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69是不是糖尿病(血糖69.5)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0
文章目录:

69岁男子因血糖过高死亡,再次提醒:这3种素食,糖友需尽量少吃

张大叔今年69岁,十多年前就被确诊了糖尿病,一直服用降糖药。

时间长了担心用药会有副作用,便自己在网上查询一些偏方,想要通过吃素来降血糖。

坚持吃素一段时间后,张大叔发现自己的血糖下降了,就把药停了,只通过饮食控制血糖。

但过了没多久,他的血糖就高了,他觉得可能是自己只吃不动的原因,于是开始每日锻炼个把小时,想着饮食运动双管齐下,将血糖控制住。

一天在公园遛弯时,他突然全身乏力、恶心、想吐,便赶紧给儿子打电话,结果没一会儿人就昏迷了。

儿子及时将他送到了医院,不过张大叔却被确诊酮症酸中毒,即便治疗后还是没能挽回性命!

为什么只吃素还会导致血糖升高,甚至被酮症酸中毒盯上呢?

一、糖友只吃素为何还会升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吃素不合理,反而会导致血糖不断升高,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范学兰解释,不合理吃素会导致血糖升高,主要与这几个因素有关。

一方面是只吃素不吃肉,主食吃的很多,会导致血糖升高;

另外一方面有些患者烹饪素菜时喜欢素菜荤做,将健康的食材变成了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还有很多患者过量食用玉米、莲藕、土豆、南瓜、毛豆等高淀粉食物,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一味盲目吃素可能会导致人体能量摄入不足,时间长了会自动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而脂肪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酮体,不断积累就可能引发酸中毒。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只吃素,4大危害可能会找上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窦攀提醒:老年人不能一味吃素,以免引发下面几大危害!

1、导致钙铁锌、蛋白质等营养缺乏

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一味吃素,可能会导致体内钙、铁、锌、蛋白质等物质的缺乏,从而引起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贫血、神经系统损伤、性激素紊乱、骨质疏松等。

2、加重肥胖和高脂血症

很多老人虽然吃素,但是主食或者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摄入过多,很容易导致热量超标、外周胰岛素抵抗,从而出现高血糖、高脂血症。

3、导致肌肉减少和营养不良

一味吃素那意味着优质蛋白等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肌肉减少和营养不良,更容易发生感染。

4、加重糖尿病

吃素的同时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可能会加重糖尿病,更容易被肥胖盯上。

糖尿病患者想要吃素的话,那要注意吃素的同时补充好足量的蛋白,同时记得补充钙和铁,最好遵医嘱制定专属自己的膳食计划!

三、糖友控制血糖有技巧,三大常见饮食误区不要踩

据统计,我国有超一亿的糖尿病患者,且人数还在逐年上升。

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只有30.1%,也就意味着在1.14亿糖尿病患者中,有八千万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知情。

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血糖,平常要注意避开这几个饮食误区!

1、吃粗粮能降血糖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二科刘妍妍介绍:吃粗粮能降血糖的说法并不准确,建议糖友吃粗粮主要是因为粗粮中有膳食纤维,能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降低血糖偏差幅度,以更好的确保血糖平稳,并不代表粗粮能降血糖。

2、控糖就是不吃甜食

糖尿病患者控糖并不是不吃甜食,摄入人体的很多食物都可能转化为血糖,有些食物虽然不甜,但其实含糖量也很高。

3、控制饮食摄入就是吃得越少越好

范学兰表示:控制饮食不代表吃得越少越好,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得太少就无法保证机体的营养和能量需求,可能会导致低血糖昏迷。

四、这三种素食是“升糖大户”,糖友能不吃就不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提醒:并非素食就一定有利于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避免这几种素食,以免血糖升高。

1、素菜荤做

素菜由于本身的口味淡,制作时一般会进行重口味烹调加工,经常素菜荤做,食用这类素菜反而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想要吃素菜最好选择清淡口味。

2、豆制品

不少人反映明明豆制品是素菜,但吃了却会血糖升高,这是因为很多豆制品都是深加工菜系,像素鸡等都是豆腐衣制作的,而豆腐衣本身属于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吃多了不利于血糖控制和热量控制。

3、素包子

很多人早上急忙忙去赶上班、上学,会选择快速进食素包子,但这样的做法会导致餐后血糖快速上升。建议食用素包子要细嚼慢咽,多咀嚼几遍,不要狼吞虎咽,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不少糖友反映一味吃素反而导致血糖上升了,或许是因为不正确的吃素才导致了血糖上升。

糖尿病患者想要控糖,要远离一些饮食误区,少吃一些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的素食。

参考资料:

[1]《更多素食,更少糖尿病!吃素的年轻人糖尿病风险可能降低23%…… |饮食泌籍》.医学界内分泌频道.2020-04-13

[2]《控制血糖的3个误区,不仅不能降糖,还影响病情,很多人都在犯》.山西省中医院.2022-02-28

[3]《老年人盲目吃素不可取》.健康中国.2021-01-2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血糖没超过这个数,就别乱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69岁的廖阿姨一个月前经历了一次令人揪心的昏迷事件。

那天,她突然失去意识,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科,医生迅速为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心电图检查排除了急性心梗的可能性;颅脑CT检查也排除了急性脑出血的风险。

但快速血糖检测的结果让人吃了一惊,廖阿姨的血糖值竟然低至2.3mmol/L,远低于正常水平,医生迅速诊断廖阿姨为低血糖,输注葡萄糖后,她的意识恢复,血糖稳定。

在后续询问中医生得知廖阿姨因自测血糖6.9mmol/L并误认为血糖高即糖尿病,自行服用“二甲双胍”,未经医生指导

实际上,廖阿姨在家自测的血糖值6.9mmol/L虽然稍高,但并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没有医生的专业指导和确诊下,盲目服用降糖药物是非常危险的,这不仅可能引起低血糖,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从廖阿姨随意服用降糖药物导致低血糖的事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理解血糖正常值范围的重要性。但更为稳妥的做法是,在血糖出现异常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血糖值超过多少才考虑吃药治疗?治疗目标又是多少?

血糖水平是健康的重要指标,空腹血糖(FPG)正常范围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PG)应低于7.8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伴有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俗称“三多一少”),即可诊断糖尿病;无症状需两次测定均超标。[1]

对于血糖值升高超过6.1mmol/L,但并未达到糖尿病7.0mmol/L标准的情况,我们更倾向于通过监测血糖、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进行治疗和管理,而不是急于用药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只有当空腹血糖≥7.0mmol/L伴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饮食和运动调理无法控制血糖时,我们才考虑药物治疗。治疗目标应将空腹血糖正常值控制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应小于7.8mmol/L 。

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血糖值标准有些许的差异,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对于老年人,鉴于低血糖风险的增加,其血糖控制标准相对宽松,以确保安全。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议空腹血糖维持在6.1至7.8mmol/L,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则应控制在7.8至10.0mmol/L之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考虑到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0年的标准推荐,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5%至8.5%的范围内;对于孕妇,血糖控制不仅要保障母亲的健康,还要确保胎儿获得充足的营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孕妇的餐前血糖应控制在5.3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不超过6.7mmol/L,以维护母婴健康。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血糖控制目标也会因人而异。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来定目标,而且可能随着时间调整。和医生多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方法。[2]

这些标准都是针对糖代谢异常而言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便没有慢性糖代谢障碍,血糖水平偶尔也会出现暂时性的波动,超出正常范围。

这是因为,血糖偏高的现象并不总是病理性的,而是可能受到多种生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掌握血糖调节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应对血糖的波动,从而有效维护身体健康。

二、血糖值为何会超出正常值范围?

如前所说,血糖值异常升高可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我们需要仔细的辨别,以便更好地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生理性血糖升高通常与我们身体的自然反应机制有关

想一想,当我们在节日聚会上享受美食过量,或者在工作压力下情绪波动,甚至在严寒或酷热中身体为了保持恒温而努力,这些情况下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升高。

此外,身体的小伤害、感染或经历手术时,也会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暂时上升。

应激性高血糖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常由激素变化、胰岛素抵抗、糖异生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所引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

这种血糖的波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旦应激因素消失,血糖水平通常会恢复到正常范围。

病理性血糖升高则指向了身体可能存在的一些健康问题。

最常见的病理性原因之一是胰岛功能受损,这涉及到我们熟知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作为身体中唯一降糖的激素,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

血糖的持续升高需要我们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进行长期管理。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的暂时性上升。

例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一些精神神经类药物,都可能成为血糖升高的“元凶”。

这与药物对胰岛素分泌、作用以及身体对葡萄糖的代谢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有关。

不同的药物可能共享一些相似的生物化学路径但也因各自独特的药理作用而具有不同的升糖机制,就利尿剂而言,大部分利尿剂在促进排尿的同时,也在促进机体中钾离子随尿液排出,由此引发的低钾血症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并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糖升高;

而糖皮质激素则主要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肝糖异生、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等途径升高血糖。幸运的是,这种由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通常在停药后会逐渐缓解。

还有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肝功能损害,都可能成为血糖升高的幕后推手。

这些疾病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但总的来说主要是原发疾病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以及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高血糖状态。

在这些情况下,血糖控制与疾病本身的管理密切相关。

面对血糖升高,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紧张。关键在于准确识别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一旦找到原因,我们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血糖回到正常水平。[3]

三、血糖值升高该怎么办?

正如上文所述, 血糖值升高包括多种原因。

对于生理性原因,通常只需去除应激因素;而对于病理性原因,则需要针对性地治疗相关疾病,并可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方案,接下来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如果早期发现糖尿病或是血糖超出正常范围伴有高危因素,首先考虑的是生活化控制血糖。其中最基础的是饮食和运动

饮食需要采用均衡饮食计划,适当运动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低血糖。[4]

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自我监测血糖(SMBG)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我监测不仅使患者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而且有助于评估和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血糖监测工具,如连续血糖监测(CGM)系统,是确保监测准确性的第一步。

随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人血糖控制目标,患者应制定一个包括空腹、餐后及睡前等不同时间点的监测计划

定期自测血糖并记录每次测量的具体数据,包括日期、时间、血糖值及相关的活动、饮食和用药情况,对分析血糖控制模式和趋势至关重要。

如果在严格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的基础上,血糖水平仍然无法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可能是一个信号,提示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包括但不限于服用降糖药物和更深入的血糖管理策略。[5]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血糖,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记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治疗方案也应该个性化,以适应个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控制目标如何定?2017指南有更新—丁香园

[2] 这十个意想不到的原因正在搅乱你的血糖—健康生活-人民网

[3] 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急救处理要点和预防策略-澎湃新闻

[4] 这几类常见的高血糖,临床该怎么处理?-澎湃新闻

“长寿不长寿,得看六十九”,为什么看六十九,究竟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3)》——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在坊间流传着一句话:“长寿不长寿,得看六十九。”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神秘,仿佛是在暗示着某种生命的“关口”。不少人听到后会好奇:为什么是69岁,而不是其他年龄?难道69岁真的很特别,决定了人的寿命长短?

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有科学依据的。69岁,正是许多慢性病高发的“分水岭”,如果能顺利跨过这个阶段,后续的健康状况往往会更加稳定,长寿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究竟为什么六十九岁是生命中的关键节点?又该如何在这一阶段保持健康?

69岁,是人生健康的重要“分水岭”1. 69岁,慢性病的爆发高峰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的数据,69岁前后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高发年龄段。这是人体在六十岁以后,代谢率下降,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免疫能力也在走下坡路。如果年轻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阶段就容易被“旧账”找上门。

心血管疾病高发:69岁左右,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上升。这是因为血管弹性降低,动脉硬化加重,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突发性心梗或脑梗。

癌症进入高发期: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六十岁以后,癌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尤其是胃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都在这个年龄段进入高危期。

糖尿病及并发症加重: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人,在69岁时,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肾衰竭)更容易出现,影响生活质量。

案例分析: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但一直没有规律服药,也没有控制饮食。到了69岁,他突然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最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幸亏送医及时才脱离危险。这类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很多人的健康问题在69岁前后集中爆发,这个年龄段确实是一个“坎”!

2. 69岁,免疫系统的“临界点”

到了69岁,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大不如前,容易被各种感染性疾病“攻破”

流感与肺炎风险增加:很多老年人以为感冒是小事,但在69岁前后,普通的感冒可能会演变成肺炎,甚至引发败血症。

带状疱疹风险提升:由于免疫力下降,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体中明显上升,特别是69岁以后更容易发作,并且可能引起长期的神经痛。

新冠、流感等病毒感染更易引起重症:69岁后的免疫系统恢复能力较差,感染病毒后更容易发展成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3. 69岁,心理健康的“分水岭”

除了身体上的挑战,69岁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期”,许多老年人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认知障碍。

退休后的“心理落差”:许多人在60多岁退休,到了69岁,可能会感受到“社会价值降低”,情绪容易陷入低谷。

独居或丧偶带来的孤独感:69岁左右,配偶去世、子女成家离开等因素,可能会让老年人感到孤独,影响心理健康。

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通常在65-70岁之间开始显现,如果69岁时已经出现健忘、语言组织困难等情况,需要尽早筛查。

如何顺利跨过69岁,迈向长寿?1. 控制“三高”,保护血管健康

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是跨过69岁“生死关”的关键!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避免“三高”失控。

饮食清淡,减少盐、糖、油的摄入,远离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蔬菜、水果,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

适量运动,保持血管弹性,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2. 预防癌症,从生活习惯入手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是癌症的重要诱因,69岁后更要远离。

增加抗氧化食物的摄入,如深色蔬菜、绿茶、坚果,帮助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

定期癌症筛查,如肺部CT、胃肠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3. 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疾病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保证充足睡眠,69岁后,睡眠质量下降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

适量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预防骨质疏松。

4. 关注心理健康,避免认知衰退

保持社交活动,多与朋友、家人交流,避免社交孤立。

培养兴趣爱好,如下棋、书法、绘画,刺激大脑,延缓认知衰退。

合理补充DHA、叶酸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大脑健康。

结语:69岁不是“生死线”,而是健康的“转折点”!

“长寿不长寿,得看六十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健康分界线。如果能在69岁前后采取正确的健康管理措施,跨过这个“坎”,就能为未来的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你身边有没有已经跨过69岁的健康长寿榜样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养生秘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