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引起的糖尿病是可以痊愈的)

铁燕飞歌 0
文章目录:

香港慢病调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症

引言

当前,我国面临着重大传染病(肺结核、艾滋病)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其中,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8.5%,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为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首选策略和措施,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本文从健康的概念出发,以香港特区卫生防护中心、卫生署对15岁以上居民的抽样调查报告——《迈向2025——2023年健康行为调查报告书》为据,介绍城市居民高血压等慢病的发病率。

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预防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世界卫生组织(WHO)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能够恰当地认识、评价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社会适应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慢病的主要种类及患病率

最常見的五个需要持续医疗护理的慢病包括:高血压(21.3%)、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17.2%)、糖尿病(9.2%)、及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2.0%)。除了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和癌症外,男性的慢性疾病患病率一般高于女性。所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引自香港《迈向2025——2023年健康行为调查报告书》

高血压:一种可以损害心脏、大脑、肾脏和其他器官的疾病,整体患病率为21.3%。青年(15–34岁)人群患病率仅有0.4%;但患病率隨年龄增长而上升,85岁及以上人士达66.1%。

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整体患病率为17.2%,青年(15–34岁)只有1.3%;但患病率隨年龄增长而上升,75–84岁人士达44.1%。

糖尿病:因胰脏未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而引起的慢性疾病。整体患病率9.2%,中青年(15–44岁)只有0.9%;但患病率隨年龄增长而上升,85岁及以上人士为27.5%。

冠心病(冠状动脉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收窄或堵塞引起的疾病,整体患病率2.0%,男性的患病率(2.4%)高于女性(1.7%);患病率隨年龄增长而上升,由15–24岁人士的0.2%上升至最高为85岁或以上人士的12.6%

癌症:整体患病率为2.0%。女性的患病率(2.2%)高于男性(1.8%)。癌症的患病率隨年龄增长而上升,最高为75–84歲人士的6.0%。

癌症预防及普查专家工作小組(CEWG)建议及时接受常见癌症筛查。

——胃肠癌。50–75岁人群无症状人士应该每年或每2年接受大便隐血测试、或每五年接受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十年接受大肠镜检查。 但调查显示,在该年龄段的无症状人群中,仅有18.2%的人上一次检查是在24个月內。

——子宮颈筛查。25–64岁有性经验的女性,假若连续2年子宮颈细胞检验结果正常,以后可每三年接受一次子宮颈细胞检验。30–64岁女士亦可选择每五年接受一次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或一并进行HPV检测与子宮颈细胞检验的合并检测。49.8%的25–64岁女性表示曾接受过相关筛查。在接受过检查的女性中有85.3%是在5年內。

——乳癌筛查。44–69岁有乳癌风险因素的女士应该每2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作乳癌筛查。 36.7%的44–69岁女士表示曾接受乳癌筛查评估。其中,仅有18.5%的44–69岁女士表示上次检查是2年內。

饮食及营养

进食水果和蔬菜。WHO建议每天至少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以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调查样本人群中97%的人未达到标准。

引自香港《迈向2025——2023年健康行为调查报告书》

体能活动。WHO建议成年人每击至少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体能活动,或75-150分钟剧烈有氧运动,或同等程度的中等强度和剧烈运动组合,每周至少达到600代谢当量(MET)分钟。在18岁以上人群中,14.8%的人没有达到标准。

吸烟。11.07%的人在调查时表示有吸烟的习惯。卫生人士认为,烟草每年导致全球约800万人死亡。吸烟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肺癌、咽喉癌、口腔癌、食道癌、子宫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饮酒。9.5%的人士表示每周至少饮酒1次(其中,男性为15.9%,女性为3.7%)。WHO的调查数据显示,饮酒是导致200多种疾病和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饮酒易引发交通事故、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2019年因饮酒导致全球260万人死亡。

全国科普日:医生靠什么评估冠心病

什么是冠心病: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随着心脏有节律的运动,将氧气及营养物质送达全身。心脏有为自身心肌细胞供血的动脉,称为冠状动脉。由于脂质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 在冠状动脉内膜形成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导致管腔狭窄,心肌血供减少而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的症状。这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冠心病”。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冠心病在高龄男性中好发,目前的证据表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久坐等。故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体重控制,适当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及控制冠心病起到重要作用。

冠心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冠心病会引起心绞痛症状,所谓心绞痛就是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可自行缓解;由于心脏位于偏左侧胸腔,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且疼痛在心脏负担加重(例如体力活动增加、过度的精神刺激和受寒)时出现,在休息数分钟后即可消失。如果您出现上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需尽快就医,明确诊断。特别是当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经休息不能缓解时,就有可能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要立即就医,挽救生命。

医生靠什么评估冠心病:1.心电图:大部分冠心病病人,没有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都是基本正常。所以,心电图正常不能排除冠心病。当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发生暂时的T波倒置,或ST段下移。心电图运动试验更加准确,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担,在负荷的情况下观察会不会出现上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2.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心脏核磁共振(MRI),核医学心肌灌注检查等。各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特别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斑块及血管狭窄,提供诊断冠心病的直接证据。当然,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还是经导管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必须住院在医院导管室内完成,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可喜的是,上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等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在门诊完成,且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冠心病。故当您怀疑到自己存在冠心病时,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就诊,让医生判断病情,早诊早治,以免延误病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示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明确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的治疗方式有哪些:1.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硝酸酯类,他汀类降血脂药,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控制危险因素及病情的发展。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两种,一种是微创的介入手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支架手术”,具体来讲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处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一种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搭桥手术”,是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了的冠状动脉的两端,使血流可以通过“桥”绕道而行。相比而言,搭桥手术更加适合于重度的、复杂的病变,当然其风险和创伤性也较高

冠状动脉支架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如何预防冠心病:冠心病还是要以预防为主,预防首先要从生活方式和饮食做起。主要包括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身心愉快,避免过度紧张;清淡饮食,摄入足够蔬菜和水果;戒烟少酒;适当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对冠心病的预防及心脏的健康是很有益处的,比如快步走、游泳、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等。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副主任医师 侯志辉

配音:新华网甘肃频道 郑琬

一读:周雪晴

终审:刘君

警惕高血脂可能导致的疾病

很多人认为,血脂高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殊不知,高血脂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很大。专家表示,高血脂与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定要提高警惕。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而高血脂会造成血液中脂质堆积,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冠心病。因此,长期坚持调脂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的重要方法。

血液中胆固醇增高会引起动脉硬化,长此以往会造成动脉腔狭窄。如果发生在脑血管,就会引起脑梗塞。预防脑梗塞,要预防动脉硬化,而高血脂是引发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除此之外,还应预防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因此,脑梗塞患者在治疗时,还应做好调脂工作。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被人们称为“三高”,三种疾病可相互作用,如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冠心病、脑中风、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的概率比单纯糖尿病的患者要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节血脂。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还要注意测定血脂和血糖水平,一旦有异常,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脂肪在肝内大量堆积就会造成脂肪肝,患者常合并血脂增高,除此之外,长期大量饮酒、腹部脂肪堆积、糖尿病、肥胖及病毒性肝炎等都是引起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患者在尽早治疗的同时,应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