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40岁(一型糖尿病40岁才发现正常吗)
40岁得了糖尿病,75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6个方法
“得了糖尿病,就一定会得并发症?”
这是许多糖友的焦虑。
糖友老张,用他长达35年的抗糖经历证明:得了糖尿病,并不一定会出现并发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老糖友——老张的真实控糖经历,他不仅打破了“糖尿病是百病之源”的魔咒,更揭示了糖尿病科学管理的积极意义。
我们总结了老张的6个“核心密码”,一并分享给大家。
01 老张的真实案例:
患糖尿病35年糖尿病无并发症的奇迹
老张是我们内分泌科“元老级”的糖友,他确诊2型糖尿病时年仅40岁,今年已满75岁高龄。
但是,与许多糖友不同,他从未出现手脚麻木、视力模糊或肾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平时给糖友们做“患者教育”的时候,我也总是拿老张的例子鼓励大家。
由于常年接触,我们科的几位医生对老张都很熟悉,大家在总结他的经验时发现,老张的控糖经验并不复杂,可以总结为“6大秘诀”。
02 老张的秘诀:
六大核心策略
1)血糖管理:稳字当头
对糖尿病人来说,短期把血糖降下来不难,难的是长期稳定。
血糖要保持长期稳定,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饮食和运动,这是控糖的基础;也有人说,是合理用药,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终究是需要药物来控制血糖。
这些都很重要,但我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保持血糖长期稳定,最重要的是“血糖管理”。
你要了解自己的血糖特点:什么时候容易升高,什么时候容易降低,哪些食物对血糖影响大,哪些食物对血糖影响小,什么运动最适合自己,什么药最适合自己等等。
每个人的血糖特点都各不相同,了解自己的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控糖策略。
老张的血糖管理就做的非常好。
他有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饮食情况等。每次来门诊开药,都会详细地向我们汇报他最近的血糖情况。
这就使医生对他的血糖有更清晰的把握,制定的方案也更“个体化”。
每次检查的结果,老张也细心地放在一起,一旦检查结果有变化,他总是会及时地向我们咨询。
我们对他的饮食、运动提出什么要求,老张也总是一丝不苟的坚持执行。
如果一段时间血糖不稳定,他也会积极配合我们做动态血糖监测,查找波动的原因。
通过自我管理,老张的糖化血红蛋白始终控制在7%以下,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血糖<8.0mmol/L。
2)定期筛查: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我知道老张现在没有任何并发症?因为他每年都会坚持做并发症的筛查,比如下面这些检查,很多糖友偶有会查,但很少有人能几十年长期坚持:
-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整体控制情况)
- 尿微量白蛋白(筛查早期肾病)
- 眼底检查(预防视网膜病变)
- 神经病变筛查(触觉、振动觉测试)
在35年的糖尿病病程中,老张也曾出现过检查结果的异常,不过都是在很早期就及时发现,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直到现在都没出现临床症状。
3)营养干预:补足“隐形短板”
研究发现,近半数糖尿病患者缺乏维生素D、镁、维生素B12等,而这些营养素与神经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医生的建议,老张在保证饮食均衡的前提下,还会经常在饮食中补充下面这些对血糖有益的食物:
- 深海鱼类(富含优质脂肪酸)
- 坚果和黑巧克力(富含镁)
- 瘦肉和发酵食品(富含维生素B12)
很多糖友为了省事,喜欢通过口服“制剂”或者“保健品”的方式补充,老张则从来不会。他会按医生的建议,以食补为主,并定期检测血中营养素水平,避免盲目补充。
4) 生活方式:动静结合
老张每天都会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等。35年来,老张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风雨无阻。
规律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
运动时,他会注意自己的心率和呼吸,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锻炼。平时如果坐的久了,老张会主动起身活动,从不久坐不动。
5)良好心态
老张虽然对血糖管理的很细致,却并不过分纠结结果。35年来,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他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与朋友聊天,享受生活的乐趣。平时有机会,他也会跟着自己的儿女外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6)遵医嘱服药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张的依从性极好,每次在门诊就诊回家后,都会坚持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
有时血糖产生了波动,他也从不会自己随意停药或减量,而是及时复诊,听取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03 结语:
“我命由我不由天”
老张的“6大秘诀”看起来平平无奇,都是些“常识”,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35年病程的糖友很多,但35年病程,却没有任何并发症的糖友却极少。
老张的经历证明:糖尿病并发症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可防可控的。通过科学管理、定期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每一位糖友都有机会成为“无并发症”奇迹的创造者。
记住:控糖不是终点,无并发症才是真正的胜利!
人到中年,尤其要注意五项指标,超过三项不合格就要当心了
人到中年,尤其要注意五项指标
腰围、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不正常提示心血管病风险高
保健时报记者 燕声
“油腻中年”一词曾火爆于网络,原本意指经历世事的中年人油滑世故,后常被用于形容体型肥胖充满健康危机。美国内分泌学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指南指出,对于40~75岁的成年人,在就诊时测量腰围、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可以更早地发现心脏病和糖尿病。
这份指南指出,大量腹部脂肪、血液中HDL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血压、高血糖,是心脏病和糖尿病的5个危险因素。具有至少3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指南建议,如有1~2个危险因素,每三年筛查一次。如果是糖尿病前期,应每年查一次。如果有≥3个危险因素,则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风险较高,应进行10年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一般人群
腰围测量需常做,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才合格
一般人去医院看病时极少测腰围。“但腰围其实非常重要,有助于早期识别具有代谢风险的患者,并预防更多心脏病和糖尿病病例。”这份指南的编写委员会主席詹姆斯·罗森茨威格博士表示。
腰围是衡量一个人寿命长短的重要指标。据《美国流行病学杂志》报道,腹型肥胖的男性患心脏病的概率要比其他男性高42%,而腰围肥大的女性患心脏病的概率通常比其他女性要高44%。
指南建议
1.应将测量腰围作为临床常规检查;亚洲人群腰围的切点为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
2.每年查一次血压,如果升高,则每次随访时检查血压。
3.优先将改变生活方式作为一线治疗。针对超重的高危人群,建议在第一年内减轻体重≥5%。
4.高危人群需进行10年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以指导药物治疗。
糖尿病前期
至少每年一次糖尿病筛查,生活方式干预无效需用药
中国心脏病调查报告显示,冠心病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25%,糖尿病前期患者常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叶山东认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预防目前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和运动)、药物干预(二甲双胍等)以及二者联合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但生活方式干预常存在依从性低的问题,如若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还需进行药物干预。
指南建议
1.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应至少每年一次糖尿病的筛查,在药物治疗前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血糖水平,包括健康饮食、每天步行、减少静坐时间和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体力活动受限或对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则建议二甲双胍作为首选降糖药物。
坏胆固醇高
坏胆固醇≥190毫克/分升,最好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现代医学的解剖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是“坏胆固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马为说,人体内约70%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对于绝大多数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来说,“坏胆固醇”偏高是内源性合成酶升高所致,靠减少胆固醇摄入无济于事,必须使用他汀类药物才能降低超标的“坏胆固醇”。
指南建议
对于40~75岁者,如果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90毫克/分升(≥4.9毫摩尔/升),建议采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50%的LDL-C。如果LDL-C在70~189毫克/分升(2.6~4.9毫摩尔/升)之间,建议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他汀治疗及降至目标值。
高血压
血压大于130/80毫米汞柱,需设法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陈牧雷介绍,高血压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而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容易集聚在内皮损伤处,这样就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指南建议
1.对于血压大于130/80毫米汞柱和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患者,指南建议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降低血压至低于130/80毫米汞柱,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对于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10年心血管风险超过10%,且血压大于130/80毫米汞柱的患者,指南建议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外,还应使用降压药物进行一级预防。
甘油三酯高
控制不好时需及时治疗
甘油三酯是血脂中的一种成分,甘油三酯高对身体有很大危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建梅介绍,首先它会堵塞人体的血管,形成动脉硬化。如果堵塞严重,还会造成血栓,甚至引起心脏疾病等。
指南建议
对于在服用他汀且LDL-C达标,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200毫克/分升(1.7毫摩尔/升)],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男性≤50毫克/分升,女性≤40毫克/分升)者,建议考虑服用非诺贝特辅助治疗。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编辑 || 燕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研究:40岁以下2型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心血管病风险
新华社伦敦4月14日电(记者 张家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说,40岁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或因此死亡的风险比其他同龄人更高。
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在美国《循环》期刊上报告说,他们利用瑞典一个糖尿病人群数据库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涉及31.8万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157万多名对照组人员,跟踪调查他们在1998年到2014年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在40岁之前被诊断患2型糖尿病的人,得中风、心肌梗死、心脏衰竭以及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且女性糖尿病患者与男性患者相比这一风险相对更高。
报告主要作者、格拉斯哥大学教授纳韦德·萨塔尔说,这一结果说明,在年龄不大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应更积极地去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并鼓励中年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改变生活方式,以尽可能推后患糖尿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