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护士周记(糖尿病护士专科护士总结)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警戒线:一份值得收藏的周记
作为糖尿病患者家属,我最近两周持续关注着母亲的饮食管理。从营养科医生的细致指导到每日餐盘的搭配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糖尿病饮食绝非简单的“不吃甜食”,而是一场与隐形糖分的持久战。以下是结合专业建议与实际观察整理出的七类高危食物清单,每一口都可能成为血糖波动的导火索。
一、精制碳水:披着主食外衣的“甜蜜炸弹”
上周三晚餐后,母亲因贪嘴多吃了半碗白米饭,餐后血糖直冲12.8mmol/L。医生指着血糖曲线解释:“精白米面的升糖指数堪比方糖。”这类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被剥离了膳食纤维,如同高速列车般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实验数据显示,同等重量下白米饭的GI值(83)比糙米饭(55)高出50%。现在我们的主食柜里,全麦面包替换了法棍,燕麦米与荞麦面成为新宠,就连包饺子都开始用黑全麦粉。
二、甜蜜陷阱:那些披着健康外衣的水果刺客
端午节收到的荔枝礼盒成了危险品。看似清新的荔枝含糖量高达17%,6颗就相当于注射15g葡萄糖。营养师提供的《水果红黑榜》显示:每100g果肉中,鲜枣(30g糖)、榴莲(27g糖)、香蕉(22g糖)堪比“糖衣炮弹”。而蓝莓、草莓、柚子等低GI水果开始占据果盘C位。特别记录到:母亲午后食用200g苹果(GI36)后,血糖仅波动1.2mmol/L,验证了选择的重要性。
三、油脂狂欢:看不见的代谢地雷
上周家庭聚餐时,父亲偷偷给母亲夹的炸藕盒引发后续危机。高温油炸不仅产生反式脂肪酸,更会引发“胰岛素抵抗效应”。实验室检测显示,油炸食品中的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浓度超清蒸食品20倍,这正是加速血管病变的隐形杀手。如今厨房里的空气炸锅已退役,取而代之的是蒸锅与烤箱,连最爱的红烧肉都改良成少油版“东坡肉”。
四、加工肉品:钠与添加剂的交响曲
整理冰箱时惊觉,腊肠、培根等腌制品竟含有3-5%的隐藏糖分。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与过量钠盐形成双重暴击:每增加50g加工红肉摄入,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上升12%。现在我们的蛋白质来源转向清蒸鱼虾、卤水豆腐,连调味都开始用柠檬汁替代酱料。
五、饮品迷局:液态糖分的温柔刀
清理储物柜时发现的“无糖”奶茶包成分表令人心惊:麦芽糊精位列前三。含糖饮料的升糖速度是固体食物的1.5倍,而酒精则会干扰肝脏糖代谢。实测发现,母亲饮用250ml零卡汽水后血糖仍上升2.1mmol/L,代糖引发的胰岛素分泌机制值得警惕。现在家中常备的是淡茶水和自制蔬果昔(芹菜 番茄 奇亚籽)。
六、隐形糖衣:那些被低估的调味刺客
某日午餐后异常血糖波动追根溯源,竟源自两勺照烧酱。检测显示:常见沙拉酱含糖量达12-18g/100g,蚝油、番茄酱更是隐形糖库。改用新鲜香草、蒜末、黑胡椒调味的清蒸鲈鱼,配合亚麻籽油拌沙拉,既保证风味又守住血糖防线。
七、代餐陷阱
:健康标签下的文字游戏
在超市选购的“无蔗糖”饼干,成分表里的麦芽糖浆赫然在目。某些代餐粉虽标榜低糖,但碳水含量仍超50%。营养师传授的选购秘诀:重点关注“每100g含糖量≤5g”且“膳食纤维≥6g”的认证标识。
饮食管理启示录:
1. 建立“成分表审查”制度,警惕白砂糖的各种马甲(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
2. 实践“321”餐盘法则:3份非淀粉蔬菜 2份优质蛋白 1份粗粮
3. 掌握“血糖缓释”烹饪术:醋溜代替糖醋、冷藏后复热的抗性淀粉利用
4. 建立个性化饮食日志,记录每种食物对个体的特异性影响
这场饮食革命没有休止符,但看着母亲近期的血糖曲线渐趋平稳,我深知每一口谨慎的选择都在延长生命的甜蜜。糖尿病饮食不是苦行僧式的惩罚,而是开启全新生活方式的钥匙——毕竟,真正智慧的选择,从不是剥夺,而是更精准的给予。
战“疫”镜头|一位驰援金银潭医院ICU年轻医生的周记
1月25日大年初一,湖北省中医院ICU医生程小彬驰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程小彬在专家团队的带领下以"永不言弃"的精神救治危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每天与死神拉锯。他通过随笔记录了自己在金银潭医院的工作日常,有来自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也有他每天面对遗憾和重生的悲与喜。
金银潭工作周记(一)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除夕当天安顿好家人、备好武汉留守的物资后,我就接到李刚主任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支援金银潭医院。"当然",我坚定地回答。在院领导及科室主任有条不紊的安排下,我简单收拾了行李,就和心内科的同事踏着茫茫夜色,随着医院的专车前往金银潭医院。
夜色下的金银潭医院显得安静而肃穆。金银潭医院医务科胡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帮我们安排了酒店,并嘱咐我们今天先好好休息,明天再正式报道。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背负着使命的我们经过培训后,我被选拨去了患者病情最危急的ICU。在这里大咖云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桑岭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霞教授、同济医学院ICU房明浩教授等等。大家齐聚在这里,只有一个目标:为这里每一位急诊危重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方案,尽最大可能使他们转危为安。
记得当时有人说过一句话:在这里,你所看到的、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以前不曾看到、不曾经历过的,也希望是你后半生里不会再看见、再经历的。寥寥数语,已经让我们认识到这里严峻复杂的情况。
进病房的第一天是夜班。窗外是漆黑的夜,病房楼上却是无数彻夜长明的灯。穿上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面屏和靴套,检查无误后,进入门内见到的是一个个忙碌的护士、闪烁的监护仪器灯、安静躺着的病人。在这里,疾病打击的是病人,却也十分考验医护:戴着三层手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护目镜勒得头晕还会起水雾,我们必须在保证无菌原则的情况下尽快完成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密闭的N95口罩让我们必须以大喊的方式才能与同伴交流。我们借着微弱的灯光快速分辨每个输液泵的名称和剂量,在缺氧条件下让大脑高速运转制定下一步干预措施。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患者无法再看见明天的太阳。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唯一坚守在他们身边的是我们。所以,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不言弃、不服输、不认命。
有时下班后我也会彷徨,也会无助,我憎恨这可恶的病毒,心疼那些被病毒夺去的生命,是湖北省中医院领导的嘱托、带组桑教授永不言弃的精神一直支持我,因为还有那么多患者需要我们去救治。
人生漫长,转身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而我们在2020年春天见到了弥漫痛苦、更充满希望的武汉。
金银潭工作周记(二)李克强总理于1月底赶赴金银潭医院部署工作,总理的到来,不光解决了我们物资、中心供氧的问题,更振奋了我们继续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也于2月10日下午视频连线金银潭医院ICU,向我们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他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我们纷纷表示,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统一思想和行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疫情防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实行分级分类诊断救治,对重症、危重症病例要集中救治、全力救治。"我们坚定誓言:在武汉保卫战中充分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有一位50多岁的患者,既往糖尿病,带着气管插管转入金银潭医院ICU,CT显示两肺已全白,血象极高、淋巴细胞极低,使用大剂量的升压药才能维持血压。这个患者命悬一线。桑岭教授以他精湛的医疗技巧,深厚的医学功底,不断地针对性地调整患者的抗生素、俯卧位翻身、手把手的吸痰、精细的调整呼吸机参数。治疗期间,患者的病情一度控制住,又一度加重,桑教授丝毫不敢松懈地带领我们同死神进行拉锯战。经过10多天生死时速的救治和精细入微的护理,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各项生命指标也趋于稳定,最后转入普通病房。
遗憾和重生屡屡上演,不变的是医者护佑生命时的全力以赴。 "插管患者大部分九死一生,尤其像患者这样的危重确诊病例能够拔管本身就是个'奇迹',但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会倾尽100%的努力!"谈起又一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奇迹,桑教授眼神笃定地说道,这些话,我将终生铭记!
湖北之声记者刘雅婷、通讯员胡梦、万凌翔
“记者书记”驻村周记 | 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
编者按
千情关心系农事,万步丈量是乡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成为新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何进展?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观新闻开设“我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记者书记’驻村周记”专栏,跟随一线记者兼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在春天的碧蓝河道边、在夏日的红火农家乐里、在秋收的金黄田野间、在冬雪的银膜大棚里……讲述乡村故事、描述振兴图景。
驻村第一书记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舒心侨
在美文中写新闻,新闻中写人文
现任普兰店区四平街道天城村驻村第一书记
晨光犁地、大棚种植、送药片……
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
“我希望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职业培训,为家庭和村子作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成立妇女文化团队,带领村里的女性学习民间艺术和手工艺技能。”
“我希望建立妇女创业基金,为女性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女性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来。”
……
3月8日
我和村“两委”组织了一场
主题为“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座谈会
邀请了全村21名大嫂队长参加
上午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天城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这些大嫂队长们身着花花绿绿的棉袄,头上戴着各式各样的发饰,一派朴素而温馨的气息。队长们积极交流,分享了她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亲身经历。清晨帮着村民犁地、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出力、包下大棚种植农作物、为生病的村民送药片……
她们以自己的行动
诠释了“她力量”的真正含义
在村庄建设、农业生产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座谈会变成了一场充满生机和乡野气息的集体智慧碰撞。大嫂队长们为女性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献计献策。
▌她们认为——
▼ 应该加强对女性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
▼ 鼓励女性参与到村庄建设和农业生产中来,充分发挥她们的专业特长和能力……
为了帮扶更多农村女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动力和希望,我和村“两委”制定了以“帮助农村困难女性”为主题的专项行动——“农村女性关爱行动”。
即日起,我们将进行走访慰问,深入21个屯,走进数百名生活困难的女性村民家中,详细了解她们的生活状况、困难和需求,帮扶她们的生活,改善她们的困境,并送去米、面、油、牛奶等生活必需品。
走进天西屯慰问辛波的那个上午
令我印象格外深刻
△去辛波家慰问。左一为村妇女主任顾玉华,右一为村会计孙玲玲
我们走进辛波家后院时,看到一个精神萎靡不振的女人佝偻着身子躺在炕上,无法动弹。另一个满头银发的婆婆坐在炕边,看到我们走进来后,她忽然开始流眼泪,口中小声喃喃说着什么。我没有听清。
原来,躺在炕上的是辛波,今年52岁,患有糖尿病、脑血栓,常年卧床不起;满头银发的是她83岁的婆婆。辛波的儿子外出打零工,收入微薄。辛波的丈夫是聋人,照顾她不方便,只能每天将她推到后院,由自己的母亲照顾。
△中间为辛波
辛波的情况令我们心里十分难受。几年前,当村妇女主任顾玉华知道这个情况后,决定要尽力帮助这个家庭。她第一时间帮辛波办理低保,为了保证申请成功,她多次跑到辛波家里,帮助辛波填写申请表格,准备相关材料,还多次去街道办事处提交材料,与工作人员沟通和交流。这一切不是一两天的工作,顾玉华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思,从未退缩。
她了解到,辛波的家庭有很多顾虑,需要更多的帮助。最终,她为辛波申请到每个月660元的低保金,缓解了辛波家的生活难题。
▌顾玉华说:
我想竭尽所能帮生活困难的人缓解经济压力,让她们感受到村里的关爱和温暖。
在走出辛波家的时候,她83岁的婆婆起身,要送我们出门。我赶紧按住婆婆,说请她保重,我们会一直关注你们,将为辛波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和关怀,力争让她们一家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婆婆仍然在喃喃自语,拉着我的手不放,我终于听清了她的话:“党的政策真好啊。”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舒心侨
编辑:幽幽
手绘:谭芝琳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