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频繁透析(糖尿病并发症是什么情况)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患糖尿病8年一周透析3次,远离糖尿病肾病的3个方法,过高质量的生活

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陈叔,目前每周固定3天来医院透析,其实他患2型糖尿病时间并不算长,8年就发展成了慢性肾衰竭,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尿毒症。

在医院,经常能见到前来做透析的患者,其中一半以上是糖尿病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几率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

病程超过25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达到50%左右。但是,糖尿病肾病能够预防,如果不想过上低质量的生活,从现在开始,保护好自己的肾脏。

1.识症状早发现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肾脏出了问题。

1.小便泡沫增多或夜尿增加。小便后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不散。或夜间小便次数在3-4次以上甚至更多。

2.浮肿。首先是眼皮浮肿,其次是双下肢浮肿,最后发展到全身浮肿。

上述症状提示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可能是因肾功能受损引起。

2.定期筛查非常必要

糖尿病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即使在肾功能正常且没有临床表现时,至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3.源头把控好血糖血压

慢性病要以预防为主,即使目前病程短,没有肾脏病变的症状,同样也要注意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改善生活方式,尽量戒烟,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让我们一起努力,将糖尿病肾病拒之门外。

因糖尿病并发症透析的患者应该是透析室里最难的了~

我所在的县城透析室里因糖尿病并发症尿毒症透析的人可是真不少,因此我所在的这个医院里,三楼是肾病透析科四楼就是糖尿病科,有时候一个病号要两个科室共同管理和辅助治疗~

每次见到他们测血糖需要扎手指的时候想想都疼,而且每天还要测好几遍,有的还需要在肚子上打胰岛素,有的还眼睛看不见了,有的脚都烂了,前期还好越到后期越难~

今天去透析的时候邻床的大伯他昨天晚上打的胰岛素打多了,他今天透析的时候还说差点挂了,见到他的时候就躺在床上一直哼哼吸着氧气,等了一会儿他老伴过来了说就这你昨天晚上还让我给你打十个里呀!还好没听你里给你打了八个还成这个样子了~大伯不吭声了...

大伯过程中又不吭声了,吓的护士量血压,给他滴糖,然后又开始哼哼了~真是吓人呀!看来这个糖尿病还真是个麻烦的毛病!每天都得注意观察一不小心就不行,主要还是前期要注意好,都不容易啊~人生在世没有简单的,不管你现在在面对着什么,要心怀希望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肾脏透析患者里,糖尿病“贡献大”?并发症拐点希望何在|世界肾脏日

今天(3月10日)是世界肾脏日,慢性肾脏病因其发病的高隐匿性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在防治肾病同时,一类人群引发医生们的关注,他们就是糖尿病患者。中国有超过1.3亿的糖尿病患者,疾病进展可能引发多器官受到损害,糖尿病肾病是其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糖尿病肾脏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作为糖尿病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伴随着低知晓率和高发病率,亟待关注和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说。

一高一低,不容乐观

“已有一些数据提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亟需引发重视。以北京大学医学院肾脏内科张路霞教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为例,研究团队对2010-2015年间在三甲医院住院的3530万患者的数据分析发现,2011年开始,糖尿病相关肾病(DKD)已成为慢性肾脏病(CKD)的首要病因。同时,研究显示,约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疾病。”李小英教授称,糖尿病病人现在占透析病人的比重增长是最快的,或者说,如果现在把肾脏疾病人群中需透析的病人做一分类,糖尿病排第一位。

李小英领衔中山医院内分泌团队在苏州相城区做过一个大约6500位65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调研,结果发现:大约40%有糖尿病肾病。

“可以看到,整个人群比例还是很大的,所谓糖尿病肾病是已经出现了蛋白尿了。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终末期只能进行肾透析,无论从医疗费用支出,还是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生存寿命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李小英教授说。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人群中,90%为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为10%-40%。然而,据估计,糖尿病肾病在我国的知晓率不足20%,治疗率不到50%。这一高一低给疾病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目前,我国已有1.3亿慢性肾病患者,随着糖尿病人群不断扩大,将使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此外,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明显升高,在死亡率增加的同时,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严峻挑战。

规范治疗,转机在望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肥胖等,血糖是其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影响肾病的进展。所以,一个糖尿病患者应该把所有这些健康指标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不良事件和死亡风险。李小英教授也谈到,如今,新一类降糖药物的使用,包括最新的降糖类药物SGLT2抑制剂等,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的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

“糖尿病的治疗经历了几个阶段,过去,我们都以血糖控制好坏作为药物治疗调整的基础。直到2015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告诉我们,有一类新的降糖药物给病人使用后,看到了对肾脏和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我们几十年来苦苦追求的糖尿病药物改善心肾结局,没想到实现了。”李小英教授欣喜地说,这个研究问世后,从2019年开始的相关治疗指南就完全不一样了,不是把控制血糖作为第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

李小英教授称,相信在指南的驱动下,在医学人士的推动下,会有更多病人接受新一类药物的规范治疗,包括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现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并发症还是在增加,这类药物应该使用的病人绝大部分还没有使用到位,相信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规范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会出现下行的拐点。”

提升早筛,推进关口前移

糖尿病肾病若能早发现、早治疗,病情可得到良好控制,甚至可以逆转。尿微量白蛋白(ALB)的出现,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若进一步发展,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最终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因此,糖尿病患者保护好肾脏,对于预防和延缓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十分重要。若不在确诊糖尿病时做到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将极有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和会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版)》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应进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检测和肾小球滤过率评估以早期发现DKD,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

更“早”的干预在于生活方式。

李小英教授称,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依旧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是不是糖尿病人就一点甜的不能吃?水果是甜的,是可以吃的。也就说,如果是加工食品,添加了很多甜味添加剂,医生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吃;而如果是食物本身自带的,比如水果自带的果糖,主食包含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广义上的糖,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的,只是要注意适量。

对血糖的影响还来自运动,一个常年不运动的人,血糖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医生会推崇“管住嘴、迈开腿”,这对血糖的控制很重要,这些因素会进而贡献在肾病防治中。

他还强调一点,盐的摄入一定要控制。中国膳食指南提倡每天摄入不要超过6克盐,但人们的普遍状态是10克左右,基本都远超中国营养膳食推荐的标准。此外,对较晚期的肾脏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蛋白饮食,蛋白会加重肾脏负担。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图: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