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山姆糖尿病必买清单(山姆必买清单2020)

乐兜兜 0
文章目录:

懒人宵夜速食推荐:从低卡到高端,解锁深夜味蕾新体验

2025年3月1日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深夜加班、追剧或学习后的饥饿感催生了“懒人宵夜”市场。速食产品因其便捷性和多样性,成为当代年轻人深夜“续命”的首选。本文结合全网热门推荐和消费者口碑,整理出一份兼具健康、美味与创意的速食清单,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一、低热量选择:健康与饱腹兼得

对注重身材管理的群体而言,低热量、高纤维的速食是深夜解馋的优选。

1. 即食沙拉与魔芋制品

·即食沙拉搭配蔬菜、坚果和肉类,开袋即食,清爽无负担,适合追求“轻食感”的人群。

·魔芋丝、魔芋面等低卡高纤维食品,热量仅几十大卡,可凉拌或搭配低脂酱料,口感Q弹饱腹。

2. 高纤麦皮配脱脂奶

·无糖麦皮冲泡后加入脱脂奶,富含膳食纤维与蛋白质,热量约170大卡,助眠又饱腹。

3. 凉拌黄瓜与低脂鸡胸肉

·新鲜黄瓜切片拌蒜末、香醋,搭配即食鸡胸肉干,5分钟完成一道低卡高蛋白夜宵。


二、方便快捷:免煮速食的“懒人福音”

无需开火、免洗餐具的速食产品,成为宿舍党与加班族的救星。

1. 冲泡型速食粥与面

·海福盛冻干速食粥,仅需热水冲泡,口感接近现煮,米粒鲜美且燕麦增加饱腹感。

·日清拉王系列非油炸面条,搭配浓郁汤底,5分钟还原日式拉面风味。

2. 自热食品与即食寿司

·小龙坎自热火锅,15分钟享用地道川味牛油锅底,配宽粉、牛肉等丰富食材,满足火锅瘾。

·便利店即食寿司或冷吃钵钵鸡,拆袋即食,红油香辣入味,深夜解馋利器。

3. 微波炉速食

·山姆日式蒲烧鳗鱼饭,微波加热5分钟,鳗鱼酱香浓郁,搭配米饭堪比日料店出品。

·必品阁孜然牛肉煎饺,无需解冻直接煎制,外脆内嫩,爆汁口感治愈深夜疲惫。


三、地方特色:速食也能吃出“烟火气”

地域美食的速食化,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品尝各地风味。

1. 川渝麻辣风味

·阿宽勾魂米线与钵钵鸡组合装,还原四川红油香辣,米线爽滑、烧烤自热便捷。

·无名缘酸辣粉,粉条Q弹不软烂,酸辣汤底浓郁,被网友评为“超越多数品牌”的良心之作。

2. 北方面食与南方甜汤

·河南老方城烩面,宽面条筋道,羊汤浓郁,可自由加配菜,深夜嗦面幸福感拉满。

·顾一盒桂花酒酿鲜奶汤圆,糯叽叽外皮包裹流心桂花馅,甜而不腻,作为宵夜甜品再合适不过。


四、高端升级:速食界的“轻奢体验”

近年来,速食产品向高端化发展,甚至可替代正餐。

1. 晨曦金汤佛跳墙

·铝箔袋包装加热即食,内含鲍鱼、鱼胶、干贝等珍贵食材,汤汁浓稠鲜美,被称为“打工人的滋补神器”。

2. 芝士牛肉卷与奶油南瓜浓汤

·大希地芝士牛肉卷,微波加热后芝士拉丝、牛肉爆汁,搭配百利奶油南瓜浓汤,秒变西餐厅套餐。

3. 饭乎砂锅煲仔饭

·广式腊肠味煲仔饭,15分钟还原砂锅焦香锅巴,米粒分明,腊肠甜咸适中,满足“一人食”仪式感。


五、趋势观察:速食市场的创新与未来

1. 健康化:低脂、低盐、无添加成为主流,如魔芋制品和冻干技术广泛应用。

2. 场景细分:针对加班、旅行、宿舍等场景推出定制产品,如自热火锅、免煮凉皮。

3. 地域融合:地方特色美食速食化,如温州糯米饭、东北麻辣拌,打破地域限制。


温馨提示

选择速食时需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量摄入油脂与盐分。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应关注成分表,控制糖分摄入。深夜进食建议提前1小时,留足消化时间,减少肠胃负担。

速食不仅是便捷的代名词,更成为现代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从“将就”到“讲究”,懒人宵夜也能吃出品质与幸福感。

6毛钱一片的糖尿病老药,为何被捧为“长寿药”?

二甲双胍是药店常见降糖药,品牌众多,价格最低的只有几毛钱一片。(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寻觅长生不老的仙丹似乎是古代帝王才能享受的特权,那如果“长寿药”在拐角的药店就能买到,而且每片售价只要几毛钱呢?

ChatGPT正在抢尽风头,一款廉价糖尿病药物也一同“火”了。现年37岁的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是ChatGPT所在的OpenAI公司CEO及创始人之一,2023年3月9日,他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采访时表示,自己正在服用二甲双胍,佐以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睡眠,以延缓衰老。

二甲双胍是一款百年老药,这一有机化合物于1922年被首次发现。在中国,目前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最低仅6毛钱一片。

青春常驻的愿望在硅谷精英群体中并不罕见,但与那些延年益寿的广告不同,二甲双胍在抗衰老领域的效用已得到一些研究认证,还顶着一个耀眼头衔——“世界上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抗衰老药物”。

但纵然被捧为“新贵”,这款老药抗衰老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仍不清晰,耀眼头衔下的临床试验又陷入资金困顿,多年来迟迟无法启动。

这意味距离“抗衰老”被写入二甲双胍说明书的日子,仍遥遥无期。

海外走俏,国内也被追捧

想通过生物科技抵抗衰老,奥尔特曼是认真的。

除了服用二甲双胍,他还曾在博客中提到,自己补充甲基B12、Omega-3、铁、维生素D3等营养补剂,每一年半进行一次血检来调整名单。

他自称将全部积蓄投资给了两家公司。其中一家为初创生物科技公司Retro Biosciences,2021年获奥尔特曼1.8亿美元投资。该公司曾立下“使人类寿命延长十年”的目标,所设想的途径包括三条:细胞再编程、自噬作用以及血浆疗法。被奥尔特曼提到后,Retro Biosciences在推特上转发了相关报道,邀请“世界级的”科学家加入。

服用二甲双弧的硅谷精英并非奥尔特曼一人。2019年3月,美国电视台CNBC曾采访十多位科技领域的高管或投资人,他们未患糖尿病,出于延年益寿的目的,都在服用二甲双胍。一位名叫Zen Chu的天使投资人表示,自己很快感到新陈代谢功能得到了改善。

有一定生物学知识的人更有可能了解到服用二甲双胍来抗衰老,在国内也是如此。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任肖建中印象中,他遇到过出于抗衰老目的的服用者,大多在四五十岁上下,有一定科学素养。

姜茶(笔名),是国内衰老科普团队“时光派”的成员之一,该团队的目标是打造衰老科普-检测-干预闭环,“时光派”的一篇文章中曾采访一位服用二甲双胍5年的女生。她最先将二甲双胍当减肥药吃,后来认为其具有抗衰作用。“减重虽然不明显,但身体的确更好了,也没有什么不适”。

姜茶自己也在服用。尤其在2022年春天,担心三餐摄入热量过多加速衰老,她服用了一段时间的二甲双胍。现在遇到酒局,她也会在饭后服药,“否则这样大吃大喝,我心理负担真的很大”。

被奥尔特曼提到后,国内也有不少媒体报道,可在普通的药店,并未感受这种变化。

百年老药往事:降糖药强者

被硅谷精英带货的二甲双胍并不神秘,在糖尿病人群中,它只是一款物美价廉的老药。

早在1952年,在一位法国医生开展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试验中,二甲双胍被证实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两年后,首款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二甲双胍药物在法国上市,商品名为“格华止”(Glucophage),意味“葡萄糖吞噬者”。

“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的疗效非常肯定,它的降糖效果在口服降糖药里比较强。”肖建中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肝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提升胰岛素敏感度,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达到控糖目的。

1991年,默克(Merck)收购法国药企Lipha获得了“格华止”的所有权。1999年,“格华止”进入中国市场。2006年专利到期后,国内同类仿制药纷纷涌现。

国家药监局官网的二甲双胍相关批文已达335条。与原研药“格华止”相比,这些仿制药大都具有价格优势。2020年8月,进入集采目录后,价格更是一落千丈,最便宜的中标价格仅0.67元/片。

“效果好。治疗费用可能一天只要几毛钱,进口药也就一两块钱。所以二甲双胍能成为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肖建中解释。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21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有了庞大的病患群体支撑,进入集采时代的二甲双胍销量依然坚挺。据米内网统计,2020年,盐酸二甲双胍片成为全国实体药店渠道销售额最高的糖尿病用药,预计2022年销售额达10.58亿元。

抗衰与否,研究结果不一

一款“百岁高龄”的老药何以被奉为延年益寿的“神药”?这还得从9年前的一项研究说起。

2014年,英国卡迪夫大学团队在《糖尿病、肥胖和新陈代谢》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英国78000多名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反而比另外九万多名未患糖尿病的人活得更久,证明二甲双胍对人体有着潜在的延长寿命作用。

在此之前,已有动物实验也有类似结论。例如伦敦大学201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对线虫使用二甲双胍可最高延长36%的寿命。同年发布于《自然·通讯》上的另一项研究则显示,在饮食中补充0.1%二甲双胍,可使小鼠平均寿命延长5.83%。

不过,二甲双胍的人体抗衰研究也曾不止一次“翻车”。例如,2019年刊登在《细胞衰老》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将53名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服用二甲双胍和安慰剂,然后进行运动锻炼。结果安慰剂组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水平增加了25%,服药组则几乎没有变化。

2022年,一个丹麦的研究团队尝试“复刻”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他们利用丹麦的国家健康登记数据,分别选取7842名健康人士和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并确保他们的基础健康信息相近。统计发现,1996-2012年间,健康人士的生存率整体优于二甲双胍的服用者。

对许多抗衰老的求道者而言,即使有这些“翻车”信息,已有研究也多少起到背书作用。而二甲双胍价格低廉、购买便捷、副作用易控的特性,也使得经济条件一般的抗衰老爱好者也愿意尝试。

控糖、抗衰老共同的通路

虽然有不少拥趸,二甲双胍抗衰老的机制还在研究之中。

首先,衰老本身就是未解之谜,包含了细胞、器官到全身的变化,背后机制纷繁复杂。其次,二甲双胍虽然对糖尿病疗效清晰,却是一款机制不清、靶点不明的玄奥药物。

肖建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二甲双胍抑制肝糖原分解的功能是通过激活AMPK完成。AMPK,全称“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质激酶”,激酶是一类生物化学里的分子,可作用于特定的蛋白质,并改变其活性。在人体中,AMPK像是一个交叉路口,扮演着“五省通衢”的角色,不仅调控着细胞能量平衡,还参与多种信号通路。

巧合的是,对二甲双胍抗衰老作用的研究,也直指AMPK。

《细胞代谢》期刊2020年的一篇综述统计了二甲双胍所能影响的健康标识物,发现二甲双胍竟能通过抑制端粒缩短、改善基因表达等9个方面左右衰老进程。其中,有6条抗衰老的通路都途经AMPK。

“AMPK在人体饱腹状态下是关闭的,此时身体更倾向于物质的合成,更容易积累DNA损伤等。因此,一个行之有效的抗衰老方式就是轻断食。” 轻断食是在保证科学营养的基础上,减少热量摄入,通俗而言就是稍微少吃一点。姜茶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二甲双胍能激活AMPK,可以看作是热量限制模拟物。

也有研究得出类似结论。2016年,厦门大学林圣彩院士团队发表在《细胞·代谢》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激活AMPK所用的是一条名为“溶酶体途径”的通路,而机体感应饥饿、葡萄糖水平下降时,也是同一条通路。团队成员、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瞿琦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意味着服用二甲双胍和轻断食很像。它们可能是通过同一个代谢途径,达成包括抗衰老在内的后续效用。”

肖建中也表示,在延缓衰老的研究中,节食是有确定效果的,至少在动物实验中被反复证实。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体重作用。同时,在低等生物和动物实验中,AMPK路径在衰老发生中是被广泛认同的。由于这与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相同,激发了人们其对其抗衰老的研究兴趣。但是,要确定其在人类有抗衰老作用,需要更确切的证据。

除了AMPK外,mTOR通路、肠道菌群等,都是二甲双胍的潜在靶点。也因此,在姜茶看来,二甲双胍是非常有前景的具有抗衰功效的药物,但她依旧认为抗衰最好的方式是控制饮食与科学运动,“这是对抗岁月的两大无上法宝”。

等待资金的大型抗衰老试验

控糖和抗衰老都途经AMPK通道,这个巧合令研究者兴奋,但二甲双胍如要真正戴上“抗衰老药”的标签,还需要大型临床试验作为依托。

卡迪夫大学2014年的研究虽然样本众多,但只是“马后炮”式的回顾性研究。不过,这项研究极大地提振了二甲双胍拥护者们的信心。这其中也包含现年68岁的尼尔·巴兹莱(Nir Barzilai)——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衰老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巴兹莱从2011年开始服用二甲双胍,十分信赖此药物。2015年,巴兹莱决定将二甲双胍向着“长生药”的地位再推进一步。他和同事们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洽谈,希望开展评估二甲双胍延缓人体衰老的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这项被称为TAME的临床试验可谓野心勃勃:持续6年,在全美14个研究中心开展,共招募3000名65至79岁的受试者。

根据巴兹莱的表述,这场洽谈并非为了获得FDA的批准,而是得到FDA的表态,由此改变FDA的评审规则,使延缓衰老成为一个合法的药品开发目标,为后来者扫清障碍——因为包括FDA在内,全球大部分药审机构不认为衰老是一种疾病,而是造成各种老年病的原因。

这一设计还挑战了FDA的另一项原则,即新药临床试验中,一种药物只能对应一种疾病。而TAME研究包括多项衰老相关的身体状况,如认知障碍、癌症、心脏疾病、死亡等,如果研究受试者越晚出现这几类衰老症状,证明药效越好。

洽谈结果是,FDA认可了将衰老拆解为多种疾病的方法,对细节提出几处修改建议。总体而言,FDA为TAME试验打开绿灯。

然而TAME试验并未如期开展,而是陷入无尽的延宕。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TAME的最初版本耗资约八千万美元,后来因筹款不顺,巴兹莱简化试验终点,又将成本降至五千多万美元。

但时至今日,这一筹款目标仍未完成。2023年1月,巴兹莱在推特上表示,14个研究中心已经联系好,但伦理审查委员会不允许他在筹满全部资金前就招募受试者。“我们已经穷尽了所有的筹款路径。希望有慈善家愿意站出来。”

与一款新药动辄10亿美元的研发成本相比,五千万美元成本并不算高。大药企不愿资助的原因在于二甲双胍专利已经过期,没有药厂能单独从扩充适应证中获得利益。在巴兹莱看来,硅谷投资人们不愿意伸出援手的原因则是,他们已经能吃到二甲双胍了,只愿意投资给更具突破性的、“能让他们永生不死的疗法研究”。

截至发稿,巴兹莱未回复南方周末记者邮件采访。

不提倡盲目尝试

国内针对二甲双胍抗衰老的研究尚未兴起。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发现,在美国FDA设立的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中,有一项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6年进行的二甲双胍临床试验,将衰老(Aging)作为研究目标之一。而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方网站,并未发现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中,被引次数较高的论文研究方向主要是糖尿病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但中国科学家曾在二甲双胍的机理研究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林圣彩团队在确定“溶酶体途径”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现了二甲双胍作用于AMPK的分子靶点PEN2。瞿琦介绍,目前二甲双胍在人的肝脏和肠道等器官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明确了分子靶点,可以进一步筛选替代二甲双胍的新药物,从而在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方面产生更好的疗效,并对延长寿命发挥积极作用。

在中国,目前二甲双胍获批的适应证仍然只有2型糖尿病。这意味着医生原则上只能按照说明书规定,在糖尿病上使用二甲双胍。即便新医师法允许了部分情形下的超说明书用药,在作为依据的《超说明书用药目录》上也未记录二甲双胍的抗衰老适应证。

虽然二甲双胍是处方药,但在互联网平台,很容易开到处方购买。在上海杨浦区的一家药房,店员甚至没有要求出示糖尿病处方,仅对于第一次购买者叮嘱了一句:“最好还是先到医院里看下。”

为了避免潜在的副作用,姜茶服用二甲双胍时选用的是500mg的低剂量。这一结论同样来自林圣彩团队的研究。但姜茶也在自己的科普文章中特地注明,不提倡读者进行盲目尝试。“二甲双胍在改善糖代谢的同时也会对脂质代谢有调控作用,而雄激素也是一种脂质代谢。所以二甲双胍吃下去可能会影响男性的性功能,不建议在备孕期间服用。”

肖建中介绍,二甲双胍主要的不良反应集中在胃肠道中,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此外,老年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引发贫血。肖建中一般会开甲钴胺之类的补剂给患者。“二甲双胍可以作为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是否能够成为抗衰老药物,还不得而知。”

林圣彩团队目前正在开展一项新研究——饮食限制通过何种原理达到长寿。瞿琦等团队成员对擅自服用二甲双胍都呈保守态度,“二甲双胍目前仍有导致部分患者腹泻、低血糖和乳酸中毒的副作用,所以自己暂时不会去吃。不建议一般正常人额外摄入,剂量把控不好可能反而导致身体不适。”

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一钒

硅谷兴起二甲双胍“长寿”风潮,10多块的降血糖药真能延寿?

防走失,电梯直达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CC情报局

作者:庄时利和 著名科普作家,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令人瞩目的OpenAI CEO阿尔特曼和不少硅谷新贵一样,被曝使用二甲双胍抗衰老。二甲双胍被批准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口服降糖药,其降糖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掌握。近年研究发现它能改善血脂代谢、减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几率等。

2. 2014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显著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他们有可能比非糖尿病患者活得更久。为证明其有效性,2018年,美国“使用二甲双胍靶向衰老”试验获FDA批准,其可能会彻底改变目前对抗衰老的研究方式,但因资金原因该试验至今未能进行。

3. 目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都存在局限性并缺乏高质量证据,尚不清楚非糖尿病人能否从日常服用中受益,而药物副作用也给长期服用的非糖尿病人群带来隐患。现在尚未有“抗衰”药物能达到人们预期。对于普通人而言,不需过于关注个别研究以及盲从名人选择,而应当多参考WHO、国家卫生部门等的主流建议。

硅谷正在流行一种新的“长寿”风潮,通过口服二甲双胍来让自己活得更久?

3月9日,OpenAI的CEO,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称自己正在服用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来延缓衰老。这位科技新贵对于长寿研究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八年前。他一直在寻找各种不同的延缓衰老药物,在《自然》杂志看到一篇小鼠在服用二甲双胍后细胞变得更有活力的研究后,他开始每天服用二甲双胍。

为了活得更久,他还投资了1.8亿美元给 Retro Biosciences,这是一家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血浆置换技术来让细胞年轻的初创公司,他们的目标是“将死亡延迟10年”。

他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及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一样,都是投资那些致力于延长寿命疗法大生意的生物科技创业公司的亿万富翁。

阿尔特曼并不是唯一希望通过二甲双胍帮助自己活得更久的人,许多硅谷的科技新贵将二甲双胍作为其抗衰老疗法的一部分,二甲双胍在硅谷科技圈中正在经历一场复兴——在没有糖尿病的人群中。

硅谷45岁富豪、软件大亨Bryan Johnson也是二甲双胍的服用者。号称拥有37岁的心脏、28岁的皮肤以及18岁的肺。此外,他更是通过衰老干预手段,在7个月内将自己的表观遗传年龄降低了5.1岁,至于二甲双胍在其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暂不知道。

据CNBC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他们采访了十几位在科技行业工作的高管和投资者,几乎都将二甲双胍作为抗衰老药。有些人愿意公开谈论此事,而另一些人则宁愿保持匿名。这些服用了二甲双胍的硅谷非糖尿病人群都明白,二甲双胍延迟衰老的证据不足,但大都感觉良好,甚至感到“新陈代谢有所改善”,他们还没有遇到腹泻、恶心或者乳酸中毒等副作用症状。

阿尔特曼并不打算永生,但他相信,二甲双胍的使用加上他对营养食品和锻炼的坚持,将有助于延缓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生。

但他的公开带货,再度让二甲双胍成为众所瞩目的“长寿神丹”。

二甲双胍是如何成为最有希望的抗衰老药物?

二甲双胍最初从一种叫山羊豆(Galega)的牧草中发现。

1918 年,科学家首次从山羊豆中提取出胍类物质,并证明胍类可以降血糖,1929年爱尔兰科学家合成了高效低毒的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于1958年、1994年分别被英国、美国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口服降糖药。作为一个老牌降糖药,已经用了超过半个世纪,并且作为一个过了专利保护期、非常基础的用药,二甲双胍的价格也非常便宜,一瓶一百粒装的盐酸二甲双胍甚至几块钱就能买到。

二甲双胍降糖的机制比较复杂,其实至今为止没有完全搞清楚,主要过程是抑制肝糖原的输出,促进外周组织(例如肌肉、脂肪和脏器)对于葡萄糖的摄取,这两种方式都是调节机体自身的代谢能力,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胰岛刺激胰岛素分泌,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二甲双胍还能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

二甲双胍在最近这几年的研究中不限于糖尿病的治疗,除了降血糖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能改善血脂代谢、减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几率,甚至能够推迟衰老进程、延长寿命。这些作用的机制同样复杂,目前FDA仅仅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是它也经常被标签外使用(used off-label)于糖尿病前期、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以及与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的体重增加等疾病。

2013年,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年时定时给予小剂量的二甲双胍,可以促进小鼠的健康,延长其寿命,然而更大剂量的二甲双胍则会缩短它们的寿命。另一项研究则称,二甲双胍能延长线虫57%的寿命,延长小鼠6%的寿命。

至于二甲双胍对人的寿命是否有延长作用,目前主要的依据是2014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糖尿病、肥胖症和新陈代谢)杂志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在这项涉及18万人的回顾性研究中,其中约9万人是糖尿病患者,平均观察时间为2.8年。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显著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他们有可能比非糖尿病患者活得更久,而该种药物对非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也有益处。

目前为止,据统计,仅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已有近百篇论文阐述这款仅价值十几元人民币的普通药物,在相关条件下会延缓衰老。其中各种关于二甲双胍为何会抗衰老的原因,包括说明发现了延缓衰老机制的文章,也有十几篇,但均停留在纸面上。

科学家们试图证明二甲双胍的有效性,2015年,美国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Nir Barzilai教授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临床试验计划,这项试验名为“使用二甲双胍靶向衰老”(Targeting Ageing with Metaformin,TAME)。

该试验计划在3000名非糖尿病患者(65-79岁)中进行双盲实验,这项试验,旨在证实二甲双胍的抗衰老作用,找到对抗衰老的途径,即使最终试验证实二甲双胍并不起作用,这项试验也可能会彻底改变目前对抗衰老的研究方式。

2018年,FDA最终批准了这项试验。这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的二甲双胍抗衰老临床试验。但可惜的是,批准至今,这项临床试验因资金的原因至今仍没能进行,并且即便启动试验,试验周期也长达6年,因此我们可能要十年之后才能知道结果。

二甲双胍可能距真正的长寿药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抗衰老是大多数人的心愿,但我们还是要讲清楚几个基本事实。

对于健康人而言,二甲双胍被关注更多的原因在于它一些似乎神奇的效果,比如预防癌症、延长寿命等。这两个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但实际上,这些都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比如在延长寿命领域,动物实验表明它可以延长线虫、小鼠的寿命,但另外一些实验表明无法延长大鼠的寿命。

就拿2013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从“中年时期开始吃二甲双胍,可以改善雄性小鼠的健康以及延长其寿命”。而二甲双胍带来的获益,主要基于模拟对小鼠热量摄入的限制,比如改善身体机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胆固醇水平,而在分子层面上,二甲双胍增强了抗氧化保护,从而减少了氧化损伤和慢性炎症。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研究人员同时发现,上述获益主要来自于低剂量喂食组,该组小鼠的日常饮食中二甲双胍添加量为0.1% w/w,而高剂量组(1% w/w)则对小鼠有害。

上述动物实验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这一点同样出现在临床试验上。目前绝大多数关于二甲双胍的研究仅包括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因此我们并不清楚二甲双胍的这些潜在益处是否仅限于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或者说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能从日常服用中受益。

对于任何一个药物来说,除了评估获益以外,还要评估风险。二甲双胍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药,但它仍然是作为处方药出售,而并不是非处方药。

二甲双胍的副作用也是明确的。例如药物带来的消化问题如腹泻、呕吐和胀气,维生素B12 缺乏症,在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人中间更显著,约有30%缺乏维生素B12,带来虚弱、呼吸问题以及神经损伤,这些都是非糖尿病人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后的隐患。

最后,所有药物的使用应当以各个国家诊疗指南为基准。

网上有大量的个例描述和一些研究报道会吸引很多人的关注,但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研究数据中准确归纳分析需要专业的训练。对于普通人而言,不需要过于关注个别研究,更不要盲从名人个人的选择,而应当多参考权威机构(比如WHO、各国卫生部门或者可靠医疗机构)的主流建议。

事实上放眼过去,有大量名人“带货”的药,甚至是科学家自己去吃的,比较知名的一个例子是诺奖得主鲍林希望吃大量的维生素C以延长寿命,这些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抗衰”药物能获得人们预期的效果。

本文转自【CC周刊】,一个横跨太平洋两岸的医疗专家工作室,专注报道科学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