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糖尿病厉害的医生(糖尿病厉害的症状有什么症状)
- 1、73岁向红丁教授,研究糖尿病50年,总结独家降糖秘诀,很多人打卡
- 2、68岁糖尿病专家贾伟平,研究糖尿病41年,总结控糖心得,不妨看看
- 3、回顾:研究糖尿病45年,74岁刘尊永教授分享独家控糖心得,值得一看
73岁向红丁教授,研究糖尿病50年,总结独家降糖秘诀,很多人打卡
资料来源:
1.唐夏.向红丁:防治糖尿病要做到“三个五”[N].中国消费者报,2017-11-18(B04).
2.张艳华.向红丁教授冰城授科普[J].糖尿病新世界,2017,(06):69.
3.王敏.向红丁:糖尿病科普教育领军人[J].糖尿病新世界,2016,(10):10-11
1944年4月,向红丁教授出生在湖南省古丈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参与过“一二九运动”的进步记者,母亲是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他自幼文理兼修,尤其对科学充满热忱。童年时期,父亲常带着向红丁阅读医学书籍,母亲则鼓励他观察自然,解答他的各种“为什么”。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向红丁不仅成绩优异,更养成了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高考时,他更是以“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成为了家乡的骄傲。
然而,1968年毕业时,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向红丁被分配到青海雪域高原接受“再教育”。青海高原的生活环境极为艰苦,海拔3000多米,空气稀薄,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十度。初到藏区时,向红丁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白天开荒修梯田,晚上学习毛泽东思想。可尽管如此,医生的职责却始终没有从他的心中淡去。
有一次,一位藏族牧民因持续高烧昏迷不醒,家人跪在雪地里恳求他的帮助。向红丁连忙赶到牧民家中,用简陋的设备进行检查,发现对方呼吸急促、胸口剧痛,判断是重症肺炎。他心急如焚,深知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
向红丁连夜翻山越岭寻找药草,并结合有限的抗生素为牧民进行治疗。几天后,牧民苏醒,病情好转,他的家人泪流满面地向他磕头表示感谢。那一刻,向红丁心中百感交集,他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医生的价值,在于让最无助的人看到希望。”
1978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已在青海扎根十年的向红丁毅然决定重返学术道路。这一次,他再次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师从国内内分泌科泰斗池芝盛教授。在一次随师出诊时,池教授发现一名糖尿病患者未按医嘱服药,血糖失控严重,叹息道:“糖尿病教育任重道远,若只做‘坐堂医生’,中国永远摘不掉‘糖尿病大国’的帽子!”
这句话如惊雷般击中了向红丁。他沉思良久,深感责任重大,明白了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应防患于未然。于是,向红丁立下誓言: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让糖尿病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1985年,向红丁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先进的糖尿病防控体系让他大开眼界,但同时也让他焦虑。向红丁意识到,西方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盲目照搬只会水土不服。他在心中下定决心:“我们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必须找到适合中国人的‘抗糖之路’。”
1995年春天,北京市卫生局启动“健康快车”活动,向红丁担任主讲人。他面对台下数百名糖友,发现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管理知之甚少。他顿时有些焦急,随即调整思路,摒弃艰涩的医学术语,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糖尿病管理:“教育是车夫,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是四匹骏马,缺一不可!”台下听众纷纷点头,甚至有人恍然大悟般地低声自语:“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便是后来享誉全国的“五驾马车”理论雏形。而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向红丁不停地深入社区调研,亲身体验患者的生活困境。有一次,他在随访中听到一位糖友抱怨:“医生只开药,却不说怎么吃!”向红丁一时心生愧疚,立即蹲在患者厨房,用白菜、糙米示范如何搭配健康饮食。这一幕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此后的20余年,向红丁带领团队走遍全国200多个城市,举办上千场公益讲座,听众累计逾百万人次。他不仅是医生,更是无数糖尿病患者的“抗糖导师”。
1996年,向红丁顶着外界“借公益敛财”的流言,创建了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在初创时期,由于经费匮乏,他自掏腰包购置桌椅,甚至将家中的书房改为办公室。而当某药企以百万赞助费换取协会背书“神药”时,向红丁却是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回绝道:“宁可不做,绝不助纣为虐!”
在协会成立次年,向红丁推出了《糖尿病300个怎么办》。书中用“吃四条腿不如吃一条腿”(猪牛羊→鸡鸭→鱼→蘑菇)等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日常智慧。该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千万家庭的“抗糖宝典”。
如今,在内分泌医学领域深耕半个世纪的向红丁教授,早已成为中国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在糖尿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无数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健康管理方案。向红丁倡导的糖尿病综合管理理念,已成为国内糖尿病防治体系的重要基石,影响了几代医学工作者。
向红丁教授曾用“航海理论”来比喻糖尿病管理。他认为,人体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而血糖的稳定就如同船的航行方向。胰岛功能相当于舵手,如果舵手失去控制,船只就会偏离航线,甚至陷入风暴之中。因此,糖尿病管理的关键不是简单地控制血糖,而是要全面维护胰岛功能,使其能够精准调节血糖水平,从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艘船在风浪中稳健前行呢?2017年6月,向红丁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三五防糖法”,并且抱病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在演讲台上,向红丁微笑着说道:“其实啊,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学会我这个‘三五防糖法’,并且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简单有效,不花一分钱,保证糖尿病从此远离你!”
向红丁教授提出的“三五防糖法”,是基于他多年糖尿病防治经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旨在帮助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该方法分为“三项基本原则”和“五大核心要素”,强调长期坚持、个性化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三项基本原则:一、控糖不是短期任务,而是一生的管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科学管理,不能只依赖药物,而忽视日常调控。
二、血糖控制要个性化,不是所有患者都一样——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不同,管理方式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而非照搬别人经验。
三、生活方式调整比药物更重要——仅靠吃药无法解决问题,合理饮食、运动、监测等综合管理,才能真正让糖尿病得到控制。
向红丁教授深知,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在控糖过程中常常陷入误区,如盲目忌口、过度依赖药物或忽视运动。因此,他特别总结出了五大核心要素,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轻松地控制血糖。
一、合理膳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同时注重营养均衡。向红丁教授提出“吃四条腿不如吃两条腿,两条腿不如吃没有腿”的饮食理念,即少吃猪牛羊等红肉,多吃禽类和鱼虾,并适量增加豆类、菌菇类食物。
二、规律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向红丁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快走、游泳、太极拳等低强度、持久性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血糖监测:规律检测空腹、餐后血糖,掌握自身血糖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用药方案。他强调:“监测血糖不是为了医生,而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更清楚身体的变化。”
四、情绪管理:长期焦虑、压力大会影响血糖稳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向红丁教授发现,许多患者一旦被确诊,就陷入过度恐慌,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因此,他提倡通过冥想、音乐、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
五、科学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迷信“神药”或偏方,确保药物治疗与生活管理相结合。他曾愤怒地拒绝某些企业提供的“特效降糖药”赞助,因为他始终坚信:“糖尿病管理没有捷径,只有科学和坚持才能带来真正的健康。”
向红丁教授常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学会‘三五防糖法’,坚持下去,不花一分钱,也能远离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一方法已帮助成千上万糖尿病患者实现健康管理,成为中国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理念。
(注:《73岁向红丁教授,研究糖尿病50年,总结独家降糖秘诀,很多人打卡》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68岁糖尿病专家贾伟平,研究糖尿病41年,总结控糖心得,不妨看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
据《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三分之一。
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如何科学控糖显得尤为重要。
贾伟平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从事糖尿病研究长达41年,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控糖方法。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了无数患者改善血糖管理,也为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结合贾教授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权威医学资料,为大家详细解析糖尿病的科学控糖方法。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
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功能异常,导致血糖调控失衡。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纪立农曾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指出,2型糖尿病的核心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
简单来说,胰岛素是一把“钥匙”,负责打开细胞门,让血糖进入细胞供能。
但当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或胰岛β细胞分泌不足时,血糖就会在血液中积聚,形成高血糖状态。
糖尿病的危害并不仅限于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异常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控糖不仅是为了降血糖,更是为了预防这些致命并发症。
控糖的三大核心:饮食、运动、药物
贾伟平教授在多年临床研究中发现,糖尿病的管理需要“三驾马车”——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干预,三者缺一不可。
1. 控制总热量,避免过量进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贾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应根据个人基础代谢率计算,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2. 选择低GI食物,减少血糖波动
“GI(血糖生成指数)越高的食物,越容易引起血糖飙升。”
贾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和坚果,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的摄入。
3. 高纤维饮食,增强饱腹感
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并改善肠道菌群(来源:《糖尿病护理》期刊)。推荐多食用燕麦、红薯、绿叶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 控制蛋白质和脂肪摄入
过量的红肉和饱和脂肪会增加胰岛素抵抗。
建议糖尿病患者选择鱼类、鸡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并减少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的摄入。
二、运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1. 适量运动,降低血糖
运动是天然的胰岛素增敏剂。 研究显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源:《糖尿病学》期刊)。
2. 轻松易行的运动推荐
快走:每天30分钟,能有效改善血糖控制。
八段锦:中医传统养生操,有助于改善血糖代谢。
阻力训练:适当的哑铃训练、弹力带训练,可以增强肌肉,提高基础代谢率。
三、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
1.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目前常见的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
二甲双胍:被誉为“糖尿病一线药物”,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来降低血糖。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通过尿液排糖,降低血糖,同时有助于减重。
2. 胰岛素治疗适用人群
当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贾教授指出,胰岛素不会让人“上瘾”,而是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患者不必过度恐惧。
中医视角:糖尿病的调理之道
1.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
《黄帝内经》记载:“饮一溲二,消渴而肥”,描述的正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中医认为糖尿病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重在滋阴润燥、健脾益气、调和气血。
2. 经典中药推荐
黄芪:补气固表,提高免疫力。
山药:健脾益肾,稳定血糖。
枸杞:养肝明目,适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总结与建议
1. 合理饮食,优选低GI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
2. 坚持运动,推荐快走、八段锦、阻力训练,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3. 规范用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4. 结合中医调理,合理使用中药辅助控糖,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不可怕,关键在于科学管理。贾伟平教授的控糖心得告诉大家:血糖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用药、保持良好心态,才能真正掌控健康。
参考资料
1. 《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
2. 纪立农,《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 《糖尿病学》期刊
4. 《糖尿病护理》期刊
5. 《黄帝内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回顾:研究糖尿病45年,74岁刘尊永教授分享独家控糖心得,值得一看
参考资料:
[1]吴卫明,包蕾,彭志佳,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血清STAT1和NQO1水平与视力损伤程度的关系[J/OL].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1-4[2025-03-22]
[2]杨超茅,张顺宵,杨志新,等.糖肾地黄汤治疗肝肾阴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3[2025-03-22]
[3]王晚霞,冯茹,叶孟亮,等.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现状概览与未来趋势预测[J/OL].中国药学杂志,1-14[2025-03-22]
刘尊永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听着一定十分陌生。但在我国糖尿病医学领域,可谓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教授,在糖尿病预防上十分权威。还是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以及卫生部糖尿病综合防治研究负责人,更是医学界公认的我国“防糖第一人”。
刘尊永自幼便对医学充满了兴趣,上世纪70年代,他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专攻内分泌科,毕业后便投身于临床医疗工作。80年代,我国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防治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糖尿病的筛查手段也十分有限,确诊率极低,许多患者往往等到并发症出现才得以发现。彼时的刘尊永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决定投身糖尿病的研究与防治。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我国第一本《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的主要起草人,也正是这本纲要,给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和防治制定了最基础的操作指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除了起草纲要外,刘尊永对糖尿病的科研成果也十分丰硕。早期,我国主要依赖空腹血糖检查,但刘尊永发现,这种方法可能漏诊近60%的糖尿病患者。于是他便提出“五点血糖测定法”,即监测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睡前的血糖值。这一方法大幅提高了早期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现如今也早已成为糖尿病筛查的主要手段。而在治疗糖尿病上,刘尊永还率先提出了“超强化治疗”的理念,认为糖尿病不仅要控糖,还要控制血压、血脂、尿酸、炎症水平等,维持整体健康,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今天看来或许已不再稀奇,但在他刚提出时,无疑均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4年,在刘尊永的推动下,我国第一家糖尿病综合防治网络中心正式建立。其覆盖全国200余家医院,记录患者数据,实施系统化治疗。经过多年推广,该体系成功让亚洲地区糖尿病控制率从原来的20%提升至60%至80%,极大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除此之外,刘尊永还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大众科普,积极参与媒体访谈、出版医学书籍,并在世界糖尿病日等重要节点向公众宣传控糖知识。
除了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外,对待患者刘尊永更是医者仁心。2010年12月的一天,55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先生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当时王先生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并且由于感染严重,脚趾已经开始出现坏疽。主治医师给出的建议是截肢,以避免感染扩散。而王先生得知后情绪崩溃,连连拒绝手术,家属更是十分痛苦,希望还能有其他办法。
恰逢刘尊永当时正在值班,得知情况后,便亲自接诊了王先生。而刘尊永并没有立即决定手术,而是详细评估了王先生的病情,并与团队共同制定了一个个性化保肢治疗方案:先通过强效抗生素和局部清创控制感染,再采用先进的血管扩张和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手段增强局部血流。最后结合血糖精准管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经过长达3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感染得到了控制,坏疽部分逐渐愈合,最终成功保住了腿。出院时,王先生泪流满面,满是感激地握住了刘尊永教授的手,还给他连送了好几面锦旗。
这只是众多病例中的一个,而刘尊永教授这份“能不截肢就不截肢,能不让患者痛苦就尽量减少痛苦”的医者仁心,无疑让无数糖尿病患者受益。他在一线医疗工作中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并时常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因为心理健康同样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在他的指导下,不仅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除了在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上的卓越贡献,刘尊永教授还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刘尊永也常常告诫患者,盲目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调整是极为危险的。
如今,他虽已74岁的高龄,但仍活跃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最前沿的治疗方案,并致力于提升大众对糖尿病的科学认知。结合45年来对糖尿病的研究,刘尊永教授发现,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得太多导致的,因而对糖分产生了极端的恐惧。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糖分摄入有关,更与总热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种类、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长期高脂肪饮食、过量饮酒以及缺乏运动都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现代社会,外卖食品、快餐的普及,让很多人的饮食结构严重失衡,高油、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使胰岛素抵抗逐步加剧,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在他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开始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而不仅仅依赖药物治疗。
而在生活方式调整中,饮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刘尊永教授有着自己的独家见解。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道:“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后,都只知道不能吃糖,却不知道还有3种食物对糖尿病患者犹如“砒霜”,普通人也要注意了!这3种食物平时也要尽量少吃,只要能坚持,保证糖尿病从此远离你!”
那么,刘尊永所说的是哪三种食物呢?
一、山药
山药是一种常见的养生食材,因其口感绵软,富含淀粉,常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尤其在中医养生中常被推荐用于补脾胃、增强免疫力。然而,山药的升糖指数(GI)高达75,与白米饭接近,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尤其是在蒸煮后,淀粉糊化,消化速度更快,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若食用山药,应严格控制食用量,并搭配高纤维蔬菜,减缓糖的吸收速度。
此外,山药经常被用于炖汤、煮粥等食谱,而这些菜肴通常又搭配了其他高碳水的食材,比如米饭、红枣等,更容易让血糖飙升。因此,糖尿病患者若想食用山药,建议选择少量切片煮汤,或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一起食用,以降低血糖负担。
二、椰子水
椰子水被许多人认为是天然健康的饮品,因其未添加人工糖分,似乎对血糖影响不大。然而,椰子水的天然糖分含量并不低,每100毫升约含有5克糖分,部分品牌甚至更高。其主要成分为果糖和葡萄糖,这些糖分能迅速进入血液,引起血糖飙升。此外,椰子水富含矿物质,如钾,过量摄入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一些商家为了迎合口感需求,会在椰子水中额外添加糖分,使其糖含量进一步上升。
糖尿病患者若经常饮用椰子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糖分,导致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减少椰子水的摄入,以白开水或淡茶作为更健康的饮品替代品。如果想要补充电解质,可选择低糖的淡盐水或天然矿泉水,而不是依赖椰子水。
三、莲子
莲子是许多人在煮粥、炖汤时常添加的食材,被认为具有滋补作用,尤其在秋冬季节,经常出现在各类养生膳食中。然而,莲子本质上是一种富含淀粉的种子,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每100克57克,且升糖指数较高,食用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特别是市场上的加工莲子粉、糖莲子等产品,糖分含量更高,对血糖控制极为不利。
很多人喜欢用莲子煮银耳羹、八宝粥等,而这些食物本身已经含有大量高糖食材,比如红枣、桂圆、糯米等,如果再加上莲子,会进一步加重血糖负担。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要食用莲子,建议选择原味莲子,避免加工产品,并适量搭配坚果或绿叶蔬菜,以降低对血糖的影响。此外,也可以用少量莲子与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鸡胸肉或鱼肉等一起煮汤,以降低血糖飙升的风险。
(注:《回顾:研究糖尿病45年,74岁刘尊永教授分享独家控糖心得,值得一看》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