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不能吃哪些(二型糖尿病不能吃熟花生吗)
得了糖尿病不能吃什么?记住3个字就够了!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糖尿病存在多种治疗手段,但饮食调控始终是维持正常血糖、促进健康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需规避高糖食品之外,还应限制摄入哪些食物以避免不良影响呢?
答案并不复杂,只需要记住3个字,就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选择适合的食物,远离对身体有害的食品。今天我们将通过分析糖尿病的风险因素、饮食禁忌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糖尿病饮食的基本原则,并提供科学有效的饮食建议。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期刊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深刻剖析了中国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当前态势。其中,一项名为“3B研究”的多中心观察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专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关于血糖、血压及血脂水平(合称为“3B”控制指标)的管理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高达72%的受试者不仅面临血糖调控失常,还同时患高血压、血脂异常,或两者兼具。这一发现进一步阐明了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代谢障碍,而是构成了一种更为错综复杂的代谢综合征,包括多种相互交织的代谢失衡现象。
代谢综合征乃多种复杂健康状况的集合,涵盖血糖失调、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与体重超标等诸多代谢紊乱情形。这些异常常相伴出现,极大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糖尿病、高血压与血脂紊乱之间存在着密切且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助长,共同构筑了一个加剧病情发展的恶性循环链。
而且,胰岛素抵抗不但扰乱血糖的平稳调控,而且会引发血管收缩功能异常,进而进一步加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
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体内脂代谢异常颇为显著,具体体现为甘油三酯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含量下降,且低密度脂蛋白(LDL)中小而致密型颗粒数量增多。
这些脂质代谢的异常变化,犹如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按下了加速键,进而促使心血管疾病迅速扩散。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同时患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仅患有糖尿病的个体。高血压状态会加剧胰岛素抵抗现象,从而使得血糖管理变得更为棘手;并且,血脂的不平衡状态会加重胰岛的运作压力,导致胰岛的功能更快地减弱。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干扰了血糖的有效控制,还对肾脏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糖尿病本身即被视为慢性肾病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而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的并存,更是显著提升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概率。
除了代谢功能失调之外,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若一个人的父母或直系血亲罹患糖尿病,其自身患此病的概率会显著提高。
这种风险的提升可能与TCF7L2、PPARG、KCNJ11等基因的变异有关,这些变异可能会扰乱胰岛β细胞的正常运作,从而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不正常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即胰岛素抵抗。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的缺乏、睡眠模式的紊乱以及作息的不规律,均会对血糖水平造成不良影响,显著提升患糖尿病的风险。
具体而言,高热量食物的频繁摄入、加工食品的过量消费,以及长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不仅促使体重超标,还会加剧胰岛素抵抗的现象。
对以上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深入了解,并据此调整个人生活方式以降低风险,构成了预防及管控糖尿病的核心策略。其中,饮食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远离那些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的食物,能够很好地帮助大家稳定血糖。
管理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的核心在于维持血糖稳定,而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还能大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面对丰富的食物选择时,患者往往会感到困惑:到底应该避免哪些食物?
事实上,遵循简单的饮食原则并不复杂,只需牢记三个字:“糖、盐、油”。
1、高糖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应当规避的食物类别之一便是富含糖分的食物。
当人体摄入水果糖、饼干、碳酸饮料等食品后,它们富含的糖分会在体内迅速分解转化成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水平急剧升高。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不健全或存在障碍,无法将葡萄糖有效转化为能量,因此他们的血糖水平容易变得极不稳定。
持续过度摄入糖分会给胰腺造成巨大压力,致使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减弱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速了糖尿病的恶化进程。
建议他们选择低血糖指数(GI)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以及低糖水果等,以帮助稳定血糖水平,减少波动。
2、高盐食物
尽管盐不可或缺,但糖尿病患者却需对盐分摄入过多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因为盐中的高钠成分可能导致水肿和血压升高,保持长期的高盐饮食习惯会增高患高血压的风险,而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压力,从而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病几率。
过量摄入盐分不仅影响血压水平,还会给肾脏带来额外的负担。糖尿病患者已经面临着较高的肾脏损伤风险,而高盐饮食会加速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尤其是长期吃腌制食品、速食、快餐等高盐食品,不仅影响血糖控制,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健康构成威胁。
为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选择新鲜食材并使用低钠调味品,如海盐或天然香料,以控制盐分的摄入量。
3、高油食物
油脂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但过量摄入尤其是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食用高脂肪食物会提升人体热量的摄取量,从而加剧体重超出健康范围的风险。
肥胖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还会加剧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更难控制。胰岛素,这一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在胰岛素抵抗发生时其作用减弱,导致血糖难以有效进入细胞,进而使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而肥胖和糖尿病互为因果,增加体重的同时,还会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过多的油脂摄入也会导致血脂紊乱,尤其是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升高。这些异常的血脂状况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为了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建议降低对诸如炸油条、猪油及牛油等高饱和脂肪食品的摄取量。建议大家挑选那些富含优质脂肪的食物,比如橄榄油、鱼油以及坚果等,这些脂肪源不仅能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而且还具备抗炎功效,对心血管系统大有裨益。
除了“糖、盐、油”这三大饮食雷区,糖尿病患者还需注意一些其他的饮食细节。
尽管调控食物种类与摄入量是糖尿病饮食管理的基石,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饮食习惯同样关键,它们共同助力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维持血糖稳态,降低并发症风险。
其一:调整餐次与食量
糖尿病患者的餐饮模式异于常人,特别是餐次与食量的安排。传统的三餐制并不适宜,而推荐采用少量多餐法,即将日常饮食分为五至六餐,每餐量小但种类多样。该做法的目的是为了分散用餐时间,防止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并减轻因单次大量进食所引起的血糖大幅度波动。
在两餐间歇,适量摄入低糖、高纤维食品,如坚果、低糖水果或蔬菜,既稳定血糖又减轻饥饿感,防止过度进食。同时,每餐食量不宜过大,以免食物过量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干扰胰岛素功能,增加管理难度。
其二:警惕隐形糖
糖尿病患者务必要格外关注加工食品、调味品以及即食食品里潜藏的糖分。
尽管某些产品标榜“无糖”或“低糖”,实则可能添加了甜味剂、低GI糖等替代品,看似对血糖影响小,实则仍可能扰乱血糖稳定。
因此,在选购食品时,务必要仔细阅读标签,避免选择含有甜味剂或者低糖配料的加工食品。隐形糖的常见来源包括酱料(沙拉酱、番茄酱)、腌制食品及部分即食产品,它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增加了总糖摄入,不利于糖尿病管理。
其三:合理饮水
为了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运作,糖尿病患者有需要确保水分的充分摄取。
在选择饮品时,他们应当避开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及运动饮料等,因为这些饮品不仅糖分含量高,而且会迅速提高血糖水平,不利于糖尿病的管理。
除了饮用白开水,大家还可以适量尝试一些其他饮品,如无糖茶饮料、纯净矿泉水或是加入柠檬片的水,以满足不同的口味需求。这些饮品不同,不仅能够缓解口渴,还能在不干扰血糖水平的前提下,增添一些味觉享受。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需要大家保持耐心和细心,通过避免摄入高糖、高盐、高油食物、控制糖分的摄入、增加纤维和健康脂肪的比例、减少加工食品的消费,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及提升生活品质,糖尿病患者应当维持规律的餐次与适量的食物摄入。
鉴于每位患者的健康状况与需求各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至关重要,这最好在医生或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参考资料1、王夕畅;史晓光.大众健康.危险!往前一步就是糖尿病. 2024(11)
2、 谢明霞 ;张冬梅.糖尿病之友.糖尿病数字化管理的应用进展.2025(02)
3、宁光.科学新生活.多因素驱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上升. 2025(01)
得了糖尿病不能吃什么?记住3个字就够了!
“糖尿病,就像是身体里的‘熊孩子’,一不注意,它就闹腾个没完。”
——一位老医生如是说。
糖尿病,这三个字听起来再普通不过,可它的威力却不容小觑。这病就像家里那台年久失修的水龙头,拧紧了还滴滴答答漏水,放松点儿又哗哗作响,怎么折腾都不省心。
吃饭吧,不注意就血糖飙升;不吃吧,低血糖又来捣乱。很多人一听医生说“管住嘴,迈开腿”,就以为糖尿病患者只能吃“草”度日,结果搞得自己心情郁闷,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其实,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没那么玄乎,记住三个字就够了——“高、精、甜”。 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糖友们需要避开的三大类食物。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拆解,让大家吃得明明白白,活得健健康康。
第一字:“高”——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糖友的隐形炸弹
糖尿病不仅仅是“糖”的问题,更是身体代谢的紊乱。如果血糖是火苗,那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就是添柴加油的猛火,把血糖烧得旺旺的,根本压不住。
哪些食物属于“高”呢?
- 肥肉、油炸食品、快餐 —— 这些食物不仅让血糖“坐上过山车”,还会让体重蹭蹭上涨,增加胰岛素抵抗。
- 奶茶、蛋糕、甜点 —— 别以为无糖奶茶就安全,许多奶茶里加的是“隐形糖”,甚至比普通糖更可怕。
- 坚果炒货 —— 坚果虽然健康,但高脂肪、高热量,吃多了照样影响血糖。
案例警示:
老王,56岁,退休后每天一杯“快乐水”——全糖奶茶,偶尔再搭配炸鸡薯条,觉得自己“还有年轻人的心态”。
结果,一年后血糖飙升,住进了医院,医生告诉他:“你的血糖已经飙到空腹16mmol/L,快赶上‘糖尿病急诊’的标准了。” 这才幡然醒悟,开始戒掉高热量饮食,可惜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血糖管理期。
医生建议:
糖友们要学会“少油、少炸、少糖”,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蒸、水煮、炖煮,每天的脂肪摄入控制在总热量的25%-30%以内。
第二字:“精”——精加工食品,血糖的“幕后黑手”
生活中,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吃糖就没事了,结果大口吃白米饭、白面馒头、米粉、面包、饼干……殊不知,它们就是血糖的“幕后黑手”!
精细碳水化合物经过加工,纤维被剥离,消化速度加快,血糖飙升的速度比你跑100米还快。而且,这些食物吃进去后,很快就饿了,让人忍不住吃得更多,形成恶性循环。
哪些食物属于“精”呢?
- 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 —— 这些看似普通的主食,血糖指数(GI)爆表,比可乐还危险。
- 蛋糕、饼干、面包、糕点 —— 这些不仅是“精细碳水”,还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双重打击。
- 加工食品、速冻食品 —— 超市里的速冻水饺、包子、披萨,很多都加了额外的糖和淀粉,血糖管理简直是灾难。
意想不到的是:
你知道吗?一碗白米饭的血糖反应可能比一块糖还快!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研究表明,白米饭的血糖指数高达87,而部分糖果(比如黑巧克力)反而不到50。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只盯着糖,还得防着这些“披着健康外衣的高GI食物”。
医生建议:
主食换成全谷物、糙米、藜麦、燕麦,并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蛋白质,减缓血糖上升速度。“粗”比“精”好,颜色深的比颜色浅的好,是糖友挑选主食的基本原则。
第三字:“甜”——高糖食物,糖尿病的“催化剂”
这个字不用多解释,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甜”!但很多人不知道,糖不仅藏在糖果和蛋糕里,还躲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哪些食物属于“甜”呢?
- 碳酸饮料、果汁、奶茶 —— 一瓶500ml的可乐含糖量高达55克,相当于13块方糖!
- 蜜饯、果脯、罐头 —— 别以为是水果加工的就健康,大多数蜜饯的含糖量超过40%。
- 调味品(番茄酱、沙拉酱、酱油) —— 很多人忽略了调味品里的隐形糖,比如番茄酱,每100克含糖22克,比冰淇淋还高!
案例警示:
小张,32岁,平时不爱吃糖,但喜欢喝果汁,觉得是“健康饮品”。三年后查出糖尿病,一查才知道,果汁里的“果糖”比普通糖更容易导致血糖失控,甚至增加脂肪肝的风险。
医生建议:
- 远离含糖饮料,改喝清水、淡茶、柠檬水。
- 吃水果别喝果汁,水果中的纤维可以减缓糖的吸收,而果汁则是“血糖炸弹”。
- 学会看食物标签,如果配料表前三位有“糖”字,尽量少吃。
结语:糖尿病饮食,不是“禁食”,而是“会吃”
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不能吃,而是要会吃、吃对。记住“高、精、甜”这三个字,避开这些食物,血糖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除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情绪、良好作息,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不管理,让它在体内肆意作乱。
那么,你今天吃对了吗?
参考资料: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饮食建议
- ADA(美国糖尿病协会)饮食指南
分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 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2型糖尿病,这3种食物是你的“敌人”,你还在吃吗?
糖尿病不仅关乎血糖的调控失衡,更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紧密相连,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
而当我们深入了解2型糖尿病这一日益普遍的慢性疾病时,不能忽视它与日常饮食之间错综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联系。
饮食,作为我们获取能量与营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血糖水平的波动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这正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2型糖尿病与饮食有什么关系?近些年的科学研究表明,饮食因素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影响因子。食物中最典型的糖尿病诱发成分——高碳水化合物,它是人体第一供能物质,也是影响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
众多碳水化合物中,易于被身体迅速消化吸收的糖浆和白面包,影响尤为显著。
当我们摄入这些简单碳水化合物时,它们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水平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
这种快速的血糖波动不仅可能引发即时的能量高峰和随后的低谷,还会使胰岛细胞因过度工作而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血糖便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日常饮食中还要注意脂肪的摄入量,脂肪组织不仅仅是一个能量储存库,它还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脂肪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
当脂肪组织过多时,这些物质的分泌量增加,它们能够干扰胰岛素信号传递的途径,影响胰岛素在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中促进糖酵解的作用;内脏脂肪逐渐积累增加,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进而发生2型糖尿病。
而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则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相反,在控制血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增加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体积,减缓食物的消化速度,从而避免血糖水平的快速上升。膳食纤维还能改善肠道健康,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这些细菌可以改善肠道对糖分的吸收,并产生对胰岛素敏感性有积极影响的短链脂肪酸。
一些类型的膳食纤维,如可溶性纤维,可以与糖分子结合,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减缓糖分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反应,避免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研究者曾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和饮食结构调查,发现当地居民每日人均膳食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谷类、水果摄入不足,以脂肪为主的食用油和以蛋白质为主的蛋类摄入过量。
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成分关系密切,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可以达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
但不同于国外较为单一的饮食结构,我国多样、复杂的饮食结构意味着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难度大,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时需要更具有针对性。有三种食物类别,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应当尽量避免或严格限制其摄入量。
二、这三种食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敌人”1)高糖食物
糖果和蛋糕这类经过加工的高糖食品,不仅富含蔗糖和葡萄糖,往往还加入了三氯蔗糖、甜蜜素、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
对于高血糖患者而言,他们的主要问题是血糖水平已经偏高,并且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摄入过多含糖食品,会迅速导致血糖浓度急剧上升。且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干扰人体的代谢过程,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这无疑增加了血糖控制的难度。
糖尿病患者普遍对含糖食物持有高度警觉,却时常不经意间忽略了某些表面上看来与高糖无直接关联,实则可能显著影响血糖水平的食物或饮品。
“无糖”标签下的饼干与蛋糕,尽管它们以“无糖”为营销卖点,但往往难以完全摆脱甜味剂的添加,且这些产品本身富含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无疑会对血糖控制构成挑战,因此需严格控制食用量。
另外,虽然水果是健康的食物来源,但某些水果的糖分含量、升糖指数也相对较高,如西瓜的GI值就高达80。
2)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红肉、全脂乳制品、油炸食品,甘油三酯含量丰富,其分子结构中的甘油残基,在脂解酶的作用下,能够分解为甘油。
这些甘油随血液循环,被输送至人体的代谢中心——肝,参与非糖前体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若摄入甘油三酯的量超出身体所需,将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显著上升,影响血糖平衡。
更为微妙的是,当脂肪摄入持续超标,体内脂肪酸的代谢路径会悄然转变,它们逐步转化为酮体这一备用能源。
长期酮体供能反而可能导致葡萄糖在体内的堆积,形成一个不利于糖尿病控制的恶性循环。
这种代谢适应性的变化是推动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有效控制脂肪摄入不仅局限于直接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量,更需注意烹饪方式的选择。
糖尿病患者应当摒弃油炸、煎烤等高脂烹饪手段,这些方式往往导致食物中油脂含量显著增加。相反,推荐采用蒸、煮、炖以及凉拌等更为健康的烹饪方式,这些方法能够显著降低食物中的油脂含量,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天然风味与营养成分。
3)高盐食物
高盐食物种类繁多,包括腊肉、咸菜、卤制品等。糖尿病患者若未能合理控制盐分摄入,将导致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异常上升。
这种高钠状态与已存在的高血糖相互作用,会加剧细胞内部的水分流失,进而扰乱细胞代谢的正常秩序,出现其他并发症。
更为复杂的是,高盐摄入会导致肝脏渗透压增加,激活转录因子TonEBP,从而激活醛糖还原酶,而醛糖还原酶的激活会促进细胞内三酰甘油的积累及胰岛素抵抗,加剧糖尿病病情。
因此,糖尿病患者积极管理盐分是一种辅助调节餐后血糖水平的新策略。
不过盐的摄入标准应依据主食摄入量灵活调整:若每日主食摄入控制在250克或350克以内,相应的食盐摄入量建议分别不超过2.5克和3克。而针对合并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则需采取更为严格的低盐饮食措施,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严格限制在2克以下。
总而言之,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疑是三个需要警惕并努力避免的“敌人”。而我们之所以对糖尿病采取如此严谨的态度,是因为其后果远非血糖水平的简单失衡。长期而言,若血糖控制不力,患者将面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三、糖尿病有哪些风险?长期未妥善管理的糖尿病,易引发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其中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尤为显著,且各具特点。
大血管病变方面,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高糖环境促使动脉内膜与中膜脂质加速沉积,进而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不仅阻碍血液流通,还可能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堵塞心脏、大脑或下肢血管,诱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及下肢坏疽等严重后果。因此,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高发病率及致死率不容忽视。
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特征主要集中在肾脏、皮肤及视网膜等区域的微血管系统上,更为隐匿,出现细微网状血管的基底面膜状结构增厚。
特别是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常见于初诊的青年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环境导致视网膜缺氧、出血及渗出,构成失明的重要风险因素。
同时,肾脏微血管受损亦常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蛋白尿,2型糖尿病患者应自确诊之初即警惕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如持续性升高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以及降低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此外,糖尿病在特定诱因下(如感染、外伤、不良饮食习惯或治疗疏忽)可能急剧恶化,导致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及严重低血糖,这些紧急情况直接威胁患者生命,需紧急处理。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其管理核心在于控制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是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的“敌人”,它们不仅加剧血糖波动,还增加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优化饮食结构成为控制糖尿病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来源:小播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