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病率怎么计算(糖尿病发病率怎么算)
糖尿病患者该怎样“吃”和“动”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
根据中国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的最新研究,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相当于每8人就有1人患病;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相当于每3人就有1人血糖异常。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显示,全国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8.0%、34.1%和33.1%,糖尿病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糖尿病有哪些健康危害?患者应怎样科学地“吃”和“动”?武汉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严亚琼所长带来详细解读。
■ 出现“三多一少”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被称为“三多一少”。
严亚琼介绍,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高血糖可能并发血压、血脂升高,影响全身心、脑、眼、肾、神经等多个器官,共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失明、糖尿病足等多种疾病并导致死亡。全球每6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情况,即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40岁以上;糖尿病前期人群(空腹血糖在6.1-7.0mmol或餐后血糖在7.8-11.1mmol);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糖尿病;超重(28>BMI≥24)和肥胖人群(BMI≥28);向心性肥胖人群,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久坐不动,缺少身体活动的人群;孕期曾患妊娠糖尿病或生产过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的女性;已患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那么,临床上如何诊断糖尿病呢?严亚琼介绍,如果患者静脉血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指标达到诊断标准,但未出现“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者,则需另日重复检查以明确诊断。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补充诊断标准。
她介绍,我国90%以上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甚至可以逆转糖尿病前期,其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和“动”,对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控糖”提倡低GI饮食
“GI”指血糖指数,低GI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消化吸收缓慢,可减少餐后血糖波动,有助于血糖控制。严亚琼介绍,糖尿病患者要遵循平衡膳食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尽量选择低GI食物。
在主食上,全谷物、杂豆类GI指数明显低于精米白面,并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宜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推荐糖尿病患者以荞麦、燕麦、玉米等粗粮取代部分细粮,烹饪时急火快煮,尽量避免长时间熬煮。
在菜肴上,餐餐都要有新鲜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一斤左右,其中深色蔬菜应占到一半。常吃鱼、禽,适量吃畜肉,少吃肥肉,尽量不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烧菜注意少油少盐,每日油摄入量不超过30克,食盐不超过5克。
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可以选择低GI品种的水果,如柚子、桃子、樱桃、李子等作为加餐,在两餐间或者运动前后食用,每次食用水果的数量不宜过多。
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饮食还应注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等原则。建议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既要防止血糖升高过快,又要预防低血糖反应。
■ 外出活动随身携带“身份牌”
科学的锻炼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
严亚琼介绍,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疏至密的原则进行运动锻炼,推荐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并辅以适当的如举杠铃、哑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抗阻训练,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周不少于3次的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即自我感觉微微喘气,能与同伴交谈但不能唱歌。
不恰当的锻炼方式或强度易造成糖尿病患者心绞痛、猝死,以及骨关节韧带损伤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格外注意运动安全。在运动时机上,不要空腹或饱餐后马上运动,建议患者餐后1小时后进行运动,不要在夏季正午阳光暴晒、冬季寒冷的早晨以及刚注射完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后运动。运动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和柔软的袜子,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破损。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检查足部有无红肿或受压痕迹,发现皮肤破溃及时就诊。
血糖波动较大,有眼底病变、肾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或伴有各种器官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情况下,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为防止血糖波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建议患者外出活动时兜里常备糖果,同时在领口或胸前醒目位置携带一张“身份牌”,注明自己患有糖尿病等相关信息,标明姓名、住址、紧急联系人电话等,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够得到他人及时的帮助。
文/周小琦
来源: 长江日报
一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医生一文解释清楚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超过了10%,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之中,至少有1位就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的话,我国的糖尿病人数是超过1亿人的。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这1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为何在建国初期糖尿病患者没有现在多呢?今天医者良言好好跟您聊一聊这个问题,具体的总结如下。
1.我国的人均寿命延长了: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不发达,而且卫生条件也不好,所以人均寿命比较低,大约在30岁左右。即便是进入了中华民国,人均寿命也仅仅在35岁左右。
建国以后,国人的人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957年人均寿命达到57岁,1981年的时候人均寿命达到了68岁,而2017年的时候人均寿命达到了77岁。
可能大家对于上述的数据表示怀疑,如果有不信服的,可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我国有一句话俗语,即七十古来稀,稀就是稀少的意思,但是现在放眼望去,7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也不少见了!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为此还放开了三胎。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老年人人数比较多,而年龄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之前有一个观点认为人一辈子分泌的胰岛素是有限度的,只要人活的足够长,必然都会得糖尿病的,这个观点虽然不全正确,但是却有一定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项机能也是下降的。我们都知道,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物质,老年人的器官或者组织的功能都有一定的退化,这样的话胰岛素的分泌量肯定就会相对减少,自然人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
2.肥胖人群的数量增加:在古代的时候,物资匮乏,很多人都在为温饱发愁,这种环境下肥胖的人群肯定是不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只要努力,就很容易解决掉温饱问题。
大家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就都在追求吃的好。很多人都过过苦日子,一旦生活条件提高以后,就开始了大鱼大肉。
与此同时,我们现在的食物都是精制的,而且食物的能量也比过去高,再加上运动量减少,所以肥胖人群的增加也就不足为怪。
大量的调查发现肥胖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个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也是能够解释地通。
对于肥胖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要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就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代调兵遣将的虎符。
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需要注意一点,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就相当于让胰岛细胞加班工作。可能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超负荷工作,胰岛细胞也会有累死的一天。当胰岛细胞累死到一定程度,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这个时候自然就会引起糖尿病。
3.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增加:不得不说,现代人的饮食和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显著的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
现在我们吃的很多食物的糖分都比较高,比如饭店做的饭、喝的饮料、水果、零食等。这就算了,而且由于我们的饮食太过于精细,所以这些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一个人从正常到糖尿病是需要过程的,即糖代谢功能逐渐变差的过程,主要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两大状态。
大量的调查发现,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会对糖类的代谢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经常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升糖指数这个词语主要是用来表示食物对血糖影响大小的一个量,升糖指数越高,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也就越大。
升糖指数比较高的食物包括果汁、含糖饮料、葡萄、稀饭、蜂蜜、炸薯条、爆米花等。一般来说,越精细的食物,其升糖指数也就越大;食物的糊化程度越高,升糖指数也越大;水果的成熟度越高,升糖指数也是在升高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能看出,我们吃的很多食物的升糖指数都是偏高的,长期保持这种生活模式,胰岛细胞休息的不够,自然也就容易得糖尿病了。
4.运动量不足和熬夜:我有一个亲戚,他糖尿病20多年了,平时的时候他不注意控制饮食,但是由于每天干很多活,也按时服用降糖药,所以血糖控制的一直很好,而且也没有并发症。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让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而是为了说明运动对于控制血糖的重要意义。主流的观点认为,运动依然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的一个方式,大家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相信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家都很忙,所以不少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这就使得很多人的运动量不足。运动量不足,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无法被消耗完,长期下来容易造成糖耐量降低,最终形成糖尿病。
还有一点,现在的人都喜欢熬夜,殊不知这样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我们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这样的话会打破生物钟,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分泌少了以后,自然就会引起血糖升高。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发病率已超50%,这几类人要做好筛查
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2013年~2018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治疗率统计数据》。
图源:《美国医学会杂志》
该研究基于近年来我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分析了2013-2014年与2018-2019年两轮采集的来自34万余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文章指出,从2013年到2018年:
- 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 糖尿病患者接受充分治疗的比例没有出现显著增高;
- 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文中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2013年的10.9%上升至2018年的12.4%;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从2013年的35.7%上升至2018年的38.1%。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总和从2013年的46.6%增加到了2018年的50.5%。从201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超过了一半比例,也就是说每2个中国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或者处于糖尿病前期。
对于糖尿病想必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它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导致的。如果糖尿病病情严重了,可能导致眼、肾、心脏、神经、血管等多器官病变和功能受损。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呢?
糖尿病前期是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同时空腹血糖<7.0mmol/L为糖耐量减低。
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的任意一种的人,就有患糖尿病的风险。
图源:图虫创意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也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如果控制得当,能将血糖控制在较为稳定的阶段,可延缓糖尿病的进展;但如果糖尿病前期不加以控制,随着病情时间延长,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
如何防控糖尿病的发生?研究表明,糖尿病与不良健康行为存在正相关,包括:吸烟、体力活动不足、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以及红肉摄入量高,而肥胖和超重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成人危险因素流行状况
图源:JAMA
想要防控糖尿病,日常生活中需进行运动干预和饮食干预:
1.进行科学运动
-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既要合适,也要喜欢,可以选择散步、爬山、跑步、打球、游泳、太极拳等。
- 确定适宜的锻炼量: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健步走、骑车等,累计150分钟以上。
- 确定合适的锻炼时间:强度小、要求少的可以天天进行,如散步等;强度大、有一定的器械、场地要求的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如打球等。
2.坚持健康饮食
- 保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推荐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多吃蔬菜。
- 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减少脂肪摄入。
- 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g。
- 少吃糖,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除了以上两点,做好血糖筛查也很重要。
以下人群,需要筛查血糖成人如果有以下情况,需要筛查血糖:
- 体检发现空腹血糖高(>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7.8mmol/L);
- 年龄≥40岁;
- 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有糖尿病史;
- 缺乏体力活动者;
-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 有黑棘皮病者;
-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中需要筛查的情况包括:
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即相比同性别的同龄人超重),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即:
- 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
- 父母、兄弟姐妹等有糖尿病史;
- 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
筛查方法多为两点法,即空腹血糖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参考文献:
[1] Wang L,Peng W,Zhao Z,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2013-2018. JAMA. 2021;326(24):2498–2506.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7-411.
医学编辑:陈昉
内容策划:Duffy
医学审核:姚俊华
内容出品:小荷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