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验血可以看出糖尿病吗(验血能验血糖)

福建新闻广播FM1036 0
文章目录:

害怕做胃镜?抽血也可查胃功能,没理由不做了

当胃有毛病到医院就诊时

医生根据你的病情,进行问诊进行相关检查

了解胃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做出胃病的诊断。

现在还可以抽血查你胃分泌功能

你知道吗?

上线大医生:汪欣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检验科主任 主任技师

今日探讨:血液胃功能检测

生在线讲解

目前常用的胃检查方法

分类

检查方法

评价

形态学检查

(介入性)

胃镜

病变诊断准确性高

可病理和幽门菌检查

有一定痛苦性

形态学检查

(非介入性)

钡餐

CT

MR

诊断正确性较差

无痛苦性

不可病理和幽门菌检查

胃功能检查

(排空功能)

钡餐钡条

B超

同位素

了解胃排空功能

各有优缺点

胃功能检查

(分泌功能)

胃液分析

需要插胃管,现少用

抽取胃液,操作复杂

直接测定胃酸

胃功能检查

(分泌功能)

血液检查

胃蛋白酶

胃泌素

无需插管

抽取血液,操作方便

间接测定胃酸

分析胃黏膜萎缩

抽血检验胃功能临床意义:

1.胃癌早期筛查

2.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

3.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

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断标准

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

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检测

血液胃功能检查注意事项

(1)血清学检查只能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可用于胃萎缩病变或胃肿瘤的筛查,不能单独做出的临床诊断,不能替代胃镜检查;

(2)由于存在实验室检验误差、特异性和敏感性差异,一次检查结果不能完全评估胃功能状态,需重复检查或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来综合判断胃黏膜萎缩程度和胃酸的高低。

(3)检测结果受抑酸药影响,检测前应停用抑制胃酸药物至少一周。检测结果不受季节、饮食及日间变化。不用于已行胃部分或大部切除术的病员进行病情评估。

体检前做好7件事

体检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当前健康状态,为了体检结果不受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检前勿大量饮酒、大鱼大肉、熬夜或短期剧烈运动。

2.空腹时间不要太长或太短。如果要在早晨8点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以后就不要再进食了。空腹抽血最好在早上7点半到8点半之间进行。

3.体检前一天晚上最好别大量饮水,特别是12点以后。体检当天早上可以少量喝水,控制在50~100毫升以内。

4.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应照常吃药,以免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5.体检前一天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血糖、心肌酶谱、肝功能等血液检测结果。

6.体检当天宜轻便着装,不戴隐形眼镜、不化妆、不戴首饰。

7.感冒、发烧时不体检。女性月经期不做妇科检查及尿检。

常规健康检查的频率

应该多长时间到医院去进行一次常规健康检查?

这个问题根据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等,因人而异。一般来说:

身体健康的年轻人:

通常每 1~2 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但体质较差,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病和肿瘤等疾病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检查一次。

中老年人:

由于各方面机能的下滑,身体进入多事之秋,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至半年左右。与有毒有害物质密切接触工种的人员,还应定期专项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职业病。

体检项目该怎么选?

体检中,人们面对花样繁多的体检,常不知作何选择。

常规健康检查套餐:

一般体格检查: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肝病科的专科检查;功能检查:心电图、胸片、B 超(包括肝、胆、脾、肾和生殖系统)等影像学检查,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心脏彩超检查;生化检验:血、尿、便常规及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和乙肝五项等化验检查。

然而对于中老年来说,

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加餐”

专家建议

一本厚厚的体检报告可能会罗列几条甚至十几条“阳性发现”,很多人常被吓得寝食难安。重视体检结果没错,但不要过度紧张,个别项目偶尔一次不在正常范围内,不见得就是疾病,一定先要咨询医生。另外,建议大家把近些年的体检报告妥善保存,方便观察身体指标的变化。

今日大医生

汪 欣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主任技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已在各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ID:fm1036-882)

有什么悄悄话要告诉小编的不?

来互动区留言呗!

糖尿病如何诊断

糖尿病的完整诊断应包括哪些内容?

当糖尿病诊断确立后,尚应对以下问题做出判断:①所患糖尿病属于哪一型别?②有无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 其程度如何?③有无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只有将这些问题判明之后,糖尿病之完整诊断才算完成。糖尿病完整诊断之建立,对判断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案、估价病人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葡萄糖耐量受损?它与糖尿病有何区别?是否应引起重视?

葡萄糖耐量受损简称IGT,指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具体说是指空腹血糖未超过7.8mmol/L(140mg/dl),但大于6.7mmol/L(120mg/dl),即介于7~7.8mmol/L之间(120~140mg/dl);而食后两小时血糖介于7.8mmol/L(140mg/dl)与11.1mmol/L(200mg/dl)之间;食后半小时与1小时血糖则介于10mmol/L(180mg/dl)与11.1mmol/L(200mg/dl)之间。

葡萄糖耐量受损一般无糖尿病的临床症状,血糖值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故与糖尿病尚有一定的区别。但每年有3%~5%葡萄糖耐量受损者转变为糖尿病,故有人称它为亚临床糖尿病、隐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量受损的人常有超重或肥胖现象,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生率也比正常人高,有的甚至可出现轻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对所有的葡萄糖耐量受损者均应按糖尿病防治原则处理,定期随访观察,以防止其转化为糖尿病。不少葡萄糖耐量受损者,在长期坚持防治措施后,可以恢复正常或长期保持葡萄糖耐量受损状态而不发展为糖尿病。如果不予重视,听之任之,则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

有些人在患其他疾病、手术、外伤等情况时血糖升高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否可肯定为糖尿病?

如果在疾病治愈,外伤、手术恢复后多次复查血糖仍然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可肯定此人为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值,尤其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已完全恢复正常,则表明血糖升高是由于疾病和应激状态造成的一过性糖代谢紊乱,暂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这种病人应经常检查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每年1~2次),因为这类病人在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GHb)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中葡萄糖的结合体,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约占总血红蛋白的4%~6%。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生成量也越多。糖化血红蛋白生成后可在血中存留6~8周左右才能被代谢清除,因此它可反映病人抽血前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说明病人6~8周前血糖控制就不满意,所以它反映的是一个阶段时间内(6~8周)血糖控制的状态,而血糖检测只是反应即刻的血糖状态。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升高的病人易产生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故它可作为糖尿病控制是否满意的指标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取代血糖检查,因为血糖测定简便、迅速、经济、可靠,故目前诊断糖尿病仍以血糖检测为基本手段。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测定值可以偏低;红细胞增多时(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测定值可偏高。故在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时,应了解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

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主要成分为A1c,故临床常以测定GHbA1c来代表糖化血红蛋白总量,GHbA1c常被简写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无需像血糖那样频繁检查,一般每2~3月检查一次即可。

 什么是果糖胺?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血液中的一些蛋白质也和血红蛋白一样能与血中葡萄糖结合,血糖越高,这种结合形式的血浆蛋白也越多,其中血浆白蛋白可作为与葡萄糖结合的代表,测定血中糖化白蛋白可反映血糖的升高情况,而果糖胺测定就是一种检查白蛋白糖化的间接方法。白蛋白在血中的寿命比血红蛋白短,一般为2~3周,故果糖胺测定反映近2~3周以来血糖控制的状况

它的临床意义和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相同,也可作为血糖控制是否满意的指标之一,但一般不用于诊断糖尿病。血中白蛋白的含量对果糖胺之测定有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可用于判断胰岛B细胞的功能状态,也可作为糖尿病分型时的参考指标,但不用于诊断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病人血胰岛素及C肽水平可以升高、正常或降低,结果极不一致,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测定血糖的方法有几种?它们各有何优缺点?所测的血糖数值是否有差别?

目前临床测定血糖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静脉抽血测定血糖。抽取静脉血1.5~2毫升(ml)放入血糖专用试管内摇匀后送验。全过程需2小时左右。此法优点为所测血糖数值较为可靠,受外界干扰因素少;缺点为费时间,不能立即报告血糖结果,在急症情况下就很不方便,而且要反复抽血,病人难以接受。此外,病人必须去医院检查,无法在家中自我监测血糖。

(2)微血管血(手指、耳垂、脚趾)快速血糖测定。此法用针刺手指、耳垂或足趾后,挤出极微量血,滴在特定的血糖试纸末端,然后将该纸末端插入袖珍血糖检测仪内,在1分钟时,该血糖仪即可自动显示出血糖数值。本法简便、迅速,无须抽血,病人可自己检测。袖珍血糖检测仪可随身携带,使用十分方便。此法在糖尿病急症需多次监测血糖时尤为实用,也为糖尿病病人自我监测血糖提供了条件。其缺点是血糖测定值易受外界因素如操作手法、气温等影响,故结果不够稳定。

(3)血糖试纸测血糖。将手指、足趾或耳垂用针刺破后,以血糖试纸末端与血接触使血吸附于其上,片刻后试纸变色,然后与标准颜色相比(每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一定的血糖数值),找出与其最相近的标准色,即可得出血糖数值。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无须特殊仪器设备,也十分经济,但测得的血糖值只是粗略估计,精确度远不如上述两种方法。

以上3种血糖检测方法以第1、2两种最为常用,这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糖数值基本一致,但有时用袖珍血糖检测仪所测血糖值(尤其是在冬季)偏低,此时应注意与静脉血糖值对照。

常用的尿糖检测方法有几种?

目前常用的尿糖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班氏试液法和尿糖试纸法:

(1)班氏试液法。为传统的测尿糖方法:用吸管吸班氏试液(为天蓝色)20滴于试管内,再滴入2滴受检者的尿,混合后加热煮沸,然后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颜色未变则为(-),绿色为(±),绿黄色为( )、黄色稍绿为(?)、桔黄色为(?)、砖红色或棕色为(?)。加号越多表示尿中含糖量越高,但不能完全反映血糖真实水平。

(2)尿糖试纸法。此法操作简便,但准确性不如班氏试液法,因为尿糖试纸随时间延长敏感性逐渐下降,测得的结果比实际尿糖要低。

想知道有没有糖尿病?做这个检查更快知道答案

“小健,你总说你学识渊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去医院做什么检查可以确诊是否得了糖尿病?这项检查要省时方便,还要收费不贵。”

“你以为这就能难住我小健健吗?哼,我当然知道。”

在医院里可以通过好几项检查来确诊,但其中最方便的是它,听我细细说来。

糖化血红蛋白确诊糖尿病最方便

传统的确诊过程是这样的,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的时候,加上下面任何一项超标即可确诊: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但是,现在有糖尿病典型症状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不等糖尿病那么严重,就已经能发现血糖稍微升高了,但是这个稍微升高想确诊有没有糖尿病,至少需要两次上面3种结果里出现异常,怎么组合都行,只要不是在同一天。

这就麻烦了,发现一次血糖异常,还要再找一天去测一次,才能把这颗揪着的心放下来。再说,国内研究显示,咱们中国人仅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而且,血糖受前一天的饮食影响也挺大的,属于一个不够稳定的指标。

有没有啥简单的方法,到底有没有糖尿病,能赶紧给个痛快话呢?

近年来,国外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刚才说血糖不是个稳定的指标,但HbA1c是相对稳定的,因为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的主要成分,而红细胞的寿命通常有2~3个月。糖化了的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被血里的糖纠缠上了,还分不开,俩人海誓山盟地要白头偕老了。查HbA1c占了百分之多少,就能看出来有多少比例的红细胞跟血糖喜结连理了,间接地反映出最近2~3个月我们的血糖水平

HbA1c能反映这么长时间的血糖水平,所以在测试之前,你吃没吃饭,对结果都没啥影响,医生开了化验单你就能查。既不用忍受空腹等待查血糖的饥肠辘辘,也不需要像查糖耐量一样,得先喝个糖水,2小时后再去窗口抽血。喝糖水确诊糖尿病的方法你可以看看这篇《为啥有时候还会要用喝糖水诊断糖尿病?》。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已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而我国的大规模研究结果,通常建议把诊断值定在6.3%。如果体检中,你的HbA1c在 4%~6%,就可以放心了,如果超过6.3%,且还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基本就可以确定是糖尿病无疑了。

过了40岁每年要测一次血糖

平时合理膳食、经常运动能帮我们预防糖尿病,不过即使是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也建议您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每2~3年查一次HbA1c。静脉空腹血糖您可以在体检的时候跟生化检查一起抽血。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已患有糖尿病的患者,HbA1c还是判断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标准,能反映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控制平稳,可以每半年测一次,血糖不稳定,就要每3个月测一次。

但是,HbA1c再好,也不能代替平日的自我血糖监测。因为它是个平均数,无法反映某一时刻的具体血糖水平,如低血糖。所以,血糖和HbA1c犹如点和面的关系,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2. 健康中国·体检大数据糖尿病地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美年大健康,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