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药一开(糖尿病药一开始吃多久)

血糖高管 0
文章目录:

原来中药治好糖尿病靠的是剂量!

编者按:中医祖传之秘在于用药的剂量,病入膏肓只用一点点药,当然不会好了,你看到很多药盒子上面标注了组成,却不透露剂量,正是这个道理,原来秘密都在用药的剂量上面。糖尿病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病,很早以前就有“消渴症” 的记载,治疗也需在剂量上下功夫,下文是北京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对于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

仝小林 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956年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医、教、研工作。

【摘要】

对于用消渴理论治疗糖尿病治疗的问题,我觉得存在一个大的误区。消渴指糖尿病这是没问题的,但是消渴只是糖尿病的一个阶段,而且是偏于中后的阶段。

中药降糖,目前大家公认是处于辅助地位的,没法和西药比,更别提和胰岛素比。中药能不能降糖?对此,我们做了长时间的探索。

【本文为仝小林在2010年“全国经方论坛”上的演讲。】

各位同道,大家好。《伤寒论》这本书最让我困惑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经方的来源,经方是从哪儿来的?对这个问题钱超尘教授、冯世伦教授等发表了一系列非常有见解的论文,提出《伤寒论》其实源于《汤液经法》?

第二个是经方的剂量,我们现在的教科书认为经方一两等于3克,这个剂量在临床,尤其是治疗疑难病、急重症的时候,我常会感到剂量不足;

第三个问题是张仲景所论的伤寒到底是现在的什么病,是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的伤寒,还是一种可能在当时流行的、具有《伤寒论》描述的特定演变规律的一种传染病?

十几年前,我在南阳开会,就把这三个问题提给钱老(注:钱超尘)。现在,钱老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经方的剂量,我们做了大量研究,也得到许多专家的指导。第三个问题——张仲景的伤寒到底是什么病,现在还没有定论。那么,这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们对于理解经方,运用经方来治疗一些真正困惑现代医学的疾病,是躲不开的,是非研究不可的。

1

溥仪的御医告诉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对这几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也和我“复杂”的经历有关。我在长春中医药大学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些很好的老师。教我们内科的是任继学教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读硕士的时候,跟随安徽的李济仁教授,就是新安学派张一贴的传人。读博士跟的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这些老先生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谈到对经方剂量的关注,是源自1983年我读硕士的时候看到的上海柯雪帆教授的一篇文章。那篇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的文章,是关于经方剂量的,通过文献、出土文物的考证,柯雪帆教授提出经方的剂量不是现在教科书上写的3克,而是15.625克。我看到这篇文章后,特别吃惊。

记得我1977年刚进大学,我的一位老师陈玉风教授——也是溥仪的御医,给我们讲课,提到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他说:“我可以告诉你方子中药物的组成,但我不告诉你剂量,你也治不好病。”对这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看到柯雪帆教授的文章后,我想除了文献、文物考证,应该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经方的真正剂量。

后来我跟随周仲瑛教授研究急性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脑、乙脑、脑膜炎、腮腺炎、肺炎等,一直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尝试用经方一两等于15.625克的剂量治疗一些急危重症。博士毕业,先后在中日友好医院中风杂病科、糖尿病科工作,研究过肾病,期间又去了日本几年,做全科,现在主攻糖尿病。临床上,我觉得治疗一些疑难危重症,小剂量很难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是在突破剂量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

中药能不能降糖?

这些年治疗糖尿病,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糖尿病可以算是一个大内科、小全科,涉及到各个系统,尤其是在并发症出现后——比如糖尿病足涉及到外科、糖尿病眼部病变涉及到眼科等等。糖尿病是一个全科的疾病,治疗糖尿病也是个全科的实践,治疗糖尿病,往往需要针对其中难点问题进行逐一治疗。

第一大难点就是降糖。中药降糖,目前大家公认是处于辅助地位的,没法和西药比,更别提和胰岛素比。中药能不能降糖?对此,我们做了长时间的探索。在中日友好医院的时候,我经常向冯世纶教授请教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问题。中药降糖有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就是用消渴理论指导糖尿病的治疗;第二就是剂量问题,治疗消渴的方子在剂量上还是相对保守的。

对于用消渴理论治疗糖尿病治疗的问题,我觉得存在一个大的误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里讲了一段话,说脾瘅发病的原因是肥美,是吃的太好了、长得太肥了,所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就是肥胖人才发这样的病。吃的太滋腻,产生肥胖,这样发生的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其中关键的词是“转为消渴”,这个“转”字,就说明在消渴之前是脾瘅,脾瘅之前是肥胖。这种描述和认识可以说和现代的糖尿病很一致。过去我们认为消渴对应糖尿病,实际上消渴只是糖尿病的一个阶段,偏于中后的阶段。

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曾经发表文章,认为糖尿病一旦出现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已经可以比较明确的说到了糖尿病的中后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古人看到的糖尿病是中后期。人肥肥胖胖的时候,是脾瘅,古人不认为是病,只有到了多饮多食多尿,而且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变得消瘦的时候,才认为是得了消渴。

消渴指糖尿病这是没问题的,但是消渴只是糖尿病的一个阶段,而且是偏于中后的阶段。消渴提到一个渴一个消,渴代表了三多,消代表了一少,古人看到的糖尿病中后期的更多一些,所以总结了“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理论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刘河间根据这种理论,提出对应上中下三消的系列治法。这些都无可厚非,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现代诊治糖尿病,在早期甚至病未成形的前期,就已经发现,糖尿病不再根据“三多一少”来诊断,而是根据血糖。血糖稍稍高点,就可诊断为糖尿病。这个时候没有三多,也没有一少。我们做了一个5000多例的社区调查,真正有三多一少症状的只有13%,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人并没有出现“三多一少”。或者有些病人刚刚出现三多,血糖就被西药一下子压下去,不是持续的高血糖,就不会出现一少,就不会出现消瘦的过程。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肥胖患者发现糖尿病后体重减轻的情况,这并不是因为持续的高血糖导致的消瘦,而是因为一发现糖尿病就开始节食,节食导致了体重减轻;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吃药,肥胖糖尿病患者首选的药物二甲双胍,有减轻体重的作用;还有的是通过锻炼。真正是因为渴而消的病人只占非常少的比例。

消渴是由脾瘅转化而来的,用治疗消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理论来指导脾瘅阶段的治疗,是不合适的。我临床上尝试过用治疗消渴的方剂来治疗糖尿病,降糖效果很不理想。回过头来探究《黄帝内经》讲脾瘅的理论,用中满和内热的病机治疗糖尿病,降糖的时候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这种病人多数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吃的太多了,所以中满,中满郁而化热,产生内热。“三多一少”,主要是由胃热造成的,由热导致气的消耗,由热而导致阴的消耗,到了一定程度,气阴两伤,最后可以发展为阴阳两虚,出现脾肾阳虚的症状。

从这样一个过程来看,我们治疗的重点是釜底抽薪。比如这是一个锅,锅底烧着火,烧开以后跑气,水不断的减少。治疗的时候,是往里面添水呢,还是撤火呢?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就在这里。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认识出发是要往锅里添水,补气补阴;而从根上去治,是应该撤火。我们使用一系列的方子,从早期到中期的治疗,都是针对中满和内热的。举一个例子:糖尿病前期的一个病人,我们用栀子干姜汤,栀子用30克的剂量,病人很胖,用决明子,用黄连,黄连也用到了30克。这个病人经过三个月以后的治疗,体重下降了7公斤,血糖也稳定了,空腹血糖从治疗前6.8降到5.9,餐后两小时血糖从10.2降到6.82,这个糖尿病前期的病例,重点从脾瘅角度治疗。

3

糖尿病不等于消渴

糖尿病不等于消渴。我们把糖尿病分为郁、热、虚、损四大阶段。郁的阶段,刚才已经讲了。

热的阶段,用大柴胡汤,小陷胸汤,白虎汤加人参,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三黄汤等。内热炽盛用三黄汤(编者按:三黄汤与经方有关者有3方:一为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附方《千金》三黄汤,组成为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二为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的,组成为大黄、黄芩、甘草、栀子的三黄汤;三为见于《千金翼》卷十五,组成为大黄、黄连、黄芩的三黄汤。按文意此处当为第二方);偏湿热用葛根芩连汤,胃肠实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承气汤;肺胃热盛用白虎汤,伤阴的时候用白虎汤加人参,痰热互结用小陷胸汤,肝胃郁热用大柴胡汤。我们用经方来治疗糖尿病热的阶段,从实热到燥热到湿热,到伤阴,几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子。

热的阶段好比屋子中间架了一口大锅,大锅里满满的盛着水,火先烧起来了,烧到水开的时候,气还没有跑多少,水也没有少多少,这个时候以三黄汤为主;到了水烧开一段时间之后,整个这个屋子里都烘热烘热的,大家可能都体验过桑拿,加水之后烘热,我们叫做燥热,用白虎汤,白虎汤的燥热可不是没有湿,像我们桑拿的时候,不断在火炉上加水,加水之后蒸发,湿气很重,整个屋子是烘热的,这个就是燥热,用白虎汤;到了气也跑的差不多了,水也少了很多的时候,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这个湿热的状态,是非常伤阴的,到最后会产生真正的阴伤,所以伤阴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在方子里头就用瓜蒌牡蛎散。瓜蒌用天花粉,牡蛎用生牡蛎。瓜蒌牡蛎散用的时候,是锅里面水已经很少的时候。加大剂量的生牡蛎,经常我们用到120克生牡蛎。天花粉主要针对于肺胃,用天花粉甘寒养胃阴。

叶天士认为阴伤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津伤的阶段,用天花粉、麦冬等甘寒养胃阴;到了阴伤的时候,舌质干干的,红红的,真正是少苔无苔,当然也不至于萎缩,就是牛肉舌的时候,一定要用大剂量的咸寒滋肾阴的药物。如果是湿热状态很重,用葛根芩连汤。

举个病例:34岁的一个男性,糖化血红蛋白12.3,空腹血糖17,餐后28.25,这个病例没用过西药。在我们门诊,如果是初发糖尿病病人,或者是没用过西药的,只要不是酮症酸中毒需要马上去住院抢救,基本都先用中药治疗。到什么时候可能要用一些西药配合呢,这要看患者对中药降糖的反应而定。三个月以后,糖化血红蛋白一般都在6.5,老年人在7.0这样一个水平,如果没有达标,可能要配合一点西药。

我们治疗过的血糖最高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19.1,是一个肥胖病人,胰岛素分泌很低,用纯中药治疗,我们用的主要药物:黄连30克,黄芩30克,乌梅和白芍。治疗糖尿病我们提出苦酸治甜的理论,主要是用苦药和酸药的配合来治疗糖尿病。在自然界苦的天然对立就是甜,你看我们现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中药里,绝大多数是苦药,像黄连,黄芩,知母、黄柏,苦参,龙胆草,栀子等等,这些现代药理学证实非常有效的具有降糖作用的药物,多数是苦药,包括山萸肉总皂苷,都是降糖的药物。你尝一下总皂苷非常苦,我们原来认为山萸肉是酸味的药,但是提升到皂苷降糖的时候,还是一个苦药。我们称糖尿病为甜病,甜的天然的对立就是苦。

除了苦,甜的天然中和剂是酸,我们炒菜的时候,醋放多了加一点糖,糖放多了加一点醋,这是生活里基本的规律。在糖尿病治疗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经常用苦味药来对抗甜,用酸味药来中和甜。酸味药我们经常用乌梅、山楂,白芍、山萸肉等等。如果是失眠,经常用炒枣仁来配合。

回头说这个肥胖的糖尿病病人,经过一段时间大柴胡汤的加减治疗后,空腹血糖17降到了五点几,餐后28降到了六点几,汤剂吃了三个月,血糖都下来了,就改成水丸,长期的治疗。一般我们治疗重症或者疑难的疾病,大剂量汤剂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前三个月重点在整体的调整,调整差不多之后,改成水丸,或者改成胶囊,巩固疗效,长期治疗。

你看这个患者胰岛素的变化,空腹3.45到20。这类糖尿病病人多数是属于肥、糖、脂、压几个方面都有问题,而且肥胖是根基。肥胖就像一个大树,这颗大树的树枝,可以是糖尿病,可以是血脂的异常,可以是代谢性的高血压,可以是高尿酸血症等等。它的治疗是以中满和内热理论来指导,不是以消渴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来指导。对于肥胖二型糖尿病,要从中满内热治疗,我们说“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为它是多系统的异常,糖代谢、脂代谢、嘌呤代谢紊乱等等,要考虑从根本上治疗,尤其是肥胖,从痰、湿、膏、脂、浊这些方面来考虑。

4

糖尿病到了并发症的阶段就是虚和损

糖尿病到了并发症的阶段就是虚和损。由于火热耗气伤阴,消耗脏腑元气,慢慢就由实的阶段进入到虚实相兼阶段,又从虚实相兼阶段逐渐转为虚证,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幻灯上这个病人下肢剧烈的麻木和疼痛,几乎要跳楼自杀,没法睡觉,持续疼痛难忍,每天晚上能睡一小时左右,用大乌头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用制川乌120克。

另一个病人也是50几岁,是重症的神经病变,我们给他用制川乌,从开始病变到现在,还在治疗,已经治疗了14个月了,14个月持续用制川乌60~120克,每个月都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没有出现何问题,原来推轮椅来,疼的无法忍受,很快——治疗不到两个月——疼痛明显缓解,现在疼痛基本消失了。原来脚底感觉有一个大厚垫,像一个大靴子,现在薄薄的一层纸,有明显的好转。我们运用川乌的时候,经常是15克开始,然后逐渐的加量,30克,45克,60克,90克,120克,慢慢加,一直加到他疼痛减轻为止。

在煎煮上,按《伤寒论》的讲法,和甘草同煎,就是配甘草,配生姜。可以配白蜜——如果不是糖尿病的病人,重症的时候可以配白蜜,用蜜跟它一块煎煮。另外为了安全起见,是小火慢炖8小时。为什么要小火慢炖?原来我们有一个用川乌治疗的病例,开始在广安门医院抓药的时候,吃的很好,但是回老家抓药吃的时候,就出现了口麻恶心想吐,当时他到急诊去看,没什么特别大的问题。这个病例就是乌头桂枝汤所描述的症状出来了,是一个轻度的中毒症状。后来他拿药给我们看,当地给他抓的是生川乌,当时我们用了60克,60克就出现了口麻舌麻欲吐的情况。

所以我们想用8小时的煎法,七天的乌头一块煎8小时,然后放到冰箱里边去,每天拿出1/7来和其他的药同煎,这样安全性就更有把握一些。《药典》剂量川乌是1.5克到3克,想治疗这种重症神经痛不会起任何作用。但是调理,比如平时头痛,1.5到3克,冲散剂可能会起点作用,但是真正在汤剂里1.5到3克我想治疗重症是起不了作用的。

黄连《药典》规定是3到5克。我们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表现为舌苔厚腻的这种糖尿病病人,分成三组,一组是用按经方一两等于3克来做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是按经方一两等于15克,中间设了9克组。葛根是八两,半斤,这个半斤按三克算是24克,葛根24克。黄芩9克,黄连9克,甘草我们用6克。按照这样一个比例。按我们考据的情况,经方的剂量绝对不是一两等于3克,可能在9到15克之间,是现在教材讲的三到五倍之间。现在我们正在做973,就是“经典名方量效关系相关基础研究”,大家可以多关注这个研究,除了我们临床研究这部分,还有药学的研究和文献的研究。

973临床,我们一共做了五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葛根芩连汤,治疗以湿热为主的糖尿病;第二是大承气治疗肠梗阻,也是大中小剂量,看看到底在解决肠梗阻上各种剂量怎么样;还有一个是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第四个就是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是眼底并发症,也把它分成三个剂量组,看看半年以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最后是丹红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病的急性期,看不同剂量和效果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有三个汤剂,一个成药,还有一个注射剂,整体来看量效关系,看多大的剂量合适。

去年(注:指2009年)我们开了一次经典名方的量效关系研讨会,本来想开一个小范围的会。结果整个楼道挤的满满的,一天半的会议,大家都是站着听,所以今年(注:指2010年)我们在10月16号、17号,将举行第二次经方量效关系的研讨会,还会请到很多的大家来给我们讲座,就是在经方应用上,对剂量上很有体会的,像李可医生,还有很多像汪承柏医生,在治肝炎上有很大的突破。赤芍用到一百几十克,莪术也用到90克,非常的有突破,在治疗重症的肝病方面,还有河南中医大学非常有经验的用经方治疗的李发枝教授,还有黄煌教授等。

5

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唯独对于剂量还不足

经方的剂量研究,现在是提高临床疗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年研究方研究的比较多了,研究药比较多了,包括我们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也很透彻,唯独对于剂量,可以说还不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现在主攻的就是研究经方的剂量,量效关系。

比如我们治疗糖尿病的一些重症,像糖尿病的呕吐,就是糖尿病胃瘫,吃了就吐,多少年都这样。在过去来说“人无胃气则死”啊,早都应该去见上帝了,因为现在有静脉高营养,一直能够维持生命,这样的病人我们治了不少。我们用经方治疗的时候,以附子理中汤为主,附子大剂量,人参根据情况也可以大剂量,可以迅速的止呕,已经持续多少年的不吃不喝,脾气衰败了,胃气也衰败了,肾气也衰败了,这种情况,附子理中汤非常有效。

刚才我提到了剂量问题,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医生,能够参与到这个研究里边来,因为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可能量的突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现在《药典》的规定有一些不太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情况,比如说葛根,葛根在南方,就是当饭吃用来炖肉,有必要限制那么严格吗;山药,山药多吃一点也不会有问题,这种药食同源的药物做严格的限制没必要,超一点剂量就盖章。制定《药典》的时候以安全性为主,而不是以有效性为主,这样非常严重地限制了临床疗效的提高。我们开方的时候,经常是盖一大片的章,开一个四五味的药,可能有三四味都是盖章的,七八味的话五六味是盖章的,经常有这种情况,对临床医生来说是比较麻烦的。

实际上《药典》应该对药食同源的药物区别对待,对于大毒的药物应该严格限制,但是常用的药物,剂量应该适度的放宽。我们研究的葛根芩连汤,大剂量组是葛根八两120克,黄芩三两45克,黄连三两45克,甘草二两30克,按这样的剂量进行的研究,三组研究现在做了五六十例,初步结果已经看出来了,小剂量,黄连9克的已经超《药典》了,《药典》是3到5克,降糖多数效果不明显,三个月的糖化蛋白多数变化不大,而大剂量的多数有效,糖化明显降下来,中间那个有效的和无效的差不多,有效的多一点,因为我们用的葛根是72克,黄连27克,黄芩27克,甘草18克。

可能有人会问方子里这么多的苦寒药,用三个月,不会苦寒伤胃吗?所以我们给他佐了一个干姜,干姜配合黄连以后就不容易伤胃了,苦寒伤胃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古人也认识到了黄连是可以降糖的,《千金方》里面已经描述了,黄连一天可以用一斤,频频饮服,来治疗消渴症。为什么后来就没有把这个大剂量的黄连来用于糖尿病,主要是苦寒伤胃的问题,包括栀子,苦参,都是苦寒伤胃的。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佐干姜解决苦寒伤胃的问题,只要你配伍好,就可以吃几个月的时间,胃不难受。

6

经方特点就是精炼,90%以上少于八味药

我们说《伤寒论》经方的特点就是药少而精,配伍精良,疗效确切。经方药少到什么程度呢, 50%左右的方子是少于四味药,90%的是少于八味药,这个情况真正能够看出来君臣佐使。现在我们一开方都是大方,十几味二十几味三十几味四十几味,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有五十几味药,君臣佐使如何体现呢?方子里各个药之间去打架,互相之间怎么样去反应都搞不清楚。

所以经方的特点就是太精炼了,90%以上是少于八味药。用《黄帝内经》所讲的大中小方剂来看,《伤寒论》绝大多数都是小方,连中方都够不上,君一臣二是小方,三味药;君一臣三佐五,中方九味药,你看我们《伤寒论》90%都小于八味,连中方都算不上;什么是大方呢?君一臣三佐九,十三味药,在《内经》看来就是一个大方子了,我们现在的方子大都是超大方。

广安门医院,平均各科一个月统计的平均一个方子18.26味药,我想其他的医院可能比我们也少不了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经方剂量的错误是重要原因之一。桂枝汤本来一味桂枝三两,45克,或者我们按9克算的话,27克够用了,但是现在你用3克来算,桂枝9克,9克一般感冒可以治,但是重症感冒的时候效果就不行,效果不好怎么办?就加点荆芥吧,再不够加点防风吧,荆芥加9克防风加9克,凑到一块这个方子就十几味,每个药都不敢多用,每样一点点,不是以君臣佐使为主,而是以军团为单位,一个军团五六味,一个军团五六味,一组合二十多味。

我觉得经方剂量出现错误是导致方子越来越大的一个根源。我们还是提倡用经方,今天大家这么多人都在关心经方。经方怎么用,剂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是一味地强调大剂量,治疗的时候是讲究策略的。在什么时候大剂量呢?急性病,重症,急危重症用大剂量。是不是从头到尾大剂量呢?也不是,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可能由大剂量转为中剂量,再转为小剂量。有些疾病,慢性病从开始就不需要大剂量,慢慢调就行了,一般慢性病的时候都不需要大剂量,配点水丸长期吃就可以了。

所以不是大剂量一贯到底,而是应该讲究治疗的策略。

比如前段时间治疗一个脑中风,大面积脑梗,84岁的患者,肢体瘫痪,痰特别多,腹胀如鼓。前面的医生给看了,但是五天没有大便。神志昏迷,痰热之象非常明显,治以清热化痰通腹,桃仁承气汤加一些化痰的药。大黄用了多少呢?起步就是30克。芒硝用了30克。84岁的老人,用芒硝30克、大黄30克有危险吗?危险是有,但是在给药上做文章可以避免危险。我们嘱咐患者一剂药分8次服用,1个小时服1次,用到什么情况停药呢?大便一通,立刻停药、换方,这样危险就少了。

7

《伤寒论》最可怕的有四味药

我觉得《伤寒论》里的药物如果按15克换算的话,最可怕的有四味药:一是柴胡,最大八两;一个是大黄,最大六两;芒硝最大半斤;石膏最大用量也非常大。可不可以用这样大的剂量的呢?我认为在治疗急性病、重症的时候,用到这个剂量,问题不大,关键是给药的方式。

我们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时候,遇到一个病人,非常重,发烧一个多星期,40度以上,神志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滴尿都没有,然后心衰,肺气肿,然后脑衰竭,神志昏迷,然后胃肠道衰竭。当时最重要的是要把体温降下来,把大便通下来,我们用药的时候,一方面解热,一方面通腹。通腹的药给他灌肠,大黄芒硝用的剂量非常大;口服降温的,我们一天之内喝2剂,上午一剂下午一剂,生地用到800克,石膏600克。怎么给呢?就是1小时给1次,插胃管,热从40度降到38度,减一半的剂量,从38度降到36度再减一半剂量,然后小剂量维持。治疗效果非常好,这个病例体现了中病即止,这也是治疗的策略之一。用中药的时候,对一些毒剧药,不是不敢用,不能用,而是一定要讲究使用的策略,对疾病要有很好的把握,到什么程度算中病,即减。如果不是大剂量起步的话,就很可能贻误战机,本来能救过来的病人很可能就会死。

当年我们在治疗出血热、流脑、乙脑的过程中,用了很多经方,像膀胱蓄血症,狂躁,小便一点都没有,脑水肿,狂躁得我们有六个人都按不住。这个时候就用大剂量的桃仁、大黄。还有治疗肾功能衰竭,因为高热,尤其是老年人高热,舌质干红干红的,甚至根本吐不出来,一点津液也没有,伤肾阴,我们用猪苓汤,起步猪苓、茯苓都用120克。

最后总结一句。今天我讲了这些内容,和大家共同分享了《伤寒论》药物剂量的一些观点。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中医师承学堂,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健康之星活动

糖尿病不用怕,降糖绝配的七对药

一、黄连、干姜

来源:《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应用: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大辛大热,辛温散寒、温中回阳。干姜可制黄连苦寒伤胃,二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功。此配伍取“辛开苦降”之意,为降血糖之经验药对。

心得:该药对应用关键在于黄连、干姜配伍比例:若胃热重,黄连干姜之比为 6:1;若胃热不甚,可调整为3:1;若胃寒明显,二者剂量可为1:1;若中焦气机郁滞较重,血糖控制尚可,治疗时以开郁为主、降糖为辅,黄连、干姜之比可为1:3。

临床应用时,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功善止呕,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见呕吐的患者。临床上大剂量应用黄连(15~30克),确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即使虚寒体质,为达降糖目的,仍可用黄连15~30克,防止伤胃的关键在于配伍干姜(6~9克),辛热之干姜可完全佐制黄连之苦寒。

二、黄连、乌梅

来源:《伤寒论》乌梅丸,《温病条辨》连梅汤。

应用:黄连苦寒清热,乌梅生津止渴、酸涩敛阴。二药合用,取“苦酸制甜”之意,是具有较好疗效的降糖药对。

心得:在治疗糖尿病时,苦味药确有显著的降糖效果。此配伍多用于热盛津伤的糖尿病患者,且配合使用甘味药,如人参、甘草,有酸甘化阴之意,共奏清热、生津、降糖之效。

三、知母、黄柏

来源:《兰室秘藏》通关丸,又名滋肾丸、滋肾通关丸,知柏地黄丸。

应用: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泻肾火,清下焦湿热;知母甘寒,滋肾润燥,上润肺燥、泻肺火,中清胃火、除烦渴,下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二者相须为用,为清泻肾火之良剂,有降糖之功效。

心得:该药对可视为知柏地黄丸之浓缩方,治疗由下焦肾火引起的小便不利者,疗效显著。

若下焦湿热明显,可加用苦参。

四、黄柏、苍术

来源:《丹溪心法》二妙散。

应用:苍术辛烈温燥,可升可降,功擅祛风胜湿、健脾止泻;黄柏苦寒沉降,善清下焦湿热。二药参合,一温一寒,相互制约,并走于下,清热燥湿之力增强。

心得:尤适用于湿热并重、舌苔厚腻者,可大剂量使用苍术(15~30克),既可清热燥湿,又有降糖之功效。临床若以湿为重,热不显者,应以祛湿为主。若化湿则用佩兰、荷叶、藿香,渗湿当用云苓、薏苡仁,利水即用车前草、竹叶。

五、石膏、知母

来源:《伤寒论》白虎汤。

应用: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湿热。知母甘苦寒、质润多液,既升又降,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二药配伍,增强清泻气分大热之效。

心得:知母有降糖作用,配伍石膏,适用于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燥热津伤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白虎汤,治疗热盛始伤阴液的患者,用浮小麦代替粳米,取浮小麦安神、止汗之功效;且遵《伤寒论》之旨,煎煮时不先煎石膏。若兼壮火食气伤津,用白虎加人参汤,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

六、海藻、昆布

来源:《证治准绳》二海丸。

应用:海藻软坚散结,消痰利水;昆布消痰软坚,利水退肿。二药同为咸寒之品,相须为用,消痰软坚之功增强。

心得:治疗痰瘀互结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配合使用三棱、莪术等药物。现代研究显示,昆布亦有降脂、降糖作用。

七、柴胡、黄芩

来源:《伤寒论》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应用:柴胡气味轻清,善宣透,能疏解少阳郁滞,助少阳之气外达;黄芩苦寒,能清胸腹蕴热,使少阳之火清于里。二者相伍,一开一阖,一升一降,促少阳之枢运转,共奏开郁清胃之功。

心得:二药伍用清肝热,适用于肝郁胃热型的肥胖糖尿病患者。若肝热重,以柴胡为主药,大剂量应用(30克)。若肝火亢盛,则可加用夏枯草、龙胆草,增强降火清热之效。

END

得了冠心病该怎样吃药?

用药错误多

为什么聊这个话题呢?有三个原因:

一,人们对药物的关注是最高的。

大家想想,当你得了病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吃药!因为药已经成为人们潜意识中治病保命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得了冠心病这种大病来说更是如此。它是现在人们除了手术之外生命最后的依靠和屏障了,所以才有无药可医时被称为不治之症或绝症,因此对于药物人们是最重视的。

虽然之前给大家讲过心脑血管病都是吃出来的,饮食不控制才是疾病的主因。但是相比于药物,人们更愿意接受药物的治疗,因为药能更快速的解除人们身上的病痛,可以说吃上就有效。这也是为什么病人、老家亲戚朋友、邻居乡亲问的最多的是:我的病要不要吃药,该吃什么药等等?当然,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人们也是逐渐认可,并越来越重视,只是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没有药物见效那么快而已。

二,冠心病药这么多不知道该怎么吃?

急救的、抗血小板的、抗凝的、调脂的、扩血管的、活血化瘀的等至少六七种,那再加上糖友们本身要服用的降糖药及其他并发症的药那就更多了。有研究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平均每人身上有4种慢病,这些病的药加起来,林林总总恐怕有十几种。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年患者到医院开药,一开就是一大口袋;也常有一些患者抱怨药吃的太多了,每天光吃药都吃饱了。而且这些药有的一天吃一次、有的吃2次、3次;有的药一次吃一片,有的吃2、3片,甚至很多片等,五花八门,根本记不清楚,忘吃、少吃、甚至重复吃那都是常有的事,很不安全。因此,得了冠心病到底必吃哪些药,而哪些药可以暂时不吃?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

三,冠心病治疗中存在很多用药误区,有自行加药、停药的,也有听信秘方偏方的,造成的后果都很严重、也很危险!

我记得在门诊曾接诊过这样一个患者,是个老太太,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来的时候提了个袋子,里面装了很多药盒子,都是她每天需要吃的药,让我帮她看看吃的对不对。我拿出来一看,降糖的、降压的、阿司匹林等等有八九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光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就有3种,但关键的他汀类药物却没有吃。

我告诉她,大部分没问题,但活血化瘀药物没必要吃这么多,浪费钱不说,还伤害身体,毕竟是药三分毒。最关键的是你有冠心病必须把他汀药吃上,稳定斑块,否则将来发生意外的风险会很高。后来我把她的药物方案重新调整了一下,病人很感激。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病人在药物的使用上有太多的误区。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保健品替代药物

无独有偶,前两天我看到一个病例,说是一个病人因担心心脏病药物的副作用大,不愿吃药。她孩子就从国外买了一种保健品让他母亲吃,说是可以替代药品治疗冠心病,于是这位病人就停掉了所有的药物,只吃这种保健品,结果仅仅一年后就突发心梗去世了。家属非常后悔,本来是好心孝敬父母,结果却因认知的错误,让母亲丢了命。

其实啊,生活中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冠心病该怎样用药呢?

首先要明确,得了冠心病就必须得用药!这一点不要有任何的犹豫和怀疑,哪怕你发现的比较早,病比较轻,没有症状,都必须吃药!原因之前讲过,得了心脑血管病,意味着你的血管已经至少堵塞了50%以上,意味着你的血管里有着大量的斑块。

这些斑块并不会总是老老实实的待在你血管里不动,它在血管炎症水平居高不下、血压突然剧烈升高等情况时,斑块就会不稳定,就容易破裂、脱落,导致血栓形成而突发心梗、脑梗。也就是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并不一定与血管堵塞的程度成正比,只要有斑块,就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冠心病根本就没有安全期,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明明身体很好,突然心梗猝死的原因!

因此,得了冠心病,不管你处于哪个阶段都必须吃药稳定斑块、防止血栓形成!

冠心病必吃哪些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如果你没有不耐受,比如说过敏、严重的出血倾向等,你就必须吃,而且要长期吃、终身吃,千万不要擅自停药。

对于阿司匹林,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也可能都正在吃。阿司匹林最大的作用就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它并不是说它太多了,而是因为血小板是形成血栓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没有血小板的参与,根本不可能有血栓的形成,也就不会发生心梗、脑梗等致命性问题。研究发现,吃阿司匹林至少可降低15%的心脑血管死亡率!

吃够剂量

因此,得了心脑血管病,甚至从得了糖尿病起就要服用阿司匹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血液粘,抑制血栓形成。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常用剂量为100mg/d。而低于75mg就没有什么防治效果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病人说一直吃阿司匹林,为什么还脑梗、心梗?原因就是吃的量太小了,跟没吃一样。

当然也不能吃的太多,否则会引起出血倾向。由于心脑血管意外最容易发生的时间是早晨到上午这一时间段,所以它的最佳服用时间是晨起空腹服用。

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的,可以选择氯吡格雷,常用剂量是75mg,每天一次。对于冠心病支架术后者,至少在术后1年内,需要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俗称“双抗疗法”,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

二、他汀类降脂药,代表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之前讲过,他汀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降脂、防止斑块的形成和增大,更重要的是抑制血管炎症、稳定和逆转斑块。这对冠心病人来说,是救命性的,因为斑块稳定了,哪怕血管堵塞超过了90%,也可能不会发生心梗、脑梗。因此,与阿司匹林一样,得了冠心病,或者说得了糖尿病起,就要服用他汀类药物,而且长期服、终身服,不得随便停药。研究表明,吃他汀类药,至少可降低29%的心脑血管死亡率。

最佳服用时间是每天晚上睡前。如果对该类药物不耐受,比如出现了严重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等,还可以选择天然他汀药,比如红曲。需要注意的是,吃他汀药需要及时补充辅酶Q10,每天至少补充100mg,既能降低药物副作用,还能营养心肌,提高心脏的抗缺血缺氧能力。

三、控制指标的药,比如说降糖药、降压药等,对于合并有冠心病的糖友来说,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来严格控制血糖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的基础,不控制血糖,血管病变不可能控制的,心脑血管病只会越来越重。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控制血压也是重中之重。研究表明,70%的脑中风、50%的心梗与高血压有关。

所以,当这些指标异常的时候,一定要吃药控制,而且要尽量选择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或者能缓解心绞痛的药物,比如说降压药中的长效的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B受体阻滞剂中的倍他乐克等。

控制好心率

强调一下倍他乐克,因为它不仅能降压,关键的是还能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氧耗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缓解心绞痛,这对于冠心病人特别重要。冠心病必须控制心率,因为心率一旦太快,>80次/分,心脏的耗氧量就会大幅增加,心脏负荷也就会加重,就会增加冠心病人的死亡率。

所以,心率快的冠心病人一定要吃倍他乐克,将心率控制在70以下,而心绞痛及支架术后患者更应控制在50-60次/分之间。剂量一般50-100mg,每天1-2次。至于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具体吃哪些药物,我们会有专门的课程给大家讲解,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冠心病没有安全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心绞痛,甚至心梗,随身携带这些药就会为生命带来保障,至少能争取救命时间。记得湖南卫视有一档叫《歌手2019》的综艺节目,在一期节目录制过程中,某知名刘姓歌手突然脸色变白,呼吸困难,坐地不起,万幸的是他随身带有速效救心丸,及时含服才得以自救,没有发生心梗、猝死,可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关键时候真的能救命!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一些明确对硝酸甘油不敏感的人,最好携带速效救心丸,以免贻误病情。

五、其他种类的药

以上几类药都是冠心病人不论何种程度都必吃和必备的药,当然,临床上医生还会根据冠心病人的病情开具其他种类的药。比如,有心绞痛时,吃一些扩血管、抗心绞痛的药,如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衰时吃改善心功能和抗心衰药物,如普利类、洋地黄类等药物;急性心梗时会使用溶栓的药物等。

但这些药物的使用必须由医生结合你的具体病情严格把控,糖友们自己切勿随便服用或者停用,否则极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遵医嘱服用

至于其他的药物,有的医生可能还会开一些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比如,丹参滴丸、通心络、心血康等;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如万爽力等。这些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必服的药物,大家可以咨询医生,酌情服用。

总之,冠心病的用药是一个技术活,是非常严肃的,一定要谨遵医嘱,记住必吃、必备的药,按时、按量服用,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自行增减!无数的历史已经证明,那些自作聪明的,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对本节课程有什么疑问,请在下方留言,再见!

更多专家讲座请关注头条号:“糖友健康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