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黏腻是糖尿病吗(口水多嘴巴甜是糖尿病吗?)
嘴里频繁出现4个信号,提示你的血糖已“超标”,警惕糖尿病
35岁的刘女士,最近几个月总是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由于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常常熬夜加班,她以为是工作劳累上火所致,所以并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自行去药店购买了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进行服用。
然而,1个多月过去了,她的口腔问题并没得到改善,反倒越来越重,于是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结果中西药都用了,饮食、作息也开始注意,但是口腔溃疡依然没有好转,为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前往市级医院口腔科就诊。
医生在听了她的病情后,怀疑可能是糖尿病血糖高所致,建议前往内分泌就诊,检测一下空腹和餐后血糖,结果空腹血糖10.0mmol/L,餐后血糖14.2mmol/L,诊断为糖尿病。
经过两周的治疗,刘女士的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后,其溃疡也逐渐愈合,再没有复发。
医生提醒,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人体各个器官都可能受到牵连,口腔也不例外。当血糖升高时,人唾液中的糖分也增加,有利于口腔内细菌滋生,易诱发口腔疾病。
口腔作为人体的门户、语言的功能器官,同时参与消化与呼吸过程,其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口腔健康也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临床经验发现,口腔症状常是糖尿病的先兆,口腔症状可作为糖尿病的线索,沿着这些蛛丝马迹,往往能一举“擒获”糖尿病患者。
有数据显示,糖友伴发口腔疾病的总发病率为83.37%,比正常人高出2~3倍。
01
嘴里反复出现4个症状,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01口腔异味
血糖高的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缺乏,升糖激素升高,可导致血糖和血酮体明显增高,从而引起酮症酸中毒,患者所呼出的气体会有一股“烂苹果”的味道。
另外,血糖高的患者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水分随着尿液排出,使口腔唾液减少,导致口腔清洁能力比较弱。
如果平时口腔卫生不洁或免疫力低下,容易使口腔受到微生物感染,引起牙龈炎、根尖周炎、龋齿等疾病,微生物在口腔内分解发酵,也容易引发口臭。
02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如果糖尿病的患者没有做好血糖控制,可能会导致皮肤或口腔黏膜表面出现小伤口,而且伤口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或不愈合,从而诱发口腔溃疡。
因此,如果患者经常出现口腔问题,且长时间无法愈合,或频繁地出现口腔溃疡,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因为这很可能是血糖异常所致。
03口干舌燥
口腔干燥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口腔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失水导致口腔内唾液减少所致。
当糖尿病患者唾液减少,可表现为口腔黏膜干燥,失去透明度,有触痛和烧灼痛,味觉障碍。
由于口腔黏膜干燥,自洁能力下降,易受到微生物侵入,临床多见感染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等。
另外,由于糖尿病的原因,使老年者腮腺内抵抗力低下,出现潜伏慢性感染,可刺激末梢腺管增生,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口干、涎腺肿大等症状。
04牙龈肿痛
据调查显示,近22%已诊断的糖友受到牙周病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牙龈问题。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增高,唾液中葡萄糖含量亦会相应升高,导致细菌生长和繁殖,钙质增加,易形成牙结石,诱发牙龈炎,出现牙龈肿胀充血、水肿、疼痛等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还可能导致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逐渐松动等。
02
降血糖饮食方法
1.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平时可多食用全谷物、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复杂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避免血糖迅速上升。
另外,还需要注意合理控制每餐主食的摄入量,一般来说,每餐主食的量应控制在50~100克。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蔬菜、水果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同时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豆类蔬菜和瓜类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豆角、黄瓜等,可以将蔬菜凉拌、清炒或者煮汤,避免过度烹饪,以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成分。
另外,一些水果也富含膳食纤维,如苹果、梨、草莓、蓝莓等,这些水果在食用后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有助于控制血糖。
避免食用高糖水果,如香蕉、葡萄、榴莲等,这些水果升糖比较快。
此外,豆类和坚果也是膳食纤维的丰富来源,平时可以适当食用红豆、绿豆、黑豆、黄豆等豆类,以及杏仁、腰果、核桃等坚果。
但要注意控制坚果的摄入量,因为坚果的热量较高,建议每天可以吃一小把即可。
3.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平时要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蛋白质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另外,平时还要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如动物油、黄油、油炸食品等。
这些脂肪会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平时可以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这些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益。
同时,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建议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0%~30%。
4.合理安排饮食时间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每天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可以将一日三餐分为早餐、午餐和晚餐,每餐的时间和食量相对固定,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以免影响血糖的稳定。
另外,还可以将一日三餐分为多餐进食,不仅可以避免一次摄入过多的食物,还可以减少胃肠道的负担,有助于控制血糖。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并定期复诊。
同时,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并调整饮食计划。
03
降血糖“1357”运动法则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可以按照1、3、5、7口诀进行:
- 每日运动1次;
- 每次运动在30~60分钟;
- 每周运动5次,坚持运动效果较好;
- 运动中需达到有效心率,而有效心率=170-年龄。
最重要的是,如果运动的时候感觉气喘吁吁,能够说话,但是不能唱歌,浑身有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这就代表达到了运动效果。
推荐项目为跳舞、走路、打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其中,最容易做好并坚持的运动就是走路。
#高血糖##糖尿病##关注糖尿病##糖尿病饮食#
@有来医生,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
晨起口水发甜是糖尿病?
门诊里的疑惑时刻
周一清晨,诊室门刚开,56岁的李老师冲进来:“医生您好,我每天起床口水都甜得像蜜!”血糖仪显示空腹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这个特殊的味觉信号并非孤立——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调查显示,5.3%的初诊糖尿病患者以“口腔异味”为首发症状,其中晨起唾液甜味占比达68%。
1. 血糖渗滤效应
当血糖浓度持续>7.0mmol/L时:
血-唾液屏障通透性增加,葡萄糖分子通过被动扩散进入唾液(浓度可达0.25mmol/L)
甜味阈值感知实验显示:30%人群对0.15mmol/L葡萄糖即产生明显甜觉
特别警示:唾液甜度与血糖呈非线性关系,随机血糖>11.1mmol/L时甜味反而减弱(因脱水致唾液黏稠)
实验对照:
健康组晨唾葡萄糖均值0.08±0.03mmol/L
糖尿病组晨唾葡萄糖0.21±0.11mmol/L(p<0.01)
2. 代谢剧场的多重角色
酮体干扰说:
脂肪分解产生的β-羟丁酸可激活味觉神经TRPM5通道
代酸患者唾液PH值降至5.3时,味觉细胞敏感性提升4倍
菌群失衡论:
高糖环境促进链球菌分泌葡聚糖酶,分解口腔残糖产生异麦芽酮糖
糖尿病患者唾液链球菌计数较常人高300倍(清华口腔微生物组数据)
二、甜蜜警报:当症状开始交响经典三联征
晨甜暮苦:晨起唾液甜感,午后出现金属味(锌离子排泄异常)
舌苔纹路:中央出现糖霜样白苔,边缘呈焦糖色裂纹
杯水矛盾:饮水500ml后口甜暂时缓解,30分钟后加剧
三、鉴伪求真:破解口腔密码
非糖尿病致甜场景
神经性味觉倒错:颞叶癫痫患者发作期甜味幻觉
药物干扰:二甲双胍可致13%患者出现短暂味觉异常
孕期生理:孕激素激活T1R2/T1R3甜味受体敏感性
鉴别要诀:
真性糖尿病性味觉改变持续>2周
伴随典型"三多一少"症状
四、截断甜蜜毒链:三级防御体系1. 晨间预警机制
口腔三步自检法:
① 舌面轻刮白苔置于纯净水(浑浊提示糖分超标)
② 含服维生素C片(延迟感知酸味提示异常)
③ 观察晨唾拉丝长度(>5cm警示黏多糖增多)
2. 代谢微环境重构
曙光饮食法:
◆ 早餐黄金组合:奇亚籽(30g) 苹果醋(10ml)调控晨峰血糖
◆ 抗性淀粉选择:放凉芋头抑制唾液α-淀粉酶活性
◆ 饮水时刻表:22:00饮用300ml含镁矿泉水(提升夜间胰岛素敏感度)
智能监测方案:
→ 连续血糖监测仪(监测黎明现象)
→ 唾液生物芯片(5G实时传输离子数据)
药膳干预:
葛根玉竹茶(阻断肠道葡萄糖转运载体)
石斛灵芝冻(修复舌乳头味蕾结构)
经络调衡:
▶ 酉时(17-19点)按压地机穴,降低唾液葡萄糖转运
▶ 艾灸劳宫穴调节自主神经对味觉的调控
诊室里的新生
三个月后复诊,李老师的晨唾葡萄糖值降至0.09mmol/L。他拿着化验单笑道:"现在刷牙时用自测试纸已成习惯,就像每天给身体按个安全阀。"窗外的晨光中,诊室墙上新挂的"糖尿病味觉预警图谱"正在等待下一位觉醒者。记住,口腔的甜味是身体的情书,读懂它,才能续写健康的故事。
喝口水都长胖?当心糖尿病正悄然向你靠近!
明明没吃多少东西,但体重就是蹭蹭上涨?只是喝了口水,肚子就莫名其妙大了一圈?明明已经比别人更自制了,但血脂、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还是居高不下?
当你被上述情况困扰时,先别忙着自怨自艾,糖尿病也许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向你靠近了!赶快确认一下,是否已经进入了糖尿病发展前期的“代谢综合征”阶段!
代谢综合征,不是单一的某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都是它的典型表现!如果四样中你已经占了三样甚至全中,那么可以确认无疑了!
代谢综合征不容忽视。一方面,其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调节能力大幅下降,从而发展成糖尿病;另一方面,长期高血压或高血脂还会引起动脉硬化,大幅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威胁生命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代谢综合征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风险,但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就能最大程度控制糖尿病的发展,甚至实现逆转。
一旦确认为代谢综合征,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干预呢?首先,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根本。除遗传因素外,大多数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都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睡眠和运动时间相对较少,又经常过食油腻刺激的食物,长时间心情压抑、状态紧绷,身体代谢能力也逐渐紊乱。
因此,在生活中,代谢综合征人群务必要坚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清淡营养饮食,戒烟限酒;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等。
其次,对症服用药物是控制和帮助实现病情逆转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对糖尿病防治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近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2024CSE)在江苏苏州成功召开,“糖盾计划——‘慢病防治 健康守护行’糖尿病前期糖脂健康调研管理项目”宣布正式启动。
会上,河北省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贾振华教授在讲话中表示,当前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十分庞大,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亟需全程干预的有效治疗药物。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能通过保护胰岛微血管,改善胰岛微循环,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保护胰岛结构功能,调节升血糖激素和胰岛素的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血糖达标。
为进一步评估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异常人群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在预防糖尿病方面的作用,贾振华教授领团队开展了“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该研究于2024年6月3日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正式发表。
这项研究采用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在干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了41%。
同时,津力达组多项代谢异常指标,如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研究结果无疑证实了津力达对于降低糖尿病风险发挥的重要作用。
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攀升,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本次“糖盾计划——‘慢病防治 健康守护行’糖尿病前期糖脂健康调研管理项目”作为我国首个糖脂代谢异常现状调研及管理白皮书项目,无疑为强化相关知识传播、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充分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旦确诊代谢综合征,要及早干预,对症用药,第一时间截住病情发展的势头,守卫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