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低血糖就是糖尿病吗(低血糖比较频繁)
医生手记丨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 小心胰岛素瘤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近2年内,市民李大爷(化名)反复出现头晕、出冷汗、意识不清等症状,近半年发作更加频繁,有时也有癫痫样发作,一般进食后可缓解。近日,大爷到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就诊,门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并参考其既往体检资料,以“低血糖”收入内分泌科治疗。
入院后前2天,李大爷常于凌晨二三点出现心慌手抖、意识模糊等症状,测毛糖(毛细血管末梢测得血糖值)在3.4-3.8mmol/L之间,给予静注50%葡萄糖注射液后可好转,结合李大爷入院后的检查,医生考虑李大爷极有可能患有内分泌代谢肿瘤,即胰岛素瘤,于是给予其饥饿试验,结果呈阳性,胰腺增强磁共振检查也提示:胰体富血供结节,神经内分泌肿瘤考虑。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又为李大爷做了详细检查后,明确诊断为胰岛细胞瘤。李大爷转入上海瑞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现已康复出院。
许多糖友也许会想,胰岛素瘤是不是与糖尿病有关?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了吗?没错,胰岛素瘤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胰腺上长了肿瘤,这个肿瘤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胰岛素是我们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胰岛素分泌多了,会引起低血糖,与糖尿病是相反的。
胰岛细胞瘤的主要表现是低血糖症状,具体表现与低血糖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有头痛、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神志不清、一过性惊厥、癫痫发作等症状,部分患者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或在进食后明显缓解。长期反复发作性低血糖,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有些患者可通过加餐预防发作,但可能会出现因反复发作低血糖、增加进食,糖尿病患者体重反而增加。
胰岛素瘤如何诊断?九成患者可以通过以下症状得到正确诊断:空腹时低血糖发作症状: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
也有部分患者发作时血糖可在正常范围内,故可在上述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相关试验比如饥饿试验、胰岛素释放指数的检查、联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得出明确诊断。
该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术中病灶不能摘除干净,有转移的恶性胰岛素瘤以及无法手术治疗的病例,可药物治疗。
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应得到重视,除可能是糖尿病前期表现外,也要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疾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定期复查明确诊断,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内分泌科 张新)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00后女生频繁发作“低血糖”,竟是得了糖尿病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张军霞 王慧文
20岁的李女士(化姓)频频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必须进食才能缓解。李女士感觉自己是低血糖了,没想到最近就医后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李女士是一家公司的文员,上班时在工位上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不仅如此,因工作忙碌,没时间做饭,李女士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外卖对付。下班回家便立即切换成“葛优躺”模式,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除了追剧,就是熬夜上网冲浪,还时不时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吃宵夜。长此以往,李女士发现自己逐渐发胖,1.6米的身高,体重已经飙升到75公斤。
年初开始,李女士频繁出现低血糖,每当忙起来误了午餐,就会有明显的饥饿感,伴随心慌、出汗、手抖的症状,吃点东西就能缓解。这种感觉非常难受,为了减少发作,李女士经常在上午10时左右开始防御性进食,虽说症状是控制住了,但身上的脂肪却越来越多了。
“我这到底是得了什么病?”为了一探究竟,李女士来到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仔细问诊后,张军霞医生给李女士安排了“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释放实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李女士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困扰她大半年的“低血糖反应”正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张军霞给李女士开了兼具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减轻体重作用的降糖药物。1个月后,李女士再次来内分泌科门诊复诊,她的体重已经减轻了4公斤。
为什么自己频繁出现低血糖,会被诊断为糖尿病?张军霞表示,对于正常人来说,血糖低于2.8毫摩尔每升即可称为“低血糖”。在血糖降低的时候,人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这些症状统称为“低血糖反应”。如果有“低血糖反应”的同时,测得的血糖也低于2.8毫摩尔每升,则称之为“低血糖症”,常见于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确诊糖尿病患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检测血糖不一定低于2.8毫摩尔每升,这种情况可见于早期糖尿病患者。结合临床,李女士大概率属于这种情况。
“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所谓‘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事实上,临床上出现‘三多一少’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不到三分之一。”张军霞医生告诉李女士,大多数的早期糖尿病症状十分隐匿,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出现了眼睛、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张军霞提醒,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父亲、母亲、(外)祖父母等亲属罹患糖尿病(即家族史阳性);长期存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生活作息时间紊乱、睡眠不足、喜欢吃高热量食物、缺乏体力活动等;皮肤创面难以愈合,或皮肤的化脓性炎症(疖、痈)反复发作;出生时体重超过8斤的巨大胎儿及母亲;妇科炎症反复发作;体重超标。
张军霞建议,如果频发低血糖,应警惕早期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到医院进行专科检查明确诊断。
如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极目新闻内分泌健康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反复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在生活中,人们出现低血糖症状一般是由于没有及时吃饭或减肥节食引起的,这种低血糖现象通过进食便能纠正。但是,如果反复在餐后出现低血糖,就需要提高警惕了,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风湿免疫科杜瑞琴主任提醒,这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低血糖症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血糖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水平,人体组织主要靠葡萄糖供应能量,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在3.9-6.1mmol/L,餐后在7.8mmol/L以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若这个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因此,血糖升高或降低是诊断糖尿病或者低血糖的主要依据。
低血糖又称为低血糖症,但这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血葡萄糖浓度过低综合征。低血糖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神经性症状和脑功能紊乱性症状两类。典型的低血糖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手抖、出汗、乏力等神经症状,根据血糖下降的程度会出现认知、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脑功能损害,严重持久的低血糖可导致永久性脑功能障碍或死亡。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及时进食或补充葡萄糖,待血糖浓度上升后症状就可缓解。
由于低血糖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低血糖表现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即使出现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和体征,也不能单凭症状确诊。对具体病例而言,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可能有较大差异,因为很难确定血糖低于多少数值时,低血糖症状一定会出现,或达到什么样的血糖浓度时,肯定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不过,从临床经验来看,当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高于3.9mmol/L即可排除低血糖可能;血糖在2.8-3.9mmol/L提示有低血糖存在;血糖低于2.8mmol/L,伴有低血糖症状、供糖后症状迅速缓解(Whipple三联征),可诊断为低血糖症。
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造成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是使用了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如格列本脲)、β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奎宁等引起血糖降低的药物,以及饮酒。一些重症或减重手术,如肝衰竭、肾衰竭、心力衰竭、脓毒症、恶性肿瘤或营养不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也会引发低血糖。还有一些低血糖的原因是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β细胞肿瘤或增生,以及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什么样的低血糖与糖尿病有关
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阶段,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低血糖反复发作,持续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合并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或存在肥胖;
3.餐后或下一餐前(非空腹时)发生低血糖,即餐后反应性低血糖。
餐后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呢?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是,胰岛素与进食之间存在着正确关联。也就是说,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的升高是“配套”的,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就会增多;进食减少,胰岛素分泌也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而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延迟。
具体来说,人进食以后会迅速刺激胰岛素分泌以降低上升的血糖,在餐后2-4小时胰岛素应恢复至空腹时的水平。而有的人由于胰岛功能已出现损害,其胰岛素分泌没有与进食后所产生的血糖高峰同步,在进食2-4小时之后,体内分泌的胰岛素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此时,人体内的食物已经消化殆尽,血糖也已随之降低,体内相对过量的胰岛素就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若这种餐后低血糖的现象长期存在,则提示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了异常,可能进入了糖尿病前期。
血糖异常超两个月建议排查
杜瑞琴主任建议,对于低血糖现象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月,尤其是伴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低血糖反复发生于餐后的人,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功能),来明确是否有糖耐量受损或胰岛功能异常,同时积极排除肝脏疾病、胃部手术、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服用了相关药物等其他导致餐后低血糖的病理性情况,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无论是哪一类低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并针对病因治疗很关键。糖尿病前期患者低血糖发作时的治疗原则与其他情形的低血糖基本相同,即及时供糖,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以预防其发作。首先,患者要适当改变膳食结构,避免饮酒和吃单糖类食物,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高蛋白和高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比例,减慢食物的吸收速度,从而减少对胰岛素分泌的过度刺激。其次,平时需减慢进餐速度,同时改为少量多次进餐。
对于肥胖患者而言,还要积极管理好体重。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随着血糖逐渐升高、代偿能力不足,会逐渐进展为糖尿病。而通过减重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脂、血糖、尿酸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减少脂质沉积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保护胰岛功能。
作者:庞朝飞(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丨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