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对糖尿病有疗效吗(对糖尿病有效吗)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中药降糖无副作用,中医能根治糖尿病?药师结合真实案例来辟谣

上周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他的遭遇可能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也非常值得去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具体请往下看。

这位患者是56岁的中年男子吴某,1年前体检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吴某认为西药对身体副作用大,而且他一直以来都比较相信中医中药,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再加上听信了一些“江湖郎中”纯中药根治糖尿病的宣传,因此吴某拒绝了西医,一直服用中药来治疗糖尿病。

治疗之初的确有一定的效果,吴某的血糖比发现时有所下降,但这种效果只维持了一两个月,之后血糖又再次升高了。一天前吴某突然出现全身乏力,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明显加重,并逐渐出现精神萎靡,于是家人赶紧将吴某送到医院来治疗。入院后检查最后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说幸好送院及时,不然会有生命危险。

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吗?

在医院里为糖尿病患者宣教时提到中药不能根治糖尿病,常常会被患者反驳,患者说中成药消渴丸就可以治疗糖尿病。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消渴丸其实并非纯中药制剂,它的主要成分除了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等中药以外,还有一种叫格列本脲的成分。

前几味中药具有生津止渴、清热凉血、清肝利胆和补气固表等功效,对于糖尿病的疗效如何咱不好说,但格列本脲却是实实在在的具有降糖作用的西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现已很少使用。回过头来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如果说中药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的话,消渴丸里面为何还要添加西药呢?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是中西医结合嘛,但即便如此,中药也根本无法根治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

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影响且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糖尿病的发病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旦确诊,几乎需要终身用药,哪怕现代医学这么发达,也只能采取药物治疗,却无法根治。

中药真的无副作用吗?

许多人认为,中药来源于动植物加工而成,无副作用。但其实近年来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不少见,除了27种毒性中药以外,诸如关木通会引起马兜铃酸性急性肾损伤,雷公藤、山豆根、苍耳子等中药会导致肝损害等早有报道,国家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力度监测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见中药并非无副作用,只是以前没有发现罢了,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资讯的发达,会有越来越多中药的副作用被发现并报道,能够让那些过分迷信中药的人们擦亮双眼。

总之,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以西医为主,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只能充当配角,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调换了角色,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谣零零计划# #南方健康# @头条健康 @南方健康

美媒:干预生活方式可使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逆转 无需药物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新媒体专电 美媒称,最新结果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经过短短12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就彻底缓解病情。

据美国新图谱网站6月3日报道,保持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和减掉多余体重有助于控制2型糖尿病无疑并非新闻。然而,近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发现,许多被诊断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仅仅利用生活方式干预,无需药物就可有效地逆转病情。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以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特种饮食和体育锻炼对逆转2型糖尿病的效用。这项试验招募了大约150名受试者,他们都在三年内确诊2型糖尿病,平均年龄42岁。

这些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标准护理,干预组遵循强化特种饮食和体育锻炼计划。干预计划包括在一开始采用名叫“剑桥体重规划”的12周低热量饮食。接下来,受试者又用12周时间过渡到一般性健康饮食,但仍要对热量加以控制。按照要求,干预组还须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体育锻炼,且最好每天走路至少1万步。

结果显示,12个月以后,生活方式干预组的受试者平均减重26磅(约12公斤),而标准护理组的受试者平均减重9磅(约4公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为期12个月的研究结束时,干预组61%的人不再是糖尿病患者,而标准护理对照组只有12%的人达到类似的病情缓解程度。

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类似研究发现,经过严格的体重管理干预,46%的研究对象在12个月内全面缓解了糖尿病。塔赫里说,最新试验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其参加者的平均年龄比英国那项试验要小10岁,而且确诊时间更近。这表明,虽然特种饮食和体育锻炼干预对所有年龄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好处,但越早进行,效果就越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延缓糖尿病肾病,减轻蛋白尿是关键!医生:四类药物优先选择

来自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每一百位糖尿病患者中,每年有一位患者进展为慢性肾衰竭;每一百位合并大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年有六位患者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因此,减轻蛋白尿是延缓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的重要着力点。

糖尿病可损害肾小球、肾小管、肾血管等多种肾脏结构,其中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可使尿液中的白蛋白显著增多,当随机尿液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在3-6月的时间内连续检查三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若有两次达到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诊断标准,说明已经发生了蛋白尿。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依据之一,蛋白尿不仅可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使肾脏过滤肌酐、尿素、有机酸等物质的能力下降,还可引起心脑血管损害,不同程度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蛋白尿,且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控制蛋白尿。

在多数朋友的观点中,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减轻蛋白尿,药物必不可少,但生活方式干预性治疗同样重要。由于糖尿病肾病会丢失不少蛋白质,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有“丢多少,补多少”这样的想法,作为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我们确实应合理补充蛋白质,但糖尿病肾病患者补充蛋白尿重在“适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大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仅可使尿蛋白增多,还可加速肾功能减退,而蛋白质摄入过少有可引起营养不良,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较为严格,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为宜,优选生物学效价高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家禽瘦肉等食物。

在控制蛋白质的同时,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应控制钠盐的摄入,不少朋友认为钠盐只会升高血压,然而钠盐还可增加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6克以内,当然钠盐摄入并非越少越好,相关研究发现极低的钠盐摄入反而可能增加终末期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6克为宜。与此同时,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应规律运动,运动在早期虽然可使蛋白尿轻度增多,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由于改善了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反而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此外,吸烟可增加尿蛋白尿并降低肾功能,因此戒烟也应纳入糖尿病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之中。

当然,生活方式干预多为辅助治疗,药物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血糖显著升高是引起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因此所选药物若能同时兼顾控制血糖、保护肾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往往事半功倍。然而,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用加强对血压的控制,一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二是高血压也会增加蛋白尿,使肾功能减退,研究发现,收缩压超过140mmHg以后,肾功能每年会下降13.5%,而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内,肾功能每年仅下降1%,糖尿病患者若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内获益更大。常用药物中,有四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蛋白尿、保护肾脏,其中有两类药物可兼顾降血糖,另两类药物可兼顾降血压。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这类药物英文缩写为SGLT-2i。SGLT-2i主要通过抑制吸收尿液中的葡萄糖降低血糖,降糖疗效显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0.5%-1.0%,常见药物主要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多项研究显示,SGLT-2i不仅可降低大量蛋白尿的发生风险,还可降低血清肌酐翻倍的发生风险。因此SGLT-2i的应用不能仅是停留在控制血糖这一层面,已经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另一类兼顾降血糖、保护肾脏的药物为GLP-1受体激动剂,常见药物主要有利拉鲁肽、艾塞拉肽等。与SGLT-2i一样,GLP-1受体激动剂在降血糖的同时,也可减轻蛋白尿、保护肾脏。

其次,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考虑选用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这两类药物虽然常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却可发挥降压以外的多重作用,在心血管方面,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可抑制血管与心室重构,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在保护肾脏方面,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一方面可通过控制血压减轻肾脏损害,另一方面可通过减轻蛋白尿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若糖尿病肾病诊断明确,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的患者中,即便未合并高血压,选用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依然可受益,但不推荐无高血压、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预防性使用这两类药物。但在用药期间尤其是前两月,应密切监测肌酐,若肌酐升高>30%说明存在肾脏缺血性损害,应立即停药。

综上,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在3-6月的时间内连续检查三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若有两次达到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诊断标准,说明已经发生了蛋白尿,可能为糖尿病肾病所致。诊断明确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蛋白尿可有效延缓肾脏损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干预上,蛋白质的摄入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为宜,钠盐摄入控制在3-6克为宜,同时应合理运动、戒烟。在药物的选择上,SGLT-2i与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可有效降低血糖,还具有减轻蛋白尿、保护肾脏的作用;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注意控制血压,普利与沙坦类降压药可兼顾降血压、减轻蛋白尿的作用,也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