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50岁确诊(一型糖尿病病程50年)

医学大讲堂 0
文章目录:

50岁阿姨查出糖尿病,天天喝酸奶,复查时医生称赞:5点做得真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富贵病”的代谢性疾病,如今已经悄悄潜入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

50岁的王阿姨,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平日里也算注意饮食健康,但在一次体检中却被查出2型糖尿病

起初她有些惊慌,但在医生的指导下,她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其中一个小小的习惯——每天喝酸奶,竟然在几个月后复查时,让医生连连称赞。

究竟她做对了什么?糖尿病管理有哪些关键点?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一、糖尿病的“隐身术”:别等症状找上门才后悔!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的“隐身能力”。许多人在确诊之前,血糖早已悄悄升高多年,但因为没有明显不适,就忽视了它的存在。

等到真正出现口渴、多尿、乏力、视力模糊、伤口难愈合等症状,往往已经进入了糖尿病的中晚期。

有研究表明,约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变等(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所以,定期体检是发现糖尿病的关键手段!如果你有以下高危因素,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糖:

· 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有人患糖尿病

·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腰围超标)

· 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增加糖尿病风险

· 久坐不动:长期缺乏运动

· 不良饮食习惯: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

王阿姨正是因为公司体检,才发现了自己的糖尿病,这为她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二、糖尿病管理的5个关键点,王阿姨为什么被医生称赞?

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吃药降糖,更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王阿姨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到了以下5点,因此在复查时得到了医生的认可。

1. 每天喝酸奶,对血糖真的有好处?

很多糖尿病患者害怕吃乳制品,担心其中的乳糖会影响血糖。但实际上,适量食用酸奶,不仅不会升高血糖,反而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为什么呢?

· 酸奶中的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帮助调节血糖代谢(来源:《英国医学杂志(BMJ)》)。

· 蛋白质和脂肪的存在,使酸奶的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 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风险。

当然,糖尿病患者选择酸奶时,要注意几点
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避免含有额外添加糖的产品。
避免水果味、巧克力味等调味酸奶,这些往往含有额外的糖分。
适量饮用,每天200毫升左右即可,避免过量摄入影响血糖控制。


2. 控制饮食,但不盲目“饿肚子”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说要控制饮食,就开始大幅减少主食摄入,甚至完全不吃碳水,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长期低碳水饮食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增加肝脏负担

王阿姨的做法是:“聪明地吃,而不是少吃”

· 粗细搭配:白米饭换成燕麦粥、糙米饭、藜麦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增加优质蛋白:每天吃鸡蛋、鱼肉、豆制品,帮助控制血糖波动。

·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减少血糖剧烈波动。


3. 适量运动,别让胰岛素“偷懒”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王阿姨每天坚持快走40分钟,并结合轻度力量训练,有效控制了体重和血糖。

如果你也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
每周12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让肌肉更好地利用葡萄糖。
适当的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训练、深蹲),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4. 规律作息,远离“血糖过山车”

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影响血糖控制。王阿姨调整作息后,每天晚上10点半前入睡,避免熬夜带来的血糖波动问题。

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提高(来源:《糖尿病护理杂志(Diabetes Care)》)。


5.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方案

糖尿病的管理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持久战”。王阿姨每周都会自测血糖,并定期去医院复查,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和饮食方案。她的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也达标了,医生自然要为她点赞!


三、糖尿病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功能异常,而不仅仅是吃糖的问题

“吃素更健康,糖尿病患者应该完全不吃肉”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有助于控制血糖

“水果都不能吃?”


适量吃低GI水果(如苹果、柚子、蓝莓)对血糖影响较小


四、结语:健康管理,从今天开始

糖尿病的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王阿姨的例子告诉我们,调整生活方式,科学管理血糖,是可以获得良好控制的

如果你或家人也有糖尿病风险,不妨从今天开始做出改变,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让身体远离高血糖的困扰。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方法,是否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呢?你的健康,由你自己决定!


信息来源

1. 《英国医学杂志(BMJ)》—酸奶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3. 《糖尿病护理杂志(Diabetes Care)》—睡眠与糖尿病风险的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55岁男子患糖尿病,1年后却确诊尿毒症,原因是他犯了3个错误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王师傅今年55岁,曾经是一位健壮的建筑工人,身体底子不错,平时连感冒都很少光顾。一年前,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叮嘱他规律用药、控制饮食、定期复查。

但王师傅认为"不过是个小毛病",结果一年后,他竟被确诊为尿毒症,不得不开始漫长的透析治疗。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的健康急转直下?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张主任通过分析他的病历发现,这位患者犯了三个致命错误,不仅加速了肾功能的恶化,甚至直接导致尿毒症的提前到来。

错误一:轻视糖尿病,擅自停药

确诊糖尿病后,王师傅曾按医嘱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但用药两个月后,他感觉症状有所缓解,血糖也较为平稳,便自行减量甚至间断服药。

"吃药伤肝伤肾,能少吃就少吃",这是他的想法。每当家人提醒,他总是回应:"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而其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40%。擅自停药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教授指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即使症状不明显,高血糖也在持续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特别是肾脏,作为人体"过滤器",其微血管极易受到高血糖的损害。

根据《中华肾脏病杂志》发表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5倍,而血糖控制不佳者,这一风险还会进一步提高。

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增厚,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引发肾功能不可逆损害。

王师傅停药后,他的空腹血糖长期维持在9-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到9.2%,远高于控制目标。高血糖状态持续伤害着他的肾脏,却因无明显症状而被忽视。

错误二:不当饮食观念,重口味重营养

王师傅在确诊糖尿病后,曾短暂调整过饮食。但很快,他又回到了原来的饮食习惯。他信奉"干重活要吃好"的观念,一日三餐总是丰盛油腻。

早餐必吃油条、包子;午餐和晚餐以高蛋白、高盐为主,特别喜欢各种腌制品和红烧肉。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每日盐摄入量为10.5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克标准。而高盐饮食是肾脏负担的重要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内科王主任解释,过多的钠摄入会增加肾小球内压,加重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同时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加速肾小球硬化。

另一方面,王师傅偏爱高蛋白饮食,认为"多吃肉补充营养"。然而,《中华内科学杂志》的研究表明,肾功能下降患者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肾脏排泄氮类废物的负担,加速肾功能恶化。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每公斤体重0.8克的蛋白质摄入量是较为合理的标准。

王师傅的饮食中还充斥着高糖高脂食物,这不仅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还加重了血脂异常,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形成恶性循环。

医院营养科检测显示,他的日均热量摄入超标40%,盐摄入量达15克,蛋白质摄入明显过量。

错误三:忽视定期检查,错过早期干预

被诊断为糖尿病后,王师傅几乎从未按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医生建议的每季度一次血糖监测、半年一次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甚至连年度眼底检查都被他忽略了。

"没感觉不舒服,检查干什么?又是花钱又是费时间。"这是他对家人的回应。

殊不知,糖尿病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的数据显示,早期糖尿病肾病检出率不足30%,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临床期或晚期。而早期干预可使肾功能下降速度减缓50%以上,甚至逆转早期病变。

王师傅在一次因感冒就医时,医生偶然发现他尿检异常,进一步检查显示肌酐显著升高,尿素氮超出正常范围许多,肾小球滤过率仅为15ml/min,已达到尿毒症标准。

回顾他的病史,医生发现他一年前就已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若当时及时干预,完全可以阻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陈教授强调,糖尿病患者应坚持"三个监测":血糖监测(每天或每周根据病情)、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每3-6个月一次)、肾功能检测(每6-12个月一次)。

这些简单的检查能够及早发现肾脏受损迹象,为临床干预赢得宝贵时间。

深刻教训与科学应对

王师傅的案例给所有糖尿病患者敲响了警钟。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张教授总结,糖尿病患者应当牢记"四个坚持":坚持规范用药,无症状不代表疾病已痊愈,持续的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基础;

坚持科学饮食,低盐(<5g/天)、适量优质蛋白、控制总热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坚持运动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坚持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李主任补充道,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肾病早期征象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综合措施:一是严格控制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二是控制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三是适当应用ACEI/ARB类降压药,这类药物具有保护肾脏的额外作用;四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SGL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其具有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规范治疗,王师傅的病情已趋于稳定。虽然无法恢复已损失的肾功能,但透析治疗保障了他的生活质量。

他现在成了社区糖尿病患者教育小组的积极成员,经常分享自己的教训,提醒其他患者不要重蹈覆辙。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谢教授指出,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我国终末期肾病的第一原因,但大部分病例是可以预防的。

患者应转变观念,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基层糖尿病管理和随访,实现早筛查、早干预。

王师傅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无小事,慢病管理贵在坚持。

面对糖尿病这个"沉默的杀手",唯有科学认知、规范治疗、生活方式全面调整,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维护肾脏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每一个如今健康的选择,都是为未来的自己种下希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年第39卷第4期, 页码318-325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32卷第1期, 页码42-49
《中华内科学杂志》2022年第61卷第11期, 页码827-834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50岁阿姨查出糖尿病,天天喝酸奶,复查时医生称赞:5点做得真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版)》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年刊载的《乳制品与2型糖尿病风险研究》

3. 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分泌学》

血糖仪上的数字像脱缰野马,张阿姨盯着屏幕发愣时,医生的话还在耳边打转:“空腹血糖12.3,确诊糖尿病。

”50岁的她怎么也没想到,广场舞跳得风生水起,炒菜少油少盐半辈子,却被一张化验单“贴上了标签”。

三个月后复查,血糖稳稳落在6.0以下,连医生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五点,您是真做到了!”

第一招:酸奶选得比考驾照还严格

张阿姨的冰箱里常年躺着两排酸奶,但确诊后她才发现,以前喝的“风味酸奶”其实是披着健康外衣的糖衣炮弹。

每100克含糖15克的某品牌酸奶,喝一瓶相当于吞下4块方糖。

她果断转投“无糖希腊酸奶”怀抱,配料表简单到只有生牛乳和益生菌,蛋白质含量高达9克,钙质堪比半杯牛奶。

这里藏着个冷知识:益生菌像肠道里的“装修队”,能修复被高血糖破坏的黏膜屏障,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2020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200克无糖酸奶的糖尿病患者,三个月后餐后血糖平均下降1.8mmol/L。

第二招:喝酸奶也要卡点打卡

别人喝酸奶当零食,张阿姨却把它当成“血糖缓冲垫”。早餐后两小时来一杯,正好中和上午的饥饿感;晚餐前半小时当开胃菜,避免饥肠辘辘时狼吞虎咽。

这种“时间管理大师”式的喝法,让她的血糖曲线从过山车变成了缓坡登山。

有研究拍过纪录片般的实验:同样热量的酸奶,饭前喝比饭后喝能让餐后血糖峰值降低22%。

原理很简单——酸奶里的蛋白质和脂肪像交警,能拦住碳水化合物这辆狂奔的卡车,让它缓慢释放能量。

第三招:给酸奶找“黄金搭档”

张阿姨的酸奶碗堪称艺术品:半勺奇亚籽泡发后膨胀成晶莹剔透的珍珠,撒上剁碎的核桃仁像撒了金箔,最后铺层蓝莓就像星空坠落碗底。

这些看似风花雪月的操作,实则是控糖的精密计算——膳食纤维拖慢糖分吸收,不饱和脂肪酸保护血管,花青素对抗糖化反应。

更绝的是她自创的“酸奶蘸万物”:黄瓜条、西芹杆、全麦面包片,蘸着酸奶吃比蘸酱健康十倍。

这种吃法暗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将乳制品与高纤维食物搭配,能延长饱腹感4小时以上

第四招:喝酸奶不忘动起来

每天傍晚六点,张阿姨雷打不动出现在小区健身区。

别人举铁她举酸奶瓶——500毫升的希腊酸奶罐装满水,就是现成的哑铃。20分钟抗阻训练 30分钟快走,运动完半小时内必喝150克酸奶。

这个“组合拳”打得漂亮:肌肉细胞像嗷嗷待哺的婴儿,酸奶里的乳清蛋白正好修复运动损伤,顺便提高葡萄糖转运效率。

《运动医学》期刊揭秘过这个玄机:力量训练后补充乳制品,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能提升40%。

张阿姨的血糖仪数据就是最好证明——运动日比休息日的波动幅度小35%。

第五招:把焦虑泡在酸奶里

刚确诊时张阿姨整夜失眠,后来发现晚上九点喝100克温酸奶,就像给大脑盖了条云朵被。

酸奶里的色氨酸经过复杂转化变成血清素,这种“快乐激素”能改善睡眠,还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要知道,长期高压状态会让胰岛素抵抗风险翻倍

她甚至开发出“酸奶冥想法”:挖一勺酸奶含在嘴里,感受丝滑质地慢慢化开,注意力全集中在味蕾上。

这种正念饮食让她从“计算热量机器”变回“享受美食的人类”,餐后血糖反而更稳定了。

医生没说的隐藏关卡

复查时医生盯着报告单啧啧称奇,张阿姨却云淡风轻:“不就是把喝酸奶玩出花嘛。”

其实背后全是细节控的执念:买酸奶必看GI值(血糖生成指数),超过30的立马放回货架;开封后24小时内喝完,绝不让益生菌变成僵尸菌。

自制酸奶不用脱脂奶,因为脂肪能促进维生素D吸收,而维生素D缺乏正是糖尿病的隐形推手。

最颠覆认知的是她对待“破戒”的态度:偶尔馋蛋糕了就配着酸奶吃,用蛋白质和脂肪平衡碳水的冲击。

这种“80%自律 20%放纵”的哲学,反而让控糖计划坚持了200天都没崩盘。

酸奶不能说的秘密

别看张阿姨现在风轻云淡,当初也踩过坑:某网红“零蔗糖”酸奶用代糖勾兑,喝完后饿得心慌反而暴食;迷信“饭后酸奶助消化”,结果血糖飙出新高度。

后来才悟透:无糖不等于无碳水,有些酸奶的乳糖含量照样能打。

现在她练就火眼金睛——营养成分表上碳水化合物超过6%的,直接拉入黑名单。

还有个冷知识戳破幻想:常温酸奶基本是益生菌的“停尸房”,杀菌工艺让活菌数归零。

张阿姨只选冷藏酸奶,还要看菌种是否包含BB-12、LGG这些经实验验证的控糖高手。

控糖不是苦行僧修行

如今的张阿姨活成了小区里的传说:别人打胰岛素她喝酸奶,别人啃菜叶子她吃酸奶松饼。

但这碗酸奶背后的功夫远不止“喝”那么简单——它是营养学、运动医学和心理学的三重奏,是精确到克的配比艺术,更是与身体和解的生活智慧。

最新体检报告出来那天,她拍着化验单发朋友圈:“本以为要和糖尿病斗智斗勇一辈子,没想到被几盒酸奶收了编。”底下医生朋友留言:您这不是治病,是在给细胞办养生派对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