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引起高血压吗(糖尿病引起高烧不退是病危的症状吗)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除了吃药,这四个方法也能降血压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血压?血压的控制目标是多少?高血压对身体有什么伤害?高血压必须吃药吗?除了吃药,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降血压呢?

如果你还不了解这些问题,那我建议你一定要看完本文。

一、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血压?

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合并高血压,如果高血糖和高血压同时存在,那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又会增加一倍,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血压,每次到医院就诊时都应量血压。

二、血压的控制目标是多少?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最好能控制在110/70mmHg左右。当糖尿病患者血压大于120/80mmHg时就应该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高血压了;血压大于140/90mmHg时应考虑降压药物治疗;血压大于160/100mmHg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三、高血压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高血压和高血糖一样,对人体最主要的伤害就是引起动脉硬化。很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如果有高血压的参与,这些并发症的发展速度会更快。

四、高血压必须吃药吗?除了吃药,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降血压呢?

和高血糖一样,如果通过生活方式改善能令血压下降至正常,也可以不服药。以下几个方法都有降压作用。

(1)减重

减轻体重不仅能降血糖,还能降血压,甚至还能调节血脂、降低尿酸。减重可谓是除降压药外最有效的降压武器了,而且还不用花钱。现在国家正在进行“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大家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减轻一下体重。

(2)饮食管理

钠盐可以升高血压,钾盐可以降低血压,这是大家的共识。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低盐高钾饮食。低盐饮食自然就是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并减少高钠食物的摄入,如腊肉、咸菜、腐乳等。含钾元素高的食物包括蔬菜和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大量吃蔬菜,吃水果的话,要兼顾血糖,尽量选择低糖水果。

(3)运动

运动降压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又不用花钱。运动可以降低血压的机制包括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多方面,这里就不给大家科普了,大家只要知道运动降压效果“杆杆滴”就行了。

坚持运动还能让心情愉悦,这也是血压得以下降的原因之一。

(4)选对降糖药

一些降糖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都有轻度的降压作用,糖尿病患者若合并轻度高血压,使用这些降糖药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总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很常见,糖友们一定要血糖、血压共管才行。至于降压方法,大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降压药物来共同实施。

糖尿病肾病为什么会引发高血压?

来源:【闪电新闻】

闪电新闻记者 董迪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尿病5个征兆一出现,说明可能进入“危险期”,需谨慎!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往往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发展。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全身代谢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某些特定征兆时,往往预示着糖尿病可能已进入危险期,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下将详细解析糖尿病进入危险期的五个关键征兆,帮助患者及早识别风险信号。

持续性高血糖是糖尿病危险期最明显的警示信号。当空腹血糖持续超过11.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频繁超过16.7mmol/L时,意味着血糖控制已出现严重问题。

这种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会加速血管损伤,对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组织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与一般血糖轻度波动不同,危险期的高血糖往往难以通过常规药物或饮食调整而迅速下降,即使增加降糖药剂量也效果有限。

糖尿病危险期还会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口渴与多尿。正常人每日尿量约在1500-2000ml,而处于危险期的糖尿病患者尿量可能猛增至3000-5000ml。

过度口渴表现为即使大量饮水也无法缓解的持续性干渴感,有些患者甚至会在夜间因极度口渴而反复醒来。

这一症状源于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效应,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促使肾脏排出更多水分,从而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视力突然模糊或波动是糖尿病危险期的又一重要信号。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恶化时会发现视力莫名下降,物体轮廓变得不清晰,有时还伴随眼前黑点飘动。

这些变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高血糖环境下,视网膜微血管受损,出现微动脉瘤、出血或渗出,进而影响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视网膜病变通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视力变化,往往意味着病变已进展至中重度阶段。此时若不积极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甚至失明。

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也是糖尿病进入危险期的典型表现。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普遍下降,皮肤抵抗力减弱,容易成为细菌和真菌的滋生地。

危险期患者常见皮肤反复感染,尤其在腋窝、腹股沟等温暖潮湿部位。最常见的是念珠菌感染,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糜烂等。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皮肤问题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愈合缓慢,且易扩散发展为深部感染。皮肤感染反复出现且难以控制,往往提示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严重下降,应引起高度警惕。

糖尿病危险期的第五个关键征兆是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当患者在短期内无明显饮食变化却出现明显消瘦(如1-3个月内体重下降5%以上),需考虑糖尿病失控的可能。

这种体重下降与胰岛素不足导致的能量代谢异常有关。胰岛素缺乏时,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动员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以提供能量,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消耗加速。与减肥不同,糖尿病引起的体重下降往往伴随疲劳、乏力等全身症状,患者即使增加食量也难以恢复体重。

除上述五大征兆外,足部感觉异常也是糖尿病危险期不可忽视的信号。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特别是下肢神经。

患者可能感觉双脚麻木、刺痛,或出现"蚁走感",严重时甚至对疼痛和温度不敏感。这种感觉异常极易导致足部创伤被忽视,进而发展为难以愈合的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足部溃疡,其中约6-43%的病例最终可能需要截肢。

血压控制不良也常见于糖尿病危险期。高血糖与高血压相互影响,共同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当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且难以控制时,预示着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显著提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比单纯糖尿病患者高72%,脑卒中风险高57%。

对于已出现上述征兆的糖尿病患者,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危险期呢?

立即就医进行综合评估是首要步骤。医生会通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眼底检查等多项指标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状况,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通过静脉补液、胰岛素泵等方式快速纠正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危险期患者往往需要联合用药或转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不再足以控制血糖,此时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并发症风险。胰岛素治疗初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了解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方法。

严格的血糖监测是渡过危险期的关键。建议患者每日监测血糖4-7次,包括空腹、三餐前后及睡前,全面了解血糖变化规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不稳定者,可考虑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获取更全面的血糖数据。

饮食调整不能走入误区。糖尿病危险期患者并非简单地"少吃甜食",而是需要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

方案应考虑患者的体重、活动量、药物使用情况等因素,精确计算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比例,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有效控制血糖波动。

糖尿病危险期并非不可逆转。通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血糖的相对稳定。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4.4-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达到这些目标后,并发症风险将显著降低。

总之,及时识别糖尿病危险期征兆,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糖尿病治疗不仅关乎血糖控制,更是一场关于生活品质和寿命的持久战。

若您或家人出现本文提及的任何征兆,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只有正视疾病,科学管理,才能让糖尿病患者拥有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预期。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诊疗指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与防治策略》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糖尿病足临床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