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饭能喝水吗(糖尿病吃饭能喝汤吗)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糖友吃饭时能不能喝汤?饭前喝还是饭后喝?来看看有什么差异

很多人吃饭的时候爱喝汤,因为主食是干的,蔬菜和肉也是干的,如果没有做汤喝,总是感觉有些渴,白开水虽然能解渴,但是没啥滋味,所以还是喝汤舒服点。那么,对于糖友来说,吃饭时能不能喝汤呢?会不会对血糖有什么影响?如果能喝,应该放在饭前还是饭后呢?来看看有什么差异。

同事老吴患糖尿病有6年了,今天就在他身上做一个实验。老吴最爱喝的是西红柿鸡蛋汤,做法很简单,主要材料是一个西红柿两个鸡蛋,配料是一把葱和两片生姜,做了一个人的分量。他还做了一碗杂粮饭,用黑米、大米、糙米做的。

在吃饭之前,老吴先测量了自己的空腹血糖是5.8,然后开始吃饭,这次他打算边吃边喝,看看血糖有什么变化。很快一碗杂粮饭和汤吃完了,过了1个小时他测量血糖,吓了一跳,已经达到10.4了,又过了1个小时,他再次测量,数值降了下来,降到8.4。如果他不喝汤,只是单纯吃一碗杂粮饭,2个小时后血糖值是5.7。喝与不喝,差异还是很大的。

和标准(5.5-7.2)相比,老吴的血糖水平总体偏高,但是考虑到他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这数值还算可以。

结论:糖友可以吃饭时喝汤,换句话来说,喝汤可以,关键看你喝什么汤,食物才是影响血糖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患者喝汤,记住“3喝、3不喝”

有三种汤可以喝:蔬菜汤、菌菇汤、甜汤

糖友喝蔬菜汤是比较安全的,就像上文老吴喝的西红柿蛋汤、菠菜粉丝汤、萝卜汤等等都是可以喝的,清爽不油腻,还能增加饱腹感,对血糖影响不大,而且多吃蔬菜对肠道和血管也有好处。

菌菇汤非常鲜美,可以在里面加上鸡肉丝,有营养,还能补充蛋白质。但是如果你不仅血糖高还伴随着尿酸高,就要少喝点,防止对尿酸产生影响。

很多人爱吃甜食,但是又不敢吃,其实有的食物本身就带有甜味,只要不添加白砂糖,吃一点没什么大问题,比如说银耳汤、绿豆汤、五红汤、红豆番薯汤等等。冬季来一碗热乎乎的甜汤,补血益气、缓解干燥,真是太惬意了。

有三种汤不建议喝:肉汤、勾芡汤、咸汤

冬天很多家庭喜欢煲汤喝,大骨头、一整只鸡慢慢熬,上面一层油脂,闻起来特别香。这种汤不建议糖友喝,因为油脂很多,会增加摄入的热量,经常喝容易发胖。

外面的餐馆烧汤喜欢勾芡,喝起来浓稠口感好,这种汤也不建议糖友喝,因为勾芡少不了要用淀粉,而淀粉对血糖的影响比较大,尽量少喝。

咸汤有很多种,比如说红烧鱼里面的汤、火锅汤底、味噌汤等等,糖友不仅要控制糖分摄入量,盐分同样需要控制,因为患者的血管已经出现损伤,如果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血管病变。一定要严格把控盐量,出锅前加少许即可。

汤,饭前喝还是饭后喝呢?有区别吗?

建议饭前喝,可以在汤里面加入颗粒比较大的蔬菜,一边喝一边吃,增加咀嚼次数,比如说藕片、芹菜、竹笋等粗纤维的蔬菜。饭前喝对血糖的影响比较小,如果放在饭后喝,前面已经有了那么多食物做铺垫,血糖本来就在升高,此时你再喝汤,血糖会升得更高,而且还容易吃撑了。

综上所述,糖友平时吃饭喝一碗汤是可以的,虽然上升速度很快,但是2个小时后会下降,如果你喜欢喝汤,尽量选择蔬菜汤、菌菇汤,对血糖的影响比较小,还要记得放在饭前喝。

糖尿病病人应该是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医生一文说清楚

“医生,我糖尿病十多年了,不喝水容易感觉到口渴,喝水后小便次数增多,那我到底是应该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呢?”

糖尿病

今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他糖尿病十多年了,由于之前没有把糖尿病当回事,也没有按时吃药,所以血糖控制得并不太理想。血糖控制得不好,那小便次数就会增多,再喝水小便次数会更多,因此这位病人对自己到底是否应该多喝水比较疑惑,所以就发出了开头的疑问。那糖尿病患者到底是应该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呢?如何科学喝水呢?今天医者良言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很多糖尿病患者不太敢多喝水:

消瘦

有点医学常识的人估计都知道,糖尿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本身小便次数就多,如果这个时候再多喝水,那小便次数肯定会更多,这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而且还会把多喝的水排出体外,因此多喝水也是白喝。

还有一些糖尿病病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小便次数增多就是多喝水引起的,为了减轻小便次数增多的情况,他们就选择尽量少喝水。

脑梗死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糖尿病患者尿液增多的话,就会造成体内丢失水分的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那肯定对身体是不利的。尿液增多、喝水减少,就会使得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这不仅仅会引起血糖的升高,而且还会增加栓塞性疾病(比如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和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的风险。

根据权威的数据,糖尿病患者之中因为饮水不当而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比例高达15%。

2.糖尿病患者适合多喝水吗?

喝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当地多喝水是有好处的。至于具体为什么,下面且听我细细解释。

人体内存在着三种体液,即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正常情况下这三种体液之间的渗透压是一样的。大家可能不知道,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渗透压一样有何意义,学过高中生物的朋友估计都知道,液体流动的方向是从低渗向高渗。如果这三种体液的渗透压不同,那就有可能会造成细胞的脱水或者吸水胀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血液中的葡糖糖含量是偏高的,这就会使得血浆中的渗透压升高,当血糖以及血液中的大部分水分在肾脏进行代谢的时候,就会造成肾脏小管液得渗透压升高。这样的话肾脏对水和氯化钠的吸收就会减少,从而形成渗透性利尿。

细胞

当血糖很高的时候,就会造成血浆中的渗透压明显升高,根据液体从渗透压低的地方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的理论,细胞内液和组织间液的部分水分就会向血浆移动,这会造成细胞脱水,可引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如果糖尿病患者喝水喝得少的话,那就会造成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增加,而这不仅会增加小便的次数,还会增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这样的话人体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葡糖糖。但是人的日常活动是需要能量的,那这些能量只能从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然而,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对人体不利的物质。如果喝水少的话,那就会增加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这对于人体来说肯定是不利的。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的。适当多喝水不仅仅能降低血糖的数值,而且还能避免血液粘稠、增强新陈代谢。#健康明星计划#

3.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喝水?

对于正常人来说,每天应该喝1600ml左右的水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点饮水量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对水的需求量是大于正常人的。具体每天要喝多少水,这个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不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来判断。一般来说,如果小便的次数很少或者尿量很少、小便发黄,基本就可以断定喝水的量不足,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不过需要注意,一定要排除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否则这个判断的不准。

可能糖尿病患者想知道应该喝什么水为好,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可以优先选择白开水,因为它不含有任何糖类,而且还容易获得。如果喝不惯白开水,也可以在里面放点茶叶,当然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豆浆、矿泉水、纯牛奶等。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尽量不要在水里面加入糖类,而且也不要用饮料替代白开水,否则的话不仅仅会引起血糖的升高,还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尿频

在喝水的时候,应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为何糖尿病病人为何少量多次喝水,其实这个是因为一次性喝的水太多,那就会造成尿液量明显增加,这不仅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与此同时,一次性喝水喝水的太多,人体来不及吸收,这些被喝进去的水分就被排出体外了,压根就起不到补水的作用。

最后总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当增加饮水量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因为多喝水造成多尿就减少喝水的量。只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喝水也不能喝的太多,而且尽量要采取多次少量喝水的方式!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

糖尿病友会喝水血糖保稳:但两时段不要喝水,科学饮水方法请收藏

糖尿病,这一慢性代谢性病症,就像隐匿在身体里的“暗礁”,搅乱着身体的正常运转。患者体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宛如一个“麻烦制造机”,不仅对多个器官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恼人的并发症。其中,水分代谢出现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生理变化。高血糖就像一个“抽水机”,加速水分通过尿液哗哗流失,致使血液变得浓稠,血糖浓度也跟着被动升高。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科学喝水可不是件小事,它不仅是维系生命的基础,更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武器”。

## 糖尿病患者饮水与血糖控制的微妙联系

### 高血糖与脱水之间的“纠缠”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在高位,肾脏不得不“加班加点”,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来努力将多余的葡萄糖送出体外,这个过程医学上叫做“渗透性利尿” 。可随着尿液大量排出,身体里的水分也跟着大量流失,血液就像被熬浓的汤汁,越来越浓稠,血糖浓度也因此进一步升高。要是任由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下去,严重的脱水情况就可能找上门,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怕的急性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 适量补水,稳糖的关键一步

适量地给身体补充水分,就如同给干燥的土地浇水,有着诸多好处。它能够稀释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助力肾脏更高效地排出糖分,从而对控制血糖起到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每天把饮水量控制在2000毫升以内是比较适宜的。这个量既能充分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求,又不会给血糖带来不好的影响。不过,要是喝水过量,超过3000毫升,就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出现头晕、肌肉不受控制地痉挛等让人难受的症状。所以,把控好饮水量的“度”,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 日常饮水的三大实用原则

### 阶梯式补水,开启稳糖之旅

科学合理的补水方式,就像一把精准的“稳糖钥匙”,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下面来看看这实用的阶梯式补水建议:

- **晨起空腹**: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上200ml的温水,水温在25 - 35℃最为合适,这个温度的水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和地唤醒身体。它不仅能激活身体的代谢功能,还能让浓稠的血液变得“轻盈”一些,降低血液黏稠度,对稳定晨起时的血糖有很大帮助。

- **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在上午10点以及下午3点这两个时间点,各补充300ml的水。这就像是给身体这部机器适时地添加“润滑剂”,让身体在日间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维持血糖的平稳。

- **晚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饮用150ml水,这个时候喝水既不会影响消化,又能补充身体所需水分,还能避免因为夜间水分摄入过多影响睡眠质量。

### 精心筛选饮品,为健康加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选对饮品就如同为身体挑选合适的“燃料”,同样十分重要。

- **弱碱性矿泉水**:优先选择PH值在7.0 - 8.5之间的弱碱性矿泉水,比如含锶型的。这种矿泉水中独特的矿物质组合,就像一个个“小助手”,能够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助力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

- **茶饮**:建议挑选发酵度低的品种,像绿茶或者乌龙茶就很不错。那些茶多酚含量超过30%的品类,能增强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性,仿佛给身体的血糖运输“通道”添了把力,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

### 特殊场景下的饮水应变策略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需要灵活调整饮水策略。

- **高血糖状态**:当血糖值像脱缰的野马,超过13.9mmol/L时,每小时补充100ml电解质水,这里的电解质水钠含量在50 - 70mg/L。这样的电解质水就像给身体“雪中送炭”,既能纠正脱水状况,又能避免血钠突然大幅下降,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 **运动后**:运动后适合采用「151补水法」,也就是每15分钟补充50ml水,持续1小时。这能让身体快速恢复水分平衡,就像给疲惫的运动员及时补充能量,让身体重新充满活力。

## 这两个时段,喝水要谨慎

### 餐后「黄金30分钟」需谨慎

大家吃饭的时候,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就像一群活跃的“小工人”,活性达到了峰值,正忙着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可要是这时候喝水,就好比给这群“小工人”的工作环境里加了过多的“水”,会稀释酶的浓度,使得碳水化合物分解的工作进度延迟。其结果就是,餐后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出现剧烈波动。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采用「干湿分离」进食法,先吃固体食物,等半小时后,让食物在胃里有了初步消化,再饮水,这样就能有效避免餐后血糖的大幅波动。

### 夜间「控水窗口期」要注意

睡前2小时,糖尿病患者就得开始控制饮水量了,最好把量控制在100ml以内。研究发现,要是在22:00之后,每多喝200ml水,第二天早晨空腹血糖平均会升高0.6mmol/L。这背后的原因和抗利尿激素的昼夜节律被打乱密切相关。要是在夜间突然感觉异常口渴,可别掉以轻心,得马上检测血糖,因为这有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出的危险信号。

## 针对并发症预防的饮水策略

### 病程较长患者的饮水要点

对于病程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早上起来解完晨尿后,可以留意观察一下尿液的比重。要是尿液比重超过1.025,这就像一个“警报”,提示身体可能存在脱水风险。患者可以根据尿液比重的情况,合理调整自己的饮水量,努力确保身体的水分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 合并肾病患者的饮水窍门

那些合并了肾病的糖尿病患者,适合采用「分层饮水法」。就是把每天要喝的水,均匀地拆分成8 - 10次来喝,每次间隔1.5小时,而且单次饮水量不要超过150ml。这种饮水方法就像给肾脏“减负”,既能减轻肾脏的工作负担,又能满足身体基础代谢对水分的需求。

## 智能辅助工具,助力稳糖管理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水杯等辅助工具闪亮登场,为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智能水杯就像贴心的“健康小管家”,内置了血糖数据联动功能,能够依据动态血糖仪监测到的血糖值,自动计算出适合患者的推荐饮水量。临床数据显示,患者使用这类智能设备3个月后,血糖波动系数(MAGE)平均降低了28%,显著提升了血糖控制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可一定要重视日常的饮水管理这件事。要知道,科学饮水就像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杠杆支点”,通过精准地调节饮水时间、巧妙挑选饮水种类以及合理控制饮水量,糖尿病患者能够显著提升药物治疗的效果,有效减少血糖波动,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饮水策略,不仅对控制血糖有帮助,还能改善整体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