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级糖尿病打针(2型糖尿病打针)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每日仅需注射一次,2型糖尿病患者有了新选择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们希望糖尿病起始注射制剂,比单纯的基础胰岛素起始和单纯的GLP-1受体激动剂的起始都有更大的优越性,”5月6日,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在赛诺菲iGlarLixi LixiLan-O AP试验结果公布线上会议上表示,根据国内外糖尿病诊疗路径的指南建议,对于接受一线口服降糖药后未达到最佳血糖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起始基础胰岛素和GLP-1RA复方制剂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 受访者供图

4月21日,由杨文英教授牵头的在亚太区开展的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iGlarLixi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iGlarLixi降糖效果达标比例更高,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明显更优。在安全性方面,在治疗24周期间,iGlarLixi组低血糖发生率与基础胰岛素组相似,受试者平均体重几乎维持不变。

潜在的低血糖风险与多针治疗,是当前中国患者胰岛素起始率不够、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亚太地区的实验,药物入组人群的样本量达878名,其中86.3%来自中国大陆,因此最后的结果完全可以解答2型糖尿病在中国患者当中的需求。”杨文英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此次的试验结果也恰恰证实了这类患者可以从iGlarLixi这一前沿疗法中获益。每日仅需注射一次的iGlarLixi在中国人群中拥有更优的疗效与安全性。

据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21年9月28日正式受理iGlarLixi的新药上市申请,2022年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全球首个iGlarLixi与德谷门冬胰岛素的头对头临床试验,该试验的研究者会议预计于5月召开。

责编:孙欢

校对:梁缘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呼吁针头报销!糖友只有一针一换规范注射,血糖才会稳

天天打针注射胰岛素,可是血糖仍不达标!全国糖尿病规范注射日(11月7日)当天,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强调,不规范注射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比如注射部位不轮换、注射后停留时间不足、注射后不除针不换新、在皮下脂肪增生处注射等都会导致胰岛素药物吸收异常,尤其是针头反复用,很可能造成胰岛素白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

我国约有一千万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注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患者教育不充分,相当一部分医护工作者对于注射装置、注射技术对血糖的影响认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在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承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指导的第一届“注益 胰岛素注射规范诊疗技能大赛项目启动会暨糖尿病规范注射日主题活动”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泽民指出,随着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快速增加,胰岛素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病人,相关的规范注射教育和推广得到越来越多的糖尿病临床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们的重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胰岛素规范注射的推广和普及应面向医护人员及患者“双向普及”,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由于不规范注射而导致的血糖控制不佳,皮下脂肪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的现状。

针头要“一针一换”

不舍得换针头是糖尿病患者注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017年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调研给出的结果是,超过7成患者重复用针头,超过半数患者曾出现过皮下硬结及脂肪增生等不良结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副组长孙子林教授介绍说,过度重复使用针头是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皮下脂肪增生就是在注射部位鼓起硬硬的一团,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小如豌豆,有的大如人的拳头。如果在皮下脂肪增生的部位注射胰岛素,将导致胰岛素吸收延迟或吸收率下降,引起血糖波动,导致血糖的控制效果不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副组长孙子林教授

针头过度重复使用还会造成注射疼痛、剂量不准确、针头堵塞、针头弯曲、甚至针头折断在体内等情况,影响患者对于注射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注射部位要“换着来”

糖友只要规范正确注射就能避免皮下脂肪增生。首先不要总在一个地方注射,可在腹部、大腿、上臂、臀部等部位使用4mm针头轮替注射;其次,如果在同一个区域要注意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另外,腹部是胰岛素注射的优先选择的部位。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注射,一段时间后脂肪增生就会消失。

正确打针记住这“九步”

事实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应分为九个步骤:1.注射前洗手。2.核对胰岛素类型和注射剂量。3.安装胰岛素笔芯。4.预混胰岛素需充分混匀。5.安装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6.要检查注射部位和消毒。7.根据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的长度确定是否需要捏皮以及进针的角度。8.绝大多数成人4mm或5mm针头无需捏皮垂直进针即可。9.注射完毕,针头滞留至少10秒后再拔出。注射完成后立即戴上外针帽将针头从注射笔上取下,丢弃在加盖的硬壳容器中。

管好血糖,呼吁针头报销

郭晓蕙教授粗略算了一笔账:一个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除了针头之外,一年的用药花费在1万左右,基础用药都能医保报销。中国患者平均每天大约注射两次,意味着笔用针头的费用一年大约是两千元,这两千元支出如果有医保覆盖,将大大有助于患者规范注射,减少针头重复使用,更好的管控血糖,减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郭晓蕙教授说,此前一项对北京、南京、重庆、郑州4个城市的研究发现,与不能报销的患者相比,笔用针头可以报销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更低,针头重复使用的次数更低,6个月胰岛素治疗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也都更低。

根据该研究数据显示,由重复使用针头导致的胰岛素浪费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每年高达20亿元。因此,将针头纳入医保报销,有助于降低针头重复使用,不仅会改善糖尿病治疗效果,还利于控制糖尿病总体医疗费用。

目前,上海今年已出台的医保报销方式相对比较理想,即参保人员只需自付20%,其余部分再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疾病负担,促进胰岛素规范治疗的推进。为此专家呼吁,北京等其他地区应尽早考虑针头的医保覆盖问题,推动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实现更好的糖尿病长期管理。


相关阅读:

胰岛素注射规范诊疗大赛:面向全国门诊医师,通过网络平台征集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具有典型性的病例,并由权威专家点评遴选形成电子病例册,不仅为临床诊疗起到预警和参考作用,也为患者教育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案例依据。

其中,因不规范注射而导致的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的病例是本次病例征集大赛的关注点。

同时,基于患者教育与家庭管理的重要性,在BD(中国)协助下创作并发布了一套皮下脂肪增生科普漫画,并在现场发布了动画版。这套科普漫画生动形象的向公众展示了皮下脂肪增生的产生、预防及如何识别等知识,漫画将运用到对患者的相关教育培训中,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提升胰岛素规范注射的依从性。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