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白芸豆么(糖尿病可以吃白胡椒粉吗)
醒醒吧,“白芸豆”没法帮你“嗨吃”不胖
让我们长肉的,不只是碳水化合物。相比之下,精加工食物中添加的各种糖才是导致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人体吸收这些糖并不需要淀粉酶,因此仅靠碳水阻断剂来减肥并不科学,它只是我们走向健康的帮手,而不是放纵“嗨吃”的借口。
天气渐热,又到了减肥的季节,一种内含“白芸豆提取物”的碳水阻断剂产品出现在不少电商平台,它被一些减肥博主贴上了“大餐救星”的标签,厂商称在吃主食前服用它就能阻断高碳水食物的吸收并帮助稳定血糖。
那么,“白芸豆提取物”究竟是什么?它真能帮我们“阻击”碳水化合物吗?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只能阻断极少部分碳水吸收
资料显示,白芸豆的生物学名字为多花菜豆,作为蔬菜时被称为四季豆,属于豆科三大亚科之一蝶形花亚科的菜豆属。
“‘白芸豆提取物’富含α-淀粉酶抑制剂(以下简称淀粉酶抑制剂),能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使人体口腔、胰腺里的淀粉酶活力下降,起到抑制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的作用,从而导致淀粉不能完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单糖被人体吸收。”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董海芸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该物质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或含有一些植物凝集素,可能会提升人体某些激素的水平,减缓饭后胃排空的速度。
这么听起来,它似乎真能让人“嗨吃不胖”,事实真是如此吗?
研究数据显示,在理想状态下,淀粉酶抑制剂可以抑制50%到65%的淀粉酶活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余未被抑制的35%的淀粉酶,就足以让人体完全吸收一餐中所含淀粉。哪怕是最强的淀粉酶抑制剂,在安全剂量下也只能抑制97%淀粉酶的活性。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数据显示,它也只帮助人们减少了7%的淀粉摄入。”董海芸说。
与此同时,董海芸表示,人体吸收淀粉不光靠淀粉酶,还有其他“同事”帮它分担工作,所以即便淀粉酶活性被全部抑制了,也做不到淀粉零摄入。
“除此之外,让我们长肉的,不只是碳水化合物。相比之下,精加工食物中添加的各种糖才是导致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人体吸收这些糖并不需要淀粉酶。”董海芸说,因此仅靠碳水阻断剂来减肥并不科学,它只是我们走向健康的帮手,而不是放纵“嗨吃”的借口。
除了能帮助减肥,碳水阻断剂还可以降低人体血糖,因此不少糖尿病患者也争相购买。“糖尿病患者服用碳水阻断剂最好是在餐后,这样可以抑制淀粉吸收、减弱血糖升高幅度,进而起到稳定病情的作用。不过,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要自行购买使用。”董海芸补充道。
长期过量服用或导致低血糖
相比其减肥、降糖效果,不少消费者更关心碳水阻断剂的食用安全性。
董海芸表示,作为一种纯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淀粉酶抑制剂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胃肠道排出体外而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作用于大脑中枢,因此不会抑制食欲,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减肥原则,且通过了卫生部的认可。它可作为普通食品使用,也可被添加在膳食补充剂、饮料或宠物食品中。
“不过,如果长期、过量服用淀粉酶抑制剂就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疲惫、精神不振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低血糖,进而出现更多不适症状,如贫血、晕厥等。”董海芸提醒道,“一般来说,每天淀粉酶抑制剂摄入量不超过10克就是安全的。但是服用淀粉酶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胀气、腹泻等肠道问题,平时易胀气、腹泻的人要慎用。”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董海芸
(张蕴)
来源: 科技日报
醒醒吧,“白芸豆”没法帮你“嗨吃”不胖
最多减少7%的碳水吸收
醒醒吧,“白芸豆”没法帮你“嗨吃”不胖
让我们长肉的,不只是碳水化合物。相比之下,精加工食物中添加的各种糖才是导致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人体吸收这些糖并不需要淀粉酶,因此仅靠碳水阻断剂来减肥并不科学,它只是我们走向健康的帮手,而不是放纵“嗨吃”的借口。
董海芸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
天气渐热,又到了减肥的季节,一种内含“白芸豆提取物”的碳水阻断剂产品出现在不少电商平台,它被一些减肥博主贴上了“大餐救星”的标签,厂商称在吃主食前服用它就能阻断高碳水食物的吸收并帮助稳定血糖。
那么,“白芸豆提取物”究竟是什么?它真能帮我们“阻击”碳水化合物吗?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只能阻断极少部分碳水吸收
资料显示,白芸豆的生物学名字为多花菜豆,作为蔬菜时被称为四季豆,属于豆科三大亚科之一蝶形花亚科的菜豆属。
“‘白芸豆提取物’富含α-淀粉酶抑制剂(以下简称淀粉酶抑制剂),能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使人体口腔、胰腺里的淀粉酶活力下降,起到抑制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的作用,从而导致淀粉不能完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单糖被人体吸收。”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董海芸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该物质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或含有一些植物凝集素,可能会提升人体某些激素的水平,减缓饭后胃排空的速度。
这么听起来,它似乎真能让人“嗨吃不胖”,事实真是如此吗?
研究数据显示,在理想状态下,淀粉酶抑制剂可以抑制50%到65%的淀粉酶活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余未被抑制的35%的淀粉酶,就足以让人体完全吸收一餐中所含淀粉。哪怕是最强的淀粉酶抑制剂,在安全剂量下也只能抑制97%淀粉酶的活性。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数据显示,它也只帮助人们减少了7%的淀粉摄入。”董海芸说。
与此同时,董海芸表示,人体吸收淀粉不光靠淀粉酶,还有其他“同事”帮它分担工作,所以即便淀粉酶活性被全部抑制了,也做不到淀粉零摄入。
“除此之外,让我们长肉的,不只是碳水化合物。相比之下,精加工食物中添加的各种糖才是导致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人体吸收这些糖并不需要淀粉酶。”董海芸说,因此仅靠碳水阻断剂来减肥并不科学,它只是我们走向健康的帮手,而不是放纵“嗨吃”的借口。
除了能帮助减肥,碳水阻断剂还可以降低人体血糖,因此不少糖尿病患者也争相购买。“糖尿病患者服用碳水阻断剂最好是在餐后,这样可以抑制淀粉吸收、减弱血糖升高幅度,进而起到稳定病情的作用。不过,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要自行购买使用。”董海芸补充道。
长期过量服用或导致低血糖
相比其减肥、降糖效果,不少消费者更关心碳水阻断剂的食用安全性。
董海芸表示,作为一种纯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淀粉酶抑制剂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胃肠道排出体外而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作用于大脑中枢,因此不会抑制食欲,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减肥原则,且通过了卫生部的认可。它可作为普通食品使用,也可被添加在膳食补充剂、饮料或宠物食品中。
“不过,如果长期、过量服用淀粉酶抑制剂就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疲惫、精神不振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低血糖,进而出现更多不适症状,如贫血、晕厥等。”董海芸提醒道,“一般来说,每天淀粉酶抑制剂摄入量不超过10克就是安全的。但是服用淀粉酶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胀气、腹泻等肠道问题,平时易胀气、腹泻的人要慎用。”
◎本报记者 张 蕴
来源: 科技日报
白芸豆是降血糖“小能手”!爱吃豆的不用忌口,血糖高就吃这豆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 《食品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 《人体代谢与营养调控》——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版
4.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中华糖尿病学会
在饮食这个江湖里,“豆”向来是个双面角色。
一边,它是膳食纤维的富矿,蛋白质的优等生,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代表;另一边,它又是被糖尿病患者视为“隐形陷阱”的食物,因其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常被误解为“吃了升血糖”。
白芸豆究竟是血糖的“救星”,还是一颗潜伏的“糖弹”?
更有甚者,有人声称“白芸豆能降血糖”,甚至有人把它当成了“天然降糖药”,顿顿不离。
可真相往往比想象更精彩,白芸豆到底是不是降血糖的“小能手”?吃豆类到底是“福”还是“祸”?今天,我们就来把“豆”这件事掰开揉碎,讲个明白。
白芸豆近几年声名鹊起,主要得益于它富含的一种成分——α-淀粉酶抑制剂。
这个名字听着拗口,简单点说,它能干扰淀粉的消化,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听起来不错?但别急着高兴,现实中,这种抑制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α-淀粉酶抑制剂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最多能抑制部分淀粉的分解,但并不能彻底阻止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
换句话说,它的效果类似于“给糖分加个缓释装置”,而不是直接“屏蔽糖分”。
α-淀粉酶抑制剂在高温下会部分失活。
而白芸豆作为一种豆类,通常需要煮熟才能食用。
在高温烹饪过程中,其中的活性成分会被破坏一部分,这意味着它的“降糖”效果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指望单一食物降血糖,本身就是个误区。
血糖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靠吃某一种食物来“降糖”,无异于用一把牙签去撑起一座倒塌的房屋,根本不现实。
白芸豆确实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它远远称不上“降糖神器”,更不能取代合理的饮食管理和科学的血糖控制方式。
糖尿病患者能吃豆类吗?答案比你想的更复杂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提到豆类就犯怵,觉得它们“含碳水”,吃了会让血糖飙升。
但这其实是个巨大的误区。
豆类的碳水化合物和白米饭、馒头完全不同。
豆类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这些成分消化速度慢,不会让血糖像过山车一样猛涨猛跌。
它们能让血糖平稳上升,避免餐后血糖的剧烈波动,反而对血糖管理有帮助。
豆类富含优质蛋白,有助于稳定血糖。
相比于米饭、面条这种纯碳水主食,豆类提供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能延缓胃排空的速度,减少胰岛素的剧烈波动,从而帮助血糖更平稳。
更关键的是,豆类的低GI特性,让它们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友好食物”。
GI(血糖生成指数)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GI值低于55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而大多数豆类的GI值都在50以下,远远低于白米饭(GI值80 )和白面包(GI值90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豆类,而且如果搭配得当,它们甚至能成为你的血糖“稳定器”。
糖友的豆类选择指南:这些豆更适合你既然豆类对血糖管理有帮助,那是不是所有豆都可以随便吃?当然不是,不同豆类的营养成分和GI值差异很大,选对种类很关键。
1.低GI、高蛋白的“黄金搭档”✔黑豆:富含花青素、膳食纤维,GI值低,适合日常食用。
✔青豆(毛豆):蛋白质含量高,GI值低,可作为零食或配菜。
✔扁豆:富含可溶性纤维,能延缓糖的吸收,GI值较低。
✔红豆:虽然富含膳食纤维,但GI值略高(约50-55),适量吃即可。
✔绿豆:绿豆汤虽然清热解暑,但去皮后的绿豆GI值会上升,糖尿病患者最好连皮吃。
❌鹰嘴豆:GI值较高(约60-70),如果搭配其他高GI食物,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
❌豌豆:含较多淀粉,GI值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大量食用。
1.搭配粗粮,避免单独吃豆类主食
豆类虽然血糖反应较低,但如果单独吃,容易摄入过多碳水。
建议搭配糙米、燕麦、藜麦等粗粮,形成更合理的膳食结构。
2.适量食用,每天不超过1小碗
豆类虽然健康,但也不能放开吃。
一般来说,每天摄入50-100克熟豆类,就足够满足身体需求,吃多了反而可能增加胃肠负担。
3.选择低GI豆类,减少加工
尽量选择全颗粒的豆类,而不是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皮等),因为加工过程可能会提高GI值。
豆浆的GI值比完整豆类要高,糖尿病患者要适量控制。
结语:豆类是朋友,但别指望“神话”白芸豆、黑豆、红豆……这些五彩斑斓的豆子,确实能在血糖管理中发挥作用,但它们不是“神药”,更不是“万能降糖工具”。
与其追求某一种“降糖食物”,不如从整体饮食结构入手,合理搭配,控制总糖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血糖管理不是一场“单挑”,而是一场长期的“团队战”。
糖友们,别怕吃豆,但也别迷信“降糖神话”。
科学合理地吃,才能真正让豆类成为你的健康“好搭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