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几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分期?
1期:轻度非增生期,眼底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
2期:中度非增生期,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视网膜病变,可合并视网膜出血、硬渗和(或)棉絮斑片。
3期:重度非增生期,眼底病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a、每象限视网膜内出血≥20个出血点;
b、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
c、1个象限视网膜微血管异常(IRMA)。
4期:增生早期,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乳头新生血管,或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5期:纤维增生期,出现纤维膜,可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6期:增生晚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纤维膜。(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怎么分期?不同分期该怎么治疗?
糖尿病也会引起视网膜病变?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感到惊讶,其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并发症,是因为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出现问题,因此产生病变。
它可引起出血、渗出,严重的会导致黄斑水肿、视网膜增生病变、视力显著的下降,甚至失明。那么,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我们知道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有哪些?国内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六期,前三期为无增殖性的单纯型病变,后三期分别是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上有新生血管,而最严重的六期是纤维增殖,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变,后三期都会导致较严重的视力损伤。
国际上则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无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第五期同国内的后三期一样都是增殖性病变。大家需要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预防尤为重要。
不同分期采用不同治疗手段首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严格监控血糖,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次,根据不同的病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也不同。
早期处于轻中度的患者,可服用糖尿病治疗临床指南推荐的羟苯磺酸钙,它在早期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循环,同时患者也要在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配合医生治疗。
但严重的病变,单凭药物是无法逆转病情的。重度的非增殖性、黄斑水肿、出现新生血管的患者,要进行干预性的治疗,需进行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等干预性的治疗和激光治疗,促进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消退。
如果玻璃体积血难吸收,或出现纤维增殖膜,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则需手术治疗。
视力下降能否恢复还需看这一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能否恢复要看患者病情进展到何种阶段,如果只是单纯玻璃体积血,那么清除积血后有机会恢复视力;若出现黄斑水肿、微循环障碍,但程度较轻时,通过注射抗新生血管抑制因子,也可以促进黄斑、水肿的消退,视力能较大程度恢复;预后最差的是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影响到黄斑区,引起整个视网膜脱离,视力较难得到恢复。
#家庭医生超能团##2021春节医路守护##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重疾#
警惕致盲“刺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科学分期和治疗是关键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居世界第一,患者总数超过1.4亿。研究报道,我国约每4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DR已成为我国成人致盲的首要原因。DR是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病变,包括眼底微血管瘤、出血、渗出和新生血管形成等。
DR的临床表现及临床分期
在《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基于循证医学修订》中对DR的分期延用了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提出的DR分期方法,将DR分为非增生型和增生型两种,各三种分期。
非增生型DR分为:
1)I期(轻度非增生期):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
2)II期(中度非增生期):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视网膜病变,可合并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和 (或)棉绒斑;
3)III期(重度非增生期):每一象限视网膜内出血≥20个出血点,或者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或者至少1个象限存在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无明显特征的增生性。
增生型DR分为:
1)IV期(增生早期): 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NVE)或视盘新生血管(NVD), 当视盘新生血管>1/4~1/3视盘面积(DA)或视网膜新生血管>1/2 DA,或伴视网膜前积血或玻璃体积血时称为“高危 PDR”;
2)V期(纤维增生期):出现纤维血管膜,可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积血;
3)VI期(增生晚期):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可合并纤维血管膜、视网膜前积血或玻璃体积血。
III期~IV期真实案例:
基本信息:患者男性,38岁,主诉双眼视物不清1月余,Ⅱ型糖尿病8年,高血压病3年,最高230/120mmHg,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9月透析治疗。
专科情况:右眼玻璃体浑浊,视网膜可见散在微血管瘤、点片状出血、黄白色软、硬性渗出灶,累计黄斑区,血管走形迂曲,A/V=1:3,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周边可见散在陈旧激光斑,黄斑区水肿。左眼大量团絮状积血,视网膜前可见大量暗红色出血灶,黄斑区水肿。双眼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右眼重度NPDR,左眼PDR),双眼糖尿病黄斑水肿(CI-DME),按分期患者右眼为III期(重度非增生期),左眼为IV期(增生早期)。
DR的治疗
DR的治疗包括涉及全身系统的综合管理和眼部的局部治疗。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对患者代谢紊乱的控制和采取针对性的内科治疗。眼部的局部治疗包括激光光凝、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手术治疗,临床实践中常根据DR疾病阶段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进行治疗方案选择。
1. “三早”干预和中医中药治疗
依据DR的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底筛查,尽量做到DR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我国DR防治指南推荐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早期DR。药理研究显示,丹参、三七和冰片等中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及耗氧量,能有效对抗自由基,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消肿等功能,清除微小梗塞,疏通闭塞毛细血管,对眼底微循环障碍有一定治疗效果。以已经获批用于DR治疗的复方丹参滴丸为例,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非增生型的DR患者,对改善患者视网膜微循环,提高患者视力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真实案例治疗情况:
第一阶段治疗:1.双眼抗VEGF治疗 激光治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2.左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3.口服复方丹参滴丸540mg 3/日;4.控制血糖、肾功能。
复查情况:右眼玻璃体浑浊,视盘色正边界清,视网膜可见散在微血管瘤、点片状出血较前减少、黄白色软、硬性渗出灶,血管走形迂曲,A/V=1:3,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周边可见散在陈旧激光斑,黄斑区色暗。左眼玻璃体清亮,视盘色正边界清,视网膜可见散在微血管瘤、点片状出血较前减少、黄白色软、硬性渗出灶,累计黄斑区,血管走形迂曲,A/V=1:3,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周边可见散在陈旧激光斑,黄斑区色暗。
第二阶段治疗:1.口服复方丹参滴丸540mg 3/日;2.控制血糖、肾功能
复查情况:右眼玻璃体浑浊,视盘色正边界清,视网膜可见散在微血管瘤、点片状出血较前减少、黄白色软、硬性渗出灶,血管走形迂曲,A/V=1:3,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周边可见散在陈旧激光斑,黄斑区色暗。左眼玻璃体清亮,视盘色正边界清,视网膜可见散在微血管瘤、点片状出血较前减少、黄白色软、硬性渗出灶,累计黄斑区,血管走形迂曲,A/V=1:3,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周边可见散在陈旧激光斑,黄斑区色暗。
第三阶段治疗:1.右眼抗VEGF治疗;2.口服复方丹参滴丸540mg 3/日;3.控制血糖、肾功能
治疗结束后复查:患者视力稳定。
案例总结:当前案例治疗经验显示,采取中西医联合的治疗手段展示出良好的DR治疗效果。复方丹参滴丸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减少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和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而具有促进眼部微循环、加速病变修复、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与西医治疗相互补充,加强疗效,使DR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收益。
2. 眼科治疗
1) 激光治疗
根据DR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来决定是否选择激光治疗,激光治疗被认为是有效降低重度非增生型和增生型患者严重视力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
2)手术治疗
① 抗VEGF治疗:用于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其主要作用在于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视网膜水肿以维持DR患者视力。对于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的非增生型和早期增生型患者,可以在激光治疗前先进行抗VEGF药物治疗。
② 玻璃体切割术:对于不吸收的玻璃体积血、增生型视网膜病变的纤维增生膜、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被牵拉以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合并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合并虹膜新生血管等。可通过玻璃体切割术可以去除混浊的玻璃体、积血和纤维增生膜,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复位。
中国DR患病率高且危害严重,如何实现DR的“三早”预防和降低DR导致的失眠风险是全社会工作的重点。科学分期,早期诊断和重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案是未来延缓DR的发生发展,提升患者视力,降低失明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