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糖尿病的患者(我是糖尿病的患者用什么药)
健康我来说|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血糖?
新华社《健康我来说》栏目,本期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罗樱樱,为我们讲解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血糖。
记者:高菲菲 王伟 李欣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医生发现:经常晨练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4大改善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清晨的公园里,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他们有的快步走着,有的慢跑,有的打太极,有的拉伸,脸上带着晨光,也带着坚持的痕迹。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糖尿病患者,听说晨练对血糖控制有帮助,于是每天雷打不动地早起锻炼,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身体恢复一点活力。
但问题来了,晨练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产生明显的改善吗,它的效果到底能不能看得见?
医院里接触到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吃药,然后坐着等血糖稳定。
有些人则觉得运动能降血糖,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走几圈,几年下来,身体状态的差别慢慢显现出来。
难道晨练真的能带来这样大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天都坚持晨练,身体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胰岛素敏感度明显提升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吃得再小心,血糖还是高高低低,胰岛素的效果似乎越来越差。
血糖控制不住,胰岛素的用量一加再加,可身体却变得越来越虚弱,实际上,胰岛素不管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药量不够,而是身体的“胰岛素敏感度”出了问题。
我曾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平时吃药很规范,饮食也很克制,但血糖就是控制不好,每次复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总是波动明显。
医生提醒他,可能不是药的问题,而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了,后来这位患者开始晨练,每天清晨花半小时快走、拉伸,不求多快,但坚持下来。
两个月后,血糖波动明显减小,血糖仪上的数字变得更稳定,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就是晨练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晨练时,肌肉的活动量增加,身体开始主动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值自然会降低。
更关键的是,肌肉收缩的过程中,肌肉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更活跃,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更高。
也就是说,原本同样一剂胰岛素,在晨练后可能会起到更好的作用,让血糖控制更稳定。
这种改善不一定立刻见效,但只要坚持晨练,胰岛素敏感度就会慢慢恢复,身体会变得更擅长“管理”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晨起床时,总觉得头昏、口干、心跳快,测一下血糖才发现,空腹血糖比睡前还要高。
很多人以为是夜里偷吃了什么,或者药效不够,其实更常见的原因是“黎明现象”。
我认识一个糖尿病患者,早晨经常觉得头脑昏沉,血糖总是飙升,我告诉他,这其实是体内激素分泌在“作怪”。
糖尿病患者在凌晨时,体内的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葡萄糖,导致清晨血糖升高。
后来他尝试了晨练,每天起床后喝点水,然后出门快走半小时,慢慢养成习惯,一个月后,他惊讶地发现,早晨起床时不再头昏脑涨,测血糖时也发现数值变得稳定了。
晨练时,肌肉活动会加速血糖的消耗,肝脏释放葡萄糖的速度也会受到抑制,这样血糖就不容易飙升了。
清晨是人体激素波动最明显的时段,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容易失控,而晨练正好能利用肌肉活动来“平衡”这种波动,减少空腹血糖突然升高的风险。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手脚总是发凉、麻木,特别是冬天,手指脚趾冰冷得像石头一样,即使泡热水、垫热水袋,也很难让这种不适真正缓解。
遇到一个患者,血糖控制得不错,药也按时吃,饮食也很注意,但手脚冰凉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我建议他晨练,每天早上做一些温和的拉伸运动,并且配合慢跑,坚持了两个月,手脚竟然慢慢暖和起来,晚上睡觉时不再需要抱着热水袋了。
这其实和血液循环有关。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往往比普通人更脆弱,容易出现血管内壁变厚、血液流速减慢的情况,导致四肢末梢循环变差。
而晨练可以通过肌肉的活动,刺激血液更快地流动,让四肢的毛细血管得到更充分的血液供应。坚持下来,手脚发凉、发麻的症状自然会慢慢缓解。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这恰恰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隐形杀手”。
晨练虽然不能彻底改变血管病变,但它能有效改善血液流通,让组织和器官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从而减轻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不适。
糖尿病患者往往有睡眠问题,不是失眠,就是夜里频繁醒来,甚至凌晨两三点就睡不着。
有人觉得是血糖问题导致的,也有人以为是精神压力过大,但很多时候,这种睡眠问题其实和身体的昼夜节律有关。
曾经遇到一个糖尿病患者,晚上总是睡不踏实,白天精神不佳,吃再多的降糖药也无法改善。
我告诉他,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调节能力本就比普通人弱,如果缺乏运动,身体的昼夜节律更容易紊乱。
他听从建议,开始晨练,每天早上起床后慢走半小时,拉拉筋,回家后再吃早餐,没想到,一个月后,他发现晚上入睡更快了,半夜也不容易醒了。
晨练为什么能改善睡眠,原因很简单,晨练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进入“清醒状态”,让大脑的生物钟更稳定。
白天的精神状态更好,夜里自然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糖尿病患者因为代谢异常,身体的生物钟往往更容易被打乱,晨练能帮助身体恢复到更稳定的节奏。
晨练正是这样一种简单又有效的方式,贵在坚持,只要每天早上抽出30分钟,踏出家门,活动活动筋骨,身体就会慢慢告诉你,糖尿病的“麻烦事”正在一点点减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经常晨练的糖尿病患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晓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心脏彩超的改变及影响因素,吉林医学,2024-07-15
气温回升,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牢记“1不吃2不做”,一定多注意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问题也显得愈加复杂,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人体的内在机制也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我们通常在冬季关注的是寒冷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然而随着气温的回升,很多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问题反而忽视了。
糖尿病患者在气温回升的季节,应该更加注重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尤其是饮食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为什么气温回升时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方面?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经历一段寒冷的冬季之后,身体机能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但随着气温回升,身体的适应能力要求发生变化,这也导致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可能会遇到新的健康挑战。
很多患者由于气温升高而感到舒适,容易放松对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管理,认为没有冬季那么严峻的健康压力。然而,正是这种放松的心态,往往导致糖尿病的控制出现问题。
气温的回升意味着身体对外界温度的敏感度下降,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在饮食管理和运动方面的疏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
因此,作为医生,我想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自己日常的血糖监测和药物管理,还要特别注意春季气温回升时的一些特别的健康注意事项。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春季气温回升的时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时段,患者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血糖控制失衡。
对于这个季节的特殊性,我希望大家牢记“1不吃2不做”,这些简单的原则能够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保持健康稳定的血糖水平。
吃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春季虽然气温回升,但不代表糖尿病患者可以忽视饮食的控制,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在春季特别要注意。
许多人在气温逐渐升高的季节,会选择吃一些水果或小吃来补充体力,然而这些食物却往往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很多患者在不经意间选择了这些高升糖的食物,结果血糖飙升,给身体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例如,某些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吃了大量的甜食和水果,尤其是葡萄、香蕉、菠萝等糖分含量较高的水果,虽然这些水果口感鲜美,但它们的升糖指数也很高,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
很多患者都以为这些食物没有冬季那么油腻,吃了之后不会有问题。
然而,实际上,这种忽视使得血糖管理变得更加困难,这些食物虽然美味,但却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血糖波动的风险,甚至引发了严重的高血糖反应。
实际上,我在医院中也接触过类似的患者,曾有一位患者在春季过于放松饮食控制,每天吃很多含糖量高的水果和零食,最终导致了血糖的明显波动。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作为医生,我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应避免吃含糖量高、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尤其是要控制水果的摄入量,选择一些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帮助平稳血糖,避免血糖急剧波动。
不做过度的剧烈运动
随着气温回升,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天气变暖,开始增加运动量,然而,春季气温虽然适宜锻炼,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做剧烈运动。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应当是渐进的、适度的,过度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引发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危险。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气温回升之后,由于觉得天气温暖,便开始进行剧烈的跑步和健身运动。
然而,由于他平时没有进行过这样强度的锻炼,突然增加了运动量,结果导致了低血糖反应,身体出现虚弱和头晕的症状。
尽管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多好处,但如果过度激烈地进行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在血糖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例如,散步、慢跑或是轻度的瑜伽和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些运动方式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增强体力,同时也不会让血糖出现剧烈波动。
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应当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确保血糖水平处于一个安全范围内,如果发现血糖过低或过高,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
不暴露在强烈阳光下
春季虽然气温回升,但紫外线的强度也会随之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相对较为脆弱,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容易导致皮肤损伤、加剧炎症反应,甚至出现低血糖症状。
强烈的阳光和热量会使得身体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影响血糖的稳定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导致身体水分的流失,进而影响血糖控制。
尤其是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对阳光的过度暴露,出现了体力不支、头晕和恶心等症状,进一步加剧了血糖的不稳定。
此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或补水,可能会引发低血糖的风险,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在这个季节,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牢记“1不吃2不做”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保持血糖的稳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