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科普文(关于糖尿病的科普题目有哪些)
科普:糖尿病危害及防治知多少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葛晨)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群体不断年轻化令人警惕。联合国多次呼吁各国重视改善糖尿病患者护理,以控制病情并避免并发症。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5.37亿成年糖尿病患者,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中1人患有该病。此外,全球约5.41亿成年人糖耐量受损,这意味着面临较高的2型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表现为胰脏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身体不能有效利用产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升高。随着时间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以及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
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90%左右,患者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无法预防,而2型糖尿病通常是体重超重和身体活动不足的结果。事实表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变化能有效预防或延缓罹患2型糖尿病,例如保持健康体重、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健康饮食和不吸烟。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疗法研究在不断拓展中,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迄今仍是最有效的疗法之一。
研究发现,糖尿病会增加新冠患者死亡风险。医学专家呼吁从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入手,在防控新冠背景下高度重视并实施糖尿病管理。
来源: 新华社
糖尿病这么普遍,你真的了解它吗?
2021.11.14
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号召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虽然糖尿病常见,但是对于糖尿病大家仍存在很多误区,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权威专家,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吃糖与糖尿病相关吗?
答: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父母或家人患有糖尿病,孩子一定得糖尿病吗?
答: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刨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够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的干预,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得了糖尿病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答: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把各项危险指标降到正常水平,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糖尿病潜在风险的人群,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什么?
答:1)从40岁起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2)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等不良习惯。
3)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
4)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或以下。
5)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6)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7)戒烟限酒。
运动对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有利吗?
答:运动有利于健康状态的改善,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但并不是在任何状态下患者都能从运动中获益。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有些患者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以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副主任
潘琦
为何说要警惕“糖前期”?
答:我们常说的“糖前期”,指的是介于糖尿病与正常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通常这类人已经具有了糖尿病的一些表现(患者自身可能未察觉)或者临床检查糖耐量受损(空腹或餐后),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常常被忽略。
糖前期很容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比如有的人到了饭点,没吃上饭,会出现明显的心慌手抖头晕,这时候吃块糖立马就能缓解。这就说明出现了血糖的大幅波动,就要警惕了。但要确诊还是建议去医院做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这是最准确的方法。如果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答:1)以往有过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历史上曾经有过血糖高,比如应激状态下,感冒了或者情绪激动,导致血糖高;
2)年龄≥40岁;
3)体重指数(BMI)≥24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有糖尿病家族史,如果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有糖尿病,那你就属于高危人群,患病可能性很大;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疾病和大血管病变;
7)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日常血糖监测需要注意什么?
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有几个时间点要特别注意:
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后(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2)餐前血糖:吃饭之前测的血糖,这个血糖值是个基础,是用药策略的参考指标;
3)餐后血糖:一般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餐后血糖代表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与餐前血糖比,血糖波动越大危害越大,更容易跟大血管并发症关联;
4)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
较为理想的血糖监测应为全天血糖谱的测定,根据情况可以采取5点法(空腹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7点法(三餐前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夜间)。
文: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副主任潘琦
来源: 健康报
关于糖尿病,您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充分突显了糖尿病宣教的重要性。在此,我们总结了一些科学、实用的糖尿病知识,旨在加强大家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提高糖友们的自我管理技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问: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等的一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造成的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还可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深昏迷等,威胁生命。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包括“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2型糖尿病的症状通常不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11.1mmol/L,或加上HbA1c≥6.5%。如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抽血复查确认。
问: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WHO(1999年)根据病因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那么两者该如何鉴别呢?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通常小于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非肥胖体型;空腹或餐后C肽浓度明显降低;出现胰岛自身免疫标记物,如GADA、ICA、IA-2A、ZnT8A等。
问: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饮食和运动?
糖友们应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但不建议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供能应占总能量的50%-65%。轻体力劳动者建议每天摄入主食5-6两,中体力劳动者6-8两,重体力劳动8两以上,全谷物、杂豆类宜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吃米糊、面糊、蛋糕、冰淇淋、肥肉、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应尽量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如奶茶、糖果、速溶咖啡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鱼油、部分坚果及种子)有助于改善血糖和血脂,可适当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后,可以选择两餐中间或运动前、后吃一些糖负荷值低的水果,比如苹果、柚子、李子等。对于所有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至少使体重减轻5%。
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应有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如无禁忌症,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对于合并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问:糖尿病患者如何检测血糖?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兼顾有效性和便利性。给糖友们如下建议:
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应监测餐前血糖。
空腹血糖已控制良好,但HbA1c仍未达标,或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应监测餐后2h血糖。
注射胰岛素特别是晚餐前注射的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
使用口服降糖药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h血糖。
使用基础胰岛素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
使用预混胰岛素患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血糖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或疑似有夜间低血糖者,应监测晨3点血糖。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剧烈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
问: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有效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建议糖友们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并发症筛查。
文丨内分泌科 白媛媛
图丨网络
编辑丨靳晓方 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