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可以逆转么(二型糖尿病可以不吃药吗)
2型糖尿病可逆转?专家说可以
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1亿,患病率已达11.2%,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90%,整体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达标率尚不足50%。
2型糖尿病患者,能实现长期不打针不服药,病情“逆转”?国内一批内分泌领域专家共同发声:真的可以。
30日,“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在广州发布。
治疗后1年内,近六成患者无需再服药
提起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低热量饮食和运动,如果不行再采取药物、注射、手术等手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李延兵说:“目前传统的治疗策略主要以血糖达标为主,并没有考虑到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情况。其实一些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不进行阶梯降糖治疗,直接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让患者达到无药缓解,并得到长期获益。”
什么叫2型糖尿病的逆转、缓解?
糖尿病逆转,本质上是患者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恢复,表现出来的就是缓解状态,也就是在降糖治疗强度下调后,仍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维持血糖良好控制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患者不打针、不吃药,或者少吃药,也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
从2013年开始,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被我国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作为显著高血糖的规范干预手段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2型糖尿病的逆转。这次发布的专家共识,进一步阐述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机制、临床证据、适用人群等。
她介绍,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一年缓解率提高到58.9%,2年缓解率超过40%,5年缓解率是27%,缓解时间最长的达14年。“缓解率会逐渐降低,所以我们要求病人还是要控制饮食、保持运动。也有些病人在一两年后高血糖复发时,再来医院强化治疗一次,效果也不错。”
治疗费报销前1万,一周左右能出院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就像给胰岛做一次强化训练,给它打好基础,让它更好地工作。”李延兵笑着说。
大量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是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李延兵介绍:“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疾病,血糖水平偏高就会损害β细胞,β细胞被损害,血糖控制能力就会变差。所以很多患者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病情就一年比一年差,药越吃越多,人越来越没有信心。”
而如果在新诊断阶段就果断采取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很快把血糖降低到合适的水平,减少对β细胞的损害,也就保存了患者的胰岛功能,有利于病情逆转。
哪些患者适合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怎么做?
中山一院内分泌科副教授刘烈华介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考虑接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目前该科新收治的患者基本都采用此方案,需要住院1至2周,后面采用APP等手段跟进管理,门诊跟踪、定时复诊。“因为效果好,我们在院内经常让老患者现身说法,新收治患者的接受度就比较高。目前入组治疗并接受长期观察的患者已经有1000多位。”
他表示,很多患者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认为“治糖尿病不应该打胰岛素,容易产生依赖”。“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跟踪的长期缓解的患者,别说依赖胰岛素了,连口服药都不用吃,就靠饮食和运动就能长期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要花费多少钱?刘烈华介绍,治疗费用在1万元上下,患者自费部分大概3000到4000元。
【记者】钟哲
【通讯员】梁嘉韵
【作者】 钟哲
广东健康头条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能够逆转,四类人群只需采取三点措施便可实现
一提到二型糖尿病,大家几乎都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一旦确诊以后,为了控制好血糖,以避免我们的肾脏、心脑血管、眼睛等重要脏器遭受严重的损害,很多人都是一天三顿吃药不敢停的。
如果曾大夫说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大概率会被很多人骂,你是个大骗子或者是异想天开。那么问题来了,二型糖尿病到底能不能发生逆转呢?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或者办法来达到最终成功逆转的目的?这个文章对大家很有帮助,一定要仔细看完点赞关注加转发。
在临床上所谓的逆转其实并不是指疾病痊愈了,而是指二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通过打针吃药的方式,只需要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够维持正常的血糖,这不正是广大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所期待的吗?我不需要通过打针吃药就能够控制好血糖。
其实早在2017年的时候,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发布了一项关于糖尿病的研究成果,在这项实验中,很多二型糖尿病患者只吃低卡路的汤和奶昔等流食,最终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成功逆转了二型糖尿病,并且在不打针不吃药的情况下,成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长达6个月乃至1年时间。
并且研究还发现了只有当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胰腺的脂肪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逆转。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体内脂肪大多数情况下是堆积在皮下,而当我们皮下脂肪堆积过多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转移,比如转移到肝脏转移到胰腺,而在胰腺内负责胰岛素分泌的β细胞,如果长期接触过量的脂肪就会遭到损害,从而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最终导致二型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想要彻底发生逆转的话,必须要恢复胰腺内β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临床上并不是说每个二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实现逆转,而容易实现长期逆转的糖尿病患者类型。主要有以下4大类,他们分别是体型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新发确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小于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
最后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实现二型糖尿病长期逆转?
其实在上面已经跟大家指明了两点方向,首先就是限制燃烧你的卡路里,其次就是恢复胰腺贝塔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主要办法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于想要发生逆转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要注重每天膳食均衡,而且饮食上应该尽量选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食物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果大家不知道哪些食物属于低升糖指数食物的话,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同时每天应该保证足量的蛋白质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以防止过量的脂肪对于我们胰岛细胞的损害。
第二点,增加运动。减轻研究中,发现通过运动减轻体重达15公斤以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86%的人发生了逆转,而运动主要采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尤其是对于那一些四肢躯干比较瘦,但是肚子比较大的腹型肥胖患者来说,一定要想办法减轻我们内脏的脂肪含量,减轻我们内脏的重量。
第三点,保护好胰岛细胞的功能。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药品是会损害我们胰岛细胞的功能,比如像某些抗生素、激素、抗精神类药品,常见的药品,比如像肾上腺素、噻嗪类利尿剂,干扰素、糖皮质激素、苯妥依钠等等药品,而我们在选择降糖药物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对胰岛细胞比较友好的降糖药物,比如像二甲双瓜,α糖苷酶抑制剂,而不要长期选择一些促胰岛素分泌剂,比如像磺胺类降糖药物或者是膈列赖齐这样糖药物。
大家还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好了,今天就要聊这么多,关注医学科普,关注神经内科曾大夫。
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医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方式。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真正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
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非常多。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
(作者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