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需要查肌电图吗(糖尿病查肌酐)
糖尿病患者 哪些检查必须做? | 医者名片
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还需要检查吗?
都需要查哪些项目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看看患者为什么需要检查。
#检查是为判断身体情况
医生常通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描述疾病。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并不能通过体表的变化和患者的感受全面了解病情。另外,脏器功能的判断和机体被损害程度的定量分析等,也往往需要通过检查才能弄清楚。
检查的目的有以下五个方面: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准备、预后判断、慢病复查。当然,一个检查结果可能同时满足以上多个方面的用途,为了一个目的,也可能同时需要多个检查配合。
下面,我们就谈谈糖尿病患者在不同阶段应该检查哪些项目。
#哪些检查可诊断糖尿病
如果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同时,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或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可以确诊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就需要重复检查一次,得到上面的结果才能诊断。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也可以作为诊断指标。
如果以上指标都达不到诊断标准,就需要查“糖耐量试验”。如果以上项目的结果都达不到诊断标准,但也高于正常值,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
1型糖尿病常见病因是自身免疫反应,往往有糖尿病相关抗体阳性,主要包括GAD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IAA(胰岛素自身抗体)、ICA(胰岛细胞抗体)等。其中,GADA抗体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诊断价值大。如果抗体阴性,则支持2型糖尿病的诊断。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甲亢、皮质醇增多症、慢性胰腺炎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但都需要相应的检查加以鉴别。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可以了解胰岛功能。通常情况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是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往往正常,有些患者的胰岛素甚至升高,其高血糖是由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不敏感造成的。
#“控糖”情况要看这些指标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管好血糖尤为重要。如何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呢?这就要靠以下几种检查来判断了。
血糖
可使用家用血糖仪采集指尖血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间断到医院采取静脉血,测空腹、餐后血糖,抽查或每周查1~2次的血糖谱,也就是三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睡前血糖和/或凌晨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需要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红细胞的更新周期大约是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患者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动态血糖监测
血糖不是一个固定数值,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幅度太大,会诱发机体炎症水平增高,促进并发症进展。动态血糖监测能够计算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TIR统计的是全天葡萄糖水平在允许范围内(3.9~10.0毫摩尔/升)的时长占24小时的百分比。TIR的控制目标至少大于70%。另外,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帮助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防止低血糖危险发生。
#全身脏器功能需定期评估
因为糖尿病是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多而且发生隐匿。为了解这些病变是否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就需要相应的检查。
大血管并发症相关检查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心电图可帮助发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颈动脉超声可以观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在观察局部血管变化的同时,也可以间接推断全身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头颅CT或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脑梗死征象,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以便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检查 眼部微血管密布,通过眼底照相或造影,可观察视网膜是否有出血、渗出,眼压检查可以发现青光眼的线索。
蛋白尿检查 最简单的办法是检查尿常规。但是尿常规发现蛋白尿时,往往已经是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后期了。尿微量蛋白可以发现早期病变,为逆转病情创造机会。
神经病变检查 神经病变分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四肢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相关检查 糖尿病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周围神经病变。ABI(踝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以反映下肢血管缺血程度。正常人ABI应大于0.9,数值越小,提示下肢动脉血管硬化越严重。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除了并发症之外,全身脏器功能都需要定期评估,包括血粪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肺部CT、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等,将有利于早期发现身体的其他疾病。
总之,糖尿病早期的并发症往往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需要我们主动筛查去早期发现,争取早期治疗的机会。
当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需要这么多项目,希望患者在听取医生建议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尽可能完善检查项目,以便进行更全面的治疗。
作者: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田晨光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策划: 谭嘉
编辑:胡彬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要做的检查项目,都给您总结好了
某天凌晨1点,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病房里送来了一位大妈,意识不清,无法正常对答,测血糖1.9mmol/L,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后意识转清,血糖12.2mmol/L,询问病史后得知:
王大妈,65岁,2型糖尿病13年,治疗方案为:
胰岛素诺和锐50,早餐前14单位,午餐前4单位,晚餐前14单位皮下注射,期间没有监测血糖,没有按时复诊,平时偶尔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凭经验,口服糖水后就缓解了。
直至发病当晚,被家属及时发现,急送医院抢救,才挽救了性命。
王大妈及家属听医生讲完低血糖的危害,很是害怕,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特别后悔。
这次的经历,王大妈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定要经常监测血糖,及时复查,有什么不舒服时,要与医生及时沟通,不要自以为是,以免酿成严重后果。
到底怎样复查、什么时间复查,复查什么项目呢?本文都给您总结清楚了。
每天检查的项目
1.血糖
监测血糖的次数,要根据血糖控制的好坏而定。
- 血糖不稳定的糖友,应该每天监测血糖,如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
- 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可以1-2周复查一次。
空腹血糖: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能量摄入时的早上空腹血糖。正常空腹血糖:4.4-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到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血糖控制要个体化,如:
- 年轻的糖友,要重点关注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
- 老年的糖友,要重点关注三餐前和睡前的血糖。
- 每个人血糖控制的目标不同,要考虑到自己胰岛功能、年龄、预期寿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以及低血糖后身体的承受能力等,不要盲目攀比。
如文中的王大妈,老年人,65岁,糖尿病13年,冠心病8年,血糖控制的范围要适当放宽,要避免发生低血糖,因为一次低血糖事件的危害将抵消一生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
2. 血压
高血糖与高血压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多数人同时具有这两种疾病,它们互相影响。
所以,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时,应该每天测血压,并且要尽可能做到“五定”: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肢体、定血压计;没有并发高血压时,1-2周测血压即可。
王大妈平时不仅不按时测血糖,而且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也是想吃就吃,从不规律治疗和监测血压,导致并发症越来越重,越来越多。
3. 体重
2型糖尿病患者80%属于超重或肥胖,减肥有利于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每天要在同一时间测量体重。
4. 足部
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部分病人会出现糖尿病足,导致功能减退或残疾,严重影响糖友的生活质量。
所以,糖友每天晚上洗完脚后,要认真检查自己的双脚,如果有足部畸形、老茧、水疱、溃烂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个月复查一次的项目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既往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HbA1c的正常值为:4%~6%。
2. 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尿路感染和糖尿病酮症,对女性糖友更为重要;如果尿常规有问题,应该进行肾功能检查。
3. 尿微量白蛋白(ACR)
尿微量白蛋白是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对于肾脏受损的糖友来说,如果尿常规检查正常,3个月查一次尿微量蛋白即可。
ACR正常值:
- 男性≦2.5mg/mmol
- 女性≦3.0mg/mmol
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的项目
1.血脂
未出现血脂异常的糖友可以每半年检查1次;合并血脂异常的糖友1-3个月复查1次,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正常值:
- 甘油三酯<1.7mmol/l;
- 总胆固醇<4.68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
2.眼底检查
血糖的波动很容易引起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一般半年或1年检查一次即可;一旦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重影等,应该及时就医。
3.心电图
病情稳定的糖友可以半年检查1次;有过心肌梗死、频发疼痛或心律不齐的糖友,应立即检查心电图。
4.肝肾功能
大多数的降糖药物进入体内后,都要经过肝、肾代谢与排泄,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上2型糖尿病病人的发病年龄多≧40岁,甚至老年人居多,本身肝肾功能就有部分减退。
所以,糖友一般半年或1年复查肝肾功能1次。
5.血管、神经病变的筛查
大家都知道,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各种并发症会接踵而至,尤其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下,并发症会来得更早更严重。
糖友要及时筛查血管病变,如下肢血管彩超、颈动脉超声、足背动脉搏动检查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包括:10克尼龙丝试验、音叉试验、肌电图检查等。
糖友一般半年或1年复查1次。
早期费心多检查,后期远离并发症!你能做到吗?
作者: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副主任护师 郭玉佩
糖尿病患者必做检查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还需要检查吗?
都需要查哪些项目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看看患者为什么需要检查。
检查是为判断身体情况
医生常通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描述疾病。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并不能通过体表的变化和患者的感受全面了解病情。另外,脏器功能的判断和机体被损害程度的定量分析等,也往往需要通过检查才能弄清楚。
检查的目的有以下五个方面: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准备、预后判断、慢病复查。当然,一个检查结果可能同时满足以上多个方面的用途,为了一个目的,也可能同时需要多个检查配合。
下面,我们就谈谈糖尿病患者在不同阶段应该检查哪些项目。
哪些检查可诊断糖尿病
如果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同时,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或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可以确诊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就需要重复检查一次,得到上面的结果才能诊断。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也可以作为诊断指标。
如果以上指标都达不到诊断标准,就需要查“糖耐量试验”。如果以上项目的结果都达不到诊断标准,但也高于正常值,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
1型糖尿病常见病因是自身免疫反应,往往有糖尿病相关抗体阳性,主要包括GAD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IAA(胰岛素自身抗体)、ICA(胰岛细胞抗体)等。其中,GADA抗体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诊断价值大。如果抗体阴性,则支持2型糖尿病的诊断。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甲亢、皮质醇增多症、慢性胰腺炎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但都需要相应的检查加以鉴别。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可以了解胰岛功能。通常情况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是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往往正常,有些患者的胰岛素甚至升高,其高血糖是由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不敏感造成的。
“控糖”情况要看这些指标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管好血糖尤为重要。如何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呢?这就要靠以下几种检查来判断了。
血糖
可使用家用血糖仪采集指尖血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间断到医院采取静脉血,测空腹、餐后血糖,抽查或每周查1~2次的血糖谱,也就是三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睡前血糖和/或凌晨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需要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红细胞的更新周期大约是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患者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动态血糖监测
血糖不是一个固定数值,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幅度太大,会诱发机体炎症水平增高,促进并发症进展。动态血糖监测能够计算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TIR统计的是全天葡萄糖水平在允许范围内(3.9~10.0毫摩尔/升)的时长占24小时的百分比。TIR的控制目标至少大于70%。另外,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帮助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防止低血糖危险发生。
全身脏器功能需定期评估
因为糖尿病是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多而且发生隐匿。为了解这些病变是否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就需要相应的检查。
大血管并发症相关检查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心电图可帮助发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颈动脉超声可以观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在观察局部血管变化的同时,也可以间接推断全身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头颅CT或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脑梗死征象,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以便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检查眼部微血管密布,通过眼底照相或造影,可观察视网膜是否有出血、渗出,眼压检查可以发现青光眼的线索。
蛋白尿检查最简单的办法是检查尿常规。但是尿常规发现蛋白尿时,往往已经是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后期了。尿微量蛋白可以发现早期病变,为逆转病情创造机会。
神经病变检查神经病变分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四肢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相关检查糖尿病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周围神经病变。ABI(踝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以反映下肢血管缺血程度。正常人ABI应大于0.9,数值越小,提示下肢动脉血管硬化越严重。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除了并发症之外,全身脏器功能都需要定期评估,包括血粪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肺部CT、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等,将有利于早期发现身体的其他疾病。
总之,糖尿病早期的并发症往往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需要我们主动筛查去早期发现,争取早期治疗的机会。
当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需要这么多项目,希望患者在听取医生建议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尽可能完善检查项目,以便进行更全面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