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调整治疗原则)
治疗糖尿病周围病变的5个西药和5个中成药,一文总结: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协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2. 周围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
糖尿病周围病变并非无药可治,科学合理用药、坚持生活管理,是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患者往往关注血糖控制,而忽略了糖尿病周围病变(DPN)这个潜在的隐形杀手。当脚趾开始麻木、刺痛,甚至失去知觉。
很多人以为只是普通的疲劳或血液循环不畅,殊不知,这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损伤。DPN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足部溃疡、感染,甚至截肢。
那么,目前医学上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案?5种西药和5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或许能为患者带来缓解症状的新希望。
糖尿病周围病变是怎么回事?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损伤。其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代谢损伤、微循环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
DPN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远端四肢损害,尤其是双足最先受累,症状包括麻木、刺痛、烧灼感、针刺感,甚至是无痛性感觉丧失。
根据受累的不同,DPN可分为感觉病变、运动病变和自主病变。其中,感觉病变最为常见,患者常在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
运动病变可导致肌肉萎缩、无力;自主病变则可能影响心血管、胃肠道等系统,导致心率异常、胃轻瘫等症状。
如何识别糖尿病周围病变?
DPN的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但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警惕:
· 双足麻木、针刺感、烧灼感,尤其是在安静状态下更明显;
· 痛觉异常,对冷、热、针刺感知减弱或消失;
· 触觉迟钝或丧失,比如穿鞋时感觉不到鞋子磨脚;
· 双足皮肤温度降低,容易发生溃疡、伤口不易愈合;
· 肌肉无力或萎缩,走路时容易跌倒。
简单的10g尼龙丝检测或针刺测试可以帮助初步判断。如果出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通过传导速度检测(NCV)或皮肤交感反应测试明确诊断。
糖尿病周围病变如何治疗?
目前DPN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缓解损伤、改善疼痛和促进修复。以下是5种常用西药和5种中成药,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疗效。
5种常见西药甲钴胺(Mecobalamin)
作用: 促进修复,提高传导速度。
使用: 口服或肌注,常用于轻中度DPN。
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需监测维生素B12水平,避免过量。
普瑞巴林(Pregabalin)
作用: 通过抑制元过度兴奋,减少病理性疼痛。
使用: 适用于中重度DPN疼痛患者,需逐步调整剂量。
注意事项: 可能引起嗜睡、头晕,老年患者慎用。
阿卡波糖(Acarbose)
作用: 控制血糖,减少高血糖对的持续损害。
使用: 餐前服用,帮助稳定血糖水平。
注意事项: 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需个体化调整剂量。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作用: 通过调节递质,缓解性疼痛。
使用: 低剂量起效,适用于长期疼痛管理。
注意事项: 可能导致口干、困倦,需注意抗抑郁药物副作用。-
α-硫辛酸(Alpha-lipoic acid)
作用: 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代谢,减轻损伤。
使用: 静脉注射或口服,适用于早期DPN患者。
注意事项: 可能导致低血糖,服用时需监测血糖水平。
牛黄清心丸
作用: 祛风通络,适用于损伤导致的麻木、刺痛。
使用: 口服,适合症状较轻或伴有其他中医证型者。
注意事项: 胃肠功能较弱者慎用。
血府逐瘀胶囊
作用: 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适用于血瘀型DPN。
使用: 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者。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避免与抗凝药物合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作用: 补气活血,温经通络,适用于气血不足型DPN患者。
使用: 适用于四肢麻木、冰冷者。
注意事项: 需长期服用,效果较为缓慢。
参芪降糖颗粒
作用: 调节血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适用于气阴两虚型DPN。
使用: 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调养。
注意事项: 血糖过低者慎用。
舒筋活血片
作用: 促进修复,改善末梢循环,缓解性疼痛。
使用: 适用于慢性病变患者。
注意事项: 需长期服用,避免与抗凝药物合用。
如何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周围病变?
1. 稳定血糖:控制HbA1c在7.0%以下,可降低DPN风险50%以上。
2. 定期监测功能:每年进行一次传导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3.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避免外伤,穿舒适透气的鞋袜。
4.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的食物,如瘦肉、蛋类。
5. 适量运动:推荐快走、太极、游泳等低冲击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6. 避免烟酒:吸烟可加重末梢血管病变,而酒精会加重损伤。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中老年人必看的实用指南!
文 | 护师健康说
编辑 | 护师健康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真的“无药可治”吗?别被吓到了!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糖尿病一旦得了,就一辈子治不好。”听着是不是感觉像被判了“终身监禁”?可实际上,糖尿病并不是不能控制的绝症,而是可以长期管理的慢性病!
想象一下,血糖就像是一辆车,而你是司机。方向盘握稳了,速度控制得当,车子当然能平稳前行。如果你放任不管,猛踩油门(血糖飙升)或者突然刹车(血糖过低),那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关键不是“能不能治好”,而是如何“稳住”血糖,让它乖乖听话!那么,怎么做才能让血糖保持在健康范围呢?别急,咱们慢慢聊。
很多人把“吃药”当成了唯一解法,认为有了降糖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喝。可现实是,如果不调整生活方式,光靠药物,血糖依然可能控制不好!
先来说说吃的事儿。很多人一得糖尿病,就开始“滴米不沾”,连水果也戒了,整天清汤寡水,结果身体越来越虚,血糖却依然波动。其实,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不能吃碳水化合物,而是要吃对!
先来说说运动。有些人一听到“运动”就头疼:“我年纪大了,膝盖不好,怎么运动?”其实,运动不一定非得跑步、举铁,快走、太极、游泳、骑车,甚至在家里做做伸展操,都是很好的选择。
你可以想象,运动就像是帮身体“打扫卫生”,让多余的糖分有地方消耗掉,不至于堆积在血液里。如果你每天都能坚持30分钟的活动,血糖会比你想象的更听话!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睡眠。你有没有发现,熬夜之后,第二天明明没吃什么,血糖却飙高?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就像是工厂的工人没休息好,生产效率下降了,血糖自然难以控制。
所以,想要血糖稳,吃对、动够、睡好,三者缺一不可!
三、降糖药怎么吃?胰岛素是不是“最后一步”?很多糖尿病患者对吃药有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药越多越好,赶紧降血糖”,另一种是“能不吃药就不吃,怕吃上瘾”。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对。
药物的作用是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血糖,而不是让你依赖它。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二甲双胍,或者帮助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的磺脲类药物。关键不是吃不吃药,而是怎么吃、什么时候吃,以及和饮食、运动如何配合。
至于胰岛素,很多人一听就慌了:“医生让我打胰岛素,是不是病情很严重?”其实不然,胰岛素并不是“最后一步”,而是当口服药控制不住血糖时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些患者短期使用胰岛素后,胰岛功能得到休息,反而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所以,不要害怕吃药,也不要抗拒胰岛素,听医生的话,科学用药,才能让血糖保持在安全范围。
很多人问:“医生,我血糖正常了,是不是糖尿病好了?”
其实,糖尿病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让血糖长期保持稳定,甚至减少药物使用!
第一,控制体重是关键。糖尿病和体重关系密切,特别是腹型肥胖(大肚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如果能减掉5%-10%的体重,血糖往往会明显改善。
第二,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坚持一辈子。有些人血糖一旦稳定,就开始“放飞自我”,结果过一段时间又反弹了。糖尿病的管理是长期的,就像养一盆花,需要持续浇水、施肥,才能让它一直健康生长。
第三,定期监测,别让糖尿病“悄悄作祟”。有的人觉得自己没什么不舒服,就不去测血糖,等到发现血糖飙升,甚至出现并发症时,已经晚了。定期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是防止糖尿病恶化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科学管理,血糖稳住了,生活一样可以精彩!
五、总结一下: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认知!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药物 饮食 运动 睡眠 定期监测的组合拳。
你不需要过度节食,也不需要害怕吃药,更不要盲目相信“偏方”。科学管理,才能让血糖保持稳定,远离并发症的威胁!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吗?如果你或家人正在和糖尿病“斗智斗勇”,记得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让更多人远离误区,科学控糖!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port on Diabetes. 2023.
王建华, 李玲.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糖尿病,体重断崖式下降,中医教你2个方法成功增重!
在大家印象中,糖尿病人一般比较胖,临床多年,我也见过不少瘦糖人,给大家举个例子:
之前门诊上有位糖尿病患者,一米七五的个头,只有110斤,不仅存在多食消瘦、消化不良的现象,而且还经常便秘,口干口苦口臭。
经过辩证发现,患者长期情志抑郁,肝火比较旺盛,肝气犯脾,脾胃受到热邪侵袭,机体的津液被不断耗损,所以出现了吃得多、容易饿、不断消瘦、口苦口臭、便秘等症状,吃完饭之后呢,还总是感觉腹胀。
那么针对他的治疗呢,就以养阴生津、清肝健脾和胃为主。
根据患者情况拟了一方:玉竹、麦冬、生地、石斛、大黄、黄芪、当归、白芍、陈皮、神曲、白术、茯苓、黄芪、党参;因为患者嫌中药难熬,便给他制成了颗粒剂,方便携带服用。
患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体重长了七八斤,而且多食易饥、口苦口臭、便秘等表现都明显改善,上周过来复诊的时候,身上不适的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给他调整了下药方,叮嘱他继续服用一个疗程来巩固疗效。
在临床上瘦糖人是很常见的,糖尿病人不断消瘦,一方面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不利于并发症的防治,一方面还会导致糖尿病人身体越来越疲乏。
那么糖尿病人发现自己越来越瘦,到底该怎么降糖增重呢?不妨从这两大方面开始调整。
调整饮食结构和运动方法
很多瘦糖人都是因为长期管住嘴、迈开腿,过度控制饮食,只吃素,结果越来越瘦,尤其是还有很多糖尿病人擅自减少饭量,比如不吃主食、或者一天吃两顿饭等等,这些方法都会导致体重逐渐下降,而降糖难度却会逐渐增加。
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人千万别忽视了提升脏腑机能的重要性。中医认为糖尿病人,普遍脾胃功能差,不管是脾胃积热、还是脾胃虚寒,都会造成气血亏虚,身体消瘦;脾主肌肉,糖尿病人一旦脾气亏虚,肌肉也会萎缩乏力。这类患者,就应该把脾胃功能的提升给重视起来,可以考虑中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文中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切勿胡乱用药,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