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分摄入过多糖尿病(糖分摄入过多gl)

外科李医生 0
文章目录:

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危害不小,5类疾病都和糖有关,做好6点预防

参考文献:

王建华, 李明. 糖分摄入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0, 28(3): 145-150.

陈晓东, 刘洋. 高糖饮食与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 37(2): 89-95.

赵辉, 孙丽.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机制[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9, 11(6): 233-240.

王芳, 李娜. 糖摄入过量对肝脏健康的影响[J]. 中华消化病学杂志, 2022, 40(5): 321-328.

张伟, 何静. 糖分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疾病[J].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20, 27(4): 198-205.

糖分,作为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在适量摄入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然而,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可不仅仅是让你“发胖”那么简单,它还会成为各种慢性疾病的“幕后黑手”。

许多研究都指出,糖的过量摄入会导致代谢紊乱,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从血糖飙升到心血管疾病,甚至还会影响大脑健康。吃糖这件小事,可能会成为拖垮健康的大问题。那么,糖摄入过多的人,身体会有哪些明显的“警告信号”呢

第一,血糖飙升,糖尿病找上门。糖尿病并不是一天两天吃糖多就会得的病,但长期、大量、不加节制的糖摄入,会让胰岛素的功能越来越差,最终导致血糖失控。

很多人一开始并不会察觉到问题,直到口干舌燥、频繁上厕所、体重突然下降,才意识到身体已经出问题了。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影响血糖,还会损害全身的血管、神经和器官。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眼睛可能会失明、肾脏可能会衰竭、四肢可能会溃烂,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第二,脂肪堆积,肥胖和脂肪肝悄然而至。很多人以为,肥胖只是吃得多、动得少造成的,但其实,糖分摄入过量,才是让脂肪疯狂堆积的“幕后黑手”

糖在体内代谢后,如果没有被消耗,就会转化成脂肪,藏在肝脏、腹部、血管里,不仅让人变胖,还会增加脂肪肝、动脉硬化的风险。脂肪肝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三,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很多人以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俗称“三高”)只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爱喝奶茶、爱吃甜食,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

糖分过量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还会促进血脂异常,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长期下来,心脏病、脑卒中(中风)等严重疾病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第四,皮肤变差,衰老加快。爱美的人一定要小心,糖分不仅会让人发胖,还会让皮肤变差。糖在体内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化终产物”,这些物质会破坏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让皮肤变得松弛、暗沉,皱纹提前找上门。很多人年纪轻轻,脸上就开始长斑、长皱纹,甚至还容易爆痘,这很可能就是糖吃多了的结果

第五,大脑受损,认知能力下降。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糖分摄入过多,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甚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风险。糖吃得太多,会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让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容易忘事、思维变慢,可能并不是年纪大了,而是吃糖吃多了,大脑“生锈”了

这些疾病不仅仅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彼此关联,互相影响。比如,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再比如,长期高糖饮食的人,不仅容易发胖,还容易得脂肪肝,而脂肪肝又会进一步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这些疾病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想要预防这些疾病,最关键的就是控制糖的摄入。很多人觉得,不吃糖就万事大吉了,但其实,很多食物里都藏着大量的“隐形糖”,比如甜饮料、加工食品、甜点、甚至是一些“健康食品”如酸奶、果干等。减少糖的摄入,不只是少吃甜食,而是要学会读懂食品标签,远离那些高糖陷阱

除了控制糖的摄入,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代谢糖分,减少脂肪堆积。

保证充足的睡眠,能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防止血糖波动。减少压力,避免暴饮暴食,防止因为情绪问题导致糖分摄入过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类,它们能延缓血糖上升,减少胰岛素负担

如果已经出现了糖代谢异常,甚至被诊断为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那更要严格管理饮食和生活习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糙米、燕麦,而不是精制米面戒掉含糖饮料,改喝白开水、淡茶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避免病情恶化遵医嘱服药,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降糖偏方”

健康是长期管理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减少糖的摄入,不仅仅是为了控制体重,更是为了保护身体的各个器官从今天开始,少喝一杯奶茶,少吃一块蛋糕,或许就是给未来的自己多一份健康的保障

以为只有糖尿病患者才要控糖?其实过量摄入糖分会给身体带来这些危害!你还在忽视吗?

“胖姐,最近总感觉嘴里发黏,没精神,是不是血糖高了?”

“我每天喝奶茶、吃甜点,没办法戒掉甜食。

胖姐,控糖是不是只有糖尿病患者才需要啊?”

类似的问题,这几年我听得太多了。

大家总以为“控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任务,但实际上,过量摄入糖分对每个人的健康都有潜在危害,甚至可能悄悄改变你的身体状态,等你发现问题时,已经为时过晚。

糖分摄入超标,身体发出哪些“求救信号”?

前段时间有个读者小刘来找我咨询。

他今年28岁,是个典型的“奶茶党”,几乎每天一杯含糖饮料,加班的时候更是喜欢靠甜点提神。

最近,他总觉得自己容易疲劳,早上起来嘴巴发干,脸上还冒出一片片的小痘痘。

去医院体检,血糖值在正常范围,但已经偏高,医生建议他减少糖分摄入。

小刘一脸委屈:“胖姐,我还没有糖尿病,为什么要控糖啊?不吃甜的我根本没法活啊!”

听到这,我不禁感叹:很多人都像小刘一样,觉得“控糖”是病人才需要做的事,而忽视了糖分摄入过量带来的隐形危害。

问题更普遍的现象,还不止小刘一个人:

喝奶茶成瘾:有些人每天一杯奶茶甚至两三杯,点单时总要“全糖”或“七分糖”,完全忽略它是“液体热量炸弹”。

一杯全糖奶茶的含糖量可达50克,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每日糖摄入上限(25克)的两倍!

甜食解压: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很多人选择吃甜点、巧克力、蛋糕,来获得短暂的“幸福感”。这种“假幸福”很快会被疲倦、暴躁、注意力下降等反作用击溃。

隐藏的“糖陷阱”:你以为只有甜食才含糖?其实很多食物都“暗藏杀机”。比如,超市里的番茄酱、沙拉酱、即饮果汁,甚至一些标注“健康”的低脂酸奶,含糖量都不低。

身体会用各种信号提醒你糖分摄入太多:

疲劳感加剧:糖分摄入过量会导致血糖波动剧烈,短时间内你可能精神亢奋,但很快就会感到疲惫无力,甚至影响工作效率。

皮肤问题:吃糖过多会加速皮肤老化,容易长痘、暗沉,甚至出现“糖化反应”导致皮肤松弛。

体重失控:糖分过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增加肥胖风险,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

免疫力下降:长期高糖饮食可能削弱免疫系统,使你更容易感冒、生病。

口腔健康受损:甜食过量会让细菌在口腔内滋生,增加蛀牙和牙周病的发生风险。

即便你目前没有糖尿病,长期摄入过量糖分,也会为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埋下隐患。控糖不是某一类人的任务,而是所有人的健康必修课。

糖分摄入过多,身体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甜味入脾,适量吃甜食有助于补充能量、调节脾胃功能。

但《黄帝内经》早就提醒过我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讲究适度与平衡,过量摄入甜食会“伤脾胃、助湿热”,导致肥胖、痘痘、疲劳等问题。

而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糖分过量的危害更为直观:

胰岛素压力过大:糖分进入血液后,胰岛素会快速作用,帮助细胞吸收并利用葡萄糖。如果长期高糖饮食,胰岛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代谢紊乱:摄入的糖分如果没有被迅速消耗,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增加肥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自由基增多:糖分过量会增加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加速细胞氧化和老化,容易引发慢性炎症。

情绪波动:过多的糖分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短时间内让人感到兴奋,紧接着却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那我们该如何健康控糖?

减少添加糖的摄入:避免喝含糖饮料,多喝白水或茶;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查看配料表,挑选“无添加糖”或“低糖”产品。

吃天然糖分:用水果代替甜食,注意选择低GI(升糖指数)的水果,如柚子、苹果、草莓等。

饮食搭配平衡: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它们能延缓糖分吸收,减少血糖波动。

循序渐进减少糖分:如果你是甜食控,可以逐步减少糖分摄入,比如奶茶从“全糖”换成“五分糖”,再逐渐过渡到“无糖”。

有网友表示:“我天天喝奶茶,但体检一切正常,控糖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胖姐的观点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但控糖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即便目前体检正常,也不代表长期高糖饮食不会对身体造成隐患。

与其等到问题爆发后再补救,不如从现在开始合理规划饮食。

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度控糖”是一种健康投资,而非限制生活乐趣。

来源:重庆城市TV资讯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危害不小,5类疾病都和糖有关,做好6点预防

"每天严格计算卡路里,戒掉所有油炸食品,却因为一杯杯'健康'果茶住进了内分泌科..."32岁的运动达人小林在病床上懊悔不已。体检报告显示他的空腹血糖达到7.8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标3倍。这个当代都市人的典型遭遇,揭开了隐藏在现代饮食中的"甜蜜危机"——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糖分过量相关疾病,而我国居民日均添加糖摄入量已达世卫建议值的2.3倍。

糖的定义

糖,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包含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营养学中,糖被归类为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是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根据结构和复杂程度,糖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大类。

1.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无需经过消化即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葡萄糖是大脑和红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果糖则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口感甜美。

2. 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需要经过消化酶的作用分解成单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乳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是常见的双糖。蔗糖广泛存在于甘蔗、甜菜和加工食品中;乳糖则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主要糖分。

3. 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结构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常见的多糖。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纤维素则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糖原则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和肌肉中,作为能量储备。

糖的作用与危害

糖在人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然而,当糖摄入过多时,它的危害便逐渐显现。

1. 提供能量:糖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最快途径。1克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后,可提供约17千焦或4千卡的能量。这对于需要快速补充能量的运动员或高强度劳动者来说至关重要。

2. 构成细胞膜: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此外,糖还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参与细胞识别、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

3. 调节血糖:在血糖浓度降低时,适量摄入糖分可以迅速补充能量,缓解低血糖症状。然而,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则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增加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然而,糖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1.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长期大量摄入糖分,特别是添加糖,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健康。

2. 龋齿与口腔疾病:糖分是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口腔中的细菌与糖分接触后,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龋齿。此外,长期大量摄入糖分还可能引发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3. 营养不良与免疫力下降:过多摄入糖分会抑制食欲,导致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同时,糖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C和钙等,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可能导致这些营养素缺乏,进而影响免疫力。

4. 加速皮肤衰老:糖分摄入过多会增加体内的炎症反应,对DNA、胶原蛋白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使皮肤加速衰老,出现皱纹、色斑等问题。

5. 增加患癌风险:虽然甜食与某些癌症没有直接关系,但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可能导致体内胰岛素抵抗增加,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如何健康吃糖?

面对糖的双重作用,我们该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守护健康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为你提供启示:

1. 控制糖的摄入总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这包括所有加工食品中添加的糖分,如蔗糖、果糖、葡萄糖浆等。因此,在购买食品时,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的糖分含量。

2. 优先选择天然糖分:相比于添加糖,天然糖分更加健康。水果、蔬菜等天然食品中的糖分不仅提供了能量,还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因此,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不妨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3.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糖:有些食品虽然吃起来不甜,但其中添加的糖分却不少。如酸奶、果汁、面包等食品中往往含有较高的糖分。因此,在购买这些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糖分含量,避免摄入过多的隐形糖。

4.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在上午和下午的特定时间段适量摄入甜食,有助于消除疲劳和调节情绪。然而,晚上睡前应避免摄入过多糖分,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和体重控制。

5. 增加运动量:运动是消耗多余糖分的有效途径。通过增加运动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体内糖分的代谢和利用,降低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6. 学会用清水漱口:吃完甜食后,用清水漱口有助于减少糖分在口腔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蛀牙的风险。同时,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线也是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措施。

颠覆认知:关于糖的6大真相

1. 褐色≠健康:红糖的矿物质含量仅相当于1口菠菜

2. 果糖陷阱:水果过量同样导致脂肪肝

3. 无糖骗局:"0蔗糖"可能含有麦芽糖浆

4. 代糖悖论:人工甜味剂或加剧食欲

5. 血糖幻觉:GI值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影响

6. 戒断反应:突然断糖可能引发头痛、焦虑

糖,这个既甜蜜又危险的字眼,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然而,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警惕,关注糖的摄入量和来源。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措施,我们可以在享受甜蜜生活的同时,守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