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型2型都有(糖尿病1型2型什么区别)
糖尿病不止一种!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有何不同?一文说清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患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糖尿病其实分为不同类型,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1型、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1型糖尿病:天生的“胰岛素工厂罢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误伤”了胰腺中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这类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约占糖尿病总病例的5%-10%。起病急,常伴随“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骤降),严重时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结合血糖监测和饮食管理。近年来的“人工胰腺”技术(闭环胰岛素泵)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控制手段。
2型糖尿病:生活方式敲响的警钟。胰岛素抵抗、中老年高发、可逆转早期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与肥胖、缺乏运动、高糖高脂饮食密切相关。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抵抗),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
早期症状隐蔽,可能仅表现为疲劳、视力模糊或伤口难愈合,确诊时往往已患病数年。
2023年《柳叶刀》研究指出,减重15%可使86%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缓解。
妊娠期糖尿病:孕妈妈的甜蜜烦恼。孕期特有、母婴双重风险、产后需警惕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孕期首次发现的高血糖,发病率约17.5%。胎盘激素会干扰胰岛素作用,若孕妇胰岛功能代偿不足则发病,产后大多恢复正常,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7倍。
高危人群:高龄产妇、超重、家族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应对策略:通过饮食调整(低GI食物分餐制)和适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控制血糖,若无效则需胰岛素治疗。
母婴影响:可能导致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增加孕妇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
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精准分型才能科学应对。无论是“甜蜜的意外”还是生活习惯的代价,早筛查、早干预永远是关键。你的一个血糖检测决定,或许就能改写未来十年的健康轨迹。
一图读懂 | 1型糖尿病 vs 2型糖尿病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一型糖尿病群体分享糖尿病技术和资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糖尿病技术和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1 型、2 型糖尿病咋回事?中西医观点碰撞
今天咱来好好聊聊糖尿病,这病在西医里分 1 型和 2 型。1 型糖尿病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得天天打胰岛素,不然身体就没法正常运转。2 型糖尿病呢,就是身体里胰岛素分泌得少了点,不过胰腺功能还能勉强撑着,吃点降糖药补充补充胰岛素,血糖就能稳住。
以前西药还没进入中国的时候,压根儿没听说过 1 型糖尿病。为啥呢?要是小孩子得了,大概率是打疫苗出了问题,对疫苗过敏,结果把胰腺功能搞坏了。要是大人得这病,多半是药吃太多,把胰腺折腾坏了。在中医这儿,1 型糖尿病都没对应的说法,更别提什么治疗的方子了。要是不幸得了 1 型糖尿病,中医也没啥好办法。
2 型糖尿病呢,和中医里的消渴症有点关系。要是得了 2 型糖尿病,最好早点找中医治,刚得病就去看中医,效果特别好,说不定一副药下去就有明显改善。可要是吃了十几年降糖药,或者打了胰岛素才想起来找中医,那想治好可就费劲了,而且得花很长时间。为啥呢?因为长期吃药,胰腺功能都被破坏了,想恢复太难了。
那糖尿病是怎么得的呢?常见的有这三种情况:
爱吃宵夜还爱睡懒觉:晚上吃完宵夜就上床睡觉,睡着以后胃肠蠕动变慢,吃下去的东西消化不了,都堆在肚子里。时间长了,就会生热、生糖,血糖 “噌噌” 往上涨,胃也跟着热起来。胃一热,人就更想吃东西,糖分摄入越来越多,血糖就更高了。
甜食吃得多,运动还少:平时光爱吃甜食,又不喜欢运动,血液里的糖分消耗不掉。吃得多就得动得多,不然血糖肯定会飙升。
吃太多利尿的降压药:有些降压药是利尿剂,吃多了会让身体缺水。身体缺水,小便次数就变多,不该排出去的水都排走了,血液变得粘稠,血糖也跟着升高。
咱们都知道物质不灭定律,胰岛素把血液里的血糖运到肌肉、脏腑里,可血糖其实还在身体里。要是身体没办法好好利用这些糖分,它们就会慢慢堆积在下半身,尤其是脚那里。这就是为啥吃降糖药的人,脚容易烂掉。糖分在脚那里越积越多,气血就堵住了。一开始,只是上半身热,下半身冷,慢慢地脚就会变黑变硬,最后烂掉,严重的甚至得截肢。要是有人不信,倪海厦先生建议大家去测一下手指和脚趾的血糖,看看数值有啥不一样。
还有人纳闷,为啥吃了那么久降糖药会瞎眼呢?因为肝藏血,糖分也会堆积在肝脏的血液里,而肝开窍于目,眼睛就受影响了。倪海厦先生是经方大师,他说降糖药就是西医撒的一个大谎言,血糖根本就没降下去,只是被堆积起来了。
在倪先生看来,所谓的消渴症,就是身体里水分不够。不管是上消、中消还是下消,都是津液亏虚,然后就会产生内热,新陈代谢加快,人就变瘦了。所以,真正解决消渴症的办法,就是清除虚热,同时补充津液。而且,血液里的津液光靠喝水、喝茶可补不回来,得靠吃东西或者吃药来补充,这就是为啥消渴病人喝水也不解渴。
下面咱们具体说说消渴症的三种情况:
上消:肺热津伤:得了上消,老是觉得渴得不行,嘴巴干巴巴的,小便次数也多。看舌头,颜色发红,上面津液很少,把脉能感觉到脉象洪数。对付这种情况,就得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有个方子叫人参白虎汤:生石膏、知母 、人参、粳米一把、生甘草。
中消:胃热炽盛:中消的症状是特别能吃,可体重却一直下降,大便还干燥。舌头颜色发黄、干干的,脉象滑数。这种情况,就得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倪海厦先生给了个方子:厚朴,枳实,生大黄(单包,后下),生石膏,知母 ,人参,粳米一把,生甘草。
下消:肾精亏虚:下消的表现是小便次数多、量也多,尿还发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头颜色红,津液少,脉象细数。针对这种情况,就得滋阴益肾。有个方子叫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不过,那些吃了十几年、二十年降糖药的病友,情况就复杂多了。有时候会出现上热下寒,甚至上下都寒的症状,这时候开的方子就得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而且治疗可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得医生和患者相互信任,坚持吃药,才能看到效果。