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薄荷糖糖尿病(无糖薄荷糖含糖吗)
清新口气的压片薄荷糖真是无糖的吗?看完你就知道了
一般我们在外面吃饭,在结账的时候,有些宾馆的前台或者饭店的收银台就会发一种圆形空心形状的薄荷糖,这种薄荷糖非常的甜,更是能够清新口气。吃完饭后,吃一颗糖,能够促进唾液的产生,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可谓是绝佳的搭配。
但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优渥,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更多人认为糖是对身体不利的食物,大量的饮食糖果会带来高血糖和糖尿病,所以这种压片薄荷糖的身影开始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只有少数的热爱者或高档的酒店进行购买。同时制糖企业也在寻求发展,根据这一现象推出了无糖薄荷糖。但是对于这种糖果,人们还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既然叫糖,真的会不加糖吗?今天,小编就抛砖引玉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无糖的薄荷糖,褪去它神秘的外衣。
既然是无糖薄荷糖,它其中会有糖吗?小编的答案是一定会有!这时候就比较疑惑了,为什么无糖薄荷糖里面有糖为什么还要号称无糖呢?这就要从糖的成分说起了,有人提出如果用糖精岂不是可以代替糖?这样也算是无糖了吧,但是小编要告诉你,糖精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布的致癌物质名单之一,在我国有着明确的规定每千克用量不能高于0.15g。而这无糖薄荷糖中最主要的成分还是山梨糖醇和三氯蔗糖。
其中的山梨糖醇是是蔷薇科植物的主要光合作用产物。甜度约为蔗糖的一半,热值与蔗糖相近,作为甜味剂使用不会引起龋齿。但是它是带一点毒性的,过多的摄入是会引起腹泻。山梨糖醇有吸湿,保水作用,在口香糖,糖果生产中加入少许可起保持食品柔软,改进组织和减少硬化起砂的作用。用量为百分之八左右,在面包,糕点中用于保水目的,使用量为百分之二左右,用于甜食和食品中能防止在物流过程中变味,还能螯合金属离子,用于罐头饮料和葡萄酒中,可防止因金属离子而引食品混浊。
山梨糖醇
另一种三氯蔗糖是一种高倍甜味剂,在1976年由英国泰莱公司与伦敦大学共同研制并申请专利,三氯蔗糖特点具有无能量,高甜度,纯正甜味,安全度高等,也是目前最理想的甜味剂之一,可达到蔗糖的甜度约600倍。三氯蔗糖在人体内不参与代谢,不被人体吸收,热量值为零,是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代用品。
三氯蔗糖
所以,大家在考虑健康的条件下,可以选择购买这类的无糖薄荷糖,来代替糖果,这类糖果并非没有糖,而是说在体内不会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也不会影响肾上腺素,本次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如果有更多想要了解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最后感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认可。
阿斯巴甜被列为“可能致癌物”,无糖可乐还能喝吗?更多“有风险”食物→
喝了这么多年的无糖饮料
看来终究是错付了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14日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
世卫组织官网截图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化学)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产品,包括减肥饮料、口香糖、明胶、冰淇淋、乳制品(例如酸奶、早餐麦片、牙膏)以及药物(例如止咳药水和咀嚼片)维生素。
有业内人士表示,阿斯巴甜属于比较低端的人工甜味剂。“现在很多食品用天然甜味剂取代了人工甜味剂添加。”目前使用阿斯巴甜的包括可口可乐旗下的可口可乐零度、可口可乐纤维 、雪碧纤维 、芬达零卡,百事可乐旗下的百事可乐零度、百事轻怡可乐,玛氏旗下箭牌的部分无糖口香糖、薄荷糖等。
阿斯巴甜被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物”
无糖饮料每天不要超过9~14罐
据世卫组织官网14日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简称IARC。是世卫组织下属的跨政府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和促进对癌症病因的研究,也进行世界范围内的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粮农组织/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简称JECFA。是一个国际科学专家委员会,由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联合管理。它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提供独立的科学建议。目前的工作范围还包括评估食品中的污染物、天然有毒物质和兽药残留。
IARC引用了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IARC 2B组),JECFA则重申了40mg/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
JECFA的结论是,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的理由改变先前确定的阿斯巴甜0-40毫克/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ADI)。因此,委员会重申,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在这个限度内是安全的。例如,假设没有从其他食物来源摄入其他食物,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9-14罐以上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
2B组中的证据强度分类是4个级别中的第三高级别,通常在人类癌症证据有限但不令人信服或实验动物癌症证据令人信服时使用,但不能两者兼而有之。
“JECFA还考虑了动物和人类研究中有关癌症风险的证据,并得出结论认为,食用阿斯巴甜与人类癌症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世卫组织食品和营养标准和科学咨询部门负责人Moez Sanaa博士说,“我们需要更好的研究,对现有的人群进行更长时间的跟踪和重复的膳食调查。我们需要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与胰岛素调节、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相关的机制途径的研究,特别是与致癌性相关的研究。”
IARC和 JECFA对阿斯巴甜影响的评估基于从一系列来源收集的科学数据,包括同行评审论文、政府报告和出于监管目的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已经过独立专家的审查,两个委员会都已采取措施确保其评估的独立性和可靠性。
“关于人类和动物致癌性的有限证据,以及关于致癌性如何发生的机制证据有限,这些发现突显出,有必要进行更多研究,以完善我们对阿斯巴甜是否构成致癌危险的理解。”IARC的玛丽·舒鲍尔博士(Mary Schubauer-Berigan)说。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继续监测新证据,并鼓励独立研究小组就阿斯巴甜暴露与消费者健康影响之间的潜在关联开展进一步研究。
中国人摄入了更多阿斯巴甜?
近日,韩国权威媒体《韩国中央日报》发布标题为《阿斯巴甜丑闻震惊了韩国的零糖业》的报道,该报道称,可口可乐韩国和乐天证实,他们的无糖可乐不含阿斯巴甜。这也引发国内消费者怀疑可口可乐在国内外阿斯巴甜添加方面搞“双标”。
实际上,中国国内进口的产自日本的可口可乐无糖产品也不含有阿斯巴甜。不仅如此,百事可乐美国禁用阿斯巴甜但中国依然使用的事件也被业内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产品都符合中国现行的标准。但是,作为饮料巨头,不能用最低的标准要求自己,而是应该主动承担起引领行业向更高品质,更高要求发展。同时,不能在中国就用健康程度一般甚至落后的原料,到了国外却换成更健康、更先进的原料。
据工人日报,阿斯巴甜在我国使用广泛,共有12大类食品中可允许添加。专业人士表示,讨论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时,剂量是重要考虑因素。健康减糖,可以选择使用其它天然甜味剂,或水果来代替人工甜味剂。
“可能致癌”就不能吃了吗?
实际上,被列为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刘雪梅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必恐慌,致癌物的评级并不等同于其风险程度,很多常见食品成分都被列为致癌物,但我们仍可正常消费。”
IARC官网资料显示,IARC一般将“某种物质可能致癌的确定程度”分成四类。
1类致癌物:对人体有致癌性的物质,即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这种物质会致癌,此类包括烟草烟雾、太阳辐射等。
2A类致癌物:该物质可能对人体存在致癌性,且可能性较高,即在人类身上的证据有限,有充分的动物实验数据证明这一点。此类包括高温油炸产生的排放物、杀虫剂等。
2B类致癌物:该物质可能对人体存在致癌性,但可能性较低,即在人类身上的证据有限,在动物实验中得到的证据也弱于2A类。此类包括汽油发动机废气等。
3类致癌物:该物质对人类没有致癌性,即在人类和动物实验上都证据不足,如喝咖啡,原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也介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此番发布,阿斯巴甜被列入2B组。
做这些分类,是为了警示人们,在职业防护和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控制,乃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
范志红坦言,实际上,很多种食物中含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列出的1类致癌物,或者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类或2A、2B类致癌物,但各国也不会禁止销售,很多公众还是会食用的。
她举例说明:
比如酒精饮料中的酒精被列入第一类致癌物,但酒、酒心巧克力、朗姆酒蛋糕、酒酿甜食、糟鱼、糟蛋之类含酒精食物,仍然备受喜爱。
比如亚硝胺类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但亚硝酸盐广泛应用于加工肉制品中,肉肠、火腿、培根咸肉,都要加亚硝酸钠,多少都会产生亚硝胺类物质。海米、干贝、虾皮、鱼干之类,也天然就会带着一些亚硝胺类物质。
再比如,烧烤食物、油炸食品中的苯并芘之类多环芳烃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但人们对烤串的热情丝毫不减。
友情建议:
1
买食品饮料时候注意看清配料表,做到心里有数。
2
控制量。“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人工甜味剂并不是一点都不能吃,但量要以少为宜。
3
不要对无糖食品和饮料帮助减肥抱有过高期待。减肥的关键是控制总能量的收支平衡。如果一边吃无糖食品、喝饮料,一边大口吃肉还不运动,想减肥也不太可能。
谁能代替阿斯巴甜?
中国山东!
除了阿斯巴甜,这两年“代糖界”还有一个新的顶流:赤藓糖醇。
全球赤藓糖醇市场,5家公司占有95%的市场份额,其中3家在山东,分别为:三元生物、保龄宝、诸城东晓。报告显示,这3家山东企业赤藓糖醇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70%左右。
在阿斯巴甜“涉癌”之前,赤藓糖醇走过一段艰难日子:
一方面,赤藓糖醇更贵。据媒体报道,要想达到1千克蔗糖的甜度,阿斯巴甜的成本是0.3元,赤藓糖醇则需要21块元,是阿斯巴甜的大约70倍。
另一方面,由于三家山东企业的“近距离竞争”,赤藓糖醇行业扩产严重导致供给过剩,企业之间“互卷”,市场价格大跌,上市公司股价低迷。
7月10日,三元生物发布的投资者调研记录表就直言:“赤藓糖醇行业的价格内卷尚未结束。整个行业的恢复预计需要经过3-5年的市场周期。至少等到明年下半年大部分新厂家都转产、老厂家也压缩部分产能后,供需逐渐恢复平衡,赤藓糖醇的价格才能回到相对合理水平。”
不过,国内的赤藓糖醇巨头对市场前景一直很有信心。
2022年1月,三元生物在创业板IPO网上路演中表示:
“无糖产品的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后续市场对赤藓糖醇产品的供给需求将快速提升。
根据沙利文预测数据,2020年至2024年,全球赤藓糖醇需求量将以22.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进一步增长,预计到2024年,全球赤藓糖醇需求量将达到23.8万吨。”
综合中新财经、蓝鲸财经、每日经济新闻、科技日报、封面新闻、国是直通车等
来源: 东方网
世卫组织: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无糖饮料一天不能喝超9罐?
世界卫生组织于7月14日用中文、英文同时发布的《阿斯巴甜危害及风险评估结果发布》显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
今年6月底,媒体报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把阿斯巴甜列入“可能对人类致癌”行列,引发大众关注。“阿斯巴甜致癌”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此次,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信息,“实锤”了上述猜想。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这个夏天还能愉快地喝含有阿斯巴甜的饮料吗?
△阿斯巴甜危害及风险评估结果发布
公布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评估阿斯巴甜致癌风险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化学)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减肥饮料、口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等乳制品,早餐麦片、牙膏,止咳药水、维生素咀嚼片等药物。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消息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显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据了解,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规定的物质致癌性分为五种: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阿斯巴甜被其认为是2B类致癌,即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方面称,这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对阿斯巴甜进行评估,也是联合专家委员会对其开展的第三次评估。两个机构的审查既独立又相互补充,目的是评估与食用阿斯巴甜相关的潜在致癌危害和其他健康风险。经过审查现有的科学文献,两方面的评估都指出癌症(和其他健康影响)方面的现有证据存在局限性。
联合专家委员会得出结论,所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0-40毫克这一每日允许摄入量。因此,委员会重申,人们可在这个每日限量内放心食用。例如,假设没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摄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14罐以上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
△饮料
探访
市场上部分食品添加阿斯巴甜
关于“阿斯巴甜”的争议一出,6月29日,元气森林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元气森林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现代快报记者就此事探访南京商超发现,有部分食品添加阿斯巴甜。例如,可口可乐零度、百事可乐轻怡、水润坊柠檬味盐汽水、炫迈薄荷味无糖薄荷糖、益达清爽西瓜无糖口香糖等配料表,显示含有阿斯巴甜。其他大部分宣称“无糖”“低糖”的食品中含有其他甜味剂,且至少含有2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甜味剂不仅添加在饮料中,糕点、糖果、牙膏的配料表中都有甜味剂,如云南白药牙膏中含山梨(糖)醇,某品牌一款无蔗糖山药饼干含麦芽糖醇。有的含糖食品中也会添加甜味剂,比如绿箭口香糖,配料表中排在第一位就是白砂糖,此外还有阿斯巴甜、山梨糖醇和安赛蜜。
据悉,“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一点糖都没有,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食品中糖的含量≤0.5g/100g或100ml,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
△可口可乐零度配料中含有阿斯巴甜
争议
含阿斯巴甜饮料还能喝吗?
7月14日,世卫组织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立即引发全网关注。话题#阿斯巴甜#登上微博热搜榜。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观点,“世卫组织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关注代糖概念。”“烟也是致癌物,没有必要恐慌。”“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据媒体报道,7月13日,在报告落地前一天,百事公司首席财务官HughJohnston就已经对路透社表示,该公司不打算改变其产品组合。“到目前为止,科学证据表明,阿斯巴甜作为一种原料是安全的,而且显然具有零卡路里的好处。”
在中国市场,多家食品饮料大公司则早早发布声明与阿斯巴甜“切割”。6月29日,元气森林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元气森林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加加食品称公司从未使用过阿斯巴甜。
现代快报记者搜索发现,多家公司因阿斯巴甜标注不规范被罚。天眼查App显示,美特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海淀分公司因食品标签配料表中阿斯巴甜未标注是否含有苯丙氨酸,被罚款1000元;桂林兰雨食品有限公司因生产的食品中添加了阿斯巴甜却未标明含苯丙氨酸,被罚款5000元;安徽唛口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粗粮锅巴未按规定标示为“阿斯巴甜(苯丙氨酸)”,被罚款8000元;南京多米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因产品未标注含有苯丙氨酸、营养成分表部分项目缺失,被罚款8万元。
关于甜味剂的争议从没停止。曾经宣传健康安全的“代糖宠儿”赤藓糖醇在几个月之前就爆出新闻,《自然·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量摄入赤藓糖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每天30克的量就会产生不良效果,而这个量和一瓶甜饮料所需要的增甜数量是基本相当的。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布了有关甜味剂的报告,提醒大家喝无糖甜饮料、使用各种甜味剂,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专家
不必过度恐慌,2B级可能致癌但不能忽视剂量问题
阿斯巴甜被列为致癌物质后,大家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2B级别又意味着什么?7月14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卉。
王卉解释,此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列为的是2B级,这意味着可能对人类致癌。同属于此类的还有电磁波、泡菜,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也并不充分。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比如我们熟知的咸鱼、烧烤的食物、烟草和酒精,这类食品属于1类致癌物,这种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2B级只是可能会致癌,不要过度恐慌。
同时王卉表示,阿斯巴甜只是有致癌的可能性,这和摄入量有一定关系。阿斯巴甜甜味剂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在食品中最大的使用量是0.3—10克/公斤,在饮料中最大使用量是0.6克/公斤,只有符合这个标准商品才能正常销售。阿斯巴甜每天允许人体的摄入量是每公斤体重40毫克以内。
她举例道,一罐355毫升的无糖可乐,大概含180毫克的阿斯巴甜,对于体重在75公斤的成年男性来说,要喝21罐左右才能达到每日摄入量的最高值。“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不用过度恐慌,我们日常的饮食很难达到或者超过摄入量标准,即每日每公斤体重40毫克。”
最后,她提醒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和减肥人群,平时对代糖产品关注度比较高,在摄入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时需要注意一下。
现代快报 记者徐梦云
(校对许元华)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