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i型糖尿病严重吗(i型糖尿病能活多久)

浮屠新知堂 0
文章目录:

1型糖尿病患者会长寿吗?增加胰岛素是病情变差了?医生告诉您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在10%左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并且还有近部分患者可能已经患病而不自知。其实,糖尿病对于身体的危害在初期并不明显,但可怕的就在于这种危害是日积月累,高血糖不断地侵蚀血管和器官组织,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致命危机。

今天,整理了有关糖尿病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关用药方面的内容,1型糖尿病患者是否能长寿等等,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型糖尿病患者会好吗?寿命会受影响吗?

“糖尿病会好吗?”由于1型糖尿病多发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确诊后,很多患者和家人应该都很难在一时之间接受,很多患者或亲人甚至会有悲观的念头,认为患上了1型糖尿病可能会导致寿命缩短。

根据国际糖尿病相关机构在过去的研究报告显示,预估患2型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可能会减少10年,而1型糖尿病的平均寿命较短,预期减少了20年左右。但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为近几十年来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越来越进步,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有大幅延长的现象。

美国匹兹堡大学在2012年发布一项为期30年的研究,指出1965年以后出生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为69岁。根据英国官方对近代新生儿的评估,男性的预估寿命平均为77岁,女性则为81岁。而目前年龄为65岁的人,男人的预期平均寿命为83岁,而女人的预期平均寿命为85岁。都相差10年以内,并没有差太多。

而且,从医学进展来看,未来通过医药技术的进步,让患者寿命持续延长并不是梦想。

瘦的人不会患糖尿病?

这显然是错误的!体重与糖尿病没有绝对的关系。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遗传所造成的,身材不一定是肥胖的,而2型糖尿病虽然与肥胖有较大的关联,但即使没有过重,饮食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还是可能得到2型糖尿病。

根据美国的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资料显示,患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八分之一的人体重正常,而这群人很可能是1.5型糖尿病的患者(也就是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介于1型和2型之间)。因此,体态标准却患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和基因和生活方式有关。

只要不吃甜食和碳水化合物就能控制糖尿病、不用吃药?

其实,吃药的目的是为了矫正血糖代谢的异常,改善胰岛素的功能,是帮助患者的,即使存在副作用,但跟其治疗作用相比还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即便有接受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也应该要注意饮食,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原则为“定时定量”,暴饮暴食或饮食不均衡都会造成血压波动。

如果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则可以通过生活、饮食、运动等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来避免病情的恶化。但如果已经确诊糖尿病,除应控制甜食或是淀粉类食物的摄取外,仍必须搭配药物治疗来控制糖尿病,以确保患者的病情不再加重。

有糖尿病就必须完全戒除甜食?

糖尿病患者其实并不是不能吃甜食,关键是要如何吃,才不会在饮食后让血糖骤升骤降或是过高。除了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含糖量高的甜食,如蛋糕、冰激淋、包装零食等,天然的水果也必须要小心,许多水果的糖份都很高,例如葡萄、西瓜、龙眼等。

糖尿病患者并非所有水果都不能吃,而是要挑选低升糖指数的蔬果,例如苹果、番茄等。不过也别因为这些蔬果的升糖指数和含糖量低,就容易忘记控制量。无论是含糖量高或低的水果,只要吃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同,最终都会造成相同影响。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半个中等大小的香蕉,一小杯蓝莓或草莓,三分之一个哈密瓜,大约等于15克碳水化合物的量。

糖尿病患者用药治疗,最终会走向肾衰竭?

这显然不会!多数需要透析的糖尿病肾衰竭患者,反而都是因为没遵医嘱服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最后需要打胰岛素治疗,而到这个情况通常肾脏都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才需要通过透析来维持肾脏机能运作,而这也是许多人误以为打胰岛素会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原因。

根据资料显示,有3成透析的患者是因为糖尿病肾脏病变所引起的。而长期稳定服药有预防或减缓肾病变的效果。而且医生也会定期跟踪检查患者的肾功能,并调整药量。

此外,患者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用药习惯来预防肾脏病变,包括控制血糖、定期验尿,并且严格管理血压和血糖,才能减缓糖尿病肾病变的恶化与发展速度。一旦出现肾脏病变的问题,就应与医生讨论调整饮食和药物的治疗方式。

增加胰岛素用量,代表糖尿病病情更糟?

实际上,糖尿病出现并发症才是变严重了!通常患者需要增加胰岛素使用量的情况有2种,其一是患者有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因此需要增加用量。其二是因为体重增加,人体内脏脂肪组织增加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不过因胰岛素本身会促使脂肪合成,所以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会随着使用时间渐渐增胖,导致原来使用之胰岛素剂量不足而需增加注射量。为了避免此种恶性循环产生,糖尿病患者应通过运动与饮食控制等方式将体重维持在理想范围内。只要糖尿病患者未出现神经或其他并发症,并定期跟踪检查的话,胰岛素用量增加并不代表糖尿病恶化。

刚确诊糖尿病,如何让自己接受现实?怎么做让疾病控制更容易?

大家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1、照顾好自己,患上糖尿病,也要有正常的生活平衡。除了药物治疗、运动、饮食调整外,还要让自己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压力,做好日常监测,有充足的睡眠,放松和享受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疾病。

2、不要不好意思获得帮助,患有慢性病,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但患者往往会觉得不好意思,实际上因为疾病获得亲人、好友的帮助并不可耻,正确面对,放下顾虑才是最好的情绪支持。

3、管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患病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精神压力,如果感到忧郁或焦虑时,请记得和朋友、家人谈谈,因为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请记得,患糖尿病不是自己的错,身边一定有资源和支持都可以帮助自己。

4、利用手机软件协助用药和计算碳水化合物,过去管理用药和饮食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现在用手机软件使其变得更容易了。 许多专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App可以帮助计算碳水化合物,观察血糖水平并跟踪饮食和运动的进度。

5、吸收更多糖尿病的知识, 持续了解有关糖尿病的所有知识,也能帮助自己更了解病情,也更能好好照顾自己。

6、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检查治疗效果如何。医生也会做一些检查,以确保患者的血糖是否得到控制。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能会更改相应的治疗计划。另外,如果使用胰岛素的话,胰岛素剂量以及可能使用的胰岛素类型可能会随着时间而不同,使用胰岛素的方式也可能会改变,这些都可以在复查后进行调整。

​#健康明星计划# @头条辟谣 @头条健康

无声的杀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被 I 型糖尿病盯上?

清晨的阳光透过写字楼的落地窗,28 岁的程序员林阳又一次揉着发昏的太阳穴。他不知道,电脑前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久坐,正在悄然改写他的人生剧本 —— 三个月后,当血糖仪显示 23.8 的数字时,医生沉重的语气像一记闷雷:"你确诊了 I 型糖尿病。"

这个曾经被称为 "儿童糖尿病" 的疾病,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青壮年蔓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这些鲜活的生命在风华正茂时遭遇如此重创?

久坐不动的都市困局
现代职场人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 9 小时,比睡眠还要长。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体检报告显示,连续三年久坐员工的糖尿病检出率上升了 67%。就像汽车长期不发动会生锈,我们的身体在缺乏运动时,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像被蒙上灰尘的镜子,逐渐失去应有的光泽。

舌尖上的甜蜜陷阱
深夜的便利店,24 岁的销售经理陈薇习惯性拿起冰可乐和巧克力棒。她不知道,这种高热量饮食正在悄悄侵蚀她的胰岛。统计显示,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超过 500ml 的人,糖尿病风险激增 83%。那些被我们视为 "能量补充" 的甜蜜饮品,其实是胰岛细胞的慢性毒药。

情绪的隐形炸弹
高压职场中的焦虑就像无形的手,持续撕扯着内分泌系统。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在重大项目攻坚期间,急诊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数量激增 3 倍。就像琴弦被过度紧绷会断裂,长期的精神压力会让胰岛细胞陷入崩溃边缘。

病毒的致命偷袭
去年冬天,15 岁的初中生小雨反复发热。她不知道,这场看似普通的腮腺炎病毒,正在对她的胰岛细胞展开毁灭性攻击。研究发现,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原体,会像精准的刺客般破坏 β 细胞。这种无声的偷袭,可能在短短几周内就让一个健康的孩子成为终身患者。

免疫的疯狂误判
当免疫系统像失控的军队般攻击自身组织时,悲剧就发生了。我们看到 12 岁的芭蕾舞者朵朵,在确诊时眼中闪烁的泪光:"为什么我的身体要伤害自己?" 这种自身免疫攻击,就像电脑的杀毒软件误删了系统文件,导致整个代谢系统陷入瘫痪。

这些真实的故事提醒我们:I 型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共同编织的陷阱。当我们抱怨工作太忙、压力太大时,或许该问问自己:今天的步数达标了吗?餐盘里的蔬菜够不够?上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每一次起身活动、每一口健康饮食、每一次心灵放松,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防线。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有力量 —— 这不仅是医学的真理,更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敬意。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省了八成费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雯

生活在广州的小敏今年12岁,去年年底,她持续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口渴饥饿、疲乏无力等症状。今年1月8日,小敏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诊断为“I型糖尿病”。从此,她的治疗便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而孩子自己也为此苦恼。

“I型糖尿病”患儿常常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 图/视觉中国

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成家常便饭

“I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介绍,该病多在儿童期开始发病,一经确诊,在现医疗水平下,需要终身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

据了解,目前“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每天多针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方式。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每天多次注射的治疗方式时常让她们难以坚持,首先学校一般无处存放药品,也无地方注射,有的孩子为了回避老师和同学,躲着藏着甚至在厕所不规律地悄悄注射胰岛素。而同学的过度关注也容易让患儿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或抑郁。

小敏的主治医生向记者表示,像小敏这样的患儿就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全天监测血糖情况。

患儿渴望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据介绍,除了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外,目前对于“I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给药治疗也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强化治疗方案,给药方便快捷,但胰岛素泵费用约需6-9万元,相关耗材费用约需3万元/年,许多患儿家庭因为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无法为患儿提供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刘丽介绍,现在“穗岁康”将“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的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不设起付线,符合规定范围的费用按70%比例报销,胰岛素泵最高支付限额4.2万元,相关耗材最高支付限额1.3万元/年。据统计,“穗岁康”减轻I型糖尿病患儿家庭相关费用负担率高达80%,切实有效地缓解这些家庭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今年1月13日,小敏的家属向“穗岁康”提交资料申请特殊医用耗材报销购买资格,当日审核便获通过。随后,家属在“穗岁康”指定的药店多次购买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共获得待遇支付34464.11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的胰岛素泵 图/受访者提供

使用穗岁康,I型糖尿病患儿成最大受益者

小敏在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后,病情已经稳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刘丽呼吁家长,平日不仅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业,更应抽多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并购买保障范围广、理赔方便、患病也能保并续保的医疗保险,这样才能在遭遇疾病时家庭不至于陷入困境,并给予孩子及时、完善的治疗。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穗岁康上已有84名“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获待遇支付,其中购买胰岛素泵待遇支付17人,待遇支付金额47.6万元;购买相关耗材待遇支付70人,待遇支付金额24.72万元,总体减轻个人负担率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