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喜茶0卡糖糖尿病(喜茶0卡糖 血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低GI食品”火了!真的能控糖减肥?调查→

喝饮料要买零糖的,吃零食前先看脂肪的含量,吃饭前计算一下卡路里和GI值……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控糖人士?近年来,无糖、零卡、低脂等象征健康的标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食品包装上,“低GI”更是成为当下食品行业的热门词。

从对抗糖尿病、超重/肥胖等慢性病的营养干预方式之一,到减肥健身人群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社交平台上,“低GI饮食”已经出圈,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追捧,也成为了食品企业竞相进入的消费新赛道。

究竟什么是“低GI”?

吃“低GI食品”一定可以减肥吗?

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低GI食品”都靠谱吗?

新民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从零食饮料到主食 都来“傍”低GI

早晨,切两片全麦面包放入烤箱,再煎一只鸡蛋;中午,点一份低脂烤鸡谷物碗和一杯蔬果汁;下午,有点饿了,去便利店买一支燕麦能量棒;晚上,给自己煮一碗糙米饭,再配上两个小菜。

没能在炎炎夏日瘦身成功,就到了“贴秋膘”的季节,“90后”姑娘小颖将目光转向流行的“低GI饮食法”。如今,她的一日三餐几乎放弃了精制米面,只吃各种粗粮或粗粮制品,线上“购物车”里也加入了三五样“低GI”零食。

一款在售的谷物面产品贴有低GI标志

从乳制品到面包,从能量棒到坚果饼干,从代餐粉到面条麦片,从饮料到月饼,甚至还有调味料……从去年开始,“低GI”之风几乎刮遍了整个食品行业。记者在线上商场和电商平台看到,低GI食品越来越多。

在零食领域,去年玛氏推出一款士力架黑巧纤谷棒,主打“身材管理期的解馋好搭档”,是一款GI值约为40的低GI零食。中粮香雪的提拉米苏蛋糕,包装上也有着显眼的“低GI”标签。

在乳制品领域,妙可蓝多今年5月上市了一款花酪棒,以不含蔗糖和低GI为卖点。伊利推出的低GI产品则已经形成产品矩阵,覆盖奶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等四大领域的约30款产品。

涉及到主食,低GI食品就更多了。从青稞挂面、荞麦挂面,到豆乳餐包、全麦欧包,还有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控糖米等。舒汇慢谷则把低GI的风吹到了中式蒸包,即将上市的GI青菜包、酱肉包、馒头等产品。

在新茶饮品牌的门店中,同样有“低GI”产品。从今年开始,霸王茶姬下单界面上多了一个“低GI”标识,消费者可以选择伯牙绝弦、桂馥兰香等低GI饮品。喜茶也有控糖行动,推出“ 慢糖·多肉葡萄”,部分果茶可以选择使用低GI慢糖。

《2024京东食品饮料健康趋势白皮书》显示,低GI食品关注度与销售额迅速增长。据有关数据,近一年,低GI食品饮料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6%,相关销售额也显著提升。

难吃但健康?谁在买?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的低GI产业将会有一个千亿的市场规模。

“我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时候,一个病房里10名患者,只有一两个人患有糖尿病,现在倒了一倒,变成了八九个人。”原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邹大进教授表示,随着日常饮食中的精制碳水越来越多,导致人体血糖迅速升高,长期过量摄入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是引发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低GI饮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恢复古人的全谷物饮食习惯,保留更多的膳食纤维。”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也明确提倡低GI饮食,在合理膳食行动方面,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FOP)”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同时研究推进制定特殊人群集体用餐营养操作规范,探索试点在餐饮食品中增加“糖”的标识。

“我们研发低GI食品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糖尿病人的需求,但如今对健康有需求的人士也很关注低GI饮食,愿意为此买单。”味谷食研食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远表示,低GI食品早已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而是更广泛的“血糖健康关注者”。他们中包括高血糖用户,也就是糖尿病患者和糖前期用户,也有孕期控糖的孕妇、减肥抗糖的健身人士和提前关注血糖健康的普通人。

“控糖减脂人必入清单”“低GI主食合集在此”“还有人不知道鹰嘴豆是低GI主食吗”……记者在社交网站上发现,低GI饮食因为主打控糖,其原料也多采用优质碳水,受到了很多注重身材管理的90后乃至于00后的喜爱,与轻食、代餐一样,成为健康生活的代名词。

消费人群的激增让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控糖食品,但大部分低GI食品因糖分含量低而口感不佳,往往被认为干燥、粗糙、无味。“传统的控糖食品有杂粮饼干、玉米面窝头等富含膳食纤维,往往口感比较粗糙,对胃肠道的要求较高,难以坚持。”有业内人士表示,口感不佳往往会影响持续性消费,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难以坚持购买和食用。

鱼龙混杂 行业发展还有这些瓶颈

低GI饮食对于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管理以及增强饱腹感、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低GI食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消费者认知、产品标志、生产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低GI食品”后发现,出现在页面中的大部分食品都打出了“低碳水”“控糖”“低卡”“代餐饱腹”等宣传语,但其实并没有“低GI认证”,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例如一款打出“低GI”宣传的桃山皮月饼,尽管在宣传页面中介绍其原料中包含GI值27.2的绿豆、GI值7-23的巴旦木,以及松子仁、椰蓉等天然食材,但记者询问其客服是否有“低GI认证”时,却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只表示其产品增加了膳食纤维含量,和普通食品相比,更适合血糖偏高的人群。

而在此前,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也对网上一些所谓的“健康食品”进行了检测,其中一款产品“凤禾鸣慢碳十二色糙米”的问题特别多。这款产品在销售页面上宣称“低糖低GI”“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零负担放肆吃”,且在销售页面和产品包装上都宣传“江南大学研发”。然而,实测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膳食纤维含量实测值只有3.81克/100克,远低于包装标示的13.6克/100克,蛋白质含量实测值也只有8.08克/100克,比标签标示值低,达不到国家标准对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食品的要求。

“使用低GI食材生产制作的食品,不一定就是低GI食品。因为食物的加工方式、烹饪方式等都会影响GI值。低GI食品需满足GI值≤55,指标是以即食状态下,也就是熟制、冲调、冲泡后的测定结果来计算的。”杜远告诉记者,味谷食研从4年前开始研发低GI食品,尽管一开始就采用了燕麦、绿豆、黑米、青稞等粗粮作为原料,依旧遇到了不少瓶颈,反复推翻重来。

“我们的初衷是在市面上常见的低GI面包、饼干之外,开发出一些中式蒸包,做遵循国人主食习惯的低GI食品。但一旦改变低GI原料的性状和加工方式,它的升糖速度就变快了。”他告诉记者,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燕麦、青稞、绿豆、黑米、荞麦、小麦等多种食材磨成粉,再揉成面团、包入馅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款低GI食品,因为在加工过程中,食材的性状、加工的方式乃至于温度的变化,都改变了其GI值。与此同时,还必须通过科学配比和工艺技术来兼顾产品的口感,避免太过粗粝,难以消化。而正是因为低GI食品的研发生产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才出现了部分品牌打出了“低GI”的擦边宣传,却没有正规认证的市场乱象。

最终经过4年左右的研发,味谷食研采用独有的原料加工性能调控技术和面团发酵工艺,让杂粮主食具备了白面主食的口感,同时升糖速度显著降低,达到了低GI食品的标准。杜远表示,临床测试的初步数据显示,食用慢谷低GI馒头的实验对象血糖上升曲线比对照组下降了4个mmol/L,胰岛素分泌水平也明显降低,对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的人很有益。

而随着产业发展,我国的相关行业标准也在不断出台中。2023年6月14日,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发布团体标准T/CNSS8-2023《预包装食品血糖生成指数标示规范》。今年7月,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T/CNLIC 0145-2024《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品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也对外发布,并于发布之日起实施。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标准的出台,对规范行业发展,推动我国低GI食品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有着积极作用。

消费困惑 低GI食品=减肥食品吗?

当低GI成为“控糖”人群的解决方案之一,它也在从“医学概念”走向“大众产品”。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减脂期要吃低GI食品是不少健身博主的建议,甚至还将低GI食品与低热量画等号,称其为减肥食品。那么,二者是否可以画等号呢?

“尽管低GI概念火爆,但大众对低GI食品仍有不少认识误区,比方说‘低GI等于低热量’‘吃低GI食品能减肥’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坚果、健康油脂和高脂肪食品可能具有低GI值,但它们的能量密度较高,摄入过多可能逆反减肥目标。

“黑巧克力GI值是49,属于低GI食物,但是每100克黑巧克力的热量有516千卡,堪称高热量,相当于吃了2碗至3碗米饭。”他举例说明,低GI食物只是说其升血糖的能力比较差,某些食物可能具有低GI值,但是如果在摄入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总量,就会导致摄入量超过身体消耗,从而导致体重不减反增。因此,GI值只能作为食物选择的参考因素之一,摄入量、食物搭配和烹饪方式也非常重要。

事实上,尽管低GI食品对于维持稳定血糖、提供长效能量和促进健康有益,但减肥并不仅仅依赖于吃低GI食品。成功的减肥需要综合考虑热量摄入与消耗平衡、食物种类、饮食多样性、饮食质量以及运动,这才是维持体重和身体健康的关键。“在饮食中适当引入低GI食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提问

什么是“低GI”?

GI,即“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是一种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影响的指数。它基于食物摄入后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数值范围从0到100,低GI即是低血糖生成指数。低GI食物是指含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且血糖生成指数≤55的食品。

简单来说,它告诉我们吃了某种食物后,血糖会不会迅速飙升。如果一个食物的GI高,就意味着吃了它之后,血糖会迅速升高,然后迅速下降,就像一座小山一样。而低GI食物就像一座平稳的小坡,吃了之后血糖上升相对较慢,维持时间较长,不会引起急剧的波动。

作者:张钰芸(新民晚报金海岸工作室)

图片:陈梦泽 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 新民晚报

“无糖”奶茶是否真的无糖?记者实测多款“网红”奶茶→

来源:央广网

数据显示,近三成“90后”“00后”消费者每月花400元喝新式茶饮,由此也催生出了千亿级的现制饮品市场规模。

在这背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奶茶对健康的影响。日前,央广网记者在北京、郑州多家奶茶店走访调查,并抽取相应比例奶茶样品进行检测。调查发现,市面上不少大众熟知的品牌存在“无糖”奶茶仍有糖、用奶精混淆鲜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等问题。

此次参与实验的奶茶来自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鹿角巷、喜茶、奈雪的茶6个品牌,检测指标涉及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因现制现售饮品没有相应“国标”,本次实验采用多地消保委奶茶检测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

本次比较实验样本(注:奶茶中涉及的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指标检测结果均来自河南聚谷检测。其中,咖啡因、蛋白质指标参照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本次比较实验结果仅对所购买的产品负责,不代表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规格产品的质量状况。)(制图:央广网记者王勇生)

8杯奶茶含糖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无糖”奶茶是否真的无糖?

实测鹿角巷“无糖”奶茶含糖22克

随着人们不断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糖、少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

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奶茶店店员都表示可以做“无糖”奶茶,还有部分店员默认“无糖”就是“不另外加糖”。另外,在外卖平台,部分奶茶品牌“甜度”一栏也有“无糖”“零糖”选项。

“无糖”是否绝对零糖?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克)。

但从检测结果看,并没有符合标准的“无糖”奶茶,检测样品均含有总糖。其中,甜度为“无”的一杯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含糖22g,远高于上述“无糖”标准。

记者关注到,2018年6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提到,产品宣传中使用“无糖”“低脂”“鲜奶”“现切水果”等内容的,要与实际相符。

有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无糖”奶茶是指制作过程“不另外加糖”,但奶茶中物料本身可能含糖。对于一些只能食用无糖食物的特殊人群,“无糖”的宣传是否会对其产生误导作用?

“设置或标注‘无糖’选项,就必须保证产品真的达到无糖标准,否则就涉嫌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甚至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食品安全法要求惩罚性赔偿。”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外卖平台上,鹿角巷、CoCo都可、喜茶(顺序从左到右)均有“无糖”“零糖”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全糖、少糖、半糖、三分糖、不另外加糖......类似这样的甜度分类,在奶茶店里很常见。但当记者问及这些甜度是否对应具体含糖量时,店员要么称“差别不大”,要么告诉记者“以消费者口感判断”。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样模糊的甜度分类,几乎已经成为奶茶市场上甜度的“现行标准”。

“这已经是行业的一个潜规则。”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细分的甜度标准看上去好像很专业,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但事实上,甜度到底是七分还是五分,很难凭口感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而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而检测结果显示,一杯一点点波霸奶茶正常糖就含糖35.5g,一杯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常规糖含糖26.5g。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黄越告诉央广网记者,从检测结果看,被检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较低,从侧面反映出牛奶成分含量较低,所以这次实验可以将测得总糖近似看待为添加糖,从膳食指南的建议来看,可以认为是含糖量较大。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王思露表示,市售奶茶之所以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而饮用过多的奶茶就会摄入较多的糖类物质,糖摄入越多,机体患肥胖、高血糖、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奶精混淆鲜奶

CoCo都可、一点点等被测奶茶蛋白质含量均偏低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商家打起擦边球,在菜单上模糊概念,将鲜奶与奶精(植脂末)制作的奶茶混为一谈,使消费者误以为其产品均为牛奶制成。另外,目前市售现制奶茶包装杯上,均没有标注任何营养成分表,消费者无法了解一杯奶茶到底包含什么成分、多少成分。

其中,记者走访北京丰台、西城等地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数十家市面上常见的奶茶店,多数店主对奶茶中的牛奶成分“含糊其辞”。2月24日,在CoCo都可北京丰台永旺梦乐城店,记者看到,有三四个人在排队购买奶茶。当记者问及奶茶成分时,一位店员指着柜台上放着的两箱物料明确地说:“成分全是牛奶。”记者看到,物料箱上写着“乳源纯正、安心美味”。记者反复询问是否全部品类均使用牛奶时,对方又称:菜单上第一排用的牛奶,别的不是。

记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购买了包括CoCo都可在内的6家品牌奶茶店8款现制奶茶,通过检测发现,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不足。其中,一杯市售500克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三款奶茶蛋白质含量均不超过2克。上述品牌检测含量是否合理?王思露解释说:“我们国家对液体奶茶中的蛋白质没有限量标准,特别是‘现做饮品’。若据我国GB/T 21733-2008《茶饮料》参考,蛋白质含量标准不得低于0.5g/100g。”

那么,根据实验结果,一点点、CoCo都可、鹿角巷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8款奶茶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某奶茶品牌加盟店兼职人员告诉记者:“都要加奶精(植脂末)勾兑的,这样喝起来更顺滑,不然就没有奶茶味了。”

为了解其他奶茶企业的制作方法,记者以加盟为由,咨询某电商平台上一家售卖“一点点”饮品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对方称用奶精代替牛奶,成本就低了,每杯奶茶的利润可达60%左右。“不会被发现的,都这么弄。”该人士称。

陈音江表示,食品标识应当标注食品的成分或者配料清单,不标注食品成分和配料清单,或者出现用奶精混淆鲜奶的情况,明显违反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健康角度,王思露则解释道,植脂末主要是植物油人工氢化制作而成,它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认知障碍症的风险,或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等。

米芝莲咖啡因含量最高

多款奶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

记者走访还发现,与瓶装饮料不同的是,目前市面上多数现制现售奶茶在外包装上均没有任何配料信息或者营养标签信息。

以咖啡因为例,抽检中,记者发现,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等全部被检奶茶中均检测出了咖啡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郑州与北京分别购买的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其检测结果均显示咖啡因含量最高,分别达795mg/kg、728mg/kg。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为了保证包装类调味茶饮料(包括奶茶)中“茶”的成分,标准要求咖啡因含量不得低于35mg/kg,但未设上限。此外,王思露分析称,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认为,健康成年人单次摄入200毫克、全天摄入400毫克咖啡因不会引发安全问题,但单次摄入咖啡因超过500毫克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大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焦虑、不安和失眠。

“任何物质抛开剂量后看待毒性,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奶茶同样如此。”王思露谈到。

8款奶茶咖啡因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并不知情。记者走访的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多家店铺中,均未在门店、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给出类似“奶茶含有咖啡因,老人、儿童、孕妇不建议过量饮用”的“温馨提示”。

王思露称:“孕妇每日咖啡因的摄入量不得超过200毫克,否则可能会危害胎儿健康。对于儿童等特殊阶段人群,应该刻意拒绝或严格限量。”

2月25日,央广网记者就咖啡因含量明显较高的问题致电本次检测购买样品的米芝莲河南郑州某店,店员称,没有任何咖啡因,但里面纯茶浓度特别高,晚上购买会提醒顾客影响睡眠等。而对于咖啡因含量超过700mg/kg,米芝莲官方客服回应记者称:“直营店会提醒的,但北京和河南地区都是加盟店,没提醒孕妇等群体的话,那问题出在具体门店上,今后检查会敦促他们。”

现制奶茶标准缺失

专家呼吁尽快出台奶茶“国标”

受访专家认为,现制奶茶的种种现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缺失,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呼吁尽快出台国家标准。

记者关注到,目前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于2008年出台,将茶饮料分为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等三类,并对一些茶饮料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规定。记者还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查询获悉,上述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因此,对于市面上奶茶成分到底应该遵循何种理化指标,目前没有判断标准。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会突破1100亿元。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奶茶行业,陈音江认为,确实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就在近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了部分奶茶店,结果全部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在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看来,这样的“团灭”结果既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朱丹蓬称,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奶茶已经进入了细分赛道,价格从几块到几十块钱不等,这也就说明成本、食材选取上肯定有区别。而且目前对奶茶成分构成没有国家标准,所以企业的操作空间就比较大一些。

朱丹蓬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执法,主要检查奶茶店卫生这一块,但是从奶茶本身的理化指标这块,还没有处罚依据。

“目前奶茶行业监管主要还是依据食品安全法以及有关食品安全标准。”陈音江说,奶茶行业经营主体分布广泛,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强、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也亟待加强。

陈音江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同时,奶茶企业不能只顾策划“网红”营销,吸引消费者眼球,而要把精力和成本花在提升产品质量上。朱丹蓬呼吁,尽快出台奶茶行业相应国家标准,让现制奶茶标准缺失的情况有法可依。

网红奶茶测评:一点点、喜茶等14款号称“无糖”实则超标

网红奶茶,因为颜值高、口味好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人甚至不惜排队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不过,有网友指出,网红奶茶看着热闹,其实并不健康。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验证真假,记者从南京采购了七大品牌14款网红奶茶,并请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实验室,对它们进行了一个全面检测。结果到底如何呢?

记者采购7大品牌14款网红奶茶,为保证科学,每款奶茶不少于两杯,总量不少于1000ml。14款网红奶茶分别是:

【1点点】

波霸奶茶

冰淇淋红茶加奶盖

【素匠泰茶】

招牌泰椰奶花

招牌泰满足奶茶

【coco都可】

17岁清茶

珍珠奶茶

【一芳水果茶】

一芳水果茶

金钻凤梨绿

【奈雪の茶】

霸气芝士草莓

冻顶乌龙鲜牛乳

【口渴了】

桃气彩虹1000

芒果果粒鲜奶茶

【喜茶】

芝芝芒芒

满杯水果四季春

记者将样品送至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根据奶茶的种类,工作人员决定对其中10批次检测:茶多酚、总糖、脂肪、蛋白质和咖啡因等五项指标,另外4批次色彩较鲜艳的水果茶则检测甜味剂和色素等添加。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人员刘晓萌介绍:“要先通过氧化镁对称量的样品进行净化,净化过后再采用过滤的方式把需要的滤液过滤出来,然后才可以上机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以水果为原料,色彩较鲜艳的4批次奶茶,均未检出甜味剂和色素等。而其余10批次有些虽然口感较为相似,但检测数据却大不同:10批次奶茶均检出总糖,含量从0.98%到12.04%不等,素匠泰茶的这款"招牌泰椰奶花"总糖含量最高,每100克含糖12.04克。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天总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刘晓萌分析:“这样一杯奶茶如果按500克来算的话,总糖含量就已经达到了60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所以对于一些控制体重或者三高人群就要慎用这款奶茶。”

这样来算,至少有两款奶茶喝过之后,都超过了一天累计总糖摄入指标。而不同品牌所谓的"微糖"、"五分糖"、"七分糖"也不具有横向可比性。比如喜茶的芝芝芒芒五分糖,实测总糖含量10.41%,高于同时测评的多款正常糖奶茶的总糖含量。而这款声称"无糖"的1点点冰淇淋红茶加奶盖,实测含糖量高达 7.15%,检测人员分析有可能是冰淇淋原料带入。

根据检测,9种奶茶中含有脂肪,素匠泰茶招牌泰椰奶花脂肪含量最低,仅为1.45克每100克。而1点点冰淇淋红茶加奶盖,脂肪含量最高,达到了7.57克每100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至49岁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的脂肪67.5g。如果饮用一杯500克的奶茶,脂肪摄入量几乎达到40克,超过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咖啡因检测方面,除素匠泰茶摘牌泰椰奶花未检出咖啡因,其余9款奶茶均检出咖啡因,检出值含量从43毫克每千克至288毫克每千克不等,其中素匠泰茶摘牌泰满足咖啡因高达288.27毫克每千克。

刘晓萌说:“201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提出过人体每天单次摄入量在200毫克一下,全天在400毫克以下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对咖啡因会有过敏反应的会发生亢奋,拉肚子,恶心症状的人群,就要对这种饮品慎用。”

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和茶多酚也是此次检测的重点内容,不过,检测下来发现,多款奶茶均不达标。根据国标《茶饮料》规定,调味茶饮料(奶)中蛋白质含量应≥0.5%,茶多酚含量应≥200毫克每千克,而检测发现3批次奶茶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均低于0.5%。2批次奶茶茶多酚含量不达标,分别是素匠泰茶招牌泰椰奶花和喜茶芝芝芒芒。

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奶茶:

茶多酚含量不达标奶茶:

这样看来,有些网红奶茶不是像描述得那么美,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的成分往往多,而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反而偏少,有糖尿病、三高症状或者肥胖体质的人还是应该慎喝!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