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艾灸涌泉穴(糖尿病艾灸好吗?)
冬季艾灸这些穴位,温补脾阳、增强体质
冬季气温寒凉,我们的身体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脾胃功能容易受到影响,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古老的中医智慧告诉我们,通过艾灸特定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补脾阳,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能保持温暖和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在冬天,针对脾阳虚,艾灸最常用的穴位——神阙、足三里..……它们的命名来源、功效主治以及艾灸操作方法。
1. 神阙穴
穴位命名:神阙,意为“神之门户,阙乃宫殿”。神,指人体的元神;阙,指宫殿的门户。神阙穴位于脐部中央,是人体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如同宫殿的门户,是元神出入之处,故而得名。
定位:即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取穴时,仰卧即可找到。
功效主治: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功效,对腹痛、久泻、虚脱、水肿等病症有防治作用。艾灸此穴可以温补元阳,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艾灸操作:采用艾条温和灸。也可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将纯净的食盐或姜片填敷于脐部,上置艾炷施灸,每次灸3-5壮,灸至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2. 足三里穴
穴位命名:足三里,意为“足阳明胃经三里之远”。足,指下肢;三里,指距离。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名,距离膝盖骨下三寸,胫骨外线旁开一指的位置,故而得名。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取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功效主治: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艾灸此穴可以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防病强身。
艾灸操作: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3. 天枢穴
穴位命名:天枢为大肠之募穴,是上下腹气的转输之处,其气上下行于天,有转枢作用,故名天枢。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功效主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等。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
艾灸操作:用艾条温和灸天枢穴,距离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4. 阴陵泉穴
穴位命名:陵,土丘也。泉,水之源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主治:健脾化湿、通利三焦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等。
艾灸操作:点燃艾条,对准阴陵泉穴进行熏烤,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5. 公孙穴
穴位命名: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公孙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
定位:位于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的赤白肉际处。(如上图)
功效主治:健脾益胃、通调经脉等。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等。
艾灸操作:用艾条温和灸公孙穴,距离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6. 中脘穴
穴位命名:中脘,胃之募也,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言处上下之中也。脘,空腔也,这里指胸腔和腹腔交接处的空腔部位。中脘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定位: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的前正中线上
功效主治: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等。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呃逆、反胃等。
艾灸操作:点燃艾条,对准中脘穴进行熏烤,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次灸20~30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7. 脾俞穴
穴位命名: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是脾的背俞穴。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定位: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主治:和胃健脾、升清利湿等。主治: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等。
艾灸操作:点燃艾条,对准脾俞穴进行熏烤,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艾条灰烬掉落烫伤皮肤。
这些穴位通过艾灸等方法刺激,可以起到温补脾胃、调和气血、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
注:艾灸上火怎么办?
1.减少灸的次数或减少每次灸的时间。
2.适当艾灸涌泉穴。
附:涌泉穴
穴位命名: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定位取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温阳升阴,引火归元。
用涌泉穴来引火归元,艾灸操作如下:
点燃艾条,点燃艾条后,可采用悬灸法,将艾条在涌泉穴上方约2~3厘米处施灸,以无灼痛为宜。也可以将艾条直接靠近涌泉穴进行刺激。控制时间每侧涌泉穴艾灸5~10分钟。
注意事项:
同时,艾灸效果因人而异,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治疗。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等,在进行艾灸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手脚冰凉暖不热?按按涌泉穴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这是古人歌颂济南趵突泉的诗句。趵突泉的泉水日夜喷涌,“趵突”便是跳跃奔腾。涌泉的涌也是这个意思,形容水向上腾溢;泉,就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水流。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涌,外涌而出也,形容水向上、腾溢;泉,泉水也,就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水流。《黄帝内经》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属水,为阴,人体五脏的阳气都要靠肾阴的滋润。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二、第三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卷足心时,可看出脚底肌肉形成“人”字纹路,涌泉穴就在“人”字纹路的顶点处。临床上辨证为肾阴不足的疾病如神经衰弱、肾炎、糖尿病等,都可以通过刺激涌泉穴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简便找涌泉穴的方法:
将脚趾头向下弯,在脚心处会形成一个凹陷,陷下去的地方就是涌泉穴。
手法操作:
左右拇指重叠对准涌泉穴,四指扶住脚背用拇指来刺激涌泉穴,施力要循序渐进,以酸胀感明显为度;配合呼吸来进行,效果会更佳。
温馨提示: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刺激涌泉穴,那就是艾灸。将姜切成薄片,然后在上面用针扎一些小孔,贴在涌泉穴上;然后用艾炷来灸,一次灸15分钟左右,感觉脚心发热即可。时常这样艾灸,或反复揉搓涌泉穴,对于促使肾水上升,祛除人体的寒凉之气是非常有益的。尤其对于那些秋冬季手脚冰凉,怎样都暖不热的朋友,该法不失为一种法简效宏、经济实惠的保健良方。
文:付国兵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养生先养脚!血压高在脚趾、肾病在脚心、眩晕在脚背
中医认为,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脚根。四根的根本,是脚根。
“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足以说明脚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只有双脚健康,经络传导才畅通,气血才能顺利送往各个器官。
脚是人的“第二心脏”
很多做过足疗的人会知道,每次做完按摩后,人一整天的疲劳都会散去,觉得特别轻松,睡眠质量也会大大改善。为什么?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三条阳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的终止点,和三条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始点,都在脚上。
脚上的五脏“反应点”
如果点按脚心,感觉非常疼痛,那就证明肾脏功能不是很好。
脚心的位置也是“涌泉穴”的位置,《黄帝内经》有: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脚要常摸、常按、常泡
常摸
脚的各个部位对应着人体器官,我们可以在闲暇时间点按我们的脚。
如果摸到某个部位有硬块或者水泡,且异常疼痛时,有可能此部位对应的脏器发生了病变。
常按摩
《石室秘录》上有:擦足心,乃长生之法。搓脚、按摩脚可以作为一种日常保健方式。
这样做可以疏散脚部的结节硬块,疼痛感将慢慢消失。
当疏通了经络后,人体的五脏六腑自然能气血通畅,积累的隐患也会逐渐消除。
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不仅可以滋肾明肝,温通气血,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毒。
艾灸脚部好处多
艾灸穴位
涌泉穴
艾灸涌泉穴可以调理神经衰弱、晕眩、糖尿病、过敏性鼻炎、肾脏病等病症。
大敦穴
大敦穴调理:目眩、腹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太冲穴
太冲穴调理:肝脏病、牙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行间穴
行间穴调理:眼部疾病、腿抽筋、肝脏疾病、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太白穴
太白穴调理:胃痛、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可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不仅如此,还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是一种非常天然的养生保健方法。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养生图文信息,特别是当涉及食疗、药品、配方、针灸技术等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冶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使用!若有侵仅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