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新发现(一型糖尿病新进展)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184国数据建模研究:全球约1/10新发2型糖尿病或可归因于含糖饮料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基于对184个国家的数据建模评估认为,2020年,全球约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1/30的新发心血管疾病或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其中,最大比例的可归因病例出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该论文介绍,全球范围内,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能量饮料和柠檬水等的摄入一直在增加,虽然有些研究已发现与摄入这类饮料相关的健康风险,包括增重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但含糖饮料的全球健康影响此前一直没有得到量化。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Laura Lara-Castor和美国塔夫茨大学Dariush Mozaffarian与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分析了全球饮食数据库的数据,该数据库包含基于个体饮食调查对含糖饮料摄入的估算数据,以及关于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数据。研究团队用一个模型结合了这些数据集,估算了全球可归因于含糖饮料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他们通过模拟在184个国家的人口中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在2020年,全球有220万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和120万心血管病新发病例可归因于这些含糖饮料的摄入。从全球不同地区看,可归因负担最大的地区在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评估1990至2020年的趋势时,研究团队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比例增幅最大,病例数分别增加8.8%和4.4%。

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的发现确定了一种关联,而且是基于国家摄入情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估算,这些国家的食物摄入和结局的数据非常有限。

论文作者总结表示,经济发展中地区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的显著增加,反映了一种向着西方化饮食模式的饮食转变。他们强调,有必要采取有效政策和干预措施来规范全球含糖饮料的销售和摄入,从而减少相关疾病负担。(完)

1型糖尿病逆转取得重大临床突破,再迎deepseek后中国高光时刻

(记者李文发自深圳)1型糖尿病作为人类医学禁区,患者发病早、需要终生外源性胰岛素维系生命,青少年、儿童期面临寿命短、低生活质量、多并发症的疾病预后困境。

近日,记者从深圳了解到,由复星健康旗下深圳恒生医院糖尿病自然疗法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安赤颖团队,在新发1型糖尿病逆转领域取得全球重大临床突破,1型糖尿病患者不使用胰岛素,实现血糖正常调节。

(来自浙江的儿童)

安赤颖主任介绍,从2024年6月16日第一位患者入院治疗,到2025年1月11日共干预9名患者,目前,已经有四位患者完全停用胰岛素,实现血糖正常调节,胰岛素抗体转阴,胰岛功能恢复正常,停胰岛素最长达8个月,空腹血糖长期稳定在5mmol/L,餐后血糖在6mmol/L,血糖调节恢复到正常人水平。其中一位16岁的男性青少年,干预前每天注射胰岛素44个单位,在强化干预三天中完全停用胰岛素,空腹C肽达到正常人水平。仍在接受治疗的其他五位儿童,来自河北唐山的小朋友从胰岛素60个单位减量到8个单位,来自内蒙古族四年糖龄的小朋友从60个单位胰岛素减到26个单位。

(来自广东的青少年)

“这九名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年龄跨度在8-16岁,病程短的2个月,长的4年,6位注射胰岛素,3位未使用胰岛素,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最佳临床观察和对照。”安赤颖表示,正是9位患者不同情况全方位对照,干预前与干预后胰岛功能恢复评估后与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后短暂蜜月期进行了边界清楚的甄别。

安赤颖博士介绍,1型糖尿病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对清楚,肠道菌群、渗漏的肠道黏膜屏障、改变的肠道黏膜与免疫攻击,而肠漏的生物标志物血清解连蛋白在2000年由马里兰大学法萨诺教授发现,90%的1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功能医学质谱平台检测均显示解连蛋白阳性,通过整合医学系统化的干预技术,能够实现血清解连蛋白转阴,从而阻断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反应,后期让被攻击的贝塔细胞得到保护。因此对于早期诊断的患者,空腹C肽在0.5ng/ml,逆转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1型糖尿病临床治疗都是胰岛素对症治疗,预后结局不尽如人意。安赤颖博士也表示,整合医学对于第一时间早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最佳。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大的痛苦在于终身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带给患者的痛苦为整个家庭都蒙上厚厚的一层阴影。干预几个后,小朋友再次回到深圳恒生医院糖尿病自然疗法中心见诊专家,亲切地称呼安赤颖主任为,安糖妈妈!

(来自内蒙的青少年)

“2025年,我们后纳入更多的1型糖尿病患者入组管理,用这项技术帮到更多处于被病痛折磨的青少年以及处于水深火热的家庭。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撰写病例报告,争取早日在国外期刊公布,后续会有系列的科研论文在国际上发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全新的希望!”安赤颖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相关链接:

1、2024年9月25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与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全球首次利用干细胞再生疗法功能性治愈1型糖尿病,这一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传遍全世界。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树森主任医师表示,人胰腺供体极为稀缺,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需要积累更多病例以及更深入的临床试验,预计未来3—5年才能够真正推向大众。

2、2023年,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针对529名糖尿病样本研究,重新定义了1型糖尿病的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概念,缓解的定位为Hb1c<7%,且胰岛素每日剂量为<0.5IU/kg,完全缓解为0IU/kg。

“3c型糖尿病”迎突破性进展!英国研究发现,5类降糖药可有效降糖,PEI是关键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c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可能和PEI有关!

3c型糖尿病

,也称胰腺外分泌糖尿病或胰腺源性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腺损伤导致的糖尿病类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血色素沉着病和胰腺外科切除术。在西方人群中,3c型糖尿病占糖尿病5%–10%,成人发病率高于1型糖尿病。

目前,

针对3c型糖尿病的治疗指南和证据相对有限,尤其是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

。由于证据缺乏,3c型糖尿病的高血糖治疗方案与1型和2型糖尿病没有明显区别,目前的建议仅限于考虑早期启动胰岛素和避免肠促胰素类药物治疗(可能与胰腺炎有关)。因此,很大一部分患者并未接受最佳的降糖治疗方案。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Rhian Hopkins等基于英国大规模的人群基础队列研究,

系统评估了口服降糖药物在3c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证据。2025年1月6日,研究成果以《口服降糖治疗继发胰腺疾病(3c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结果: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为题发表于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期刊。

5项核心发现

1.对于3c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患者是否合并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若合并PEI,降糖效果可能会明显下降

2.总体上,5类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吡格列酮和SGLT2抑制剂)均能有效降低3c型糖尿病患者HbA

1c水平,但对于合并PEI的患者,降糖效果明显下降

3.PEI是影响口服降糖药降糖效果的决定因素,非胰腺疾病类型;

4.伴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停药风险明显更高;

5.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后,3c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

研究纳入了来自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CPRD)的7084名在糖尿病诊断前/后30天内确诊胰腺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被诊断为3c型糖尿病,且开始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吡格列酮],但未接受胰岛素治疗。其中,5917人未伴有PEI,1167人伴有PEI。对照组为经过匹配且没有胰腺疾病的97,227名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了3c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12个月时HbA1c治疗反应、体重变化以及6个月的停药情况。

Part.0

口服降糖药疗效,PEI是决定因素

总体而言,12个月时,5类降糖药均能显著降低3c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降糖效果和2型糖尿病总体相似。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伴有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效果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无PEI

伴PEI

平均HbA1c降低了12.2 mmol/mol,与2型糖尿病对照组HbA1c降低幅度相似,差异为0.7 mmol/mol。

平均HbA1c降低了9.4 mmol/mol,与2型糖尿病对照组相比,HbA1c降低幅度较小,差异为3.5 mmol/mol。

➤胰腺疾病类型:研究结果在不同的胰腺疾病类型(如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中基本一致,表明PEI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不仅仅是胰腺疾病的类型。

➤药物类别:在评估的药物类别(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吡格列酮和SGLT2抑制剂)中,结果也显示出总体的一致性。其中,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对 PEI 患者的降糖效果减弱幅度最大 (相比T2D低4.2mmol/mol) ,尽管两种疗法仍然有效。可能是因为这两类药物影响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在 3c 型糖尿病中可能比 T2D 更不利,特别是在胰腺损伤可能更严重的 PEI 患者中。总之,表明PEI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在不同药物类别中均存在,提示PEI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图1 主要研究结果

图2 5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疗效、停药风险、体重变化差异

Part.0

停药风险,伴PEI患者明显更高:

3c vs. T2D

无PEI

伴PEI

治疗中断的风险与2型糖尿病对照组相似,比值比(OR)为1.08。

治疗中断的风险明显更高,OR为2.03。

Part.0

口服降糖药对体重的影响:

3c vs. T2D

3c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针对不同降糖药的亚组分析发现,在伴有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体重下降幅度大于2型糖尿病对照组(平均体重下降差异为1.4 kg,95% CI 0.6–2.3);而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体重增加幅度小于2型糖尿病对照组(平均体重增加差异为1.1 kg,95% CI 0.7–1.5)。

综上所述,5类口服降糖药物均能显著降低3c型糖尿病患者HbA1c

水平,且在无PEI的患者中,其降低幅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然而,伴PEI的患者在HbA

1c

降低和治疗中断方面表现较差,提示PEI可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药物类别在3c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耐受性存在一定差异。这项研究为3c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表明口服降糖药物可以作为该群体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强调了在治疗伴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时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Hopkins, R., Young, K. G., Thomas, N. J., Jones, A. G., Hattersley, A. T., Shields, B. M., Dennis, J. M., & McGovern, A. P. (2025). Treatment outcomes with oral anti-hyperglycaemic therapi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secondary to a pancreatic condition (type 3c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https://doi.org/10.1111/dom.16163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