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糖尿病注意事项(轻度糖尿病人应该注意哪些饮食方面)
睡眠不足可能增加患糖尿病风险,6个建议助你好眠
说起预防糖尿病,相信不少人首先就能想到健康饮食,根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的建议,一共8条原则:自我管理、食物多样、规律进餐、能量适宜、食养有道、主食定量、清淡饮食、积极运动。
图片来源:《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但是近期有研究发现,哪怕是健康饮食,如果睡眠质量较差仍然有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关系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的研究揭示了睡眠、饮食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不过,部分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有效样本量也相对较小,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研究使用了英国生物银行的数据,对24万多名成年人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睡眠不足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具体来说,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正常(7~8小时)的人高出约40%。即使是每天睡6小时的轻度睡眠不足者,他们的糖尿病风险也比正常睡眠者高出16%。
更关键的是,研究发现,虽然饮食健康比饮食不健康的人糖尿病风险低,但无法完全抵消睡眠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即便是饮食健康的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仍然会面临较高的糖尿病风险。
而且还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较长(≥10小时)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并且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和长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还有可能导致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血糖控制不良。
睡眠是如何影响血糖的?
睡眠不单单是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休息,还参与了体内多个功能,睡眠不足或导致这些功能紊乱。
1、胰岛素抵抗与睡眠
首先,睡眠不足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胰岛素是一种帮助我们身体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研究表明,当我们睡眠不足时,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会变差,这就叫做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我们的胰岛素抵抗会增加,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2、激素变化的影响
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我们的激素水平,尤其是瘦素和胃饥饿素。瘦素是一种让我们感觉饱的激素,睡眠不足会导致瘦素水平下降,让我们感觉不容易饱,容易多吃。而胃饥饿素则是一种让我们感觉饿的激素,睡眠不足会让胃饥饿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增加我们的食欲。这两种激素的变化都会导致我们摄入更多的食物,特别是高热量的食物,从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3、炎症反应
除了激素的变化,睡眠不足还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提高体内一些炎症标志物的水平,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这些炎症标志物与糖尿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4、行为变化
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习惯。人们在睡眠不足时更倾向于选择不健康的食物,增加总热量的摄入。此外,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人们久坐不动、抽烟和喝酒等不健康行为的增加,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提高睡眠质量的建议
为了降低睡眠不足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预防2型糖尿病,提高睡眠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睡眠:
1、保持规律作息
制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尽量遵守。这种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生物钟,让身体形成自然的睡眠规律,容易入睡并且睡得更香。
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确保卧室环境舒适安静。避免卧室中有过多的光线和噪音,保持室温适宜,不要过热或过冷。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营造一个让人放松、容易入睡的环境。
3、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和运动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和高糖食物,这些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入睡。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慢跑,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避免在临近睡觉时进行高强度运动,以免过度兴奋而难以入睡。
4、心理调节
现代人压力大,容易导致睡眠问题。学会一些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入睡的质量。睡前可以进行一些舒缓的活动,如阅读轻松的书籍、听柔和的音乐,也能帮助我们心情平静下来,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5、避免不良习惯
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特别是睡前一小时内尽量不使用手机、电脑和电视等,避免越玩越兴奋影响睡眠。培养良好的睡前习惯,如泡个热水澡或喝一杯温牛奶,可以让身体逐渐放松,为睡眠做好准备。
6、关注睡眠质量
如果您已经采取了上述措施,但仍然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咨询医生或睡眠专家,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症等,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提高睡眠质量,不仅可以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力和效率,还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重视睡眠,采取积极措施,拥有一个健康的睡眠习惯。
作者: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蒋永源
审核: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唐芹
来源: 人民网
睡眠不足可能增加患糖尿病风险,6个建议助你好眠
说起预防糖尿病,相信不少人首先就能想到健康饮食,根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的建议,一共8条原则:自我管理、食物多样、规律进餐、能量适宜、食养有道、主食定量、清淡饮食、积极运动。
图片来源:《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但是近期有研究发现,哪怕是健康饮食,如果睡眠质量较差仍然有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关系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的研究揭示了睡眠、饮食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不过,部分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有效样本量也相对较小,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研究使用了英国生物银行的数据,对24万多名成年人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睡眠不足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具体来说,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正常(7~8小时)的人高出约40%。即使是每天睡6小时的轻度睡眠不足者,他们的糖尿病风险也比正常睡眠者高出16%。
更关键的是,研究发现,虽然饮食健康比饮食不健康的人糖尿病风险低,但无法完全抵消睡眠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即便是饮食健康的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仍然会面临较高的糖尿病风险。
而且还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较长(≥10小时)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并且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和长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还有可能导致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血糖控制不良。
睡眠是如何影响血糖的?
睡眠不单单是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休息,还参与了体内多个功能,睡眠不足或导致这些功能紊乱。
1、胰岛素抵抗与睡眠
首先,睡眠不足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胰岛素是一种帮助我们身体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研究表明,当我们睡眠不足时,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会变差,这就叫做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我们的胰岛素抵抗会增加,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2、激素变化的影响
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我们的激素水平,尤其是瘦素和胃饥饿素。瘦素是一种让我们感觉饱的激素,睡眠不足会导致瘦素水平下降,让我们感觉不容易饱,容易多吃。而胃饥饿素则是一种让我们感觉饿的激素,睡眠不足会让胃饥饿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增加我们的食欲。这两种激素的变化都会导致我们摄入更多的食物,特别是高热量的食物,从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3、炎症反应
除了激素的变化,睡眠不足还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提高体内一些炎症标志物的水平,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这些炎症标志物与糖尿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4、行为变化
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习惯。人们在睡眠不足时更倾向于选择不健康的食物,增加总热量的摄入。此外,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人们久坐不动、抽烟和喝酒等不健康行为的增加,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提高睡眠质量的建议
为了降低睡眠不足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预防2型糖尿病,提高睡眠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睡眠:
1、保持规律作息
制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尽量遵守。这种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生物钟,让身体形成自然的睡眠规律,容易入睡并且睡得更香。
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确保卧室环境舒适安静。避免卧室中有过多的光线和噪音,保持室温适宜,不要过热或过冷。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营造一个让人放松、容易入睡的环境。
3、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和运动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和高糖食物,这些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入睡。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慢跑,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避免在临近睡觉时进行高强度运动,以免过度兴奋而难以入睡。
4、心理调节
现代人压力大,容易导致睡眠问题。学会一些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入睡的质量。睡前可以进行一些舒缓的活动,如阅读轻松的书籍、听柔和的音乐,也能帮助我们心情平静下来,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5、避免不良习惯
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特别是睡前一小时内尽量不使用手机、电脑和电视等,避免越玩越兴奋影响睡眠。培养良好的睡前习惯,如泡个热水澡或喝一杯温牛奶,可以让身体逐渐放松,为睡眠做好准备。
6、关注睡眠质量
如果您已经采取了上述措施,但仍然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咨询医生或睡眠专家,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症等,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提高睡眠质量,不仅可以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力和效率,还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重视睡眠,采取积极措施,拥有一个健康的睡眠习惯。
作者: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蒋永源
审核: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唐芹
来源: 人民网
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的注意事项
【来源:淮北日报】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朱婉芹
糖尿病是我们所熟知的慢性疾病,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注意日常的用药管理以外,还需注重日常饮食以及居家护理等,那么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一样吗?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相关话题,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一、1型糖尿病严重还是2型糖尿病严重?
对于糖尿病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对于1型糖尿病严重还是2型糖尿病的认知,还存在诸多的局限。那么我们先来说说他们的主要区别。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不足为特征,病情发展迅速,胰岛β细胞在一段时间里就会受损,必须终身服用胰岛素。由于该类型患者多是依靠外源性的胰岛素,因此控制血糖比较困难。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由于其本身仍具有胰岛的功能,因此其临床症状较为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那么听起来似乎1型糖尿病会更严重一些,其实不论1型还是2型,表现上都是血糖高,是否严重取决于患者自己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有没有并发症。1型糖尿病的血糖更难管理,但现在有各种类型的胰岛素,有先进的胰岛素泵和血糖监测技术,照样可以管理得很好。2型糖尿病虽然可以用的药物更多,但是因为症状轻,很多患者不当一回事,结果在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还不到一半。所以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结果的好坏不取决于是1型还是2型,而是取决于你怎么做,有没有长期把血糖管理好。
二、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吃多少?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很难精确到克,所以推荐糖尿病患者学习“饮食手掌法则”,也就是用自己的手掌拳头,来衡量每餐吃多少量,记好四句话:“主果拳,蛋白掌,蔬菜捧,油脂尖”。
“主果拳”。每餐主食是自己一个拳头大小,每天不超过三个拳头,主食推荐比如杂粮饭、杂粮馒头、荞麦面,粗细搭配对控糖比较好。主果全的“果”是指水果,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每天可以吃自己拳头大小的水果,大约就是200g。
“蛋白掌”。鱼虾、鸡鸭等瘦肉,这些都是优质蛋白的来源,建议每餐吃掌心大小,大约就是50g,一天吃两个掌心就差不多了。肉类的选择上,“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也就是说,优先选择白肉,红肉要适量,不要吃肥肉和加工肉。
“蔬菜捧”。将双手合拢,这样一捧的蔬菜差不多就是500g,就是每天吃的蔬菜量,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各种叶子类的青菜,他们的升糖指数一般都很低。但是要注意土豆、芋头、山药这些含有淀粉的不能算在蔬菜里面,要算在主食里面。
“油脂尖”。每天摄入的油脂量容易超标,因为肉类、奶类、零食。还有各种菜肴都有油,所以烹饪做菜的时候要严格控制油的量。患者一个人每天炒菜的油量尽量控制在大拇指指尖第一节的大小就够了。
三、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三个重要的血糖监测时间点
很多糖友都很重视空腹血糖,其实除了空腹血糖,以下三个血糖监测点也很重要。
第一个就是餐后两小时,它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两个小时的时候测得的血糖,稍微提前或推后几分钟影响不大。测这个点的血糖即能帮助了解咱们的胰岛功能,看看你吃东西后,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怎么样。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餐前的用药是否合适。
第二就是睡前血糖,尤其是睡前打胰岛素的患者,一定要重视这个点的血糖监测,如果测得睡前血糖经常低,一定要告诉医生,看看要不要调整一下胰岛素剂量。不打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测的睡前血糖偏低,可以适当加点餐,比如喝一点无糖酸奶,或者吃两片无糖饼干等都是可以的,以防发生夜间低血糖,但是不要大吃大喝,还是需要注意忌口。
第三个就是夜间血糖一般是指0—3点之间测的血糖。如果有空腹高血糖,可以测夜间血糖。如果夜间有低血糖,说明空腹血糖属于“苏木杰效应”,需要减少睡前用药,如果夜间没有低血糖,一到早起就高,那有可能是“黎明现象”,睡前用药就得加量。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处理方案,一定不能弄混了。但是用药一定是医生的建议,不要自己“估摸着”就把药加了,或者减了,都是不对的。
四、用药效果不好,是犯了几个细节上的错误
错误一:认为服药时间早点、晚点都没关系,但是有的药物疗效就会因为服用早点晚点而达不到效果,所以医生说饭后服用或饭前服用,千万不要搞混了。
错误二:同类药物一起吃,记住一般同类的降糖药,不建议联合应用。例如二甲双胍的普通片和缓释片,如果自己对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太了解,建议到专科门诊进行咨询。
错误三:每一种降糖药都有多种规格,在使用的时候要看清规格,比如二甲双胍片,有0.25g的,有一片0.5g的,有一片0.85g的,有胶囊和片剂,还有普通剂和缓释剂,所以要选对剂量和剂型。
错误四:擅自增减药量,会导致血糖波动比较大。患者要做的是做好监测,把特殊情况做好注明,在就医的时候详细去咨询医生,这样才能最保险。
小结
目前糖尿病患者已经接近2亿,五年前调查发现中国大概1/3的人都处于糖尿病前期,所以大家要注重日常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