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和胰腺有关系吗(胰腺和糖尿病有啥关系)

何医生健康讲座 0
文章目录:

胰腺癌和糖尿病有关?医生:糖尿病人2个习惯改不掉,胰腺很受罪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医生坐在诊室里,手中握着一份检查报告,眉头紧锁。他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中年男子张先生,深吸一口气说道:"张先生,您的胰腺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张先生一脸惊愕,结结巴巴地问道:"李医生,我...我不是只是糖尿病吗?怎么会和胰腺有关系?"

李医生缓缓放下报告,语重心长地说:"张先生,您可能不知道,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糖尿病患者最终被诊断出胰腺癌。这并不是说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得胰腺癌,但确实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张先生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颤抖着问道:"那...那我该怎么办?"

李医生温和地笑了笑,说道:"别担心,让我们从头开始,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胰腺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作为外分泌腺,它分泌胰液帮助消化;作为内分泌腺,它分泌胰岛素等激素调节血糖。当胰腺功能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导致糖尿病或胰腺癌等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长期血糖水平升高。而胰腺癌则是一种恶性肿瘤,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很高。

李医生继续解释道:"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长期患有糖尿病可能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另一方面,胰腺癌也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张先生听得一头雾水,问道:"李医生,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李医生点点头,开始详细阐述:"首先,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胰腺造成慢性损伤,增加癌变的风险。其次,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往往较高,而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可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另外,"李医生继续说道,"胰腺癌细胞会分泌某些物质,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有时,胰腺癌引起的糖尿病可能是肿瘤的首个信号。"

张先生听完后,神情凝重地问道:"那么,我们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预防胰腺癌呢?"

李医生微笑着说:"预防胰腺癌,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两个习惯尤其重要:戒烟限酒和控制饮食。"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胰腺癌的风险。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损伤胰腺细胞,而过量饮酒则会导致慢性胰腺炎,这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李医生解释道。

"至于饮食,"李医生继续说,"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这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也能降低胰腺癌的风险。"

张先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除了这两点,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李医生回答:"当然,还有几点很重要。规律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压力管理也很重要,因为长期的睡眠不足和过度压力都可能影响血糖控制。"

"另外,"李医生补充道,"定期体检也很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常规的血糖监测外,还应该定期做一些特殊检查,比如肿瘤标志物检测、腹部超声等,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

张先生听完后,神情轻松了许多,说道:"谢谢您,李医生。我明白了,我会好好注意的。"

李医生欣慰地笑了笑,说:"很高兴您能理解。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只要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大大降低疾病的风险。"

就在这时,诊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李医生的助手王护士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

王护士说:"李医生,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某些降糖药可能会影响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李医生接过报告,仔细阅读后,对张先生说:"这项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这种常用的降糖药可能有助于降低胰腺癌的风险。而某些增加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则可能增加风险。不过,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张先生听后,有些担忧地问道:"那我现在用的降糖药会不会有问题?"

李医生安慰道:"不用担心,我们开具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评估的。不过,这提醒我们,在选择降糖药时,不仅要考虑降糖效果,还要考虑其他潜在影响。我们会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张先生点点头,又问道:"李医生,我听说有些人得了胰腺癌,但一开始被误诊为糖尿病,这是真的吗?"

李医生叹了口气,说:"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有时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突然变差。这就要求我们医生在诊断时要特别警惕,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突然出现糖尿病症状的中老年患者。"

"所以,"李医生强调道,"如果您发现自己的血糖控制突然变差,或者出现持续的腹痛、消化不良、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胰腺癌治愈率的关键。"

张先生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我明白了,李医生。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遵医嘱好好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

李医生欣慰地点点头,说:"您能有这样的认识很好。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控制血糖,还能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夕阳西下,诊室里的谈话也接近尾声。张先生起身准备离开时,李医生叮嘱道:"张先生,希望您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您的家人朋友。预防胰腺癌,控制糖尿病,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张先生郑重地点头答应,脸上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虽然前方的路可能并不平坦,但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战胜疾病,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照文: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0, 20(2): 65-84.

3. 王伟等. 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9, 35(6): 531-534.

4. 李明等. 二甲双胍对胰腺癌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0, 36(3): 309-313.

5. 张华等. 糖尿病患者胰腺癌筛查策略探讨.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5): 441-444.

胰腺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胰腺:葡萄糖王国的交通总指挥

——解码糖尿病背后的胰岛叛乱事件

【诊所纪实:甜美的代价】

45岁的烘焙店主小林发现最近尝不出奶油甜度,当指尖血糖仪显示22.3mmol/L时,她才发现每块蛋糕都在摧毁胰腺的胰岛素工厂。动态血糖监测曲线如同疯狂过山车,当医生指出超声中萎缩的胰腺时,她才明白——那些无节制摄入的糖分,早已让β细胞在超负荷运转中燃尽生命。

一、胰腺的甜蜜生产线

1. 胰岛β细胞的黄金时代

-葡萄糖安检门:GLUT2转运体每秒扫描5万个葡萄糖分子
-胰岛素制造厂:前胰岛素原在58秒内完成折叠加工
-智能物流系统:储存泡囊每90分钟释放胰岛素脉冲波

2023年《自然》研究揭示:健康胰腺每日分泌0.5-1.5mg胰岛素,相当于每天精准调控5茶匙白砂糖的代谢路径。

二、糖尿病:能量王国的两种叛乱模式

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友军炮火"

-自体免疫突袭:CD8 T细胞误将β细胞识别为敌人(HLA-DQ8基因标记)
-胰岛素荒漠化:C肽水平<0.6ng/ml提示β细胞被屠杀>80%
-三多一少现象:尿糖>55mmol/day引发渗透性利尿链式反应

最新发现:肠道特定菌群通过分子模拟触发自身抗体生成,感染3周后即可检测到IA-2抗体。

2. 2型糖尿病——代谢系统的慢性罢工
-胰岛素钥匙生锈:受体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降低60%(相当于门锁卡死)
-脂肪毒潮汐:内脏脂肪释放的游离脂肪酸使β细胞凋亡增加3倍
-生物钟失控:夜间光照抑制褪黑素,导致胰岛素分泌节律紊乱

《科学》实证:持续高血糖使β细胞内质网压力达到临界点,分泌颗粒畸形率>40%。

三、胰腺告急的十大红色信号

1. 感官密码破译

-甜味阈值飙升:需要12%糖浓度才能感知甜味(正常值4%)
-夜间味觉叛乱:睡前异常渴望碳水化合物(下丘脑葡萄糖敏感神经元异常)

2. 皮肤电报系统

-天鹅绒警报:颈部/腋窝出现灰褐色斑块(黑棘皮症,胰岛素抵抗标志)
-伤口白旗:四肢小伤口持续14天不愈(高糖环境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

3. 生物节律

-黎明突袭:空腹血糖比睡前高>3.9mmol/L(生长激素清晨峰值作祟)
-餐困迷局:高脂饮食后昏睡感加强(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延迟)

四、胰腺重建工程

1. β细胞复活计划

-肠道菌群干预:特定丁酸梭菌可使胰岛素分泌效率提升28%
-光遗传 调控:蓝光激活基因编辑β细胞的钙离子通道(动物实验成功)
-干细胞3D打印:生物支架培养胰岛样细胞团存活率达90%

2. 胰岛素通路疏浚

-纳米清道夫:金纳米粒子携带MK2抑制剂恢复受体敏感性
-肌肉代谢重启:阻抗训练增加葡萄糖转运体4数量3.5倍
-寒冷疗法:每日2小时16℃环境暴露,胰岛素敏感性提高40%

五、逆转代谢记忆的窗口期

1. 黄金3月期

-确诊初期干预:强化治疗可恢复β细胞功能达67%
-C肽监测:空腹C肽>0.8nmol/L者逆转成功率提升4倍
-动态血糖达标:目标范围内时间(TIR)>70%持续12周

2. 胰腺休息方案

-间歇性断食:每日进食窗口压缩至8小时,β细胞氧化压力降低25%
-夜间补光禁令:睡前3小时避免>300勒克斯光照(保障褪黑素合成)
-抗阻力 运动 :深蹲/俯卧撑使肌糖原消耗率提升80%

尾声:甜蜜陷阱中的希望

当小林的动态血糖曲线在三个月后终于呈现平稳波浪,她手腕上的监测仪记录着胰腺的重生之旅。胰岛β细胞像经历野火后的草原,只要及时干预仍可萌发新芽。《黄帝内经》早有预言"膏粱厚味,足生大疔",此刻她才真正理解——胰腺与糖尿病的战争,本质是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终极谈判。

【数字真相】
▷ 减重≥7%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58%
▷ 每5kg内脏脂肪减少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34%
▷ 夜间睡眠<6小时人群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1.7倍

重要提醒:本文内容根据医学资料编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揭秘!这3类食物正在悄悄“摧毁”你的胰岛,小心糖尿病找上门!

糖尿病在过去是“不治之症”,病人逐渐出现各种并发症,痛苦不堪,到了现代,科学家研发了不少药物和抑制手段,但仍未能彻底驯服糖尿病,病人需长期用药控制。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大类,本质是血糖调节出问题了

说到糖尿病,一定离不开胰岛素。胰岛素产自胰腺,是由胰腺里的胰岛分泌的,虽然胰岛整个质量仅有1到2克,总体积仅占胰腺的1%—2%,但却对人体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胰岛由α细胞和β细胞构成,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是升血糖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全身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糖尿病和胰岛β细胞状态直接关联。这意味着,只要β细胞长期受损,降糖的胰岛素分泌异常,那么很可能会诱发糖尿病。

换句话说,如果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不能被人体细胞利用,多余的血糖只好在血液里游荡,一部分被肝储藏,一部分由肾回收,当血糖太高,超出肾脏回收能力,这部分葡萄糖就随尿液排出,形成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是什么因素影响到β细胞?β细胞有一定再生能力,但如果受损数量超出恢复的速度,总量会逐步减少,结果就会引来糖尿病,而且1型、2型糖尿病有显著区别。

1型糖尿病是先天型的,很小的时候β细胞基本“全员阵亡”,或“数量枯竭”,无法调节血糖,这部分人占糖尿病总数的10%左右。

2型糖尿病是后天的,β细胞逐步受损或出现胰岛素抵抗,这个比较可惜,都是后天长期不注意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引起的,占到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现代研究证实,有的食物对延缓血糖升高,改善和恢复胰岛有一定作用,可以常吃多吃;有的食物堪称“胰岛克星”,损害和抑制β细胞,间接影响了胰岛素分泌。这些破坏胰岛功能的食物,很多人爱吃,也经常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糖尿病高发。

需要曝光这些损毁和折腾胰岛功能的食物了,它们至少有3种,医生劝你远离。

第一种:太油 太甜的食物。

食用油和糖类是维持健康代谢的必需品,但吃太多是不好的,太油太甜的食物,又叫“油糖混合物”,早在2013年由英国一部纪录片《油糖陷阱》指出,逐渐引起业界和公众关注。

如何界定“太油 太甜”?也就是高糖类、高脂肪类、深加工类食物,它们共同特点是美味可口,色泽动人,令人食欲大开,但都会大量伤害胰岛。

这些食物包括:太油的炒面、粽子、油条、葱油饼、红烧肉、锅包肉、炸丸子、油炸鸡翅、油炸花生米、炸鸡薯条等等;太甜的蛋糕、饼干、面包、甜圈、月饼、巧克力、奶茶等等,以及拔丝红薯/芋头、汤圆、辣条、方便面、速食食品等等。

它们是如何折腾胰岛的?

1、突出特点是热量很高,油 糖的组合更是“高高在上”,升糖又快又狠,血糖蹿升太快,会强烈刺激胰岛β细胞,而它们的“天职”是降糖,所以只能拼命加班工作,负担加重,慢慢就累坏了,这是折腾胰岛功能最狠最激烈的方式。

2、另外,高油脂的食物,大部分是饱和脂肪 反式脂肪,经高温加热后,都会产生对健康不利的“坏脂肪”,它们吸收进入人体,会阻碍胰岛素工作,β细胞以为自己分泌胰岛素不足,于是又开始拼命加班,渐渐把自己累坏了。

所以,太油 太甜的油糖类食物,虽然可口美味,一定要控制食用量和频率,糖尿病人更是碰都不要碰。

第二种:太稀的食物。

太稀的食物,人们马上想到“稀饭”,全国各地都经常喝,特别是一些肠胃功能不好的中老年人,每餐必备,殊不知太稀的食物同样是升糖的高手。

稀饭由大米或面粉煮成,它们主要成分是淀粉。在烹饪过程中,淀粉会出现膨胀、破裂和分解现象,呈现黏糊状,这叫“糊化”。

历经糊化的食物,很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而后开始升糖过程,临床研究证实,越是糊化类食物,升糖指数越高。

于是,糊化食物和高油脂、高糖食物一样,由于升糖太快,变成了β细胞的“催命符”,活活把β细胞累坏了。越是稀饭吃得密,吃得多,吃得久,对胰岛功能损害就越大。

解决的办法,可以用牛奶、无糖豆浆、菜汤或杂粮粥代替稀饭,在确保营养基础上,保护胰岛功能。

第三种:太脆的食物。

太脆的食物,生活中也很常见,如经过脆化,口感酥爽的食物,包括且不限于干脆面、果蔬脆、脆枣、榴莲酥、糖酥、蛋黄派,以及添加有各种味道的水果味、香辣味的食物,种类繁多。

经过脆化的食物,其实属于高油 高糖 高盐的混合物,实质上和“糊化”的食物一样,进入消化器官后很容易被吸收、转化,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有时升得快,降得也快,不仅刺激β细胞,还把α细胞也折腾坏了。

临床上,长期的血糖剧烈波动,比血糖突然快速升高更危险,所以一些中青年人、青少年发生糖尿病,与经常吃多种“脆”、“酥”、“派”、“味”的脆类食物,有较大联系。

改善方法是从现在做起,尽量少吃或忌口,这些食物对胰岛功能百害无一利。

总之,这3类食物经常吃、长期吃、大量吃,像给胰岛“上刑”,可能成为糖尿病的帮凶,最好能及时远离,且要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改进生活习惯,远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