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研究中心(糖尿病治疗研究综述)
规范微创外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全国多中心高质量临床研究招募进行时!
肥胖症,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带来巨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2型糖尿病,是其常见且重要的合并疾病。根据近5年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数据登记年报显示,在我国接受减重与代谢手术人群中,术前2型糖尿病占比已高达三分之一[1-5]。由此,“以减重为中心的降糖理念”在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6]。
近年多项国际高质量临床研究已表明:与强化药物治疗(或)和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减重与代谢手术具有显著且较高的糖尿病缓解率(通常定义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基于此,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张忠涛教授团队牵头,已正式启动了我国首个规范微创减重与代谢手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省部级项目),该项研究汇集国内7个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江苏、四川、云南)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减重与代谢外科团队共同参与“Roux-en-Y与单吻合口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优效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ORDER Trial)”,所有参与中心均可成熟开展上述两种规范、标准、统一的胃旁路术,且参与研究的患者可依研究方案享有研究权益。目前,该项研究正在顺利入组中,如您符合以下条件,可到下列任一研究中心的减重与代谢外科团队咨询:
研究中心列表:
参考文献:
1. 刘洋, 李梦伊, 张松海, 等. 大华北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数据库年度报告(2018)[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9, 39(2): 149-154.
2. 李梦伊, 刘洋, 赵象文, 等. 大华北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数据库2019年度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 40(4): 418-425.
3.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研究者团队.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0年度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 41(5): 533-542.
4.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研究者团队.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1年度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 42(5): 550-560.
5.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研究者团队.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3, 43(5):540-551.
6. Lingvay I, Sumithran P, Cohen RV, et al. Obesity management as a primary treatment goal for type 2 diabetes: time to reframe the conversation. Lancet. 2022 Jan 22;399(10322):394-405.
7. Courcoulas AP, Patti ME, Hu B,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Medical Management vs Bariatric Surgery in Type 2 Diabetes. JAMA. 2024 Feb 27;331(8):654-664.
8. Schauer PR, Kashyap SR, Wolski K,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versus intensive medical therapy in ob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2; 366(17): 1567-76.
9. Schauer PR, Bhatt DL, Kirwan JP,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versus inten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diabetes--3-year outcomes. N Engl J Med 2014; 370(21): 2002-13.
10. Schauer PR, Bhatt DL, Kirwan JP,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versus Inten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Diabetes - 5-Year Outcomes. N Engl J Med 2017; 376(7): 641-51.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干细胞疗法、冷冻疗法,医学界贡献治疗糖尿病新招术
治疗糖尿病,医学界又贡献了新招术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多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创新疗法和干预措施。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2021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总数、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排名全球第一,20—79岁群体因糖尿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排名全球第二。据估计,2045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数将上升到1.744亿人。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但这些治疗方案效果有限,且不能阻断并发症发生以及阻止病程进展。
为了突破治疗瓶颈,糖尿病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在不断努力。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治疗方向和方案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干细胞疗法 有望使患者摆脱频繁的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的病因,简而言之就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病人胰岛β细胞出现罢工或怠工,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弱。因此,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有望使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摆脱频繁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
据悉,糖尿病干细胞疗法始于1998年。到21世纪初,该领域受益于模式生物胚胎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2010年后加速发展。目前,干细胞强大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使其成为胰岛β细胞的潜在来源。
在干细胞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方面,该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细胞转化生成成熟的、可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能力,还需要解决移植的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免受免疫排斥并确保其纯度等重要问题。
今年年初,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刊发了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彭小忠研究员研究团队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了高效诱导人多能干细胞(IPS)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的难题。
IPS是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诱导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但分化效率低下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邓宏魁研究团队大幅度优化了IPS向胰岛细胞的分化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高效率地诱导从胰腺前体细胞向胰岛内分泌细胞命运特化的技术难题,从而使体外大规模制备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成为可能。
研究团队通过临床前期灵长类糖尿病模型,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给糖尿病恒河猴,受体猴血糖控制水平较移植前得到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的胰岛细胞存活并保持良好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实验周期内,未发现移植细胞发生致瘤现象,初步验证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SGLT1/2双重抑制剂 降低葡萄糖吸收量,控制血糖水平
此前,欧盟宣布批准Zynquista(sotagliflozin,索格列净)用于胰岛素的辅助疗法,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这是Zynquista在全球首次获批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
Zynquista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和2(SGLT1和SGLT2)的口服抑制剂。SGLT1主要负责调控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SGLT2主要负责调控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抑制这两种蛋白的功能可以降低人体对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SGLT2抑制剂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得到了权威指南的推荐。2021年12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了新版指南《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2版)》。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是糖尿病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的指南之一,每年都会依据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治疗理念进行更新。
新标准推荐的治疗方案依然保留了二甲双胍一线用药的地位,但与以往不同,二甲双胍已不是唯一的一线用药。该标准推荐,GLP-1RA、SGLT2抑制剂可用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并且人们可根据降糖需要选择是否联用二甲双胍。
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 修复“血糖传感器”,重塑血糖稳态
11月5日至10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华堂宁),作为上海十年来医药界最新成果之一向全球进行展示。
该药品是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GKA)药物,是过去十年来糖尿病领域首个全新机制的原创新药,也是首次在中国推出的2型糖尿病全球首创新药。这款药物由上海企业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今年9月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血糖传感器”——葡萄糖激酶在维持人体血糖稳态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款新药以葡萄糖激酶为靶点,通过修复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激酶功能,恢复人体对血糖水平变化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和β细胞功能,重塑血糖稳态,控制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并有望实现糖尿病停药缓解。
截至目前,多格列艾汀片可以单独使用治疗未经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在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效果不佳时,搭配二甲双胍使用。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该药无须调整剂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表示,多格列艾汀片是一款具有新概念、新机制、新结构、新技术和新疗效等特征的全球首创新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项目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有显示度的成就。
冷冻疗法 或为无法锻炼的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福音
在今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冷到发抖有利于降血糖”成了一个热议话题。
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博士生亚当·塞勒斯在会上介绍了一项初步研究结果:对超重/肥胖成年人群进行的研究显示,反复短时间的冷暴露(达到颤抖)会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并显著改善血压。
塞勒斯表示,冷暴露改善了许多与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心脏代谢指标。他认为,这种策略有望最终成为2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或预防措施。
在未来的研究中,他们计划评估冷暴露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塞勒斯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像桑拿浴和蒸汽房一样的“冷藏治疗室”。
对此,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综合生理学教授安娜·克鲁克博士发表评论称,这项研究证明了“颤抖”带来的代谢效应。对于那些患有糖尿病但因各种原因无法锻炼的人而言,冷暴露可能是不错的降糖选择。不过,这种治疗策略能否付诸实践最终取决于其可被接受的程度。
百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疗法和干预措施,包括最初的动物提取胰岛素、重组与合成胰岛素,到后来的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疗法及免疫细胞疗法等。与此同时,基于发病机制的糖尿病分型与诊断不断细化,人们可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目前,人类已实现了糖尿病的长期、有效管理。征服糖尿病,未来可期。(记者 代小佩)
来源: 科技日报
国际首创!介入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启动
糖脂代谢与
创新转化论坛
近日,东南大学第四届糖脂代谢与创新转化论坛在南京举行,论坛汇集全国多地相关学科领域院士、专家与代表,共同探讨糖脂代谢领域研究的进展和创新转化,聚焦基础与临床结合、创新与转化共享。
一 开幕式
现场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致辞。
线上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宁光教授线上致辞。
线上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顾宁教授线上致辞。
线上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广基教授线上致辞。
开幕式主持<<<<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二 启动仪式
启动现场<<<<
论坛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发起的“经血管神经消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对介入微创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这一国际首创的治疗方法开展广泛的临床研究,为更多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正式启动<<<<
本次论坛重磅发布了中国首创的EDN(经血管神经消融治疗2型糖尿病)技术新突破。中国科学院滕皋军院士,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赵家军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孙子林教授,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上海魅丽纬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红光先生及现场多位内分泌、介入专家一起见证了EDN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试验项目启动会。
多方高度评价<<<<
孙子林
本次启动会主持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孙子林教授表示:
内分泌界有突破,往往都有外力推动,对本次介入科与内分泌和合作的项目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翁建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蚌埠医学院院长翁建平教授表示:
不固步自封,大胆创新是时代赋予这一代内分泌人的使命,EDN技术无论是从理论创新的角度还是国产医疗器械自强的角度,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医工结合典型代表案例。安徽省立医院的内分泌科和介入科将携手参与该临床项目,进一步从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效果上做出更多的尝试。
赵家军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教授表示:
感谢滕皋军院士带领我们一起加入EDN项目,感谢滕院士团队前期的努力付出,让我们一起开启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创新治疗方案;希望帮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更早更好的获益的同时,也借力创新突破的项目,带来糖尿病治疗的变革,一起推动促进内分泌科学科发展。
李玲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表示:
EDN治疗2型糖尿病,是滕皋军院士新创的国际新技术。这项技术的启动,将惠及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开启介入、内分泌学的新时代!
让我们一起去探秘
这项国际首创的
介入微创治疗2型糖尿病技术吧~
三 国际首创
学术演讲<<<<
滕皋军院士带来题为《经血管腔内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与有效性初探》的精彩学术报告。
手术演示<<<<
启动会上,滕皋军院士通过手术演示介绍了经血管神经消融介入治疗2型糖尿病的手术方法。
创新升级<<<<
创新灵感
这项由滕皋军院士团队国际首创的介入微创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源于临床创新中的“意外发现”。专家们在开展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时,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接受经血管神经消融术后,葡萄糖代谢得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也有所提高。滕皋军院士带领团队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首先提出这种方法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新设想。
射频消融部位
由肾动脉转移到腹腔干
滕皋军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将射频消融部位由肾动脉转移到腹腔干,通过消融支配肝脏、胰腺、胃肠道等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起到直接影响代谢器官功能的作用。
单电极升级成六电极
滕皋军院士团队创新研发探索疗效更好的技术,将单电极升级成六电极消融导管系统。六个点位同时发力,可安全有效“地毯式袭击”毁损腹腔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疗效更显著。
四 惠及更多糖尿病患者
期待更多中心加入<<<<
滕皋军院士表示,此次多中心研究项目是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发起,首批联合山东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进行的经血管神经消融治疗2型糖尿病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之后将有更多的医院加入。
面向人群<<<<
该项目研究主要面向2型糖尿病患病史少于5年、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降糖药物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
希望通过多中心研究
进一步探索
为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
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让介入微创手术的新方法
惠及更多的糖尿病患者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 | 程守勤
编排 | 刘敏
摄影&校对&制图|王倩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