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辰期糖尿病糖(妊娠糖尿病可怕不)
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糖妈妈”该怎么办?
当妊娠期遇上糖尿病
“准妈妈”变成“糖妈妈”
怎么办?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妊娠期代谢病门诊
科学评估 专业指导
孕期呵护 为爱护航
34岁的小娜再次“怀孕”了,只不过与正常孕妈妈相比,小娜喜忧参半——2年前小娜第一次怀孕,因为当时的她是位“糖妈妈”,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这个“孕妈妈的甜蜜负担”,就在孕早期发生了自然流产。这次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小娜在备孕期就来到市人民医院方北院区内分泌二科的妊娠期代谢病门诊咨询。
内分泌二科副主任牛姝首先对小娜进行了并发症评估,评估其是否适宜妊娠,针对生活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和指导,制定了个体化控糖及医学营养指导方案,并确定了孕前血糖控制目标。就这样,在牛姝副主任的指导下,小丽平稳度过孕前、孕期和分娩期。
· 什么是“糖妈妈”?
“糖妈妈”是指患有妊娠期高血糖的孕妇,妊娠期高血糖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糖妈妈”分为两种,第一种在怀孕前就已经患有糖尿病。这种糖妈妈一般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因此在怀孕期间会更注意监测自己的血糖,积极配合治疗。另一种“糖妈妈”在怀孕前并没有糖尿病,只是在糖筛检查时才首次发现自己糖耐量异常,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近年来,糖妈妈发病人数逐年升高,尤其是35周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 妊娠期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对胎儿的影响:由于孕妈血糖过高,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环境中,促进了蛋白和脂肪的合成,容易过度发育为超过8斤的“巨大儿”。胎儿的身体各器官,长期泡在高浓度的“蜜罐”里面,发育异常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胎儿的畸形率是正常妊娠的数倍。此外,由于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促进其自身大量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会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在出生后,可能会因低血糖而危及生命。
对糖妈妈自身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巨大儿”容易引起难产、产道损伤。如果在孕早期就是高血糖,会引起胎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流产和早产的几率也会增高。
· 如何避免成为“糖妈妈”?
①优化血糖控制
备孕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可降低先天畸形风险;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10%,暂不建议妊娠。
②多学科评估孕前糖尿病的妇女是否适宜妊娠
评估内容包括:妊娠前血糖水平,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有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③注意孕前降糖药和其他药物的使用,停用致畸药物
因胰岛素不通过胎盘吸收 ,只作用于母体,因此在备孕期和孕期,是较适宜的治疗高血糖的药物。对于孕前使用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促排卵时,一旦确认怀孕时就应该停止使用。对于同时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建议血压控制在120-100/80-105mmHg,并避免使用潜在致畸可能的药物。
④对备孕糖尿病女性进行体重管理,制定合理营养计划
医学营养治疗应保证孕妇和胎儿营养,避免酮症发生;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及地中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脂肪摄入,选用优质蛋白,推荐口服多种维生素,每日补充叶酸至少400ug,适当运动等。
延伸阅读
妊娠期代谢病专业团队保驾护航
为了帮助孕妈妈们顺利度过妊娠期,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在赵志刚主任的带领下,于2020年成立了妊娠期代谢病专业团队,针对很多“准妈妈”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亢、甲减、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等内分泌代谢方面的问题,提供细致的内分泌代谢病诊疗服务。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妊娠期代谢病管理,团队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与产科、营养科进行学术交流。2022年9月中旬,举办了“妊娠期糖尿病诊治新进展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专家组专家——杨慧霞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河北省营养质控中心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李增宁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授课,专业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如何为“糖妈妈”保驾护航,开展多学科MDT模式诊疗,拓展治疗新思路。
健康科普|了解孕期血糖,实现孕期健康
【来源:大河网】
每一位准妈妈都希望自己和宝宝能够健康平安。然而,妊娠期糖尿病(GDM)作为一种常见的孕期并发症,正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孕期血糖,实现孕期母子健康。
孕早期妊娠期血糖的监测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已经存在的1型或2型糖尿病。
如果孕妈妈在早孕期的空腹血糖(FPG)在5.1~5.6 mmol/L范围内,这并不足以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但为了确保安全,建议孕妈妈在妊娠24~28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如果FPG≥5.1 mmol/L,则可以诊断为GDM;如果FPG
高危人群的管理
早孕期及中孕早期的FPG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因此,早孕期FPG≥5.1 mmol/L并不作为GDM的诊断标准,但这类孕妇属于GDM高危人群,因此要尽早开始孕期血糖、体重管理,特别是对于孕前体重指数≥24 kg/m²的超重或肥胖孕妇,如果在妊娠19周及以后FPG≥5.1 mmol/L,那么在妊娠24周后进行OGTT检查诊断为GDM的概率高达80%。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推荐在妊娠24~28周进行75 克 OGTT检查。检查时,空腹、口服葡萄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阈值分别为5.1、10.0、8.5 mmol/L。任何一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GDM。
医生建议:孕妈妈最好在24周进行,检查结果正常,就可以放心,正常饮食即可;如果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就可以及时进行糖尿病的管理;如果28周才检查,就会错过一个月的管理时机。
OGTT检查方法
在进行OGTT检查前禁食8~10小时;检查前连续3天保持正常饮食,即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g。检查期间静坐、禁烟。检查时,在5分钟内口服含75g葡萄糖的液体300ml,然后分别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静脉血,放入含有氟化钠的试管中,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
在进行OGTT检查时,应在清晨9时前抽取空腹血以免时间较晚影响检验结果。同时,OGTT检查前一晚应避免空腹时间过长,以防止清晨反应性高血糖,从而影响诊断。
做自己和宝宝健康第一责任人
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需要准妈妈们的重视和积极配合。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必要的医学干预,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在孕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实现孕期健康。(孙筱萍)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最新研究:全氟化合物暴露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子代的早期生长发育不利
中新网上海3月20日电 (孙国根 陈静)全氟化合物是一类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因其出色的防水、防油、防污和耐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记者20日获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迎亚副研究员和张蕴晖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全氟化合物暴露对孕妇常见疾病——妊娠糖尿病的子代出生结局和儿童早期生长有负面作用,与此同时,妊娠糖尿病可加剧全氟化合物对儿童生长的不利影响。该研究提示,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应特别关注此类化学物质的暴露问题。他们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环境化学快报》(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上。
防水防污的户外用品、一些食品包装材料里都含有全氟化合物。全氟化合物因其分子结构极其稳定,在环境中具有极高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难以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可在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长期积累。
张蕴晖介绍,妊娠糖尿病是妊娠前正常、妊娠期新发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不仅对孕妇的健康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还对出生结局和儿童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尽管已有研究指出,全氟化合物与妊娠糖尿病及早产、巨大儿等不良出生结局相关,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在妊娠期接触该类化学物是否会持续影响子代生长发育进程,目前尚无研究证据。
课题组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开展妊娠期孕妇宫内高糖状态下,因膳食等途径接触全氟化学物后,对子代生长发育存在何种潜在影响的研究。研究人员检测了同样数量妊娠糖尿病母婴和健康母婴脐带血血清中11种传统和新型全氟化学物浓度。结果发现,大部分脐血样本中均检有全氟化学物,其中,用于生产防水织物涂层等的全氟辛酸浓度最高;其次为用于消防泡沫、电镀及半导体行业的全氟辛烷磺酸;此外,新型化合物“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在脐血样本中的检出浓度也不低。
专家们深入研究发现,在孕期高血糖背景下,全氟化合物暴露会引发孕妇提前分娩,增加新生儿出现低出生体重及小于胎龄儿等不良出生结局的风险。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早期发育进一步随访,并结合《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分析发现,出生前的全氟化合物接触与儿童早期生长速度减缓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意味着全氟化合物能显著影响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体重增长速度。
张蕴晖认为,在未来的新污染物治理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有潜在生殖发育毒性的化学品安全性评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