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吃肠粉容易得糖尿病吗(肠粉容易升血糖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预防及控制糖尿病 这些食养建议很重要

“幸亏你来做检查,不然下周你很可能就是昏倒后被抬进医院了。”

3年前,28岁的施麦茹(化名)在一次例行体检时被医生告知得了酮症酸中毒,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她最终确诊糖尿病。在此之前,她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毫无察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2021年,B站网红博主“墨茶Official”就曾在切除肿瘤时发现罹患糖尿病,最后因酮症酸中毒逝世,令人唏嘘不已。

在贸易行业从业的陈洪杰今年34岁,半年前去医院做检查,阴差阳错下他做了血糖浓度测试,结果显示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比施麦茹幸运的是,因为发现较早,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加以控制,有希望实现临床逆转,恢复到正常水平。

近年来,像施麦茹和陈洪杰这样突然受到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等特点。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患病人数众多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有关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显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的确,在确诊前施麦茹和陈洪杰都过着非常不健康的生活。

在饮食上,施麦茹非常喜欢吃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的食物。因为工作原因,她几乎没有时间运动,熬夜、作息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以前我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喝无糖奶茶、无糖饮料等,以为这样不至于影响健康。现在想想,都是自欺欺人。”

而陈洪杰此前经常跟朋友打游戏到深夜,结束后难免会来一顿啤酒烧烤助兴。“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总觉得自己年轻不会出事,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建议,包括: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指南》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可帮助患者良好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支出。

膳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核心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

《指南》中提到,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在保持食物多样的基础上,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另外,应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以便控制血糖。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

不同证型、不同地区人群可“辨证施膳”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3类:第一,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第二,气阴两虚,表现为倦怠乏力、心慌气短、盗汗、自汗,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酸膝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第三,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阴虚热盛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

《指南》还参考了不同地区的饮食实践,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

比如施麦茹所在的华北地区喜面食及畜禽类,蔬菜和水产类摄入不多。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增加蔬菜及水产品的摄入,并按照四季分明的特点强调应季食物的选择。

而陈洪杰所在的华南地区饮食特色主要是粤菜文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食不可无汤”,汤料常采用食药物质;其次,华南地区盛产稻米,主要以米为食,例如肠粉、河粉,以及萝卜糕、米糕等各类精致糕点。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患者主食定量,同时合理搭配华南地区各季特色食材。

健康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施麦茹在医生的建议下创建了一个主食糖分记录表,里面记录了她每餐吃的主食、摄入的糖分。“吃饭前我都会拿出记录表看看今天有无超标,如果过量,那就克制一下;没有的话,就稍微吃一点。”

刚确诊时,施麦茹经历了一段非常崩溃的日子,那段时间她为了控糖,几乎不吃主食,也不敢吃任何高油高糖的食物,但是突然戒断糖让她内心非常煎熬,也很难坚持下去。“有了记录表后,我开始合理规划饮食,不再像之前那样极端,这也让我更容易坚持下来。”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对年轻人来说,比起身体承受的痛苦,糖尿病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施麦茹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普遍担心糖尿病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婚育。而陈洪杰在几个月前也经常在“被迫接受”与“无法相信”之间反复横跳。“虽然我还有机会实现逆转,但是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已经损坏的车轮,往后一辈子我都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让车轮不再受到损坏。”

“不过,健康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女朋友的鼓励下,陈洪杰开始改变生活规律,合理营养饮食,早睡早起,抓住一切间隙运动。“健康是一种积累,能少熬夜就少熬夜,能少喝一杯奶茶就少喝一杯奶茶,能多运动就多运动,哪怕只有10分钟呢!”现在,陈洪杰的血糖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尿病会有2-3年的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早发现早纠错是完全可以实现逆转的。”陈洪杰说,“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糖尿病的了解很少,总觉得患上糖尿病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呼吁年轻人重视血糖,重视糖尿病。”

陈洪杰说,“只需要平时多注意,多了解一些预防糖尿病的小知识,在注意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将自己维持在健康的状态下,就会很大概率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来说也是一样。(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肠粉当早餐 血糖升得快

王伯常吃一份肠粉当早餐,血糖经常居高不下,他心想,一吃血糖就高,还不如不吃,这样至少能保证上午的血糖不会升高。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万根告诉记者“不吃,血糖就不高”的想法是错误的,关键在于吃对早点。

不可绝食控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各种单糖的总称,包括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等,但主要是葡萄糖。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转化为葡萄糖被身体吸收入血。但人体又有一定的调配机制,当不进食时(即外源性血糖来源断绝时),肝脏中的糖原(内源性的肝糖)分解成为葡萄糖,引起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此外,如果不吃早餐,午餐的进食量不容易受控制,反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所以一日多餐是能避免血糖的大幅度波动的。

更重要的是,早餐能提供能量,让你精力充沛。食物经消化转化为葡萄糖,再由血液运送到各个脏器,为人体提供能量。全身各组织细胞都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特别是脑组织。所以,不吃早饭会影响工作学习。

肠粉很“升糖”

针对糖尿病人觉得吃早餐会造成血糖升高问题,李万根认为,这跟食物的选择有关。比如,王伯爱吃的肠粉就不是理想早餐。他告诉记者,通过对临床病人的饮食了解发现,广州人的传统早餐肠粉血糖反应很高,不少“糖友”吃后血糖大幅上升。因为,肠粉以粘米粉为主要材料,血糖生成指数很高,又特别容易消化吸收,吃了之后很快就能分解成葡萄糖。对于习惯拿肠粉当早餐的“糖友”不妨吃一点点再测测血糖,看血糖波动情况来了解自己适不适合吃,适合吃多少。

糖尿病人的优质早餐是什么样的?李主任认为,早餐可以喝牛奶,牛奶为蛋白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非常低,对血糖影响小,可以再搭配个主食(如全麦面包、菜包子),加个鸡蛋(去蛋黄,因为糖尿病人常合并高血脂)。还有的“糖友”早餐习惯喝粥,但广式的白粥、肉片粥也会引起血糖波动,相对而言,北方的杂粮粥、杂豆粥更安全。(徐姗 许咏怡)

不说你可能不知道,糖尿病人要少喝稀饭和粥

大米烹调为稀饭后,淀粉结构发生改变,许多大分子淀粉水解成糊精或麦芽糖,后二者在消化道中很容易被酶水解成葡萄糖而迅速吸收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升高。因此,有糖尿病史的病人经常吃稀饭、米汤、面糊、米粉、肠粉等,可使血糖发生较大波动,不利于稳定病情。

稀饭与干饭的原料同为大米,但由于烹调方法不同,进入人体后其血糖指数相差悬殊。研究发现,大米烹调成稀饭进入人体后其血糖指数较干饭显著增加,其升血糖作用甚至接近等量葡萄糖。因此,有糖尿病史的病人要少吃稀饭或类似稀饭的液态或半固态食物如米汤、面糊、米粉、肠粉等。

糖尿病怎么正确喝汤

糖尿病怎么正确喝汤?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又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很多人以为,喝汤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殊不知,只有科学地喝汤,才能既吸收营养,又避免脂肪堆积,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喝汤那更是有讲究。糖尿病患者怎么喝汤正确呢?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觉得,汤里营养多又不含糖,喝了还有饱腹感,能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是再完美不过的放心食物。专家也认为,患者可以喝汤,但糖尿病患者喝什么汤很有讲究,像排骨汤、猪蹄汤最好少喝。这种浓汤里油多、盐多,有研究表明,类似的高脂饮食,吃进去后,至少要10个小时才能让油脂在体内完全消耗掉,其中的盐也要五六个小时后才能排出体外,很容易造成血脂、血压升高,对心脑血管、眼睛、肾脏都不利。即便汤里不含或很少含淀粉,但喝汤可使同时或其后吃的粮食更容易消化吸收,因而同样可以使血糖升高得更快。最好的办法是喝点清淡的蔬菜汤,餐前润滑食道,餐后起到一定的助消化作用,但都需适量。可见糖尿病人喝汤也不是随便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低脂肪食物做汤料,应尽量少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做汤料,如老母鸡、肥鸭等。即使用它们做汤料,最好在炖汤的过程中将多余的油脂撇出来。而瘦肉、鲜鱼、虾米、去皮的鸡或鸭肉、兔肉、冬瓜、丝瓜、萝卜、魔芋、番茄、紫菜、海带、绿豆芽等,都是很好的低脂肪汤料,不妨多选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