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低血压怎么办(糖尿病低血压怎么缓解啊)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发生低血压?应该如何处置?
大家都知道,高血压,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那么,血压低,是不是收获了意外的健康保险呢?有些人甚至觉得,血压低,可以预防高血压?真是这样吗?实际情况是,低血压,往往是慢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识别、正确应对,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引起重视,加强应对措施。
低血压,与高血压一样,相关标准是由业界大咖们开会制订的。主流观点认为,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就算低血压,但是,咱们的专家,在2001年时,根据相关调查的结论建议,血压低于总人口中的90%的平均正常血压值,就算低血压,具体标准是,收缩压低于98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低血压,可以划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等类别。生理性低血压,指血压测量值达到低血压的标准,但是,没有症状,各器官与系统,也不存在缺血、缺氧的表现。病理性低血压,则是疾病、过敏、药物、营养不良等因素所致。低血压,还可以按照自身特点,被划分为季节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虚弱性低血压等类型。
糖尿病患者,由于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损害、自主神经损害影响,会导致心脏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低血压,这类由于并发症导致的血压变化,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在深呼吸、降低心率变异性时,才能检测出来。晚期则会在静息状态下,出现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患者在体位性低血压,会出现昼夜血压变化消失,夜间可以出现仰卧位高血压,以及餐后低血压表现,患者还会出现运动不耐受、晕厥、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由于改变体位时发生血压偏压,患者可能站立不稳,伴随视物模糊、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有时还会发生晕倒或大小便失禁。
应对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血压测量,尤其是测量睡前、清晨起床前、处于头高仰卧位时的血压,在药物治疗期间,服药4到5小时内,应该避免仰卧,并且注意测量站立3分钟之后的血压值。患者还要注意保持充分饮水,特别是气温较高的夏季,每天饮水量不宜少于2000毫升。
对于发生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必要的高钠饮食方案,每天在正常饮食中,增加2到4克食盐。发生餐后低血压的患者,应该少食多餐。患者的身体活动,需要采取低强度训练,避免剧烈活动。此外,患者应该防止核心体温的升高,避免参加高强度活动,还要避开高温、高湿的环境,泡温泉、大池洗浴、桑拿、长时间热水淋浴等活动,就不要再参加啦。晚上睡觉的时候,应该采取头高位。此外,还可以使用腹带及弹力袜,防止过快血压下降。最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夜间起床的看护,谨防血压降低导致跌倒。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点、史话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老年人血压低,喝碗汤药“补补”
◆
临证心得
高血压是现代社会十分常见的疾病,西医有很多药物能将其很好地“管”起来;而低血压患者在临床上尤其是老年人中也越来越多,中医对于老年人低血压有什么好办法呢?
详情 ↓
医学上认为,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为低血压。低血压分为急性低血压与慢性低血压,急性低血压是指正常或较高水平血压突然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晕厥或休克两大类。
老年人低血压有少部分是生理性(无明显原因或体质性),多见于体质羸弱的老年人,但绝大部分有继发病因,如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糖尿病、恶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不全、药物副作用等,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健忘、心悸闷痛,甚至晕厥等症状。
中医学早在《素问·痿论》就提出心主血脉一词,其含义若合而言之,即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的生理作用;若分而论之,包括心主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脉。全身的血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而在脉中运行于周身,从而发挥濡养作用。全身的脉均与心相连,网络全身。心、血、脉三者共同组成一个现代的“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心气充沛;其次,血液充盈;第三,脉道通利。这也等同于现代血压稳定的要求:首先,心脏输出量充足;其次,体内液体容量足够;第三,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顺应性高,血流通畅。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在低血压治疗方面,针对这三条进行治疗,中医可能更有效、更安全。
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老年人心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心之脉络失养,须补益心气治其本。心主神明,心气虚则神不守舍,则清窍失养,头晕乏力,失眠健忘,再佐以宁心安神,开窍益智。可用十全大补汤、生脉散和保元汤等,重用黄芪、人参补益心气,用肉桂或附片增加益气之效。
益气健脾,补血安神
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虚弱,气血生化乏力,气虚血亏,周身失养则见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脾主统血,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脾主升清,能将其运化和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至心、肺、脑。故以黄芪、人参、炒白术益气健脾,补后天之本,鼓舞气血生化之源,再佐以当归、大枣、龙眼肉等养血统血,共调周身之气血。
益气活血,通络开窍
老年人年老气衰,气虚行血无力,可致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头晕健忘,甚至中风痴呆。需重用黄芪补气行气,党参健中益气,两者共用可加强补益气虚之力,气旺则血行。以补阳还五汤通补兼施,补气生血,行气滞、通血瘀,补中寓通,通中寓补。
链接
预防低血压能做啥
老年人血压应保持在90/60mmHg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全身各脏器的血液供应,保持血流的畅通,减少脑梗死和心衰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三点。
◆饮食:
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发生餐后低血压。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些稍咸食物,或增加饮水量,适量增加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适量饮茶或喝咖啡,从而增加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快心率,增加血流,促进心排量。
◆运动:
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因为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适当加强运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避免过快地变动体位和长时间站立,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老年人可选择动作较慢的运动,如太极拳、慢走等。
◆保健:
可自我按摩,拿内关、外关,按揉神门、足三里、气海、三阴交。按揉大椎、风池、脑户、百会可达到益气养血、宁心健脑的作用。老年人要保持大小便通畅,不能过度用力,以防增加腹腔压力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吴晨
图/源自网络
健康报推出两会专题,快来给您关心的话题投票吧!
投票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出现低血压应如何调养?这几个改善低血压的方法快学起来!
我们经常把血压高的危害视为洪水猛兽,对此十分关注,但是对血压偏低缺乏一定认识,甚至忽视。低血压危害并不比高血压低,那么低血压有什么危害,又该如何调理呢?
低血压知多少
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并可能出现眩晕及虚弱症者。中医认为低血压多见于脾胃虚弱者,脑力劳动者,或脆弱的老年心脏病人,是由气虚阳虚,阴血亏虚或气阴两虚所致。
所有的低血压都需要治疗吗?
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与病理性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数值虽符合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通常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无须特殊干预。
病理性低血压:除血压数值低于正常外,常常出现头晕、恶心、四肢乏力、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需要进行对症干预。当症状严重甚至具有休克的迹象时,建议寻求紧急医疗帮助。
低血压的症状:
一、头晕
二、心慌
三、乏力
四、恶心
五、视物模糊
六、健忘
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低血压?
1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某些心脏疾病,例如心动过缓、心脏瓣膜问题和心力衰竭等,会增加低血压的风险。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导致血压下降。
2
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
一些内分泌疾病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常见的有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症等。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也会诱发低血压。
3
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
比如利尿剂、或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等。此外,由于手术后麻醉药物的作用,也可能引起患者的血压降低。
4
饮食失调、营养缺乏的人群
饮食失调、营养缺乏的人群无法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能量或营养,进而无法产生足量的红细胞,从而导致血压降低。此外,严重腹泻、恶心和呕吐也会导致身体失去大量水分,进而引发低血压。
低血压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不少长期随访发现,保持略低的血压(收缩压至少降到115 mmHg、舒张压至少降到75 mmHg)和较低的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相关。
但血压更低的时候,可能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有些人每年体检都查出低血压,但没有任何症状,那只要定期体检即可。就算偶尔头晕、头重脚轻,问题也不大。比如晒太阳或洗热水时间太长,导致轻度脱水,就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但中度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无力、视力模糊、恶心、疲劳、昏厥,甚至因此跌倒受伤。如果你查出低血压,经常有上面这些症状,还是建议早点去医院看看。
严重的低血压还可能导致身体供氧不足、一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导致心脏和大脑受损。
血压极低时,可能导致休克,出现神志不清、皮肤冰冷苍白、呼吸浅而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的症状,危及生命。
另外,和高血压类似,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还可能影响我们长期的健康状况,甚至死亡风险。
01
低血压对神经精神的影响
不少长期随访研究发现,低血压和不明原因的疲倦、慢性疲劳综合征和反复晕厥有关,可能是长期大脑血流量偏少造成的,这在体重过轻或肌肉质量低的女性中尤其常见。
还有研究发现,老年人低血压可能和认知水平下降有关。
2017年的一项研究追踪了超2.4万人长达27年,发现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低血压(收缩压低)是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患病风险的重要预测因素,而且与年龄、性别、体重、心血管、肾脏或糖尿病状态无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相信,脑血流量不足在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甚至帕金森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有人提出,老年人血压升高似乎不是痴呆症的危险因素,反而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保护作用。
而在60岁以下的中年人里,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程度变高、使用了抗高血压药物,与最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但也有研究提出了反对观点,认为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有轻度认知缺陷老年人中,血压与脑部血流量无关,但研究人群较小、存在一些局限性。
另外,低血压和焦虑、抑郁的症状也有关系。
2018年,有研究人员针对挪威3.6万人、跨越11年的健康研究数据重新分析后发现,焦虑和抑郁症状水平越高的人,收缩压往往越低,而舒张压则没有明显影响,这与性别、开始时的血压、年龄、抗抑郁药或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都无关。
还有一项针对老年人的2年随访研究发现,低血压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不是抑郁症导致了低血压。
可能原因是,大脑中的神经肽Y可以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并降低血压,而且有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而在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体内,神经肽Y的水平发生了变化,长期血压偏低也和它有关。
02
低血压对死亡风险的影
2008年,一项针对瑞典85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发现,仰卧位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和更高的4年全因死亡率相关。
结果发现,收缩压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是一条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曲线,也就是血压太低和太高都容易增加死亡率,而中间死亡率最低的点,对应的收缩压是164.2 mmHg,由此推测,85岁以上人群的最佳收缩压可能高于 140 mmHg。
2016年,一项中国研究分析了宁波4.4万居民健康数据后发现,血压水平与总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类“U”型曲线关系,尤其是低血压和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的人群最危险。在60岁以下人群中,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更重要。
针对孕产妇的研究也发现了一条“U”型曲线——孕期舒张压在70-90 mmHg之间时最好,舒张压过低或过高,与较低的出生体重和较高的围产期死亡率有关。
研究人员提出,如果预约产前检查时舒张压≤70 mmHg,此后升高15-30 mmHg可能对孕妇更有好处,因为孕晚期血压稍高一点,更容易让胎盘功能跟上胎儿的生长速度。
03
低血压对青光眼风险的影响
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血压和眼压之间也有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的眼灌注压调节着流向视神经的血流。研究发现,血压在两个极端的患者,青光眼患病率都会增加。可能原因是,在低血压人群中,由于眼灌注压较低、视神经血流量减少;而慢性高血压人群本身存在血流失调,导致视网膜血流抵抗眼灌注压变化的能力降低了,因此也增加了患青光眼的风险。
预防和控制低血压的发生
01
适当运动
在起床前做些四肢肌肉运动,可使血压升高20%,以防止突然站立时的血压下降。平时可进行医疗体操、保健操、太极拳等锻炼。
02
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
平时注意保证足够的睡眠,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要稍抬高枕头(20~30cm),睡醒后应稍停片刻再下床活动,从座椅站立起来时也应慢慢而起立。
03
合理膳食
荤素兼吃,粗细搭配,不挑不拣,食品多样。与高血压病相反,放宽食盐的摄入量,每日增至12克左右。可接受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方式,平时宜多吃猪肉、牛奶、猪肝、鸡肉、鸭肉、蛋类、鱼虾及绿色蔬菜等,同时可增加养心益血、健脾补脑的食物,如莲子、桂圆、桑葚等果品。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