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不用忌口(一型糖尿病不用控制饮食吗)
台湾1型糖尿病患儿饮食没有太多忌口
我的女儿被诊断1型糖尿病近两年了,孩子患病后外出游玩成了一个难题。面对小吃诱惑如何控制进食量,如何及时补充胰岛素的问题都困扰着我。
而一次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罗飞宏主任和社工部傅丽丽主任带队去台湾夏令营的机会却发现,台湾1型糖尿病患儿的饮食并没有太多的忌口,乳酸菌饮料、蜂蜜蛋糕、果酱都是台湾孩子们的早餐内容。而自从女儿被查出糖尿病后,我一度连含糖的调料都不敢用。后来听台湾家长说,他们的孩子一直都可以在热量允许的范围内吃甜点,患病十几年了,糖化指标一直都控制在7以内。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营养师龚晓妍向我们介绍说,只要懂得了饮食热量的计算方式,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掌握自己孩子的药量和饮食关系,小孩子完全没有必要禁食甜食。
当晚,女儿睡前的血糖是5.0,我尝试给她吃了点甜饼干,喝点牛奶,第二天,她的空腹血糖是6.2,没想到血糖居然比在家时更好。(张 蓓)
糖尿病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结果怎么样?医生用实例告诉你
门诊经常会有这样的病人,诊断出糖尿病,就会满怀期待的期望医生告诉他,不用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确实有些病人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不用吃药、打针,只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血糖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但是如果初诊血糖就比较高,或者坚持不了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患者,那么就需要吃药、打针来控制血糖。
当然也有些人不在意,认为我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血糖高一些,没有关系的,他们就身体力行,确实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那么这些病人怎么样了呢?
医生告诉大家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说明这种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刘先生,36岁,体型肥胖,体重指数34,血糖16.2mmol/L,体重近2个月下降约10kg,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肥胖症,除消瘦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建议减重、药物治疗,拒绝,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既然医生说胖,现在不用少吃饭也能瘦,真是太合适了!
于是不忌口、不用药,每天喝酒,继续大鱼大肉,体重确实下来了,半年体重下降了25kg,人走不动了,全身酸乏,最要紧的突然出现胸闷,被120急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血糖26mmol/L,酮体 ,经过紧急抢救,花了近20万元,才把命拉回来,放了3个支架,胰岛素治疗。
而如果在半年前用药,那么就很简单了,低热量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服用二甲双胍每天2000mg,每周体重下降1-2斤,代谢综合征的各种疾病状态都能明显改善,血糖也会明显下降。
如果血糖不能下降到空腹7.0,餐后10.0以下,也可以加用吡格列酮、达格列净等药物配合,血糖基本上都能维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也不至于疾病迅速进展到出现到急性心梗的地步。
吃药不忌口
刘阿姨,60岁,血糖高5年了,一直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用药非常认真,每天吃饭前一定要把药吃下去。
但是就是这样,刘阿姨的血糖控制的也是不好,前几天查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11.5%,餐后血糖18.4mmol/L,已经出现了眼底病变和尿蛋白。
与同病程的糖尿病人相比,并发症发生时间明显的提前。
刘阿姨说,我吃药那么认真,从来没马(虎)过啊!血糖怎还会控制的不好呢?
刘阿姨吃饭的习惯是喜欢喝汤,面汤、稀粥每顿都要喝,一喝就是2大碗,而且从来不愿意测餐后血糖,每次来就诊,都要做思想工作才能查1次,一查就非常高。
告诉她要忌口,要调整饮食习惯,可是她说,我就是爱喝汤,不喝汤就像没吃饭一样。
餐后血糖增高会明显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并发症的出现上,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并发症的发生率会下降38%。
能吃药,不愿打针
赵大哥,52岁,糖尿病史3年了,一直口服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血糖近年控制的不好了,考虑是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还有消化道反应。
建议停用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可是他不愿意,就一直加药,加到了最大量,血糖降的不好,还出现了药物刺激导致的胃炎、胃溃疡,每天上腹部疼痛的明显,几乎饭都吃不下去。
以上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出现的典型案例,糖尿病治疗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在治疗上需要定期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还要坚持饮食、运动的治疗,才能保持血糖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
吃货别愁!糖尿病其实不忌口
许多病人认为,得了糖尿病,这不能吃,那不能尝。其实,患糖尿病不用忌口,只要平衡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即可。
许多糖尿病人经常问:“我能吃多少馒头和米饭?想吃水果怎么办?”“对于患者来说,每日所需总热量(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是一定的,可按1:2:2或1:1:1分配到三餐,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袁慧娟说。
糖友饮食要均衡,人体主要由糖类、脂类、蛋白类供能;此外每天还要吃蔬菜、水果,来满足纤维素、部分维生素的需求。一顿合格的糖友餐,必须保证含有主食、蛋白质、大量蔬菜这三大类。
“大夫,我每天早餐吃1个鸡蛋,喝1杯牛奶,听说这种吃法很健康,怎么就控制不好血糖呢?”其实这是糖尿病人一种错误的饮食观,鸡蛋、牛奶都属蛋白类,这种饮食方式缺主食和蔬菜。
如果生活中没有医师指导,可以对食品进行简单的定量来控制总摄入量。主食即碳水化合物,每顿2两(指生的米、面、杂粮),做成米饭、馒头、面条、包子、饺子(面粉2两,馅料清淡)均可,但稀饭、粥不可取。因为稀饭和粥等经过高温烹煮或打浆,极易被小肠消化吸收,致使餐后血糖急剧升高。还有部分肉制品,如火腿、丸子的淀粉含量较高,应视为碳水化合物。玉米、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等,也应折算为碳水化合物。
如果肾功能正常,可按每天半斤牛奶、1个鸡蛋、半斤豆腐、2两瘦肉进行估算。而食用蔬菜不限量,多多益善。糖尿病患者在吃完定量的主食和蛋白后,往往还有饥饿感,可通过蔬菜增加饱腹感。并且蔬菜非常有利于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为了保证食物的多样化,糖尿病餐应经常进行替换。而食物究竟适合患者平时吃,还是适合品尝,取决于它的升糖指数(GI)。GI低的食物,可使餐后血糖上升平稳、峰值低,如牛奶、大部分蔬菜。而GI高的食物,会使餐后血糖迅速上升,出现较大波动,南瓜就属此类。对于水果的选择,可根据升糖指数来判断,如菠萝、枣属于高GI食物,香蕉属于中GI食物,只适合少量品尝。如果想用水果作为加餐,优先选择低GI者,如苹果。
此外,在烹调方式上,尽量蒸、炖、煲、清炒、凉拌,避免煎、炸、红烧。每日食用盐(以及各种含盐调料)不超过6g(约1矿泉水瓶盖),有高血压者不超过5g。有些调味品,如甜面酱、芝麻酱要少吃。
外出就餐要清淡,坚持主食2两。有患者认为少吃、不吃主食有利于降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