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脑梗(一型糖尿病脑梗严重吗)

天天听健康 0
文章目录:

有糖尿病的人,发生脑梗塞的8个原因,看看你身上有没有?

脑梗塞是糖尿病常见且危害很大的并发症之一,它是可防可治的,但生活中不少人尤其是中青年人提早发生了脑梗塞,究其因主要有8个,看看是否存在于你身上吧!

原因之一:只测空腹血糖,很少或从不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

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餐后血糖才是重中之重,因为人体全天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餐后状态,且更容易受到饮食的影响。临床统计显示: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出现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不达标的情况,而当餐后2小时血糖长期高于10.0mmol/L时,并发症的发生进程就将加速进行,所以有糖尿病的人日常检测血糖以测3次餐后小时血糖、测1次空腹血糖为宜。

原因之二:只看血糖的高低,忽略了血糖的波动

糖尿病所有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都是血管的病变,在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中,血糖的波动远大于单纯的高血糖,因此日常检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对二者做对比。当二者差值小于2.0mmol/L时,表明血糖控制稳定;超出此差值,提示血糖波动过大;当二者减值超过4.6mmol/L时,提示血糖控制不佳,需要尽快调整血糖控制方案,否则并发症将提前发生。

原因之三:只看血糖高低,忽视对血脂的管理

高血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只是侵蚀了血管内皮使之发生破损,血液中的脂肪从这些破损入进入并沉积下来,经炎性反应形成粥状脂质物才真正使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

因此有糖尿病的人严格控制血脂更为重要。且控制目标不能以正常人的标准来要求,比如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人不超过3.37mmol/L就可以,有糖尿病的人则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

原因之四:只重视控制血糖,没有管理好血压

高血糖以及血糖的波动会使血管内皮变得“脆弱”,此时稍受外力的作用就可能破损给脂肪进入沉积创造条件。而血压就是血管承受的主要外力,脆弱的血管内皮要求血压不能过高,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的目标是至少小于130/80mmHg,否则血糖看似控制的还不错,如果血压高出这个水平,血管病变仍然会发生。

原因之五:为控制血糖,过度节食营养不足

血糖作为生理活动的能量物质,做到不过剩是应当的,但生理活动是由组织细胞完成的,本身也需要多种营养物质来维护正常功能。比如,胰岛细胞在合成分泌胰岛素时,离不了微量元素镁、锰等的参与,而这些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研究证实:糖尿病者中,每天吃200克新鲜水果比从不吃水果,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至少有30%的下降。

原因之六:只管吃了多少,没有注意少吃盐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与每天摄盐量小于6克相比,每天摄盐量超过8克时,空腹血糖升高可达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会将会升高0.67%。原因在于高盐饮食更容易超重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使机体处于炎性状态中,促使沉积在血管壁中的脂肪发生炎性反应,加速动脉粥样及斑块的发生发展;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正常人的建议是每天不超过5克,对于有糖尿病的人应当比5克还要低才可以。

原因之七:从不做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糖尿病是一种渐进性疾病,3-5年后即会进入并发症发生期,大多早期并发症及时发现并给予干预治疗是可以逆转的,这就需要定期筛查早发现,比如: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微血管病变,颈动脉及心脏彩超可以及时筛查出大中血管病变等,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人每年都应当做一次。

原因之八:偏听偏信偏方保健品

糖尿病一旦发生,胰岛功能会呈渐进性下降,超出自身代偿能力后,血糖将会居高不下,此时借助降糖药的帮助才是明智之举。但有些人非常排斥降糖药,却对多吃某些食物比如苦瓜、芹菜、粗粮、保健品等可以控制血糖深信不疑,延误了对高血糖的控制。要知道,当空腹血糖始终大于7.0mmol/L、餐后2血糖始终大于10.0mmol/L时,切不要一意孤行拒服降糖药。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方便今后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有糖尿病,最怕心梗、脑梗?关键用好4类药物,有2类不是降糖药!

只要一走进心血管内科与神经内科病房,大家就不难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冠心病、心梗患者以及脑梗、脑溢血等中风患者,在发病以前都长期患有2型糖尿病。

的确,2型糖尿病与心梗、脑梗等严重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比方说,从心血管风险分层的角度来看,40岁以上人群只要确诊2型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就直接达到了【高危】这个层级。

再比如,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排第一位的致死或致残原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于还没有发展到心梗、脑梗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心梗、脑梗的发生就成为了治疗当中的重中之重。

而用好以下这4类药物,可以让大家“事半功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竟然有2类药物,并不是降糖药!

一 SGLT2i 与 GLP-1RA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降糖药来控制好血糖无疑是最为核心的治疗。

然而,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很多传统降糖药只具有控制血糖的功效,却并不能大幅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但好在,近年来涌现出了2类新型降糖药,它们除了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以外,还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这就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具体来说,“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类以口服为主的降糖药,代表药物包括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因此,也被大家习惯性地称之为“列净类”降糖药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则是一类以皮下注射为主要给药方式的降糖针。

除了司美格鲁肽有口服版以外,像利拉鲁肽、度拉糖肽、艾塞那肽等其他药物均只能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由于这类药物的名称当中多包含一个“肽”字,所以,它们也被大家习惯性地称为“肽类”降糖针“肽类”降糖药

早在2020年,我国就正式发布了《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这份医学指导文件明确指出:“列净类”降糖药(SGLT2i)与“肽类”降糖针(GLP-1RA)能够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与肾脏临床结局,并且,安全性良好。

《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而2023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医学证据的公布与用药经验的积累,有更多医学指南与专家共识都开始着重强调这2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当中的特殊地位。

比方说,202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就明确提出:心肾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优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SGLT2i)或“肽类”降糖针(GLP-1RA)。

再比如,就连专门针对二甲双胍这款“降糖老药”的《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也都不得不强调:

  • 有强心肾适应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优先使用“列净类”降糖药(SGLT2i)或“肽类”降糖针(GLP-1RA)!
  • 只有当没有强心肾适应症的时候,才建议优先使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简言之,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对于心肾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列净类”降糖药(SGLT2i)或“肽类”降糖针(GLP-1RA)是应该优先选用的药物。

而即便是心肾风险不高的患者,在当前的用药方案当中确保包括这2类药物的其中1种,也无疑是“万无一失”的!

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要想最大程度地预防心梗、脑梗的发生,用好“列净类”降糖药(SGLT2i)与“肽类”降糖针(GLP-1RA)是极其重要的。

二 他汀类降脂药

众所周知,导致心梗、脑梗的关键病理生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根据医学界广泛认可的【脂质浸润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始动因素”是血液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坏胆固醇”向动脉血管壁内的渗透或浸润。

因此,利用他汀类降脂药降低血液当中的“坏胆固醇”,被证明可以有效防控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而在现实当中,可以说,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需要吃他汀类降脂药的!

根据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所提供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标准: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少是【高危】这个级别。

而【高危】级别所对应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并不是大家通常所以为的“<3.4mmol/L”,而是“<2.6mmol/L”。

换言之,对于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血脂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就需要吃他汀了!豪无疑问,在现实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过这一标准的患者才是占大多数的。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无独有偶,非常权威的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同样强调了:

  •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是“至少<2.6mmol/L;有时候甚至是<1.8mmol/L”。
  • 与此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首选的降脂药,正是他汀类降脂药。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总之,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想预防心梗、脑梗,务必尽早开始使用他汀类降脂药。

三 “普利/沙坦类”降压药

与血脂控制目标类似,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血压的控制目标同样是要更为严格一些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由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mmHg”,因此,血压控制到“<140/90mmHg”就可以了。

但事实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至少需要控制到“<130/80mmHg”!

这也意味着,有相当比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同时服用降压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不过,临床上那么多种降压药,究竟哪些更能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心梗、脑梗呢?

对此,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提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降压药应优先选择“普利类(ACEI)/沙坦类(ARB)”药物。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这是因为,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医学研究证据表明:相较于“地平类”以及“洛尔类”等其他常规降压药,“普利类/沙坦类”药物更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梗、脑梗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由于“普利/沙坦”均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药物,因此,我们暂且把它们归类为1大类药物。

具体来说,“普利类”的代表药物包括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等;而“沙坦类”则有缬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等

也就是说,对于血压水平≥130/80mmHg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积极使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也能大大地帮助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提到了4大类药物,它们都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尤其是他汀类降脂药与“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它们虽然不属于降糖药,却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

理论上,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好这些药物,可以大大降低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风险。

当然,假如这些药物一种都还没有用上,那么,建议最好是去找专科医生复诊,看看当前的用药方案还有没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3月 第35卷 第3期

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4,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6月 第39卷 第6期

5,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6月 第62卷 第6期

6,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11月 第50卷 第11期

#头条创作挑战赛#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头条首发大赛#

回顾:54岁女子患上糖尿病,2年后确诊脑梗,医生:她犯了一个错误

[1]王洁,韦伟,吕英华,等.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疲劳风险预测列线图构建及护理建议[J].全科护理,2024,22(20):3773-3778.

[2]王莉,高欢.循证护理干预对高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24,48(09):1510-1512.

[3]张楷.时间就是大脑:脑梗的急救[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5-06(010).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而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的几率比普通患者明显增加。当血糖一直处于比较高的状态时,就容易造成血管的闭塞或出现血管狭窄的情况,从而导致脑梗。

2018年,54岁的张英兰在当地一家学校食堂工作。食堂工作还算轻松,并且工作时间短,忙完就能回家休息。闲暇之余,张英兰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各种美食,然后饱餐一顿,长此以往,她的身材也越发肥胖起来,但张英兰认为年纪大了能吃是福,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负担。

5月13日,上班的一整个上午张英兰总是频繁地喝水,可不到一会儿又口干舌燥,无论喝多少水都无法缓解喉咙里的干渴感。随之而来便是频繁的尿意。此后一段时间张英兰发现自己的饭量增加了不少,感觉刚吃饱又饿了。奇怪的是,饭量增加没有让张英兰的体重再重一圈,不少同事还说她看起来瘦了不少。但她也有苦恼,每次帮忙洗菜备菜时,感觉一会儿就累得不行。就连之前能一口气提上几十米的一大袋子菜,如今走两步就气喘吁吁

6月18日,张英兰中午在给学生打菜时,突然眼前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眼前的要舀的菜,她用胳膊揉了揉眼睛,眼前才恢复清晰。类似的情况出现好几次,由于视力模糊,工作上甚至还出现了好几次失误。张兰英不想失去这份工作,对眼睛重视起来,想着去医院好好做个检查。

检查显示张英兰的空腹血糖达到了9.3mmol/L,超过了正常范围,空腹胰岛素1.85mIU/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8%,也高于正常值6.5%的上限,根据张英兰出现的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确诊张英兰患上了2型糖尿病

根据张英兰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医生解释,导致其患上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饮食无节制和肥胖这两大因素。由于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以分解食物中的糖分。而过度肥胖会导致腹部脂肪的堆积,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性,胰岛素抵抗会让胰岛素的作用效能下降,无法满足体内糖代谢的需要,进而出现了血糖的升高。

出院后的张英兰刚开始还记得医生的叮嘱,控制自己节制饮食。在配合降糖药的作用下,张英兰的空腹血糖降到了6.0mmol/L,之前产生的不适症状也再没有出现过。久而久之,张英兰慢慢放松了警惕,仗着有药物帮助控制血糖,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饮食

9月3日,学校开学后张兰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整个上午张英兰感觉胸口隐隐有些发闷,在水池旁正洗着菜,她忽然心脏一紧,一阵绞痛传来,顿时额头布满了冷汗,疼痛持续了两三分钟,张英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刚才那种濒死感让她心中不禁阵阵后怕。过了一会儿,心脏上方的疼痛感再次传来,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张英兰快要窒息。同事看见她面色惨白,捂着胸口神色痛苦的样子,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检查发现,张英兰胸、腹主动脉内膜密布大量黄色蚕豆大小斑块,双侧锁骨下动脉管壁少许钙斑、非钙斑,管腔呈轻度狭窄,双侧颈总动脉极其分叉处管壁混斑,管腔呈轻-中度狭窄。诊断主动脉弓、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双侧颈内动脉C4-6段、双侧锥动脉V4段管壁异常改变,考虑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俗称"硬血管",主要由内膜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引发。主要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由于低密度脂蛋白进入动脉血管壁内膜,成为过氧化脂质这一有毒物质,持续积累成为血管斑块,随着斑块的不断生长,血管壁凹凸不平,导致血液中的钙、脂肪和糖不断在凹陷处沉积,使得动脉血管壁变厚的现象。

医生告诉张英兰,动脉硬化属于一种病理状态,形成后通常不能恢复。需要将血糖控制在6.0mmol/L以下,同时警惕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张英兰再不敢疏忽大意,出院后采取了低盐低脂的糖尿病饮食,还养成了在餐后半小时进行适量运动的习惯,以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终于在三个月后复查时,将空腹血糖降到了5.6mmol/L,她的身体状态也越来越好,终于恢复了之前的活力,张英兰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转眼间两年过去,张英兰早已开始享受起退休生活。2020年5月25日早晨,张英兰女儿发现平日一向早起的母亲今日迟迟还未起床,便来到房间查看,发现母亲竟已陷入了昏迷,女儿赶紧将母亲送往医院。头颅MRA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管壁多发毛糙,局部管腔见多发不同程度变窄。提示脑干局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受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常见症状包括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等。此病起病急、症状严重,脑梗患者不能及时识别脑梗发作,无法进行自我急救,是造成脑梗致残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

张英兰尚未苏醒,女儿焦急不已,得知检查结果后也很是疑惑,询问医生道:“我母亲两年前确诊动脉硬化之后一直注意饮食,还经常锻炼身体,两年来的复查结果都显示病情控制良好,怎么好端端的突然脑梗昏迷了呢!”

医生为了找出病因,询问了家属张英兰的饮食情况并未有什么端倪。于是把重点放在张英兰的生活习惯上,一问果然如他所料,他一拍大腿无奈道:“你虽然合理饮食,勤加锻炼,这确实让你的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控制得很好,可偏偏在生活上忽略了这个细节,这才导致突发脑梗。如果早点改正这个错误,不至于现在处于昏迷不醒的境地啊!

原来,张英兰生活中有个习惯:吃完晚饭后立马跑去洗澡。而正是生活上的这一细节,导致她突然发生了脑梗。饭后血液一般都集中于胃部,其他部位的供血量会减少,当身体受到热水的刺激,血流会变快,血管可能会面临收缩异常,高压刺激下血管血栓被冲落,就可能诱发脑梗。

张英兰本身患有动脉硬化,血液中的钙、脂肪和糖不断在血管斑块凹陷处沉积,血管变厚,管道变小。此时血流过快时,血管异常收缩,沉积在凹陷处的物质脱落,形成血栓。它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处,当到达脑部动脉血管时,血管发生堵塞导致大量大脑细胞无法接收到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坏死,造成脑梗。

除了饭后不能立马洗澡外,情绪也不能产生较大波动,当情绪起伏过快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样会刺激血管内壁导致血栓脱落。另外,长期久坐,导致血流循环不畅,血流减慢,很容易在血管内形成血栓,血液粘稠度增加,提高了脑梗死出现的风险。

除了这些生活习惯外,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不宜食用粗粮粥、粗粮馒头等制品。许多患者认为粗粮更符合糖尿病人低糖无糖饮食的需求,但由于粗粮类食物口感粗糙,商家会将其深加工,在其中添加某些物质使口感更加细腻,这就导致其中的淀粉含量升高,造成产后血糖波动,血糖升高。并且粗粮中营养成分单一,导致营养不良的同时,也会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调节体内血糖,因此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脑梗,但血糖并不是主要的罪魁祸首,它涉及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可以通过积极的血糖管理,药物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脑栓塞发生的风险,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回顾:54岁女子患上糖尿病,2年后确诊脑梗,医生:她犯了一个错误》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