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糖尿病肾衰竭(糖尿病肾病四期脑梗死心梗)
- 1、专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需“联防联控”、防治并重
- 2、得糖尿病8年,才47岁,心梗、脑梗、肾衰就齐齐找上门!糖友要引以为戒!
- 3、专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需“联防联控”、防治并重
专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需“联防联控”、防治并重
中新网上海8月4日电 (记者 陈静)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楠教授4日接受采访时联合呼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三大慢病“相伴相依”,需“联防联控”,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高度重视上述三大关联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和综合长期管理。
随着跨内分泌、心内和肾内三大学科全病程管理临床医学的发展,医生们不断发现心脏、肾脏和胰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意味着当患者患有这其中某一种疾病时,会增加另一个或所有其他器官和系统受损的风险,从而导致整体病情的恶化。
郭立新教授介绍:“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最大的问题是慢性并发症,其中导致预期寿命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心血管疾病。他说,临床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到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大约为75%,其次就是肾脏疾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十分广泛,尤其是合并心肾疾病的高发,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结局的恶化。”这位专家指出,因为了控制糖尿病,延长糖尿病病人的寿命、改善其临床结局,关注和改善患者的心肾结局至关重要的。
“人体是一个整体,每个系统和器官都是相互关联的,现在医院科室分得细,这有利于专科深度发展,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科间的横向协作。”杨杰孚教授表示,临床实践中,内分泌科医生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同时,注意心脏、脑和肾脏的保护,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糖尿病关系密切,三类疾病需联防联控。通过早期干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以延缓心脏、肾脏和脑的问题。”他指出。
事实上,很多高血压患者并不清楚高血压对器官的危害,导致高血压服药率很低,控制率更低。杨杰孚教授直言,心内科医生一定要提醒患者降压。如果血压不能降下来,最终就可能导致肾衰和脑梗等并发症。他指出,患者虽然到各个专科就诊,专科医生一定要告知患者疾病可能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尤其是对心脏、脑和肾脏的危害,引起患者的重视。这位专家强调,治疗方面,在选择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问题上,尤其是对心衰的病人,应特别关注对肾脏的影响,并尽量选择能同时改善血糖的药物。“在治疗时,不论是治疗哪一阶段,都要同时考虑到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糖尿病三类疾病,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做到联防联控。”
陈楠教授在谈到肾脏病的防治时指出:“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出现功能损害往往无声无息,而当糖尿病并发肾脏病时,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早期要特别注意微量蛋白尿、血压和肾功能的监测。我们建议在疾病早期使用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血压、降蛋白。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显性蛋白尿,如果不控制,过两三年这个病人很可能就肾功能受累了。”
陈楠教授提出:“对于三大疾病早期干预、综合管理,首先提倡重心前移,即在疾病早期就开始筛查、防治,同时提倡重心下移,即充分发挥社区和二级医院的作用,做好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因此,需要临床医生、社会各界共同提高意识,尽早进行筛查,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做到三大疾病联防联治,防治并重。”
陈楠教授提出:“对于三大疾病早期干预、综合管理,首先提倡重心前移,即在疾病早期就开始筛查、防治,同时提倡重心下移,即充分发挥社区和二级医院的作用,做好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因此,需要临床医生、社会各界,包括患者、家庭、大众共同提高意识,尽早进行筛查,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做到三大疾病联防联治,防治并重。”
在日常生活中,专家们也提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患者要做到少糖、少盐,低脂健康饮食,不吸烟,适量运动,按时足量服药,控制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得糖尿病8年,才47岁,心梗、脑梗、肾衰就齐齐找上门!糖友要引以为戒!
我在临床上,遇到过一位让我记忆深刻的糖尿病患者,即使5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他。
这位患者从放纵到绝望,经历了透析、失明、心梗……应该说是非常令人扼腕叹息的。
我不希望糖尿病患者被各种并发症缠身时,才知道后悔。
希望看到本文的你,能从中获得警示,积极早期治疗。
下面是这位糖友的自述:(本故事由患者自述,孙雁医生整理)
01
有一天,我突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9岁那年,有一天,我突然感觉乏力明显,还恶心、呕吐,吐出了一种咖啡样的液体,媳妇赶紧送我去了医院。
接诊的孙雁医生测了我的血糖,高到Hi(超过了33.3mmol/L),就赶紧安排我住了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种糖尿病急症,而且还合并了应激性溃疡,有消化道出血。”孙医生说。
禁食、输液、用药,第1天就输进了5000毫升液体,我才感觉轻松了许多。
孙医生说:“你这是严重的脱水、高渗,酸中毒、消化道出血都是急症,需要大量的输液。输液量是按照你的公斤体重算的。”那时的我,体重还不到50公斤,比以前瘦了10公斤。
我问:“我几乎每天要喝到近5公斤水,怎么还会缺水呢?”
“尿的多呀!你的血糖太高了,为了将你体内的糖排出来,所以尿量就多,尿量多了,水分丢失就多,而且你的高糖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你就会感觉非常的渴。”
是的,这样多尿、口渴的症状已经持续很久了,我知道,但没在意,没重视。
身体的健康就在这不经意、不在意、不重视中慢慢流逝。坐办公室,每天的任务就是喝水、看报、上厕所,好多人提醒我,老赵,怎么老跑厕所啊?是不是糖尿病啊?要去查查啊!
可是我想,喝水多上厕所勤不是正常事吗?能吃能喝怎么会有病?我以前一天一顿红烧肉,一天能喝2场酒,夜里要去3-4次厕所,可是我睡眠挺好,倒床就睡,也不影响什么。糖尿病怎么会临到我头上呢?
兄妹5个,都没有得糖尿病的,我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然后视力也不好了,看人模模糊糊的,自己安慰自己,这不是到中年了吗?“38,花一花”,这快40了,花眼也正常吧!可是人也乏累的很,经常是坐在那儿就不想起来,干什么都没有了精神。
住院以后我才知道,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典型的症状。
治疗一段时间后,我的血糖、血压等都非常稳定。
02
出院后,我逐渐忘掉医生的嘱咐
出院的时候孙医生讲:
“一定要好好控制血糖,你目前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急慢性并发症都有了。
但是血糖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这些并发症的进展也会比较慢,不会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这次酮症纠正以后,回家一定要好好控制血糖,管住嘴、迈开腿,定期复查这些指标,来调整用药。
这些药,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好好吃。”
孙医生给我制定了非常详细的饮食、运动计划,胰岛素治疗方案,各种降压、保肾、抗血小板的药物。我当时就想,这个孙医生,真是太啰嗦了!
那时的我,对孙医生的这些话,是很不以为然的,真是太会吓唬人了,不到医院,嘛事没有,到医院一查,到处是病。
但那时的我不知道,糖尿病是沉默的杀手,它是一种隐匿的疾病。长期失控的血糖,在慢慢的腐蚀我的血管和内脏器官。尽管每个医生查房时都像唐僧一样的碎碎念,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也许是不愿知道,那时的我,不愿相信这些可怕的疾病会出现在我的身上。
刚从酮症酸中毒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觉得自己元气满满,浑身轻松。恢复吃饭的我感觉饭菜那样的香。
在孙医生的千叮咛万嘱咐中出了院,刚出院确实还记得刚入院的痛,吃喝用药还挺注意,很快就开始放松了。不是也没事吗,多吃点、多喝点,好像也没有什么,嗯,漏用几次药物身体好像也没有什么异常。
慢慢的,孙医生的话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除了出院后偶尔的几次复查,之后就没再去医院。
03
透析、失明……我后悔得无以复加
忽视了复查,我无从知道我的身体状况到底什么样子。我继续以前的生活,吃吃喝喝,我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满足于眼前的安逸和侥幸,当我知道危险的时候,我再也难从这个危险之中脱离出去了。
之后的我,一次次被急诊送到了医院,脑梗、心梗、肾衰,心衰,轮番在我的身上出现。一次次的住院,每天许许多多的口服药,我终于记住了医生的话。
但是我的脏器损害,就像多米诺骨牌,在它站立的时候,我没有在意,当它开始倒下了第一块,那以后的那些骨牌也不是医生的积极治疗能够阻止的了。
直到有一天,孙医生告诉我:“你必须去透析了,否则病情就很难缓解了。”
她详细告诉我,血液透析就可以将我体内的尿素氮、肌酐排出来,这些毒素持续在体内会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而且随时会出现心衰。透析是治疗肾脏衰竭合并心衰的有效手段。
就这样,开始了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靠那一台小小的机器维持生命。我度过了相对稳定的2年时光。
其实也不是太稳定吧,那段时间,我的视力逐渐下降,我慢慢的坠入了那黑暗、冰冷的世界。
躺在了病床上,周围一片黑暗,我才清晰的回忆起孙医生说过的话。中国有60%的血液透析患者是糖尿病,而且会有50%的病人曾经发生过心梗,有16%的患者会出现失明,这些居然都发生在我身上。
后悔呀,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会好好的用药,定期进行检查。曾经我想和媳妇一起慢慢变老,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可是现在做不到了。对于憋喘难忍的我来说,也许医院大楼上的霓虹大字更耀眼可亲。
现在的我,每天吃进的饭都要计算。曾经每天能够狂饮5000毫升水的我,现在连500毫升水也喝不进去了。我没有了尿,很多次就因为多吃了点盐,多喝了点水,就几乎要了命。憋喘、心慌的厉害,喉咙像被扼住了一样,我一次又一次的心衰,不得不一次次追加透析,把那一点点水再从我的体内抽出来。
我才47岁,在别人快乐工作、接送孩子的时候,10岁的儿子在帮助媳妇把我一次次从四楼抬下来,无论是深夜还是寒冬。因为我,他没有了快乐的童年。
家庭的收入,都用在了我的医疗花费上,即使有报销,即使有亲友的帮助,我也不能给我即将嫁人的女儿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我也不能陪我的儿子慢慢长大了。
孙雁医生想对糖友说:
生活如此美好,我希望糖尿病朋友们能够定期查体,尽早发现血糖异常,及时治疗。
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抽烟喝酒。
按照医生的要求保持血糖平稳,尽量避免或者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听医生的话,做好自己的事。
专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需“联防联控”、防治并重
中新网上海8月4日电 (记者 陈静)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楠教授4日接受采访时联合呼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三大慢病“相伴相依”,需“联防联控”,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高度重视上述三大关联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和综合长期管理。
随着跨内分泌、心内和肾内三大学科全病程管理临床医学的发展,医生们不断发现心脏、肾脏和胰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意味着当患者患有这其中某一种疾病时,会增加另一个或所有其他器官和系统受损的风险,从而导致整体病情的恶化。
郭立新教授介绍:“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最大的问题是慢性并发症,其中导致预期寿命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心血管疾病。他说,临床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到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大约为75%,其次就是肾脏疾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十分广泛,尤其是合并心肾疾病的高发,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结局的恶化。”这位专家指出,因为了控制糖尿病,延长糖尿病病人的寿命、改善其临床结局,关注和改善患者的心肾结局至关重要的。
“人体是一个整体,每个系统和器官都是相互关联的,现在医院科室分得细,这有利于专科深度发展,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科间的横向协作。”杨杰孚教授表示,临床实践中,内分泌科医生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同时,注意心脏、脑和肾脏的保护,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糖尿病关系密切,三类疾病需联防联控。通过早期干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以延缓心脏、肾脏和脑的问题。”他指出。
事实上,很多高血压患者并不清楚高血压对器官的危害,导致高血压服药率很低,控制率更低。杨杰孚教授直言,心内科医生一定要提醒患者降压。如果血压不能降下来,最终就可能导致肾衰和脑梗等并发症。他指出,患者虽然到各个专科就诊,专科医生一定要告知患者疾病可能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尤其是对心脏、脑和肾脏的危害,引起患者的重视。这位专家强调,治疗方面,在选择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问题上,尤其是对心衰的病人,应特别关注对肾脏的影响,并尽量选择能同时改善血糖的药物。“在治疗时,不论是治疗哪一阶段,都要同时考虑到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糖尿病三类疾病,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做到联防联控。”
陈楠教授在谈到肾脏病的防治时指出:“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出现功能损害往往无声无息,而当糖尿病并发肾脏病时,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早期要特别注意微量蛋白尿、血压和肾功能的监测。我们建议在疾病早期使用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血压、降蛋白。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显性蛋白尿,如果不控制,过两三年这个病人很可能就肾功能受累了。”
陈楠教授提出:“对于三大疾病早期干预、综合管理,首先提倡重心前移,即在疾病早期就开始筛查、防治,同时提倡重心下移,即充分发挥社区和二级医院的作用,做好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因此,需要临床医生、社会各界共同提高意识,尽早进行筛查,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做到三大疾病联防联治,防治并重。”
陈楠教授提出:“对于三大疾病早期干预、综合管理,首先提倡重心前移,即在疾病早期就开始筛查、防治,同时提倡重心下移,即充分发挥社区和二级医院的作用,做好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因此,需要临床医生、社会各界,包括患者、家庭、大众共同提高意识,尽早进行筛查,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做到三大疾病联防联治,防治并重。”
在日常生活中,专家们也提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患者要做到少糖、少盐,低脂健康饮食,不吸烟,适量运动,按时足量服药,控制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