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史糖尿病怎么写(糖尿病既往史包括哪些内容)
年仅38岁,年轻妈妈患“癌王”去世!体检报告里这几个字,千万别忽视
相比于心肝脾肺肾,
胰腺这个器官好像没什么存在感,
很多人可能连它
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
但平时一声不吭的胰腺
一出问题就很容易出大问题,
很多人感到不适时,
一检查就是胰腺癌中晚期,
让人猝不及防。
近日,
据媒体报道,
和胰腺癌抗争4年的
38岁“抗癌博主”蕾蕾
于今年4月3日离开了这个世界。
蕾蕾的社交账号叫“泡面小神仙”,简介一栏写着“画画画、拍拍照、写写诗、做做饭,做作的女中年病患,疗愈身心”,但现在简介最后一行是“我已经去了另外的世界”。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蕾蕾从原先的忙碌中慢了下来。养病期间,甚至有点无所事事,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蕾蕾开始想用画笔和文字,记录她患病的点点滴滴,于是就有了“泡面小神仙”这个账号。
35岁确诊胰腺癌
医生说生命只有3-6个月
2020年,蕾蕾在做每年的常规体检时,发现B超异常,进一步做CT检查,诊断“胰腺癌中晚期,可能生命只有3-6个月”。那时,蕾蕾的女儿只有10岁。由于肿瘤包裹着血管,不能马上进行手术,医生只能先给蕾蕾做化疗,看后续是否有机会动手术。
35岁生日当天,蕾蕾进行了第一次化疗。蕾蕾第一次化疗的效果非常好,肿瘤迅速缩小,医生告诉她,这真的是个奇迹。
后来,医生和家属都决定给蕾蕾进行手术,把化疗后已经缩小的肿瘤全部切除。手术的前一天,2021年7月26日,蕾蕾画了一幅画,记录了她手术前一天的心情,那是不知道结果是怎么样的忐忑,也是对奇迹充满了渴望的期盼。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术后康复期,画画成了蕾蕾记录自己生活、情绪和身体变化的方式。
术后一年肿瘤复发
她几近放弃生的希望
但好景不长,术后一年,
医生确认肿瘤复发
↓↓↓
这段时间,蕾蕾被病痛折磨得长期失眠、疼痛难忍。2024年年初,蕾蕾在家里消化道大出血、昏迷高烧,半夜被丈夫发现歪在床边睁着眼失去意识……蕾蕾被紧急送到医院后,医生在抢救室里做最后的努力,家人眼睁睁看着她红色素和血压骤降,做了最坏的打算,蕾蕾也做了最后的交代。
蕾蕾画作-《坚强的富贵竹》
在医疗照护病房住了70多天后,今年清明节前,蕾蕾走了。在“泡面小神仙”账号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蕾蕾写道:“啊,朋友啊,如果我即将启程去远方,请你不必太过悲伤。也许远方的尽头,正是美梦成真的地方……”
生前,蕾蕾和丈夫一起将画作和文字整理成书,取名为《归途》。
不少网友心痛着祝福:
“愿天堂没有病痛。”
不少名人死于胰腺癌
胰腺癌,
又被称为“癌中之王”,
但因其恶性程度极高、发展迅速,
不少患者的生存期仅有几个月,
也有很多名人曾受此病折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
因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
享年60岁。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
中国电视剧委员会委员谢铜
于2023年3月29日凌晨
在北京因胰腺癌去世。
我国台湾资深艺人、
主持人巴戈
于2月16日晚因胰腺癌去世,
年仅67岁。
韩国著名演员边希峰
(又译边熙峰)
于2023年9月18日
因胰腺癌去世,
享年81岁。
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
香港著名艺人“肥肥”沈殿霞等
不少名人也都罹患胰腺癌并逝去。
“癌王”胰腺癌出现年轻化趋势
为什么五年生存率仅有5%
浙江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张宇主任医师介绍,胰腺癌由于发病隐匿、病程进展快、易复发转移、无特别有效药物,是消化道肿瘤中预后最差的,因此被称为肿瘤界的“癌王”。
为何胰腺癌会那么难治疗,
五年生存率仅有5%?
张宇医生解释,这与胰腺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联。胰腺位于人体上腹部和左季肋区之间,横卧于胃部和腹膜后,其形状为一长条状腺体。不同于其他器官是实质性、有密度的,胰腺没有包膜,组织疏松,靠近胃、十二指肠、胆囊、结肠等。无论是手术还是其他治疗手段,在胰腺处理起来很棘手。
胰腺还有很特别的一点。张宇说,它是兼顾消化与内分泌两个系统的,所以胰腺癌患者同时有消化道和内分泌系统的病症表现:如胰岛素分泌障碍、血糖无法控制,很多患者在得了胰腺癌后会并发糖尿病;胰腺的消化酶无法再分泌会导致身体无法消化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后期出现腹腔积液,严重腹水,患者也会无法进食、消瘦无比。甚至随着病程进展,会侵犯到腹腔、腹膜,引起消化道梗阻。
“以往,大家可能觉得胰腺癌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从临床来看,近两年胰腺癌也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医生表示,他曾接诊过好几位二三十岁的胰腺癌年轻患者。年轻患者致病与吸烟、肥胖以及肝胆胰系统慢性疾病史、家族史等因素都有关联。目前临床医学也很难准确说明患者的具体病因为何。
不要忽略体检中
“B超回声异常”等字眼
胰腺癌早期有信号吗?
出现哪些看似“不要紧”的症状
其实要引起重视
↓↓↓
如果出现食欲差、有饱胀感、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一个月且无明显改善,要及时就医检查。检查时,还要注意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疾病的区分。
如果3个月内出现没原因的体重下降,且下降幅度在2%-5%,也要引起重视。
同时,既往无糖尿病家族史,突然出现血糖从正常变高,或突然变得不稳定,一定要引起警惕。
张宇表示,对多数肿瘤来说,组织病理诊断才是确诊的“金标准”。在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后,建议患者听从医生建议,进一步评估。为了获取有效的病理诊断,有时还需在经腹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超声内镜下活检。
“胰腺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肿瘤生长时,它不一定以肿块等典型形式出现,具有一定迷惑性和隐蔽性。这让一些患者错过了发现它的最佳时机。”张宇提醒道,“我们应该重视一些胰腺影像学的改变。”
张宇表示,近些年接诊的肿瘤案例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在回顾病史时,一些患者既往体检时曾发现超声回声异常或者CT/磁共振检查提示密度或信号异常的历史。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体检报告上出现“肿块”“结节”等字眼,往往会特别重视,而对检查中“回声异常、密度不均、信号改变”等描述却容易忽视,从而有可能造成病情诊断的延误。
因此,
重视对体检
以及检查报告中信息的分析解读,
及时复查、咨询医生,
是“掐断”隐患源头的重要措施。
综合:新闻坊、看看新闻Knews、橙柿互动、浙医在线、当事人账号等
来源: 广州反邪
年仅38岁,年轻妈妈患“癌王”去世!体检报告里这几个字,千万别忽视
相比于心肝脾肺肾
胰腺这个器官好像没什么存在感
但平时一声不吭的胰腺
一出问题就很容易出大问题
很多人感到不适时
一检查就是胰腺癌中晚期
让人猝不及防
据浙医在线6月24日消息
和胰腺癌抗争4年的
38岁“抗癌博主”蕾蕾
于今年4月3日离开了这个世界
蕾的社交账号叫“泡面小神仙”,简介一栏写着“画画画、拍拍照、写写诗、做做饭,做作的女中年病患,疗愈身心”,但现在简介最后一行是“我已经去了另外的世界”。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蕾蕾从原先的忙碌中慢了下来。养病期间,甚至有点无所事事,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蕾蕾开始想用画笔和文字,记录她患病的点点滴滴。于是就有了“泡面小神仙”这个账号。
35岁确诊胰腺癌
医生说生命只有3-6个月
据浙医在线,2020年,蕾蕾在做每年的常规体检时,发现B超异常。进一步做CT检查,诊断“胰腺癌中晚期,可能生命只有3-6个月”。那时,蕾蕾的女儿只有10岁。由于肿瘤包裹着血管,不能马上进行手术,医生只能先给蕾蕾做化疗,看后续是否有机会动手术。
35岁生日当天,蕾蕾进行了第一次化疗。蕾蕾第一次化疗的效果非常好,肿瘤迅速缩小,医生告诉她,这真的是个奇迹。
但好景不长,术后一年,医生确认肿瘤复发。
2024年年初,蕾蕾在家里消化道大出血,昏迷高烧,半夜被丈夫发现歪在床边睁着眼失去意识……紧急送到医院后,医生在抢救室里做最后的努力,家人眼睁睁看着红色素和血压骤降,做了最坏的打算,蕾蕾也做了最后的交代。
在医疗照护病房住了70多天后,今年清明节前,蕾蕾走了。在“泡面小神仙”账号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蕾蕾写道:“啊,朋友啊,如果我即将启程去远方,请你不必太过悲伤。也许远方的尽头,正是美梦成真的地方……”
生前,蕾蕾和丈夫一起将画作和文字整理成书,取名为《归途》。
胰腺癌筛查,不要忽略体检
“B超回声异常”等字眼
胰腺癌早期有信号吗?出现哪些看似“不要紧”的症状其实要引起重视?
浙江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张宇主任医师说:“如果出现食欲差、有饱胀感、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一个月且无明显改善,要及时就医检查。检查时,还要注意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疾病的区分。“如果3个月内出现没原因的体重下降,且下降幅度在2%-5%,也要引起重视。同时,既往无糖尿病家族史,突然出现血糖从正常变高,或突然变得不稳定,一定要引起警惕。”
蕾蕾最早发现患病的蛛丝马迹,是每年的常规体检。据她在书中记录,体检发现B超异常,她没有耽误,马上进一步做了CT。CT检查结果显示可能是恶性肿瘤,当机立断做了穿刺,确认胰腺中分化腺癌,且是中晚期。
据家人后来回忆,在她体检之前,有几次下班后提到自己腰酸背痛,胃不太舒服,吃不下饭,当时家人以为她只是太累,没太重视。现在回溯起来,有可能是病症表现已经开始。
张宇说,一般出现腰酸背痛这种明显表现,已处于病程中晚期。左侧为主的腰背疼痛,疼痛持续加重,有束带感、夜间更为严重是胰腺癌中晚期的表现。但蕾蕾的病症表现目前已很难追溯是否是胰腺癌所致。
被称为“癌症之王”
胰腺癌为何如此凶险?
“医生告诉我:‘胰腺癌难就难在没有药。’对我来说,这是在打一场注定会失败的仗,区别在于我能坚持多久。”这是蕾蕾在《归途》中写的一段话。
据悉,胰腺癌在临床治疗中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低。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大多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20%,而未经任何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6个月,因此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
胰腺癌早筛是未来研究重点
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刘祥德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胰腺癌很隐蔽,早期诊断率很低,发现时大多已处于中晚期。目前胰腺癌早筛没有特别的肿瘤标志物指标,早期发现比较困难,所以胰腺癌早筛也是专家所研究的重点方向。
刘祥德指出,慢性胰腺炎可能导致胰腺癌的发生。“慢性胰腺炎患者属于高危人群,但不是说慢性胰腺炎就一定会发展为胰腺癌,只能说是一个危险因素。”
据央视科教《健康之路》介绍,专家提示: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胰腺CT或者胰腺核磁筛查。
综合:新闻晨报、浙医在线、21世纪经济报道等
来源: 长沙晚报
世界糖尿病日——他们的血管被“糖”化了
记者 于晓雪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即“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界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的口号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60岁的周先生,于2023年11月6日因“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1个月”于阳光融和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有糖尿病史13年,虽服用瑞格列奈、阿卡波糖等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在2011年因“心肌梗死”曾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在2022年因“冠心病”于支架内再狭窄而行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治疗。
此次入院血化验结果;葡萄糖10.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8.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7mmol/L,总胆固醇4.5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7mmol/L,甘油三酯1.52mmol/L。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早、偶发室早、Ⅱ、Ⅲ、aVF导联Q波异常,不排除下壁心肌梗死(请结合临床),ST-T改变。
于11月7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前降支近段弥漫性狭窄,最严重处狭窄60%,远段未见严重狭窄,对角支局限性狭窄60%;回旋支中段支架内弥漫再狭窄80%;右冠近段中段支架内弥漫再狭窄,最重处可达85%,右冠后三叉弥漫性狭窄,最重处可达70%,后降支开口局限狭窄80%,左室后支远段局限性狭窄80%。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累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于当日行右冠药物球囊治疗,择期再行回旋支治疗。
70岁的单先生,于2023年11月9日因“发作性胸痛、胸闷1周,再发1天”而入阳光融和医院治疗。近1周来于活动后或情绪激动后出现胸痛、胸闷,伴有腹胀不适,含服速效救心丸症状可缓解。既往有糖尿病史10余年,应用达格列净、甘精胰岛素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1年前因急性心梗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此次入院血化验结果:葡萄糖7.09mmol/L,糖化血红蛋白8.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9mmol/L,总胆固醇4.2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2mmol/L,甘油三酯0.51mmol/L。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图未见异常。
于11月9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前降支近段管状狭窄,最严重处狭窄80%,中段支架通畅,远段未见严重狭窄,对角支开口狭窄,最重处狭窄80%;回旋支未见严重狭窄,钝缘支弥漫狭窄,最重处可达80%;右冠近段中段远段弥漫狭窄。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双支病变,累及前降支、回旋支。于当日行前降支植入支架介入治疗。
两位市民均患有糖尿病,均是平时血糖控制不佳,均有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均曾患有急性心血管事件,均曾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均是降脂治疗后血脂未达标,均在介入治疗后又再次经历了冠脉介入治疗手术。记者了解到,两位市民之所以有相似的病情,均因糖尿病“糖化”了心血管。
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在临床上也被称为“甜蜜的杀手”。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比血糖正常人群高2~4倍,包括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的比例均有升高,从而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化血红蛋白就是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桥梁,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一般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4%~6%,每升高1%,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就明显增加,可以达到15%~18%;并且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依然有预测价值,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增加13%,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6%,全因死亡风险增加9%。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血糖,非糖尿病人群在常规体检中也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一旦发现有升高的迹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来控制。如果通过生活方式改善不能使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0%,那么就得考虑使用降糖药物联合生活方式的改善来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多个风险因素,如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肥胖和血脂异常等。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目标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管理血糖、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增加体力活动;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管理肥胖和体重;不吸烟;不饮酒;保持社会心理健康。
总体而言,对健康生活方式更高的依从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死亡风险的大幅降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