晒太阳,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

(3)花茶一盏,舒畅情志

许多中药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的功效。例如,茉莉花、素馨花、三七花和甘草组成的花茶焗服方,携带方便、口味清香,具有疏肝解郁、生津止渴的功效。

材料:茉莉花5克、素馨花3克、三七花2克、甘草2克。

用法:取沸水约500mL冲调,加盖焗于壶中,常温放置,待水温降至适宜时饮用。

文|记者薛仁政

通讯员徐心怡王雯玉

海报设计|黄文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能治好吗?在古代糖尿病又叫什么?医圣张仲景是这样说

大家好!我是伍医生。传播健康理念,科普健康知识。

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让我们坚持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多些,收获多些

如果喜欢,请多关注和点赞哦。谢谢!

昨天我和大家聊了下糖尿病在西医方面的知识。今天继续聊下糖尿病在我们祖国医学—中医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国家古代有个病叫“消渴病”,虽然它不等同现在的糖尿病,但它的症状表现和糖尿病非常相似,都有“三多一少”的特征。

有这病的人只要干一点活,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满头大汗,但汗多数是出自身体的上部分

再就是饭量比常人都大得多,而且一天要吃好几次,这头吃完那头就饥饿了,整天都是在吃的路上(有点夸张了)。

虽然吃得很多,但身体却非常消瘦,因为营养消化得太快没有吸收。

还有就是感觉口很干,很想喝水,但喝水后旋即就要去小便了,喝了多少水就会有多少尿,并且尿是甜的。

这“消渴病”不就是和“糖尿病”一样了嘛,只是古代没有测血糖这个检查而已。

消渴病病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原文:“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内经》中原文,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必是经常食用大鱼大肉,而且味道极其香甜厚味

但是,食过多的肥腻的肉类会让人产生食积,食积又会进一步化热。

而食用过多甜味的食物又会让人胸腹满闷。这些热与闷纠缠在一起,会造成人们身体代谢失去平衡。”

《内经》中主张人们要清淡饮食,尽量远离高脂高热高糖的食物,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这样才能让消渴病少发生,不发生。

我国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医圣就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就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的脏腑有脾肺肾三脏。

据此,张仲景就“消渴病”提出分“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原文:"消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其组成:“人参(燥热可由党参或西洋参代替)、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药。

肺主气,为水气施布之用,肺为燥热所迫,水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口干口渴。

这时可以用人参加入白虎汤中煎煮服用,有生津止渴,益气养阴的功效。

中消原文:“跌阳脉浮而为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中焦脾胃,胃热肠燥,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大便则硬,这时就要用到滋润脾胃,增水行舟的方剂《麻子仁丸》

其组成为:麻仁、杏仁、大黄、白芍、积壳、厚朴、蜂密等药。便秘也会造成血糖难以下降。

下消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糖尿病发展至后期,肾阴精虚损及阳气化生不足,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饮后旋即转为多尿。

水饮一斗,小便就有一斗,身体焦枯,体形消瘦不可避免。

这时就要用上这个方剂了,“肾气丸”,其组成:“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等药。

“肾气丸”此方由“桂枝和附子”加“六味地黄丸”所组成。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朝儿科专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和附子”两味中药制成,有滋阴补肾之功。

当时钱医生将“六味地黄丸”是用来医治小儿疾病的。

桂枝的功效温经通络,化生阳气。附子的功效大温大补。此两味中药加入组成的“肾气丸”有着化气行水,温补肾阳功效。

恰好针对“消渴病”下消的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舌淡苔白等。

切记中药“附子”有大毒,如用在汤剂,必须按医嘱先煎。

在汉朝之后,还有很多后世医家对“消渴病”作出很多见解与很好的治疗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此逐一论述了。

糖尿病(消渴病)能否治愈,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大家要记住少吃肉多运动,多食绿色蔬菜。

要定期检查血糖,有问题就去医院就诊,这样就能长期保持身体健康了。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了,下次再见。

糖尿病为何古称“消渴症”?中医“奉茶”为“糖友”解渴生津

2024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理念的进步,血糖水平的监测与控制变得更加容易,但医疗与护理的关注点也逐步从单纯的血糖数据达标,转向患者的整体幸福感。

为提高“糖友”幸福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何万辉奉上花茶焗服方,具有疏肝解郁、生津止渴的功效,帮助“糖友”舒畅情志。他提醒,“糖友”也可以通过按时作息、户外运动等方式开郁散结、稳定情绪。

肝郁之火或致“消渴”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消瘅’的范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何万辉介绍,中医学对情绪与糖尿病的关系早有认识。《黄帝内经》有记载:“怒则气上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故为消瘅”,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恼怒等不良情绪可以导致“消渴”。

据了解,中医学认为肝主情志,主导调节全身气的运行;脾主运化,主导胃肠消化食物,是营养物质的生化之源。在五行关系中,肝属木、脾属土,肝脾之间存在相克关系。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横逆犯脾,使脾胃消化功能异常,营养物质生化不足,四肢肌肉失去濡养,日渐消瘦。此外,郁结在肝的气容易化热、化火,灼伤肺脏,导致口干多饮。肝郁之火还会耗伤阴血,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小便量增多,最终引发消渴。

何万辉表示,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六大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当前最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具有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特点。患者往往容易错失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达标的时机,经常因为出现各种并发症时才知晓自己患上糖尿病。

提升“糖友”幸福感,中医有妙招

“血糖控制不达标、并发症、心理健康问题、职场压力、养老与教育等多重压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糖友’的幸福感。”何万辉认为,中医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力糖友提升幸福感。

(1)作息有时,柔肝利胆

中医认为子时(23时-1时)、丑时(1时-3时)分别是胆经和肝经气血最旺之时。

此时应当躺卧入睡,让血归藏于肝。肝脏在夜间得到营血的滋养,郁结之气易得疏通,人在白天才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2)户外运动,开郁散结

中医学肝属木、为阳脏、主疏泄、喜条达的观点,我们更提倡糖友多选择户外运动,例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运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从事室内、坐姿工作,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争取30-60分钟户外散步,节假日多到郊外或公园漫步,晒太阳,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

(3)花茶一盏,舒畅情志

许多中药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的功效。例如,茉莉花、素馨花、三七花和甘草组成的花茶焗服方,携带方便、口味清香,具有疏肝解郁、生津止渴的功效。

材料:茉莉花5克、素馨花3克、三七花2克、甘草2克。

用法:取沸水约500mL冲调,加盖焗于壶中,常温放置,待水温降至适宜时饮用。

文 | 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徐心怡 王雯玉

海报设计 | 黄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