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空腹高(二型糖尿病空腹7.7严重吗?)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危害大吗?如何选药?
在我的医疗生涯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糖尿病患者,他们的故事既复杂又富有教育意义。有一段经历特别令我印象深刻,关于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治之旅,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医学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对生活挑战的故事。
这位患者,我们暂且称他为王先生,是一位50岁的中年男士。他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虽然空腹血糖控制得还不错,但餐后血糖却意外地高。这个发现让他非常担忧,毕竟他知道糖尿病并不是一件小事。尽管王先生过去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但这一次,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不安。
王先生来找我时,满脸的忧虑。我仔细听取了他的病史,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并对他的血糖进行了详细的监测。我们发现,他的确面临着一个常见但经常被忽视的问题——餐后血糖控制不佳。
面对这一挑战,我和王先生共同探讨了多种治疗方案。我们决定不仅依靠药物,也要调整他的生活方式。王先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决心和自律,他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计划调整饮食,增加了体力活动,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王先生的餐后血糖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也有了积极的转变。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并且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充满了信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正确的治疗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控制它,让它不再成为生活的负担。作为一名医生,我希望通过分享这样的故事,能够鼓励更多的糖尿病患者面对疾病,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享受健康的生活。
“目标就像地平线,看似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你每前进一步,它就近一步。”在管理2型糖尿病时,设置一个明确的血糖控制目标至关重要。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你的健康状况、年龄和个人生活质量需求量身定做的。记得,每个人的糖尿病“配方”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的目标也应该是定制化的。简而言之,理解并设定你的血糖控制目标是走向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果说药物是糖尿病管理的“剑”,那么生活方式调整就是你的“盾”。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体育活动。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辆高性能跑车,它需要最优质的燃料和定期的保养。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就像给你的“跑车”加上了优质燃料;而定期的体育活动则保证了“引擎”的良好运转。记得,小改变也能带来大不同。
药物选择原则在这个“药物选秀”中,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最适合你的“选手”。首先,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针对餐后血糖高的情况,有些“选手”擅长快速降低血糖,如短效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另外,个体化治疗是关键,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这场“选秀”需要你和医生共同参与,确保选择的药物既有效又安全。最终目标是让你的血糖控制如同精准的交响乐,每个部分都和谐而精确地发挥作用。
治疗2型糖尿病时,定期监测血糖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针对餐后血糖的管理。这不仅包括使用家用血糖仪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也包括定期进行医院或诊所的血糖监测,以获得更全面的血糖控制情况。
药物调整根据监测结果,医生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种类或剂量。例如,如果当前的药物方案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医生可能会增加剂量、更换药物,或者加入新的药物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
与医生的开放沟通是管理糖尿病的关键。患者应该向医生提供准确的健康信息,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变化、血糖监测的结果,以及对当前药物治疗的反应。
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每个人的身体条件、生活方式和疾病进展都不相同,因此需要与医生合作,制定一个完全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计划、运动建议,以及如何应对血糖波动的策略。
定期检查和评估定期与医生见面进行身体检查和评估,可以帮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解决新出现的健康问题,从而保持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的8种常见原因及对策,糖友必学技能
空腹高血糖几乎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么面对空腹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和用药呢?下面笔者结合参考文献谈谈我的体会。
为什么要控制空腹血糖
1.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积极控制空腹血糖,能更好地改善餐后高血糖,临床实践证实降低空腹高血糖可有效降低24小时血糖谱,且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空腹血糖占整体血糖的比重越大。降低空腹血糖是推动治疗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的重要方面。
2.空腹高血糖的水平和胰岛功能有着重要的联系,对空腹高血糖的有效控制是保护胰岛功能的关键。
3.严格控制空腹血糖可降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研究表明,空腹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及微血管病变风险明显相关。空腹血糖每降低1mmol/L,总的卒中风险降低2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23%,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9%。
空腹高血糖常见原因及对策
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有多种原因会导致出现空腹血糖高,不同原因致空腹高血糖的处理方法不同。
①降糖药物剂量不足
这是空腹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往往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使得餐后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晚上或睡前血糖较高,并一直延续到次日空腹。
处理措施: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
②用药不当
有一部分患者单纯使用瑞格列奈、格列吡嗪、短效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但此类作用维持时间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好,但对空腹高血糖效果欠佳,如晚餐前服用的降糖药仅为短效药物,由于持续时间短,无法有效控制夜间血糖而导致晨起空腹血糖仍偏高。
处理措施:增加睡前中、长效降糖药物的使用,使降糖药的作用能够覆盖整个夜间。
③苏木杰反应
所谓“苏木杰反应”,指的是由于睡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用量过大,引起夜里凌晨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早晨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
处理措施:通过监测午夜血糖水平,观察是否存在午夜低血糖。如果凌晨3时血糖偏低,而清晨空腹血糖升高,则是“苏木杰反应”。如果存在苏木杰反应就适当减少睡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用量,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样空腹血糖即可恢复正常。
④黎明现象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患者上半夜的血糖控制良好,夜间也不曾发生低血糖,但从凌晨2:00~3:00开始,血糖逐渐升高的现象。如果凌晨3时血糖正常,而清晨空腹血糖升高,则是“黎明现象”。“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逐渐增多导致基础胰岛素相对不足有关。究其实质仍然与药物治疗剂量不足有关,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处理措施:可酌情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用量。为了有效控制黎明现象又不至于因药物过量引起低血糖,宜选择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中、长效降糖药,可以选择晚餐前口服中效、长效降糖药物,或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或晚餐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改为睡前注射并尽量使用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酌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为止。必要时还可以使用胰岛素泵,效果更佳。
⑤睡前进食过量或频繁加餐
为了防止夜间低血糖,部分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在睡前加餐,但前提是睡前血糖≤6~7mmol/L。如果血糖不低,也盲目地加餐,甚至每次起夜都吃点东西,势必会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处理措施:合理饮食,三餐能量按照1/3、1/3、1/3或1/5、2/5、2/5分配,尽量按时进餐,睡前不加餐。如果需要加餐根据睡前血糖水平酌情加餐,加餐量不宜过大。
⑥运动量不够
平时按时服药,晚餐后规律运动,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如果突然运动量减少,或者没有运动,也可能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处理措施:坚持规律运动,特殊情况无法运动或运动量减少时,及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用量或进一步控制饮食。
⑦夜间睡眠欠佳
糖尿病患者失眠或睡眠不足,这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血糖水平就会升高。
处理措施: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焦躁,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镇静安眠药物。
⑧各种应激情况
患者因外伤、手术、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分娩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可使空腹血糖迅速升高,甚至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处理措施:发生上述应激情况或某些特殊疾病时应尽快至医院就诊、对症处理,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值阶段而危及生命。
降低空腹血糖的常用药物介绍
1.二甲双胍
空腹血糖主要来自于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胰岛素是唯一能够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的激素,如果肝脏存在比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多见于合并脂肪肝的糖友),那么就容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二甲双胍药理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降低肝糖输出,从而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前血糖,因此临床上降低空腹血糖常用二甲双胍,一般选用缓释片睡前口服,安全有效不容易引起低血糖。
2.中/长效胰岛素
临床实践证明,以中/长效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黎明现象的空腹高血糖,且有利于白天降糖药对餐后血糖的控制。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N,或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可改善空腹高血糖,消除后半夜因胰岛素拮抗激素逐渐增多而导致的胰岛素相对不足引起的高血糖。
3.中效、长效口服降糖药
中效、长效口服降糖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缓释片,口服后吸收缓慢,降糖作用温和持久,选择晚餐前口服可有效控制黎明现象。
参考资料:
[1].田笑虹,李忠秀,张炜,马军,庄荣艳,郑民洁.黎明现象相关因素的探讨及对策[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04):45.
[2].李莲花.胰岛素连续皮下输注纠正2型糖尿病黄昏现象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1424.
[3].李芝.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治疗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01):165-166.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5].张英雪,丁金芝.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118-119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诊断标准有哪些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有: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诊断标准有哪些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