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省中医院糖尿病(省中医糖尿病怎么能治疗彻底)

甘肃省中医院 0
文章目录:

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之光——记甘肃省中医院糖尿病科一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康复之路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医患同行的漫漫长路。28年糖尿病病史、糖尿病肾病IV期、辗转求医……当这些关键词集中在一位患者身上时,生命的希望似乎被蒙上了阴霾。然而,在甘肃省中医院糖尿病科王晓晖主任及其团队的精心救治下,这位患者不仅重获血糖平稳,更找回了生活的质量与信心。一面锦旗背后,是医者仁心的坚守,更是现代医学与中医智慧融合的生动实践。

28年抗糖之路:当疾病遇上瓶颈

患者孟先生确诊糖尿病28年,长期胰岛素治疗下,血糖仍难以达标,空腹9-11mmol/L、餐后高达18mmol/L的波动,逐渐侵蚀着他的健康。2型糖尿病肾病IV期的诊断更如雪上加霜,口干多饮、视物模糊、失眠乏力等症状让他备受煎熬。"去过很多医院,试过很多方案,但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孟先生的无奈,道出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困境。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IV期已进入显性蛋白尿阶段,肾功能持续恶化风险极高。此时若血糖控制不佳,将加速进展至尿毒症。科室主任王晓晖主任说:"这类患者需个体化精细调控,既要避免高血糖损伤,又要严防低血糖风险,这对用药方案设计提出极高要求。"

破局之策:精准医疗与中西医协同

入院后,糖尿病科团队针对孟先生复杂的病情,制定三步走策略:首先,通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快速稳定血糖,为后续方案调整奠定基础;其次,结合动态血糖监测数据,重新调整降糖方案,在控糖同时保护肾功能;最后,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以益气养阴中药汤剂改善症状,调节整体状态。

康复之光:从数据到生命的蜕变

治疗一周后,孟先生的血糖谱发生质的飞跃:空腹5.1-7.0mmol/L,餐后6.9-8.5mmol/L,达到国际指南推荐的控制目标。更令人欣喜的是,持续多年的口干口渴、视物模糊显著缓解,夜间安睡6-7小时,久违的精力重新充盈身体。"现在走路有劲了,眼睛看东西清楚多了,终于不用活在‘血糖过山车’的恐惧里!"孟先生的感慨,让医护团队倍感欣慰。

出院当日,孟先生将一面绣着"视患者如亲人,认真负责高效"的锦旗送到科室。这12个字,不仅是对王晓晖主任团队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我院医院糖尿病科"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致敬。

背后的思考:糖尿病管理的时代之问

孟先生的案例折射出我国糖尿病防治的严峻挑战:我国约1.4亿糖尿病患者中,仅50.1%血糖达标,合并慢性肾病者超30%。王晓晖主任强调:"面对复杂病例,需打破学科壁垒,既要遵循‘精细分层、个体化治疗’的现代医学准则,也要善用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

省中医院糖尿病科始终践行三大理念:

1. 精准化:依托智能血糖管理系统、全院血糖监测网络,实现治疗方案的动态优化;

2. 全程化: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管理,提供终身健康管理服务;

3. 人性化:开设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中心、中医治疗室,用多元手段提升生活质量。

从失望到希望,从数据到温度,孟先生的故事不是孤例。在甘肃省中医院,每天都有这样的生命奇迹在上演。这里有一群身披白衣的"追光者",用仁心仁术点亮患者的健康之路;这里更有一座医学殿堂,以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姿态,书写着大医精诚的时代答卷。抗击糖尿病,我们永远在路上;守护生命之光,我们始终在行动!

审核|宣传统战处 张德宏

责编|宣传统战处 郑访江

编辑|宣传统战处 阳嵘莎

供稿|糖尿病科

简说内分泌 | 糖尿病人便秘怎么办?推荐这些中医特色疗法

冯婆婆年近90岁,患糖尿病也30多年,近10多天开始出现反复的腹胀腹痛,大便秘结难解,随之血糖也变得不平稳起来,近期空腹血糖波动在6-10mmol/L,餐后血糖波动在9-15mmol/L,多方求治未果,最终冯婆婆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刘振杰主任门诊。

为全面诊治,刘振杰主任建议她到芳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入院后动态监测血糖,并完善了腹部平片提示肠淤积,刘振杰主任查房时指出,冯婆婆的便秘与长期糖尿病病史相关,属于糖尿病胃肠病变。同时排便困难亦加剧了血糖的波动。

刘主任从中医出发,认为冯婆婆当前为少阳阳明同病,运用中医经典名方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生姜、酒大黄、酒白芍、厚朴、枳实、槟榔、芒硝、白茅根、天花粉)治疗,很快便缓解了冯婆婆的腹胀和便秘等症状。

随着便秘的缓解,冯婆婆的血糖也变得更加稳定,同时内分泌科医生也为她调整了降糖药物,仅1周时间,冯婆婆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完全消失,血糖控制也趋于稳定,带着满意的笑容出院了。

01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便秘?

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

  • 糖尿病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可导致控制胃肠道的自主神经受损,抑制胃收缩和胃排空,影响肠道蠕动,进而导致大便在肠道中堆积起来无法有效的排出,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其次,高血糖状态还会对肠黏膜的上皮细胞造成损害,这可能导致大肠内的水分被过度吸收,亦可引起便秘。

  • 饮食因素:部分糖尿病患者担心吃的太多而影响血糖控制,摄入不足,同时因饮食控制而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进一步加重便秘。

  • 活动量减少:不少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多种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疾病,不敢进行运动,长期缺乏适量运动,肠道蠕动减缓,亦是便秘的因素之一。

  • 药物副作用:一些降糖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蠕动产生影响导致腹胀便秘的不良反应,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阿卡波糖)、GLP-1类降糖药(代表药利拉鲁肽)等。

  • 心理因素: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某些糖尿病患者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过度紧张或易怒。众多研究已经证实,负面情绪会减缓胃部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同样也会减缓肠道的蠕动,这些因素均会引起便秘。

02 便秘为会影响血糖控制?

便秘时,肠道蠕动减弱,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就会持续吸收糖分,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同时,腹胀和腹痛等不适感,可引起应激反应,进一步影响血糖稳定。此外,便秘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导致血糖上升。

03 糖尿病患者出现便秘应该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便秘,首先应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并适度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久坐少动;定期监测血糖,避免使用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的降糖药物。

另外,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糖尿病便秘中具有独特优势,使用得当可明显改善症状。中医认为便秘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功能异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注重辨证施治。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中医特色疗法:

  • 中药内服:根据便秘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诸如麻子仁丸,大柴胡汤,温脾汤,济川煎等都是中医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但注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使用。

  • 针刺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等,来调节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 穴位敷贴: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于相应穴位上,常用穴位如神阙穴、天枢、中脘、关元等,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调理气机,理肠通腑的效果。

  • 推拿疗法:通过手法操作,如顺时针摩腹,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 中药保留灌肠:将中药煎剂通过肛门灌入,使其在结直肠中保留,通过肠粘膜吸收发挥疗效,如使用承气类汤等进行灌肠,可以缓解排便阻塞感,减少排便时间,减缓腹胀、腹痛。

  • 药膳调理:使用黄芪、山药、莲子等食材煲汤,有助于健脾益气,改善胃肠动力,适用于乏力多汗的气虚型便秘患者。

  • 耳穴压豆: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通过在耳廓上的特定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等,进行适度的揉、按、捏、压,以刺激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和内分泌系统,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便秘患者可选用大肠、直肠下端、脾、三焦、皮质下、交感等穴。


中医特色疗法虽好,但注意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辨证后使用。临床过程中上,医生常采用内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法,往往能更有效地缓解症状,取得更佳疗效。

  • 简说内分泌 | “原来我不是2型糖尿病?”这可颠覆了这位“老糖友”的认知

  • 简说内分泌 | 这种暴发性糖尿病起病迅速、病情危重,如处理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 简说内分泌 | 全身皮肤古铜色,不是晒黑这么简单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

专家简介

刘振杰 主任医师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痛风、多囊卵巢、甲状腺炎等内分泌病代谢疾病。

供稿: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彭幽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中医名家 | 广西名中医范冠杰:动定结合控好糖尿病

受访专家:广西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学术带头人 范冠杰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严重危害民众身体健康。广西名中医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学术带头人范冠杰教授从医多年,一直致力于糖尿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主张以哲学思想引领中医思维,并总结出“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思维理论指导临床,教大家如何用纯中医方法控好血糖。

范冠杰出生于河南,为范仲淹第29代后人。承先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范冠杰早年便立志从事中医。1981年,17岁的范冠杰考入河南中医学院,自此踏上医路。毕业后分配至广西中医学院就职,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提升临床学术水平,1993年,范冠杰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国医大师吕仁教授和王永炎院士。获得博士学位后,范冠杰师从岭南伤寒大家熊曼琪教授。从此,在内分泌代谢疾病领域上深耕近40载。

治疗糖尿病,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或注射类降糖药物,常常需要多联用药,短期内降糖效果很好,但从长期来看,存在低血糖、体重增加、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范冠杰从“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论治糖尿病,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纯中医治疗不但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不良反应也较西药少。

范冠杰认为,糖尿病是多种病因病机相互错杂的结果,并非单纯由燥热津亏引起。他原创的“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主要强调抓住疾病的主证(核心病机),动态把握疾病演变规律,以药串为单元,针对核心病机变化进行连贯有序的治疗。他诊治糖尿病从患者形体、生活习惯、心理、症状及舌脉分析等多方面综合辨证,灵活组合运用多种中药“药串”进行治疗。譬如,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情绪抑郁,患糖尿病后,更加焦虑,常见眉头紧锁、神情凝重、脉象弦紧、少言懒语、叹气连连等症状,此类患者核心主证为肝气郁结,应选柴胡、白芍、薄荷、牡丹皮等疏肝解郁“药串”治之,后续再根据具体症状或清利湿热或健脾补肾持续调理。在范冠杰看来,动态把握核心病机,灵活选用与主证相对应的药串或灵活加减化裁整方,“动”“定”观贯穿了临床诊疗各个环节。

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有效治疗疾病,且有预防发病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范冠杰时常跟患者开玩笑说“治病主要靠自己”,医生只能起到帮助作用,告诫患者得了糖尿病一定要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把自我管理落实到位。

1. 动静结合,生活干预。建议患者根据个体化原则,调整饮食,并加强运动,运动时间以餐后运动为主,每日坚持30~60分钟。根据个体情况评估,最好选择慢跑、快步走、游泳、中医养生功法(八段锦、太极)以及抗阻运动(举哑铃)。

2. 畅通情志,调和五脏。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往往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肝为五脏之贼”,肝失疏泄,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仅靠药物治疗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治疗过程应注意心理疏导,让患者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疾病康复。

3. 作息有时,劳逸适度。现代人有熬夜的习惯,长期不正常的作息习惯会让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发生分泌过多的现象,引起高血压和高血糖。另一种情况是,有些患者睡眠时间过长,很少运动,体重逐渐增加,也会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作息有时、劳逸适度也是糖尿病疾病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范冠杰提醒,糖友们要想控制好血糖,除了“管住嘴,迈开腿”,还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中药调理。他特别提醒,千万不能相信所谓的偏方验方,因为不同糖尿病患者的中医病机都存在差异性,而且同一患者的病机在不同阶段也会发生变化。建议糖友们必须到正规医院就诊,经医生具体辨证后应用中药,定期复诊进行方药调整。

中医名家 | 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陈达灿:皮肤病,固护脾胃为要

中医名家 | 广东省名中医刘金文:关节炎要补脾肾

中医名家 | 广东省名中医黄健玲:女人一辈子都要护肾气

中医名家 | 广东省名中医吴万垠:抗癌,扶正祛邪各有方

中医名家 | 广东省名中医林定坤:“治养一体化”呵护颈椎

中医名家丨广东省名中医杨霓芝教授:重用黄芪人参养肾

中医名家丨广东省名中医黄春林教授:中医把心梗分四型

中医名家丨广东省名中医刘伟胜教授:中医七法,驱除癌毒

中医名家丨广东省名中医李云英:善用“虫”药治鼻炎

中医名家丨广东省名中医蔡炳勤:周围血管病要补虚祛瘀

来源:生命时报

执行编辑:刘文婷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