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缺胰岛素(糖尿病患者一定是缺乏胰岛素吗)

医者良言 0
文章目录:

身体缺啥会引发糖尿病?如何补充?看完此文,您必然有大的收获

今天在门诊有一个老太太问我自己得糖尿病是不是缺乏了什么物质?到底应该如何补充呢?

估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老太太的这种疑惑,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今天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不过考虑到内容较长,希望大家能用心看完,相信您们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1.身体缺乏什么会引发糖尿病?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对糖尿病很熟悉,但是要说到了解,估计很多患者都称不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定义。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可能说了这么多,大家对糖尿病还是没有什么认识。其实说白了,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的问题,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是缺乏胰岛素,而胰岛素作为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如果人体缺乏了它,那血糖肯定容易偏高。

在临床上糖尿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其本质就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也就是说人体不能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这种糖尿病的病因可能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存在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缺陷,所以功能下降。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偏低一些,主要好发于青少年,而且他们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比较明显。

2型糖尿病:此种类型的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好发于成年人,年轻人比较少见。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者(和)胰岛素抵抗。和1型糖尿病不同是,2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不明显。在2型糖尿病患者之中,有很多是体重超标者,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他们会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糖尿病一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一会胰岛素抵抗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大家别急,我会细细道来。

胰岛素要想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姑且认为是一个门上有两把钥匙,只有两把钥匙同时开门才能把门打开,否则就打不开门。

上面说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主要是指这类人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之前同样量的胰岛素,现在肯定是控制不了血糖的。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是由于胰岛细胞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可能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肥胖的情况,那自然也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如果他们能够减重10~20斤,那血糖肯定更容易被控制。

综合以上,糖尿病主要是人体直接或者间接缺乏胰岛素。

2.既然糖尿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那应该如何补充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打胰岛素,他们为什么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呢?

生物大分子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老师就曾经给出过答案。我们都知道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所以它不能通过胃肠道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口服胰岛素以后,它会进入人体内转变成小分子的氨基酸,而要想胰岛素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它必须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口服胰岛素是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在早期的时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细胞的功能是下降的,自然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那个时候,口服药物效果并不好,只能依靠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虽然说打胰岛素的针眼比较小,但是一天一次或者三次的频率,大多数也是扛不住的,而且皮下打胰岛素也会引起皮下脂肪的萎缩和发硬。

口服胰岛素

那到底是否存在着口服胰岛素呢?其实关于口服胰岛素的研究,人类一直在进行着。目前来说,合肥有一家科技公司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合作,研制出了口服胰岛素,不过现在这种口服胰岛素正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且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它很有可能会在明年上市,这对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福音。

与此同时,口服胰岛素和皮下注射的胰岛素相比,本身还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都知道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发低血糖,而且还会带来皮下脂肪萎缩等问题。口服胰岛素不仅仅能减轻糖尿病的注射之苦,还可以最大限度模仿正常人分泌胰岛素的模式,从而能减轻或者避免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带来的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口服胰岛素在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可能会比较昂贵。因为这种口服胰岛素在研发以及临床试验阶段,厂家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家肯定要把这个成本拿回来的,如果研制新药都挣不到钱,甚至亏钱,估计以后就没有人去这个事情了。

不过大家也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随着生产厂家能把成本收回,这种口服胰岛素的价格也是会逐渐下降的。就拿瑞舒伐他汀来说吧,它刚上市的时候,价格也是比较贵的,后来这种药物由原来的大几十降低到十几块钱一盒,而且还被纳入了医保报销的范围。

在口服胰岛素还没有上市之前,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能做的还是控制饮食、保持合理体重、坚持运动、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和监测血糖,做到了这些,血糖基本也都能控制的差不多。千万不要等胰岛素细胞功能衰竭的差不多的时候才后悔,自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

糖尿病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3种因素,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糖尿病在过去被称为“富贵病”,在现在被称为“夫妻病”。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剩下的人也会大大增加患病概率。

而人们对这种慢性病的印象都是吃糖太多引起的,虽然不能否认,在机体吃糖过多,尤其是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如蔗糖等,就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升高血糖。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对现代人来说,糖尿病以及诱发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几种因素,只是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首先是饮食方式的问题,正所谓全家人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于日常烹饪的那个人,饭菜咸淡、饭菜整体上营养等,都和身体需求有关。还有有孩子的家庭,也会因为父母的做饭做菜方式深受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的饮食方式,长期是高油脂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主食,尤其是现代人都喜欢吃的精白米面,就容易增加餐后血糖上升,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精致主食后,大脑皮层收到信号,饭后还容易犯困。

另外,在近几年的研究上发现,经常食用精致主食的人和每餐都少量吃粗粮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饮食方式的影响,主食一半为粗粮、清淡饮食、食物多样性才是好做法。

其次,据研究显示,人长期缺乏运动,不仅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还容易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比较懒惰,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

在控制血糖上,每天只是吃不消耗,即便是食用降糖药,也会对病情不利,是可以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最后,睡眠也是一个方面,可能很多人把熬夜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熬夜的危害有很多。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熬夜列为是1A类致癌因素,可以和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的危险相媲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熬夜导致生物钟不规律,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血糖升高的危险。

同时大家也不要妄想熬夜可以通过补觉补回来,如果生物钟紊乱,即便是白天补觉,人也只会越睡越累,身体早晚会被拖垮,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只能吃药,不能用胰岛素,否则身体越用越废?深度辟谣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师。大家有所不知,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其实一直都是在向上增长。这与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人口老龄化、肥胖率都有很大关系。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病人数量已达到1.096亿,高居世界第一。有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指出,我国约60%的糖尿病病人未被诊断,糖尿病这一诊断名词虽然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具体关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的疾病科普却远远滞后。所以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在倡导“健康中国行”的主题活动,旨在让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更早、更正规的接受疾病治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唠唠糖尿病用药的那些事。

辟谣点

●笔者虽然从事的是肾内科,但是我告诉大家肾内科医师是半个内分泌医生你们还别不信,因为糖尿病有一个重大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肾病,所以不少因糖尿病的原因出现肾功能问题后都会在我们科室随访、治疗。我通过接触这些糖尿病患者后发现,有些患者、患者家属至今仍被糖尿病的一些谣言所左右。

●前两天我们科收治了一位糖尿病肾病的老太太,她出现肌酐、蛋白尿已经有2年了。这次来住院的原因是肌酐比去年复查时高了100多,血糖也控制的非常不好。岂知老太太以及他老伴并没有当回事,经常查完房就不见人了,血糖也测不到折腾了好几天。根据她具体疾病情况及血糖水平,决定家用胰岛素治疗。这一说,老太太和她老伴情绪非常的激动,说道:胰岛素都是害人的,不能打,一打这辈子就脱离不了了,而且打了之后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人就这样废了。我那个邻居就是..........,所以还是吃药好。

糖尿病的简单的介绍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这几十年才有的,在古代,我们的传统医学将它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在我国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在现代医学的观点中,认为它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源在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可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在亚洲较为少见。所以我国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可占到95%及以上。

●结合我上面谈到的这个病例,如果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时,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疗法调理。如血糖仍控制欠佳,则需根据胰岛素分泌、利用情况、血糖水平加用适合其服用的降糖药物。但是请注意,口服药物虽然是糖尿病比较优先的选择,但是罹患糖尿病后疾病其实一直还在进展,它将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治疗方式、治疗药物都需随着疾病的病程、并发症情况动态的调整。

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有什么特点?

●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其实是一个完全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特点,他们的胰岛功能都很差,所以分泌的胰岛素是非常少的甚至没有。而2型糖尿病它又稍有不同,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早期可表现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延迟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

●随着疾病向前发展,β细胞的功能还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糖尿病病人有功能的β细胞数量也随之减少。就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空腹以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而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吃东西,没有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此时病人就需要借助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

糖尿病的病人什么时候需要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

●在这我告诉大家,如果是1型糖尿病,那在刚发病的时候就要使用胰岛素(根据它的疾病特点所决定,不理解可以看看上面我对1型糖尿病原理的介绍),而且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如果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还是不达标,那就要考虑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方案了。

●很多病人不了解这个疾病,他们只是把血糖值当做一个单纯的“数值”,我只能说可怕!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当人体处于异常的血糖值时,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将会损害你的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β细胞进一步恶化,还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 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或直接诱因。

●根据指南推荐,当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口服降糖药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出现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脑血管病时都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现在回到我上面讲的这个病例来看,老太太已经出现了肾脏并发症,而且肌酐也呈进行性升高,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仍不达标的情况下(出现糖尿病肾病后有不少肾毒性的降糖药物都不适合使用),其实已经有了胰岛素治疗的绝对指征。

●这时候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到了这个地步,但就是不用胰岛素,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我只能说不尊重自然规律那吃亏的必然是自己,关于高血糖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我上面已经和大家谈到,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终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达质变,然后彻底爆发。某一天突然倒地不醒了,那可能就是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用了胰岛素身体真的是越用越废吗?

错,这是一个大大的“谣言”。很多人可能会说,胰岛素用了就再也脱离不了了,在这我告诉大家,这不是胰岛素这个药物导致的,这是你的疾病所决定的,你的疾病已经到了用这个药的地步,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故糖尿病亦是如此,它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它是会随着患病时间逐渐进展的,所以所谓的“依赖胰岛素”其实是一 种某些谣言“偷换概念”的说法

有长、中、短效胰岛素,该选择哪一种?

●确实,近年来有多个品种的胰岛素都投入市场。像短效胰岛素比较常见的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等;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关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方式,可划分为基础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方案两大类,如下:

●基础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果仅仅是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无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如果这样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的可以,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可以看近3个月你的血糖控制的如何),那就需要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所以总结起来这种治疗方案一简单方便容易被病人接受,二来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偏低,而且剂量调整起来简单,体重增长的比率也比较低。

●预混胰岛素方案

主要包括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种方案需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选择每天1-2次的注射方案。如果使用的是每天2次的注射方案时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这种方案一来容易学习,二来比多次皮下注射方案注射次数要少,而且比较容易控制餐后血糖,只能说各有千秋。关于药物的起始剂量、调整时剂量的增减由于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这里我不再一一分析。

综合总结

我国的糖尿病虽然患者人数众多,但是疾病真正的普及、知晓率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还那句话,科学、理性的认识糖尿病很重要,由于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门诊或者住院时医生又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个个的和病人详细的交待清楚,所以不少病人对于糖尿病也是一知半解。基于此,有些病人可能就会因自己的主观性而对疾病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误信谣言,所以今天我也是特意查阅了不少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下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携手让谣言无处遁形!

本文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由于临床经验有限,时间仓促,难免可能有遗漏、错误之处,还望大家及时指出。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真相来了#@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参考: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P725-748.

2、中国医生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86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