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红斑狼疮和糖尿病(红斑狼疮和糖尿病并存严重吗)

SLE互助圈 0
文章目录:

红斑狼疮伴糖尿病患者,如何吃才能吃得放心?

众所周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红斑狼疮的关键药物,但其能升高血糖,导致患者血糖紊乱。研究表明,狼疮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高达40%左右。

图片来源:摄图网

红斑狼疮伴糖尿病患者,就疾病本身来说,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要长期接受治疗,非常考验患者,所以饮食就显得十分重要,那怎样吃才能吃得放心呢,要吃哪些东西呢?今天互助君来给大家盘一盘,狼疮伴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红黑榜。

食物红黑榜

禁忌

辛辣食物

从中医学的角度说,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表现属于“阴虚内热”,所以要少吃辛辣,热性食物,如:大蒜,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羊肉、狗肉等肉类食物。

生冷海鲜

患者体质敏感,切忌生冷海鲜这些敏感食物,海鲜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物”,患者本身容易过敏,食用会增高患者皮肤敏感性。但并不是说狼疮患者一点海鲜也不能吃,建议无过敏的蝶友适量使用,同时食用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煮熟了。

光敏食物

减少食用增强光敏感食物,比如香菜、芹菜、无花果、韭菜、红豆、茴香、荞麦、柠檬等,如果大量进食后暴晒,尤其是夏天,这些食物经过消化后,会随之进入皮肤,经过暴晒,与日光发生反应,那么裸露的皮肤,很可能出现瘙痒。

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这类食物会加重患者糖尿病,加之红斑狼疮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所以切忌大鱼大肉,如动物内脏,猪五花等,减少胃肠负担,应尽量控制在50g以内,切忌每天食用。

禁烟酒

烟酒容易诱发并发症,最好是整个治疗期间都要戒除。

补品

非必要不使用补品, 日常生活中,营养通过自然饮食,可以得到补充,红斑狼疮患者本身体质敏感,部分营养品会加重身体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推荐

低盐低脂低糖

红斑狼疮伴糖尿病患者由于服用药物导致糖代谢紊乱,病灶累及肾脏,出现水肿;不宜食用脂肪较多的油腻食物,以免消化不良,所以应清淡饮食,严格限制食盐摄入(2-4g/日),含糖类食物应少于200g/日,待血糖平稳后含糖类食物(主食)可增至500-800g/日,添加糖应少于20g/日,多食杂粮,如:薯类,玉米,燕麦,高粱,小米等。

蔬菜

苦瓜,又称为“植物胰岛素”,有降糖作用,圆白菜可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白菜、丝瓜、白萝卜含糖量低于4%,且非光敏食物,患者可放心食用。

水果

水果中富含大量维生素,苹果,香蕉,火龙果、黄桃等均可适量食用,其中柚子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橙子可以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苹果和梨都是低糖水果,可放心食用,桃子可以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促消化,减少患者服药后的不适感,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因此建议蝶友们每天食用200~350g新鲜水果。

优质蛋白

患者经过长期治疗,导致身体素质降低,及时补充优质蛋白可以促进患者体能恢复,可以食用鸡鸭鹅,牛肉,无糖牛奶,豆浆等。

微量元素

适当补钙、钾,如西兰花、牛油果、青南瓜,石榴、冬瓜等,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导致代谢紊乱,还易引发骨质疏松,因此要多食用富含优质维生素食物,及时补充钙磷,保健品不宜盲目进补。

写在最后

虽然吃吃吃能够带来幸福感,但也不要贪多哦,要少食多餐,规律用餐,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

图片来源:摄图网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责任编辑:互助君

封面及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 楼大钧,朱麒钱,俞钟明,斯徐伟.2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冷凝集综合征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02):169 181 184 190.

[2] 梅轶芳,高娟,张娟,张海宏,王辉,赵彦萍,姜海智,张志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8(08):543-545.

[3] 刘敏,李彩凤,李文京.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报告[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03):233.

[4] 郑尔昌,邹金串,薛成斌,张晋伟,陈少阳,陈强,胡国鹏.糖尿病联合并发症发病风险计算与预测[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04):498-510.

一文了解红斑狼疮!是绝症吗?会遗传或传染吗?

“刚开始只是以为脸上长了奇怪的斑,但拿到报告单后,我站在医院走廊里大哭……”

“确诊后最先想到的是,我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为什么这种病会发生在我身上?我该怎么办?”

“红斑狼疮14年了,每天吃药,偶尔会因免疫力低下有些小问题,但生活基本跟其他人无异,所以得了病不要太害怕。”

提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下简称红斑狼疮),很多人感到恐惧,将其视为“不死的癌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它有哪些症状,是否存在有效的治疗办法?一起了解↓

01

什么是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对身体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如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血液、神经系统等。该病更常见于育龄女性,女性患者的比例是男性的9倍。

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相似,需要患者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由于该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因此也曾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但多数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能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

02

红斑狼疮有哪些常见症状?

红斑狼疮的症状多种多样,症状和体征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患者的病情差异也很大。

其中,面部蝴蝶形皮疹是红斑狼疮典型的标志之一,又被称为“蝴蝶斑”,通常出现在两颊和鼻梁上,形状很像蝴蝶的翅膀。此外,也有人四肢出现皮疹或网状青斑,还有人甲床周围出现红色皮疹。

此外,红斑狼疮的常见症状还包含关节僵硬疼痛、脱发、疲劳、发烧、手指或脚趾在寒冷情况下变成白色或紫色(雷诺现象)、对日光过敏、眼睛干涩等。

红斑狼疮还可能引发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损害,比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血液、肺脏和心脏问题等。其中,肾脏损害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03

红斑狼疮是遗传病吗?

红斑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性激素等有关。

红斑狼疮并非遗传病,但其发病机制中确实涉及遗传因素。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人罹患此病,则家族其他人患病风险较高。其他诱因包括病毒感染、服用某些药物、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及雌激素的异常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不具有传染性,不会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等途径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

04

红斑狼疮是绝症吗?

随着医学进步和治疗方案的优化,这一疾病已逐步成为可控的慢性病,尽早介入治疗、个性化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大部分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生活可以回归正常,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目前,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疟药物、经典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多种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当前,还有多种针对新靶点的创新药物处于研发阶段,为红斑狼疮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05

吃激素会“变丑”,可不可以不用?

激素在红斑狼疮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需剂量及持续时间需由医生综合考量患者的受累器官情况、疾病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等多个维度。

长期使用激素确实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诸如肥胖、满月脸等,部分患者因无法接受而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极易导致疾病复发。每一次复发都会加重器官损害,反而可能需要增加激素的使用剂量。

通常,医生会选择能控制住疾病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可遵医嘱逐渐减量激素,满月脸等也可逐渐消退。切忌自行停药。

06

红斑狼疮能预防吗?

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但医生认为,健康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饮食规律、避免长期疲劳等,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

医生介绍,日晒是诱发和加重红斑狼疮的诱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也可能诱发红斑狼疮,一起来看↓

07

常规体检能发现红斑狼疮吗?

当前,医院的常规体检一般不包含免疫系统的检查,因此很难在体检中进行筛查。

假如出现蝴蝶斑、经常性的口腔溃疡、关节肿痛、尿中泡沫增多等一个或多个疑似症状,应及时到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医生通常会采取血常规、尿常规、补体、抗核抗体系列等检查进行确认。

08

红斑狼疮是否影响怀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孕期及产后由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引发疾病的活动。同时,部分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不被推荐在孕期使用。

当患者有备孕计划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受累器官的状况、疾病活动度以及当前的用药方案等,来制定个性化的备孕计划,并确定合适的备孕时机。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怀孕生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不可怕,它是可以治疗的。随着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大部分红斑狼疮患者经过正规系统治疗后都能回归正常生活。

综合《生活圈》、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央视一套

常吃这类药,糖尿病不请自来

有些疾病的名字一听就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比如,一说起糖尿病,很多人就会认为是吃糖吃多了导致的,毕竟这个病名就有个“糖”字。

然而,很多人都被这个名字骗了。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因为吃糖太多而导致的,诱发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肥胖、激素分泌紊乱等。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而言,除了与上述这几种因素有关之外,患者最大的诱因可能是常吃这类药。

常吃这类药,糖尿病不请自来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临床上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倍他米松、丙酸倍氯米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然而,你知道吗,红斑狼疮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与糖皮质激素药物用量和疗程有关。

图片来源:摄图网

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越大、疗程越长,会导致机体内糖皮质激素过多(内源性或外源性),引起的糖代谢障碍,继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其发生率高达40%左右。即便无糖尿病病史的狼疮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6周左右,也可能会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糖衣炮弹”。

一旦红斑狼疮患者被糖尿病缠上,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将会造成血管受损,不仅会容易导致血管硬化、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发生,还可能会加速红斑狼疮患者慢性肾病的发生和进展,使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羟氯喹:可“战狼”

也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羟氯喹最早作为一种抗疟药被用于治疗疟疾,随后发现它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近年来羟氯喹也被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羟氯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对于老年人、儿童甚至孕妇,长期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

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家们发现「羟氯喹」这位“战狼”疗效强且安全性“爆表”的药物,还能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和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来对抗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血糖升高。

图片来源:摄图网

例如,一项研究通过随访观察服用羟氯喹和未服用羟氯喹的红斑狼疮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每间隔1~2个月测量一次,共测量4次)。

结果发现:连续服用羟氯喹3个月及以上患者,4次测量的平均值均比未服用羟氯喹的患者低,且所有服用羟氯喹的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会随时间有所下降。

由此可见,羟氯喹可明显改善红斑狼疮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效降低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

为降低糖尿病风险擅自换药不可取

看完上述内容,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羟氯喹」简直是全能型选手!不仅能帮红斑狼疮患者战“狼”,又能降低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糖尿病风险,这简直就是蝶友们的梦中情药啊!既然如此,那么能把糖皮质激素药物换成羟氯喹吗?

互助君提醒各位蝶友:万万不可擅自换药!

羟氯喹虽能够治疗红斑狼疮,但羟氯喹也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胃肠道功能紊乱、味觉丧失、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神经精神系统副作用、耳毒性、心脏毒性和视网膜病变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其中,羟氯喹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视网膜病变。羟氯喹为水溶性药物,其中50%经肝脏代谢,42%经肾脏代谢,排泄较慢,长期服用时药物容易蓄积在眼部虹膜和脉络膜中,导致眼部病变。

眼部病变最常见的是角膜沉积,最严重的是视网膜病变。进展期的视网膜病变,患者可表现为双侧、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

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最新技术评估,服用羟氯喹超过5年的红斑狼疮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7.5%,服药超过20年则患病率为20%~50%。可见,羟氯喹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无缺,这些副作用诠释了什么叫“是药三分毒”。

考虑到羟氯喹容易导致视网膜病变,因此在服用剂量上,据《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推荐羟氯喹每日服用剂量不超过5mg/kg。羟氯喹在≤5mg/kg/d的眼底沉积风险最小,特别是针对中国人群。

总之,红斑狼疮患者该使用哪种药,是医生根据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估结果来决定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能因为担心服用糖皮质激素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而拒绝服药、停药或擅自换药。

简单5招,降低糖尿病风险

除了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因素,红斑狼疮患者的糖尿病风险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比如抽烟喝酒、不运动、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等。对此,互助君根据针对这几点给出预防糖尿病的建议,供各位蝶友们参考。

01戒烟限酒

研究发现,长期吸烟会刺激人体内的各种激素,从而增加激素的分泌,也就会引起血糖的上升,并引起急性胰岛素进行抵抗,从而形成糖尿病;过度饮酒会造成对正常食物、营养的摄入,使血糖保持在一个很低的状态,使血糖水平无法正常,也就会加重糖尿病患病几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此,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对于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十分重要,也能有效防止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02合理控制体重

肥胖加重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不能发挥出调节血糖的作用,长此以往,糖尿病难免会出现。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此,对于超重/肥胖的红斑狼疮患者而言,需要及时去医院营养科就诊,制定严格的体重管理计划来减轻体重。体重下降,胰岛素充分发挥调节血糖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糖尿病风险。

03合理运动

有研究表明,长期适量运动,可增加体内多余的葡萄糖的消耗,提高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降低血糖。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此,蝶友们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每周至少进行3次以上、超过半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 骑自行车、快走等。

04合理安排三餐

对于存在糖尿病风险的患者来说,通过饮食干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此,饮食上建议蝶友遵循“按时吃饭,少量多餐”的原则。尽量选择鱼类、禽类等低脂肪的肉类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不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主食可以吃粗粮,如豆类制品、荞麦、糙米等,副食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如白菜、苦瓜、黄瓜、苹果等,有助于稳定血糖。

05定时检查

我们蝶友一定要了解自己身体的血糖和甘油三酯的指标。生活中可以定期进行检测,高风险人群(肥胖;—级亲属有糖尿病史;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等)要及早进行糖尿病风险筛查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检查几次的结果都超出正常的指标,那么必须要及时到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并进行治疗,才能对糖尿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