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透能活多久(糖尿病血液透析能活)
- 1、全球首创!双路径胰岛移植联合肾移植,2型糖尿病肾衰患者获治愈
- 2、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别让恐惧蒙蔽双眼,答案可能不一样!
- 3、表舅40岁糖尿病,47岁透析,49岁截肢,51岁走了!糖尿病能活多久
全球首创!双路径胰岛移植联合肾移植,2型糖尿病肾衰患者获治愈
三湘都市报12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张小琼 耿春密)记者今天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了解到,该院器官移植中心团队日前与湖南赛诺生物科技公司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科研团队紧密合作,采用双路径(头皮下 骨髓腔)胰岛细胞移植同步联合肾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衰患者。
经文献检索,这是相关领域的世界首例成功案例,标志着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已突破糖尿病肾衰患者的治疗困局,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经过双路径(头皮下 骨髓腔)胰岛细胞移植同步联合肾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衰患者廖先生(左三)达到治愈标准。 通讯员 供图)
糖尿病并发肾衰竭苦不堪言,39岁男子寻求“新生”
今年39岁的廖先生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史,两年前因2型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开始血透及胰岛素治疗。患者饱受两种疾病的折磨,既要长期透析,又要注射胰岛素,苦不堪言。
为寻求治疗,廖先生来到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丁翔副教授接诊后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经科内会诊讨论后决定通过胰岛肾脏联合移植一次治疗两种疾病,这让廖先生看到了新生的曙光。
糖尿病肾衰患者是肾移植的主要患者群体之一,当糖尿病患者进入尿毒症期以后,需要同时进行透析和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与营养支持的矛盾更加突出,病程进展加速,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据悉,针对该类患者在肾移植治疗的同时,治愈糖尿病不仅可对移植肾起到保护作用,还可防止糖尿病其它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胰肾联合移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但胰腺移植的手术相关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糖尿病并发有严重心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如何降低该类患者的相关治疗风险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胰岛既往移植方式细胞易凋亡,创新植入方案
胰岛细胞移植已被纳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解决方案。据介绍,胰岛移植通常是通过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将胰岛细胞输送至肝脏门静脉内,胰岛可以在肝窦上存活并分泌胰岛素。但是临床研究发现,经肝门静脉注入胰岛,有60%-80%的胰岛细胞凋亡,通常需要多个胰腺提取的胰岛才可满足一个患者胰岛细胞移植的需要。由于存在术后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经肝脏门静脉穿刺后需持续肝素抗凝,术后出血风险较高。
针对胰岛细胞移植目前存在的胰岛细胞消化、分离、提纯、活性保护、移植后存活及术后并发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自2021年初开始,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贺志军教授带领金鹏副教授、丁翔副教授等组成攻关小组,与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领导的湖南赛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科研团队紧密合作,逐步攻克了人胰岛细胞分离、提纯、活性保护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并在进行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设计了胰岛细胞头皮下及骨髓腔植入方案,通过胰岛细胞活力保护及头皮下和骨髓腔丰富的血运来提高胰岛细胞的移植后存活率,以保证治疗效果,同时规避了经门静脉肝内移植的相关风险,该方案安全且可通过重复实施来提高疗效。
双路径胰岛移植联合肾移植,患者获得救治
11月9日,在等到了合适肾脏和胰腺后,胰腺被送至王维教授团队实验室进行分离、提取及纯化,获得了活率和纯度均优质的胰岛细胞悬液。
与此同时,贺志军教授和副主任谢晋良教授带领移植团队,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同仁的密切配合下,为患者首先进行肾脏移植手术,然后进行了头皮下和骨髓腔内胰岛细胞移植。
记者今天了解到,廖先生脱离了透析机,并在停用胰岛素、恢复正常饮食的情况下,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由术前的8.4%下降到6.1%的正常水平,达到了治愈的标准。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别让恐惧蒙蔽双眼,答案可能不一样!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
隔壁张大爷确诊糖尿病十年了,每天饭后坚持遛弯,血糖稳如老狗,快七十岁了爬楼梯比年轻人还利索;可小区王叔才确诊三年,顿顿红烧肉配米饭,药想起来吃一下,行不起来就算了,上个月突然肾衰进了医院。这两位糖友截然不同的经历,其实道出了一个关键事实: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糖尿病”本身这三个字其实没啥必然关系,关键看你到底怎样对待它!
糖尿病其实就像个债主。你偶尔欠点小钱(血糖波动),它懒得理你;但要是天天赖账不还(长期高血糖),它就开始拆你家房子(破坏血管和器官)。英国有项追踪了30年的研究说得实在:同样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能老老实实控糖,寿命和最健康人群的差距只有2-3年;但要是满不在乎随它发展,可能要比健康人少活十几年!这中间的差异,全藏在每天的细节里。
糖尿病人对寿命影响最大的头号杀手其实是并发症。有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不碍事,不知道高血糖这玩意儿总是背后耍手段,能把血管泡成“蜜饯”——又硬又脆。要是在心脏血管搞破坏(冠心病),搞不好哪天就心梗了;要是盯着肾脏猛攻,早晚让你必须一周跑三次医院透析;要是把脚部神经和血管整废了,一个水泡都能让人截肢。最狠的还是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分分钟能要人命!不过这些问题的发生绝不是“天注定”,你的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选择。
很多人不知道,探测血糖就像给身体装防火墙。举个例子,如果每天早上测个空腹血糖,相当于检查家门口有没有小偷踩点;餐后两小时再测一次,就是看看门锁有没有被撬动的痕迹。那些常年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三个月平均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的糖友,心脏病风险能降四成,肾病风险砍七成,这才是真正保命的核心科技!现在有些智能设备能24小时监测血糖波动曲线,遇到异常直接报警,比定时监测更管用。
生活方式可不是老生常谈。你以为按时吃药就够了?太天真!我曾见过一天三顿大碗面配甜饮料的老糖友,血糖像坐过山车,五年不到就眼底出血。真正的控糖高手,餐桌都有一套秘密武器:用小碗分装主食,先喝汤吃菜再动米饭,每顿必配绿色的叶子菜。就连吃水果都讲究——苹果挑酸的吃,葡萄换成草莓蓝莓,用三色食材搭配降低升糖速度。还有运动,别以为必须跑马拉松,饭后靠墙深蹲10分钟、边走边举矿泉水瓶这些小动作,也能把血糖压下去。
对有些糖友来说,糖尿病反而成了健康大转机!以前顿顿炸鸡啤酒的赵哥,确诊后戒酒戒烟规律作息,五年减了30斤,脂肪肝高血压全好了,连阳痿都痊愈了。用他的话说:“糖尿病就是身体给的最后通牒,逼我换个活法。”医生常说糖尿病是“夫妻病”,全家跟着调整饮食后,儿女的血糖血脂指标也跟着变漂亮了,这病倒成了维系家庭健康的纽带。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糖尿病不是死刑判决书,它更像一场需要全力以赴的生存游戏。有人把它当“摆烂游戏”,结果三环都没闯过就被淘汰;但认真治疗、饮食控制、定期检查的患者,能一路通关到99岁。所以说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从来都是自己把关的。
表舅40岁糖尿病,47岁透析,49岁截肢,51岁走了!糖尿病能活多久
表舅40岁发现糖尿病,47岁开始透析,49岁截肢,51岁就走了!
我在医院遇到过,最严的一位54岁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的时候就昏迷导致死亡!
但是我在医院碰见很多糖尿病的大爷大妈,有的都七八十岁;那么糖尿病的人寿命大概多少年呢?
其实糖尿病人寿命并不是糖尿病本身直接决定,而是发现糖尿病的时间,以及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和血糖控制的情况是否理想决定了一个糖尿病人的寿命!
决定糖尿病人寿命的因素:
一、发现糖尿病的早晚
早期糖尿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典型的消瘦、多吃、多喝、多尿等典型表现。更多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并没有太多明显症状,而是要主动的测量血糖,才能确定有没有糖尿病。
比如路人甲每年都监测血糖,早早发现了糖尿病,并且能正规的控制血糖,以后也不出现并发症,那么这个人并不会因为糖尿病导致寿命缩短。
比如路人乙,从来不监测血糖,直到已经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死、肾衰等等疾病的时候,才发现糖尿病,那您说能不缩短寿命吗?有的心梗脑梗发现24小时内就会死亡。
二、对待糖尿病的态度
有人发现了糖尿病,可是糖尿病初期并没有太多不舒服,医生让吃药监测血糖,也不听医生话。继续该干嘛干嘛,该吃吃该喝喝该抽抽该坐坐,也不按时吃药,结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渐渐的就会出现并发症,一旦出现心脑肾等糖尿病并发症,基本上都是不可逆转的,结果肯定会缩短寿命。至于能活几年,那要看糖尿病的并发症的程度,有的会猝死,有的会残疾,有的会拖拖拉拉折磨您好多年。
但是如果发现糖尿病后,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能积极配合医生,管住嘴、迈开腿、好好吃药,定期监测血糖,血糖长期控制理想,那么糖尿病就不会出现并发症,也就不会影响寿命。
三、血糖控制的情况
1、血糖超高
当血糖高于13.9mmol/L的时候,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多数血糖在13.9-33.3mmol/L。有头痛、烦躁、嗜睡;后期病人严重缺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并发休克或心肾功能不全,最终昏迷死亡。
这种情况,单纯就因为血糖升高就会导致死亡。
2、血糖长期不理想
如果血糖也控制了,但控制的并不理想,短期不会发生糖尿病昏迷这种危险,但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就会逐渐导致全身多脏器受损,尤其是大血管,进而可能出现脑梗死、心肌梗死、肾衰、视网膜病变、下肢溃烂等等疾病。这些疾病中心梗脑梗本身就会导致猝死,即使没有猝死,后期也会导致寿命缩短。
所以,血糖的控制是否理想直接影响着患者寿命。
总之,糖尿病人能活多少年,没有这种说法,糖尿病人的寿命长短是由患者对待糖尿病的态度,以及患者血糖控制的是否理想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