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占比(糖尿病比例多少)

康复Therapy 0
文章目录: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与隐忧: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2024年11月20日,《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揭示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这一健康挑战。

@康复Therapy

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约5.29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50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上升至13.1亿。而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突破1.18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这种快速增长反映出中国人群在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上的改变正在显著影响公共健康。

令人震惊的是,与1980年相比,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从不足1%上升到如今的超过11%。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饮食结构的改变,更是城市化、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糖尿病在中国迅速流行?

糖尿病的高发和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主要的几个原因:

1. 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脂高糖的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以及长期的工作压力,都是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群,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快餐和外卖,缺乏规律的运动,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升高。

2. 超重和肥胖的流行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引发糖尿病。据统计,高BMI(体重指数)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

3. 年龄增长与老龄化

中国正面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素分泌功能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都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此外,很多老年人存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也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4. 家族遗传因素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史,那么家族成员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这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

  •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也更大。
  • 肾脏损害: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过滤功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甚至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 视力问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
  • 神经病变: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四肢麻木、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动能力。
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面对如此严峻的糖尿病形势,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

1.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均衡饮食不仅可以帮助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

2. 保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骑车或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增加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的使用,帮助控制血糖。

3. 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维持健康体重非常重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减少体重,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4. 定期监测血糖

对于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肥胖或者40岁以上的人群,更需要注意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5. 管理好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长期的压力和睡眠不足都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因此,学会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面。

结语:共同应对糖尿病的挑战

糖尿病的流行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每个人都应该对糖尿病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才能共同对抗糖尿病带来的威胁。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

央视网消息: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Ⅱ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除了遗传因素,比1型糖尿病更受环境影响,包括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共同编写的《中国糖尿病地图》显示,我国各年龄段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自1980年以来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老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一直保持高水平且持续快速增长,另外,男性2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高于女性。

来源: 央视网

全球四分之一糖尿病在我国?医生:除了补充蛋白质,这5点更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昨天是大雪节气,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街头的雪花轻盈飘落,空气湿润刺骨,市集里的人们包裹得严严实实。

赵大爷一大早便戴上围巾,穿上厚厚的棉衣,打算去菜市场买点羊肉,回家炖汤,暖暖身子。

赵大爷,年过五十,退休前在一个小工厂当了大半辈子的焊工,体力一直不错,虽然年纪大了,

但他从不懈怠,依旧坚持锻炼,饭菜吃得也很有讲究,几乎每天都会吃点蔬菜,肉类也偏向于羊肉、牛肉等优质蛋白。

这天早晨,赵大爷照常来到市场,买了些羊肉和蔬菜,准备回家炖一锅羊肉汤。

可是,刚拿起肉块准备付款时,他突然感觉一阵头晕,眼前发黑,几乎站不住脚。

赵大爷摇了摇头,拍了拍脑袋,想自己可能是站久了,头有些晕。他努力忍住不适,走向菜市场出口,准备赶紧回家休息。

然而,越走越觉得身体不适,双腿有些发软,步伐也不稳当。赵大爷的心里越来越不安,最后决定直接去社区医院检查一下。

到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赵大爷被告知血糖偏高,已经处于糖尿病的前期状态。

医生的提醒让赵大爷一愣:“你一直挺注意健康的,怎么会有这种问题?”

赵大爷很纳闷,自己的饮食一向规律,尤其注重蔬菜、蛋白质的摄入,怎么会得糖尿病呢?医生向他解释,糖尿病的成因往往不仅仅是饮食,还有许多潜在的因素。

赵大爷的情况并不特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患上糖尿病。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占全球四分之一,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可是很多人往往都忽视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直到病情加重才去就医,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医生的详细解说下,赵大爷才明白,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单纯的饮食问题。

其实,除了适量的蛋白质补充,还有一些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甚至是糖尿病的发生。

医生总结出了五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提醒赵大爷要特别注意。赵大爷心想:“这些问题看似与我没有关系,结果却影响了我的健康。看来,这些道理还真得好好听听。”

赵大爷平时虽然很喜欢吃蔬菜、牛肉和羊肉,觉得这些是健康的食物,但在面食和米饭的摄入上,赵大爷可不怎么节制。

尤其是早上,他常常吃上一大碗白米粥和包子,下午又吃面条或者米饭,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些食物中富含大量的精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精制糖和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白米、白面包)会迅速转化为血糖,从而加剧胰岛的负担,长期过量摄入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

事实上,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当体内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被转化为血糖时,胰岛素需要“努力”来调节这些糖分进入细胞。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的作用逐渐减弱,糖分在血液中堆积,最终导致血糖异常。这也是赵大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医生建议他减少精制糖和精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转而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等,这样既能保持血糖的稳定,又能避免过度负担胰岛。

赵大爷退休后,生活变得越来越规律,早晨坚持慢跑,午后常去公园散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大爷的运动量逐渐减少。

尤其是冬天,他觉得天气寒冷,晨跑变得懒得去做,而散步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实际上,运动量的减少对血糖控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缺乏运动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运动能促进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血糖能更加有效地被吸收和利用。

相反,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胰岛素作用不良,糖分堆积在血液中。

因此,医生建议赵大爷,不仅要保持每天的散步,还要适当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如增加快走的时间,甚至考虑做一些低强度的力量训练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赵大爷的工作生涯相当忙碌,退休后,他也保持着较高的生活节奏。平时与邻里朋友聚会,照顾儿孙的生活,偶尔还做一些小手工,这让他看起来精力充沛。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大爷不自觉地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健康的担忧和家庭事务的处理,让他越来越感到紧张。

长期处于紧张的情绪中,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加,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

研究发现,压力过大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包括使胰岛素的效果变差,或者促使人产生对糖分的需求。

赵大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医生建议他应尽量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心态,适当的冥想、呼吸训练以及深度休息,都会对改善血糖控制有所帮助。

赵大爷一直认为,自己即便睡得晚一点,第二天也能“补回来”,并没有过于关注睡眠的质量和规律性。

然而,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显著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尤其是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血糖水平波动,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期如此,会显著提高糖尿病的发生率。

对于赵大爷来说,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对于改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医生建议他,晚上的睡眠最好控制在7到8小时之间,尽量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避免因为失眠或睡眠质量差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血糖水平。

赵大爷年过五十,虽然身体状况不错,但他并没有意识到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潜在危险,直到这次检查才发现血糖已经异常。

许多人到了中年之后,往往会因为忙碌的工作或生活而忽视定期体检。

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定期体检才能发现潜在的风险。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赵大爷的医生提醒他,定期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早期筛查,才能在糖尿病的初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胡峻豪,刘明军.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09):1049-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