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针糖尿病(打生长激素血糖升高的概率)
“卷”身高,生长激素要不要打?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开展专家义诊活动,为家长答疑解惑
半岛网10月24日讯 常言道“身高——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这句话传递出“遗传”是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但后天的努力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有了后天逆天增高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生长激素(rhGH)也因此广受关注。
生长激素适用的范围是哪些?安全性怎么样?不良反应有哪些……10月26日(周六)上午8:30—11:00,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开展“儿童生长发育义诊”活动,由资深内分泌专家朱娅梅教授坐诊,针对儿童身材矮小、生长发育迟缓、肥胖、性早熟等问题,为孩子及家长们提供生长发育的健康咨询。
您的孩子真的“矮”吗?
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属于长得矮那一类,总是为孩子的身高忧虑,但孩子是真的矮吗?一般来说,儿童身材矮小是指:身高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在第三个百分点以下或低于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SD)。
为什么孩子身材矮小,要找准原因。人的脑垂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从而促进软骨的形成和骨骼发育。当身体里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时,就会让孩子生长落后,身材矮小。生长激素最初研发出来就是治疗儿童矮小症的。
有数据研究显示:对于生长激素缺乏(GHD)的孩子来说,使用后一年可多长3-5公分左右。但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矮身材的孩子(ISS、SGA)来说,孩子增高的程度受其病因、敏感度、年龄、依从性等方面影响。
生长激素是用来治疗儿童矮小症的。但儿童矮小的原因很多,例如挑食、遗传、睡眠不好等等,排除这些原因,内分泌则是影响孩子长不高的最常见病理因素,涉及到脑垂体、甲状腺、营养、染色体异常等,特别需注意的是身高、体态、骨龄与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及染色体等,原因很复杂。
因此,孩子身材矮小不一定就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首先需要了解清楚根源在哪。
筛查评估方可使用,切记盲目跟风
目前,生长激素在临床上使用时间超过了30年,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它的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良性颅内压增高,一过性的血糖增高,暂时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这些副作用可在剂量调整或者停药后恢复正常且出现率比较低,并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也有科学家研究,可能会促进已有肿瘤或潜在肿瘤的生长。
非常重要的是,生长激素并不是对所有孩子都适用。它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如果不符合适应症,盲目使用可能会导致肢端肥大,激素分泌紊乱,青春期少年可能会患上巨人症。如有其他疾病导致的矮身材,应先治疗原发病,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目前,市面上注射生长激素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屡见不鲜,盲目跟风不但不会让孩子长高,还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仅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精力,负面影响也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所以,是否需要打,需要在治疗前严格筛查,经过一系列谨慎的评估和检查,治疗后严密监测等,需要专家在高水准的医疗保障下进行。
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26日上午开展义诊活动
鉴于家长们的种种焦虑,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将于10月26日开展“儿童生长发育义诊”活动,由资深内分泌专家朱娅梅教授坐诊,针对儿童身材矮小、生长发育迟缓、肥胖、性早熟等问题,为孩子及家长们提供生长发育的健康咨询。
义诊时间:10月26日(周六) 8:30-11:00
义诊地点: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门诊一楼
义诊内容:测骨龄,专家教授一对一咨询,评估生长发育现状;预测成年身高,提供干预和改善方案;
报名咨询电话:0532-58780307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760号
温馨提示:请携带儿童身份有效证件;以往检查过的矮身材儿童可携带之前的化验单;名额有限,先到先诊。
别把生长激素当成“增高神药”!医生提醒→
来源:【厦门日报】
最近,奥运会拳击冠军邹市明的儿子注射生长激素长高3cm之事备受关注,不少家长咨询医生:“我孩子身高不足,也可以注射生长激素吗?”实际上,注射生长激素有适应症,不能随意乱用。
春季是生长发育的“黄金季”,如何正确帮助儿童长高?今日听听两位儿科生长发育领域专家来说说“儿童身高”这件事。
案例
通过5年多的日常管理 身高追上均值线
6年前,刘女士带6岁的女儿到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当时孩子遗传靶身高是1.6米,但预测成年身高却低于1.55米,刘女士无法接受。因为女儿未达到矮小标准,不需要过多的检查,也不能药物干预,该院儿科主任医师连群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日常管理方案,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并要求孩子三至六个月随访,动态监测其生长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身高逐渐出现生长的追赶,经过5年多的努力,如今,女儿身高追上了均值线,最终达到1.61米,孩子和妈妈都非常开心。
抑制骨龄增长兼用生长激素 身高明显增长
多年前,陈女士带着个子偏矮的5岁女儿窈窈(化名)到市妇幼儿童保健科就诊,仔细检查后,陈晶主任建议通过医学干预,帮助孩子长高,但陈女士没有采纳。7年过去了,窈窈初潮,但身高仅有1.42米,陈女士无奈之下再度带孩子就诊。
一系列的检查后发现,孩子骨龄已经12岁半,这意味着,如果不医学干预,只能再长高6厘米,最终身高只能到1.48米,连1.5米都达不到。幸运的是,目前她的骨龄还有一定的生长发育空间。陈晶为孩子制定治疗方案,一面使用抑制针延缓骨龄增长,同时联合使用生长激素促进身高发育。经过近2年的治疗,窈窈身高有了明显的增长,其预测身高从原来的不足1.5米,到如今有望超过1.6米。
判断
孩子是否矮小 用遗传靶身高公式算一算
连群表示,很多孩子虽然略矮,但实际上未达到矮小标准,矮小的标准是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的负二标准差。
“孩子来就诊时,我们要进行评估,其中,遗传是最重要的因素。”连群说,男孩遗传靶身高的计算公式为 (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13) / 2(厘米),女孩遗传靶身高的计算公式为(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 13) / 2(厘米),医生会将孩子当下身高与遗传靶身高的标准线进行比对,一般偏离正负五厘米之间为正常。若是达到矮小标准,则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骨龄检测以及内分泌激素等检查,看看是否存在病理性矮小或相关综合症的可能性。若是确诊为矮小症,则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帮助孩子身高尽量向遗传靶身高靠近。
分析
生长激素安全性有保证 滥用也会带来健康风险
生长激素安全吗?会有副作用吗?陈晶告诉记者,她也常常被许多家长问到这些问题,“生长激素其实就是我们大脑垂体前叶的一个腺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非常重要的肽类激素,能够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只要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疾病,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不用谈激素色变。”
陈晶强调,青春期前,如果孩子的身高比较矮小,家长即可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导致矮小的原因。若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疾病,且骨骺尚未完全闭合,那么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生长激素是可行的。她提醒家长,孩子一旦开始性发育,也许就是可以“助力”长高的最后时机,别等孩子骨骺完全闭合后,再来寻求帮助,那时候医生也同样无能为力。
陈晶还提醒,一旦选择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就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和随访,根据医嘱每三个月复查,需要进行抽血检测、骨龄监测等,专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生长激素的剂量,才能让孩子获得好的疗效。
还有一类家长将生长激素视为“增高神药”,对孩子有身高焦虑,想通过生长激素“拔苗助长”实现人生逆袭。 “生长激素毕竟是一种药物,滥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而且也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够使用,比如活动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就是生长激素使用的禁忌症。”陈晶说。
支招
吃好 睡够 适当运动
三大关键要素助长高
对于正常偏矮的孩子,通过家长的日常管理,完全有可能帮助孩子实现身高的自然增长。连群说,吃好、睡够、适当运动是三大关键要素。
在饮食方面,家长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原则,为孩子提供科学、营养均衡的饮食,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睡眠方面,生长激素在夜间尤其是22时-24时会有一个脉冲式的分泌高峰,最好确保孩子在晚上10点前入睡,并且每天有9-10个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
运动同样对孩子的身高增长至关重要。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来说,跑步、球类、摸高等腿部的纵向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刺激骨骼生长。但需要注意避免让孩子进行负重运动,以免对骨骼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此时正值春季,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日晒时间长,适合户外活动,正是长高的“黄金季”。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充分享受阳光和新鲜的空气。阳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从而促进骨骼的健康发育。
(文/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 通讯员 刘灏 陈锋 漫画/小牛)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别把生长激素当成“增高神药”!医生提醒→
最近,奥运会拳击冠军邹市明的儿子注射生长激素长高3cm之事备受关注,不少家长咨询医生:“我孩子身高不足,也可以注射生长激素吗?”实际上,注射生长激素有适应症,不能随意乱用。
春季是生长发育的“黄金季”,如何正确帮助儿童长高?今日听听两位儿科生长发育领域专家来说说“儿童身高”这件事。
案例通过5年多的日常管理 身高追上均值线
6年前,刘女士带6岁的女儿到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当时孩子遗传靶身高是1.6米,但预测成年身高却低于1.55米,刘女士无法接受。因为女儿未达到矮小标准,不需要过多的检查,也不能药物干预,该院儿科主任医师连群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日常管理方案,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并要求孩子三至六个月随访,动态监测其生长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身高逐渐出现生长的追赶,经过5年多的努力,如今,女儿身高追上了均值线,最终达到1.61米,孩子和妈妈都非常开心。
抑制骨龄增长兼用生长激素 身高明显增长
多年前,陈女士带着个子偏矮的5岁女儿窈窈(化名)到市妇幼儿童保健科就诊,仔细检查后,陈晶主任建议通过医学干预,帮助孩子长高,但陈女士没有采纳。7年过去了,窈窈初潮,但身高仅有1.42米,陈女士无奈之下再度带孩子就诊。
一系列的检查后发现,孩子骨龄已经12岁半,这意味着,如果不医学干预,只能再长高6厘米,最终身高只能到1.48米,连1.5米都达不到。幸运的是,目前她的骨龄还有一定的生长发育空间。陈晶为孩子制定治疗方案,一面使用抑制针延缓骨龄增长,同时联合使用生长激素促进身高发育。经过近2年的治疗,窈窈身高有了明显的增长,其预测身高从原来的不足1.5米,到如今有望超过1.6米。
判断孩子是否矮小 用遗传靶身高公式算一算
连群表示,很多孩子虽然略矮,但实际上未达到矮小标准,矮小的标准是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的负二标准差。
“孩子来就诊时,我们要进行评估,其中,遗传是最重要的因素。”连群说,男孩遗传靶身高的计算公式为 (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13) / 2(厘米),女孩遗传靶身高的计算公式为(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 13) / 2(厘米),医生会将孩子当下身高与遗传靶身高的标准线进行比对,一般偏离正负五厘米之间为正常。若是达到矮小标准,则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骨龄检测以及内分泌激素等检查,看看是否存在病理性矮小或相关综合症的可能性。若是确诊为矮小症,则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帮助孩子身高尽量向遗传靶身高靠近。
分析生长激素安全性有保证 滥用也会带来健康风险
生长激素安全吗?会有副作用吗?陈晶告诉记者,她也常常被许多家长问到这些问题,“生长激素其实就是我们大脑垂体前叶的一个腺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非常重要的肽类激素,能够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只要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疾病,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不用谈激素色变。”
陈晶强调,青春期前,如果孩子的身高比较矮小,家长即可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导致矮小的原因。若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疾病,且骨骺尚未完全闭合,那么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生长激素是可行的。她提醒家长,孩子一旦开始性发育,也许就是可以“助力”长高的最后时机,别等孩子骨骺完全闭合后,再来寻求帮助,那时候医生也同样无能为力。
陈晶还提醒,一旦选择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就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和随访,根据医嘱每三个月复查,需要进行抽血检测、骨龄监测等,专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生长激素的剂量,才能让孩子获得好的疗效。
还有一类家长将生长激素视为“增高神药”,对孩子有身高焦虑,想通过生长激素“拔苗助长”实现人生逆袭。 “生长激素毕竟是一种药物,滥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而且也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够使用,比如活动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就是生长激素使用的禁忌症。”陈晶说。
支招吃好 睡够 适当运动
三大关键要素助长高
对于正常偏矮的孩子,通过家长的日常管理,完全有可能帮助孩子实现身高的自然增长。连群说,吃好、睡够、适当运动是三大关键要素。
在饮食方面,家长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原则,为孩子提供科学、营养均衡的饮食,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睡眠方面,生长激素在夜间尤其是22时-24时会有一个脉冲式的分泌高峰,最好确保孩子在晚上10点前入睡,并且每天有9-10个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
运动同样对孩子的身高增长至关重要。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来说,跑步、球类、摸高等腿部的纵向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刺激骨骼生长。但需要注意避免让孩子进行负重运动,以免对骨骼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此时正值春季,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日晒时间长,适合户外活动,正是长高的“黄金季”。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充分享受阳光和新鲜的空气。阳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从而促进骨骼的健康发育。
(文/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 通讯员 刘灏 陈锋 漫画/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